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叁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逆境起怨恨,起心動念所造作的是輪回業,學佛也不例外。什麼時候能出得了輪回?可以說永無出期。我們的修行功夫不得力,念佛也不行,念佛能生淨土嗎?

  早年我跟李老師十年,跟他學經教,他老人家常常提醒我們,臺中蓮社是他創辦的,我跟他的時候他老人家告訴我,蓮社的蓮友有名冊的有二十萬人。我離開他的時候,我跟他十年,離開他的時候臺中蓮友大概有叁十多萬人。他老人家常常用這個做比喻,我們蓮友這麼多,真正往生的,一萬人當中只有二、叁個,這就說明了。不是像古人講的萬修萬人去,萬修萬人去是理論,你要如理如法的修行,沒有一個不往生的。爲什麼我們不能往生?就是我們的心行不善,心行不清淨。你看淨土經教裏面講得好,「心淨則佛土淨」,我們心裏有貪瞋癡慢,怎麼能往生?帶業往生沒錯,往生的人哪個不帶業?個個都帶業,帶業往生。可是帶業往生,你要曉得它帶業往生的條件。古大德說得很清楚,帶舊業不帶新業,換句話說,我們沒學佛之前,沒有修淨土以前,造的業叫舊業;學佛之後,修淨土之後,不能再造,再造帶不去,許可你帶舊業,不能帶新業。我們天天念佛,天天還在造業,那怎麼行?不能去的原因在此地。我們天天念佛有沒有好處?有,六道輪回裏面的善業,生極樂世界是去不成,但是來生得人天福報沒問題。

  總而言之一個最麻煩的事情,就是把所有一切過失責任推給別人,這是我們生生世世不能離開六道輪回的真因,我們不能不知道。要知道佛在經上講的話完全是真的,他老人家講「人身難得,佛法難聞」,我們今天,人身難得,我們這一生當中得人身,佛法難聞,我們有好的緣分聞到佛法,這個機緣太難得。聞到佛法就有機會、有緣分在這一生當中永脫輪回,不但永脫輪回,永脫十法界,這個殊勝還得了!天上人間十法界裏面稀有難逢的因緣,我們遇到了,只要自己能掌握住,好好的把握住,那你就永遠擺脫六道,永遠擺脫十法界,你去作佛了。從理上講,人人有分,從事上講,老實念佛,發願往生,得把障礙去掉,障礙就是反求諸己。我今天特別給同修提出這句話,一定要肯定,所有的過失是自己,與別人毫不相關,你只要有這個認知,在這方面去努力,你這一生決定得生。再不要去怪責別人,外面的一切沒有過失,只有自己在障礙自己,別人障礙不了你。別人欺負我、侮辱我、陷害我,我沒有怨恨,我還感謝他。爲什麼感謝他?感謝他來考我,我通過了。我沒有怨恨他,我沒有怪他,我只怪自己過去造作這些不善業,今生得這個報應,歡歡喜喜接受果報,這就了了。如果順境裏面起貪心,你這個問題沒了,逆境裏面起怨恨心,來生都還要回報,那就真的是古德所說的沒完沒了。我們希望所有一切的帳都在這一生當中把它了掉,這個理要懂,這是真理。我們對這個世間沒有絲毫留戀,但是這個世間對我們有很大的利益,太平盛世也好、亂世也好,統統都是有大利益,在這裏面斷貪瞋癡,成就戒定慧、成就覺正淨。這樣我們在這一生當中有證得法身的希望,決定不貪世間名聞利養、五欲六塵,得徹底放下,爲什麼?假的。我們也常常勉勵同學們,凡是帶不走的,不要去理它,不要放在心上;帶得走的,這個要重視。

  「了因佛性」,了是明了,「照了真如之理之智慧」,就是照了真如之理的那個智慧,這就是了因,「依之成就般若之果德,故名了因佛性」。前面證法身,這個地方證得般若,諸位要知道,法身不生不滅,般若也是不生不滅,這是性德,是自性裏頭本具的。當我們迷了,就是因爲你有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智慧就變成煩惱。佛法裏常講「煩惱即菩提」,反過來說,菩提即是煩惱,迷了就叫煩惱,覺悟了就叫智慧,它是一不是二。我們今天是煩惱太多,能不能把它斷掉?不可以。爲什麼?它如果斷掉,智慧就斷掉,所以要曉得叫轉煩惱成菩提。你怎麼轉法?你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煩惱就變成菩提,是個轉變,不是真的叫你斷掉。生死也是如此,生死跟涅槃也是迷悟不同的名詞,迷了我們叫生死,覺悟了叫大般涅槃。所以轉生死爲涅槃,轉煩惱爲菩提,我們學佛的人要有個轉變,轉變全在自己。

  諸佛如來是我們的好老師,他幫助我們,怎麼幫助法?他給我們做增上緣,他教導我們怎麼轉法,他沒有辦法代我們轉。就跟學校裏念書,老師跟學生的關系一樣,老師指導學生,學生能夠遵守老師的指導,可以提升自己的學業,老師沒有辦法代替他。諸佛菩薩亦如是,他只能把這個事實真相跟我們講清楚、講明白,那是他的境界,我們要想契入這個境界,要靠自己修行,要靠自己努力。修行修什麼?沒有別的,放下而已,真正肯放下。從大的方向我們清楚了,但是在細行上,點點滴滴我們要都能用得上。譬如穿衣吃飯,執不執著?今天要挑幾個可口的、好的菜飯,行不行?不行。爲什麼不行?這種念頭助長你的貪心,就是前面叁因裏面講的習因。應該什麼態度?隨緣,想到當年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他們的生活是外面托缽,給什麼吃什麼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佛做出樣子給我們看。今天我們叁餐飯有人在做,他做什麼我們就吃什麼,沒有一點分別,這是什麼?這叫修行,這叫破執著。吃飯破執著,喝茶破執著,不要去講究這個茶葉、那個茶葉。有很多人喝茶的時候,品茶對這個相當執著。我也有很多人送給我這些茶葉,可是我常常想,他送給我送得很冤枉,爲什麼?我不懂得品茶。我看都一樣,我不知道哪個茶葉好、哪個茶葉不好,我不曉得,不去想這些,不去操這個心,什麼都好。

  穿衣服,我自己幾乎沒有買過衣服,從出家都是撿別人的。初出家的時候是一些老和尚穿舊的衣服,他們有新衣服,舊衣服不要了,我們就撿舊衣服來穿,還有補丁的。早年出家,你看我的衣服有補丁的,百衲衣。人家送什麼穿什麼,只要合適就很好,不合適改一改就行了,沒有挑剔、沒有講求。在這些生活當中,穿衣吃飯喝水,處事待人接物,沒有一樣不好,在這裏面常生歡喜心。食,吃飽就很好,衣,穿暖就夠了,什麼都不要去講求。在家學佛也一樣,早年有同修告訴我,好像他不挑剔,款式過時了,穿出去別人笑話。我老實告訴他,別人沒笑你,是你自己在打妄想分別執著,別人什麼時候笑過你?真的要是笑話你,他在造業,你在提升境界,那怎麼相同?所謂這個穿出去人家笑死了,我就跟他說,笑死了是他死,你沒死,他死活該,與你什麼相幹?你不以爲難看就很好。所以衣服穿得幹淨、穿得樸素,好!一件衣服至少可以穿個十年八年,你就不要時時刻刻去添衣服,這筆錢開銷可以省下來,日子很好過。粗茶淡飯,歡歡喜喜,佛門裏面講得好,常生歡喜心。所謂是古人講的,憂能使人老,你沒有憂慮,沒有煩惱,沒有分別執著,你就能夠青春常駐,年歲雖然增長,你的身體不會衰退。年歲長了,身體衰了,爲什麼?是分別執著太多,妄念太多,這個東西能催人老化。你沒有妄念、沒有妄想、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這個人怎麼會老?所以這是講到養生之道,都要靠智慧。

  智慧德相都是自己自性裏頭本來具足的,曉得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是障礙,這個東西把我們自性裏面的德相破壞了,不是別的因素,這是我們自己。自己能夠把分別執著放下,外面境界對我們是一絲毫都沒有幹涉,這是成就了般若。你煩惱輕了,智慧就增長,煩惱沒有了,智能就完全顯示,釋迦牟尼佛、六祖能大師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。釋迦牟尼佛去我們遠了,是外國人,惠能大師則是中國人,真有其人,真有其事,他的身體現在還在,肉身還存在,在廣東的南華寺。惠能大師當年在世,沒念過書,不認識字,你讀佛經,佛經多了,你看這一部《大藏經》,隨便是哪部經,隨便是哪一段文,你不懂,你念給他聽,他就講給你聽。這種智慧、能力從哪裏來的?是自性裏頭本有的,只要你見性,你這個智慧也現前,你的德能相好也統統現前,這是佛法教給我們的真實受用。

  「了因佛性」,古德在此地給我們介紹,「照了」,你要注意這個照了,照了是揀別不是分別。如果是仔細去研究、分別,「這個明白了」,那個明白裏頭有錯誤,不是真的明白,真的明白沒有研究。爲什麼?研究是分別,是第六意識,執著是末那識,凡夫六根對六塵所生起的、起作用的就是六識。識是什麼意思?識就是分別,這錯用了。如果正用,正用也叫了別,了別就是照了,就是你沒有分別,就明了了。通過研究明了,那就錯了,不需要研究。所以佛家講參究,不叫研究。參究跟研究差別在哪裏?研究用心意識,參究不用心意識,叫參究,究就是明了。用心意識,心是阿賴耶,意是末那,第七識,識是第六意識,阿賴耶是起心動念,末那是執著,第六意識是分別。離心意識叫做參,離心意識就是不起心、不動念、不分別、不執著,這就是不用心意識。不用心意識,眼看明白了,耳聽明白了,身體接觸明白了,那叫照了,那叫照見。你們念《心經》,《心經》前面講「照見五蘊皆空」,那就是照了真如之理,這是真智慧。所以,真智慧是離開心意識的才是真實智慧,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,人人都有,可是我們都沒有用它,我們還是妄想分別執著,把我們自性裏面的般若智慧變成了心意識。所以老師教我們放下,放下執著、放下分別、放下起心動念,自性般若智慧現前,你就能照了萬事萬法,見到一切法的真相,真如之理。我們大乘教裏面常講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你看透了,你真明了了,這叫了因佛性。這部經上說,對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了因能了,也就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能明了它,它不是生因之所生,它是了因能明了,這個明了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明心見性。明心見性,果就是成佛,你看成就般若、成就法身,後面還成就解脫。

  我們看第叁個,「緣因佛性,緣助了因,開發正因之一切善根功德」,這就叫緣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