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叁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因。緣是助緣,幫助的,它幫助誰?幫助了因。幫助了因,了因才能開發正因,你才能證法身,你才能透般若,這一切善根功德都是屬于緣。這個地方說到功德,這也是許多佛門弟子往往把它看錯了,誤把福德當作功德。諸位要曉得,功德跟福德完全不相同,功是功夫,什麼是功夫?持戒是功夫,修定是功夫。在古時候,我們佛門有一位大護法,在曆史上知名的梁武帝。梁武帝那個時代,印度禅宗達摩大師到中國來,這是我們中國禅宗第一代的祖師,禅是他傳來的。來到中國就見到梁武帝,梁武帝是佛門的大護法,看到外國有個大德到中國來傳法,當然是表示非常的歡迎。見面的時候梁武帝誇耀自己,在佛門做了很多好事,他以爲是功德。他把他一生對佛門當中的貢獻,建寺,大規模的寺廟四百多所,歡喜人出家,幫助人出家,供養出家人幾十萬人,做這麼多好事。達摩祖師來,他是歡歡喜喜的告訴達摩祖師,「我的功德大不大?」他以爲他做了很大的功德。達摩祖師說了老實話,怎麼說的?「並無功德。」沒有功德,你所作所爲跟功德不相幹,它不是功德。梁武帝聽了這個話很不高興,就請他走了,不再護持他,他跑到少林寺去面壁,面壁九年才遇到慧可,把這個法傳給慧可,所以慧可是禅宗二祖。梁武帝做這麼多好事,那是什麼?給諸位說,那是福德。他如果要是問達摩祖師,我做這麼多事情,我的福德大不大?就是福報,那達摩祖師一定說很大很大。福德邊上事情,不是功德,功德跟福德不一樣。

  六祖在《壇經》裏面說,「此事福不能救」,此事是生死大事。了生死出叁界,明心見性,成佛作祖,那是要功德,福德沒用處,所以福不能救。福能幫助你生天,你出不了六道輪回,這個要知道。出不了六道輪回,那你就要曉得,你在輪回裏頭生生世世的果報,麻煩大了,所謂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,你說這個東西多可怕、多麻煩。功德不一樣,功德是你的功夫,持戒有功,得定是德,那個德是因爲你持戒,因戒得定。修定有功,開智慧是德,這是屬于功德。這個東西要靠自己,不是外面力量能幫得上忙、能成就的,這個要曉得。譬如我們講最小的,真的叫小小戒,小小戒可不能把它看輕,爲什麼?那是根本戒。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都是屬于戒律,都是屬于小小戒,都是屬于根本戒,你認真的去修學,這是功夫。果報是成就你自己德行,給你生活當中帶來幸福美滿,那就是德。從這小小戒的基礎上才能建立佛法,你看佛在《十善業道經》上講得多好,十善業是建立在《弟子規》跟《感應篇》的基礎上。沒有《弟子規》,沒有《感應篇》,十善業你就做不到,天天念《十善業道經》沒用,那部經不是叫你念的。不但《十善業道經》,所有的佛經你看最後一句話,佛教的是什麼?教你「信受奉行」,每部經最後一定是這一句,你要能相信,你要能接受,然後老實把它落實生活當中,那叫奉行。你會念,你會講,你做不到,沒用。說得再好,天花亂墜,是福報那邊的事情,給你說福報,就是沒有辦法幫助你了生死出叁界。是福德這邊事情,不是功德,這個不能不清楚。

  此地講的一切善根,善根是什麼?諸位學過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這是善根。再跟你說,《弟子規》是善根,《感應篇》是善根,《十善業道》是善根,你想想對不對?因爲這些東西能幫助你開智慧,能夠幫助你開發正因。佛說得很好,一切人天法、聲聞菩提、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,都是依十善業爲根本。十善業是佛門的根本戒,無論出家在家、宗門教下、顯教密教、大乘小乘,都要從這個地方做起點,認真學習。我們今天學佛,疏忽了十善業道。早年我們在臺中跟李老師學經教,《十善業道經》是必修的課程。雖然是修,老師講,我們在那裏聽,也學講,也能講得還不錯,可是怎樣?沒做到。爲什麼做不到?爲什麼古人能做到,現在人做不到?我常常想這個問題,想了很多年,終于把答案找到了。古人從小,可以說從一出生,他就把《弟子規》學會,五、六歲開始,《感應篇》裏面所講的因果這些事情他也學到了。他還不認識字,還沒有念過書,學會了,基礎打下去,這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紮根教育,從前沒有這個名稱,可是真的從生下來父母就教。父母把《弟子規》做出來,他看到,他每天在看、每天在聽,從出生到叁歲一千天,這一千天的學習根深蒂固。四、五歲我相信,母親到城隍廟裏燒香跟著去,我小時候就這樣的,一年總得到城隍廟去個幾次。每一次去,母親一定告訴我,閻王殿,十殿閻王,告訴我們幹這個壞事受這個果報。小時候看到地獄變相的雕塑,也是根深蒂固,一輩子起心動念,起個惡念就會想到地獄裏頭的景象,這個念頭馬上就消掉。所以遇到《十善業道》容易接受,能做到,不難!今天爲什麼這麼難?從小沒人教,沒人教《弟子規》,也沒有機會看地獄變相這些因果教育。

  所以《十善業道》怎麼去研究,在日常生活已經養成習慣,知道好,也常常有慚愧的心,可是境界現前自己做不得主。起心動念、言語造作還是犯了,犯了之後念佛忏悔,忏悔完了明天再幹,這個方法能行嗎?所以我們不能成就,原因在此地。這些年來我們看了很難過,所以特別提倡這叁個根,出家人還要加一個根。出家人在社會上被人尊重,爲什麼?你有四個根,在家人叁個根,這四個根是加上《沙彌律儀》,四個根,像一張桌子四個腿,叫四平八穩。不在這上下功夫,我們一生所搞的叫佛學,不是學佛,把佛法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,與自己的生死毫不相關。從前老師跟我們講,該怎麼生死還是怎麼生死,出不了輪回,就是《壇經》上講的「福不能救」。搞佛學是福,福德裏面的事情,不是功德;可是依教奉行,那是功德。所以怎麼樣能把它做到?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、見解、言論、行爲,那就得受用,這才是真正的功德。所以這裏講的善根,我們要清楚,什麼叫善根,什麼叫功德。

  「依緣因佛性能成就解脫之德」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叫叁德密藏。解脫是什麼?解是解開,脫是超越,解開是對煩惱講的,你把煩惱化解了,脫是什麼?脫離六道,脫離十法界。六道是叁種煩惱統統具足,妄想分別執著,能把執著擺脫掉,執著就是見思煩惱,見思煩惱化解,你就脫離六道,那是功德,六道沒有了。可是在方便有余土裏面,見思煩惱雖然沒有了,他還有塵沙煩惱,還有無明煩惱。塵沙煩惱是分別,無明煩惱是起心動念。再能把這些也化解,不再有分別,塵沙煩惱沒有了,不再起心動念,無明煩惱沒有了,脫離十法界,這叫圓滿的解脫。我們離開六道輪回,叫半個解脫,所以阿羅漢有半個解脫,他沒有法身,他沒有般若。脫離了十法界,法身、般若、解脫圓滿現前,解脫是得大自在。大自在說的是什麼?《普門品》裏面講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,那就是大自在。他有能力在十法界現身、說法教化衆生,應以什麼身得度,他就現什麼身,這是解脫。現什麼樣的身,自己沒有意思,自己要有意思的話,他就不得解脫,自己有意思就壞了。有意思是什麼?是六道輪回的衆生,他連六道都沒出去。離開六道就沒自己的意思,有自己的意思出不了六道輪回,沒有自己的意思。那現身是什麼?現身是衆生的意思,《楞嚴經》上講得好,「隨衆生心,應所知量」。衆生希望佛來幫助他,他就現佛身;衆生希望觀世音菩薩來幫助他,他就現觀世音菩薩身;衆生希望地藏王菩薩幫助他,他就現地藏王身,不是自己「我要現個什麼身」,不是的。自己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,是衆生心,隨著衆生心自自然然現相。這個理很深,事也很玄,很不好懂。

  我們這些年來看到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實驗,給我們很大的啓示,這個疑慮總算是化解了。你看水,水是礦物,它決定不會起心動念。可是我們的意念,我們一個善的意念對它,「我喜歡,我很愛你」,那個水的結晶就非常之美,那就是應,我們有感它就有應,我們是有心感,它是無心應,這叫解脫。我們一個不善的念頭,「我討厭你,我很恨你」,它現的結晶就很醜陋,那水豈不是隨衆生心應所知量。我們從這裏能體會到,它是無心,我們看到這科學實驗,很容易聯想到。在古時候,沒有這些科技發明,也有人問釋迦牟尼佛,不起心、不動念怎麼會能隨衆生心,能隨心現相?佛舉鼓、舉鍾做比喻,這個也很好。佛說鼓裏面有東西嗎?沒有,空空的,這大家曉得。他說你去叩它,大叩則大鳴,小叩則小鳴,不叩則不鳴。你去敲它,敲它是感,聲音發出來那是應,你大叩它就大鳴,小叩就小鳴,也能顯示出來。敲鍾亦複如此,鍾沒有東西,這是說明感應道交。感,是衆生,有心;應,是諸佛如來,無意,他沒有心,自自然然應。爲什麼能應?那就是自性本具的德能,統統包括在裏頭,智慧德相。智慧德相是性德,是自性裏頭本來有的,十法界衆生,包括地獄衆生,有求必應。

  我們有時候也有求,不應,這個事情章嘉大師教導我,我跟他老人家叁年,一直到他老人家圓寂。他給我說,「佛氏門中,有求必應」,可是有時候也不應,爲什麼不應?自己有業障,不在外面。外面沒有障礙,自己有業障,這個道理深!自己要把業障消除,感應就現前,哪有不應的道理!所以我們看到一些同學,特別是在有困難的時候,求佛菩薩,有的人有很明顯的感應,有的人沒應。有感應,這佛菩薩靈;沒有感應,這佛菩薩不靈,錯了,不是佛菩薩靈不靈,是我們自己有沒有障礙,沒有障礙就靈,有障礙就不靈。障礙多分是有懷疑,我來試試看,看靈不靈;換句話說,信心不具足,所以就沒有明顯的感應。那個感應很快速的,是一絲毫懷疑都沒有,他真相信,這些人往往發生在初學,知識水平不高,特別是老太婆有,未成年的孩童有,你細心去觀察你就知道。爲什麼?他們老實,他們聽了沒有懷疑,真的有求必應。有求不應大多數是知識分子,學了佛,也相信了,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