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因。缘是助缘,帮助的,它帮助谁?帮助了因。帮助了因,了因才能开发正因,你才能证法身,你才能透般若,这一切善根功德都是属于缘。这个地方说到功德,这也是许多佛门弟子往往把它看错了,误把福德当作功德。诸位要晓得,功德跟福德完全不相同,功是功夫,什么是功夫?持戒是功夫,修定是功夫。在古时候,我们佛门有一位大护法,在历史上知名的梁武帝。梁武帝那个时代,印度禅宗达摩大师到中国来,这是我们中国禅宗第一代的祖师,禅是他传来的。来到中国就见到梁武帝,梁武帝是佛门的大护法,看到外国有个大德到中国来传法,当然是表示非常的欢迎。见面的时候梁武帝夸耀自己,在佛门做了很多好事,他以为是功德。他把他一生对佛门当中的贡献,建寺,大规模的寺庙四百多所,欢喜人出家,帮助人出家,供养出家人几十万人,做这么多好事。达摩祖师来,他是欢欢喜喜的告诉达摩祖师,「我的功德大不大?」他以为他做了很大的功德。达摩祖师说了老实话,怎么说的?「并无功德。」没有功德,你所作所为跟功德不相干,它不是功德。梁武帝听了这个话很不高兴,就请他走了,不再护持他,他跑到少林寺去面壁,面壁九年才遇到慧可,把这个法传给慧可,所以慧可是禅宗二祖。梁武帝做这么多好事,那是什么?给诸位说,那是福德。他如果要是问达摩祖师,我做这么多事情,我的福德大不大?就是福报,那达摩祖师一定说很大很大。福德边上事情,不是功德,功德跟福德不一样。
六祖在《坛经》里面说,「此事福不能救」,此事是生死大事。了生死出三界,明心见性,成佛作祖,那是要功德,福德没用处,所以福不能救。福能帮助你生天,你出不了六道轮回,这个要知道。出不了六道轮回,那你就要晓得,你在轮回里头生生世世的果报,麻烦大了,所谓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,你说这个东西多可怕、多麻烦。功德不一样,功德是你的功夫,持戒有功,得定是德,那个德是因为你持戒,因戒得定。修定有功,开智慧是德,这是属于功德。这个东西要靠自己,不是外面力量能帮得上忙、能成就的,这个要晓得。譬如我们讲最小的,真的叫小小戒,小小戒可不能把它看轻,为什么?那是根本戒。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都是属于戒律,都是属于小小戒,都是属于根本戒,你认真的去修学,这是功夫。果报是成就你自己德行,给你生活当中带来幸福美满,那就是德。从这小小戒的基础上才能建立佛法,你看佛在《十善业道经》上讲得多好,十善业是建立在《弟子规》跟《感应篇》的基础上。没有《弟子规》,没有《感应篇》,十善业你就做不到,天天念《十善业道经》没用,那部经不是叫你念的。不但《十善业道经》,所有的佛经你看最后一句话,佛教的是什么?教你「信受奉行」,每部经最后一定是这一句,你要能相信,你要能接受,然后老实把它落实生活当中,那叫奉行。你会念,你会讲,你做不到,没用。说得再好,天花乱坠,是福报那边的事情,给你说福报,就是没有办法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。是福德这边事情,不是功德,这个不能不清楚。
此地讲的一切善根,善根是什么?诸位学过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圣道分,这是善根。再跟你说,《弟子规》是善根,《感应篇》是善根,《十善业道》是善根,你想想对不对?因为这些东西能帮助你开智慧,能够帮助你开发正因。佛说得很好,一切人天法、声闻菩提、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,都是依十善业为根本。十善业是佛门的根本戒,无论出家在家、宗门教下、显教密教、大乘小乘,都要从这个地方做起点,认真学习。我们今天学佛,疏忽了十善业道。早年我们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经教,《十善业道经》是必修的课程。虽然是修,老师讲,我们在那里听,也学讲,也能讲得还不错,可是怎样?没做到。为什么做不到?为什么古人能做到,现在人做不到?我常常想这个问题,想了很多年,终于把答案找到了。古人从小,可以说从一出生,他就把《弟子规》学会,五、六岁开始,《感应篇》里面所讲的因果这些事情他也学到了。他还不认识字,还没有念过书,学会了,基础打下去,这是我们现在人所讲的扎根教育,从前没有这个名称,可是真的从生下来父母就教。父母把《弟子规》做出来,他看到,他每天在看、每天在听,从出生到三岁一千天,这一千天的学习根深蒂固。四、五岁我相信,母亲到城隍庙里烧香跟着去,我小时候就这样的,一年总得到城隍庙去个几次。每一次去,母亲一定告诉我,阎王殿,十殿阎王,告诉我们干这个坏事受这个果报。小时候看到地狱变相的雕塑,也是根深蒂固,一辈子起心动念,起个恶念就会想到地狱里头的景象,这个念头马上就消掉。所以遇到《十善业道》容易接受,能做到,不难!今天为什么这么难?从小没人教,没人教《弟子规》,也没有机会看地狱变相这些因果教育。
所以《十善业道》怎么去研究,在日常生活已经养成习惯,知道好,也常常有惭愧的心,可是境界现前自己做不得主。起心动念、言语造作还是犯了,犯了之后念佛忏悔,忏悔完了明天再干,这个方法能行吗?所以我们不能成就,原因在此地。这些年来我们看了很难过,所以特别提倡这三个根,出家人还要加一个根。出家人在社会上被人尊重,为什么?你有四个根,在家人三个根,这四个根是加上《沙弥律仪》,四个根,像一张桌子四个腿,叫四平八稳。不在这上下功夫,我们一生所搞的叫佛学,不是学佛,把佛法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,与自己的生死毫不相关。从前老师跟我们讲,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,出不了轮回,就是《坛经》上讲的「福不能救」。搞佛学是福,福德里面的事情,不是功德;可是依教奉行,那是功德。所以怎么样能把它做到?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、见解、言论、行为,那就得受用,这才是真正的功德。所以这里讲的善根,我们要清楚,什么叫善根,什么叫功德。
「依缘因佛性能成就解脱之德」,法身、般若、解脱叫三德密藏。解脱是什么?解是解开,脱是超越,解开是对烦恼讲的,你把烦恼化解了,脱是什么?脱离六道,脱离十法界。六道是三种烦恼统统具足,妄想分别执着,能把执着摆脱掉,执着就是见思烦恼,见思烦恼化解,你就脱离六道,那是功德,六道没有了。可是在方便有余土里面,见思烦恼虽然没有了,他还有尘沙烦恼,还有无明烦恼。尘沙烦恼是分别,无明烦恼是起心动念。再能把这些也化解,不再有分别,尘沙烦恼没有了,不再起心动念,无明烦恼没有了,脱离十法界,这叫圆满的解脱。我们离开六道轮回,叫半个解脱,所以阿罗汉有半个解脱,他没有法身,他没有般若。脱离了十法界,法身、般若、解脱圆满现前,解脱是得大自在。大自在说的是什么?《普门品》里面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,那就是大自在。他有能力在十法界现身、说法教化众生,应以什么身得度,他就现什么身,这是解脱。现什么样的身,自己没有意思,自己要有意思的话,他就不得解脱,自己有意思就坏了。有意思是什么?是六道轮回的众生,他连六道都没出去。离开六道就没自己的意思,有自己的意思出不了六道轮回,没有自己的意思。那现身是什么?现身是众生的意思,《楞严经》上讲得好,「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」。众生希望佛来帮助他,他就现佛身;众生希望观世音菩萨来帮助他,他就现观世音菩萨身;众生希望地藏王菩萨帮助他,他就现地藏王身,不是自己「我要现个什么身」,不是的。自己从来没有起心动念过,是众生心,随着众生心自自然然现相。这个理很深,事也很玄,很不好懂。
我们这些年来看到日本江本博士的水实验,给我们很大的启示,这个疑虑总算是化解了。你看水,水是矿物,它决定不会起心动念。可是我们的意念,我们一个善的意念对它,「我喜欢,我很爱你」,那个水的结晶就非常之美,那就是应,我们有感它就有应,我们是有心感,它是无心应,这叫解脱。我们一个不善的念头,「我讨厌你,我很恨你」,它现的结晶就很丑陋,那水岂不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。我们从这里能体会到,它是无心,我们看到这科学实验,很容易联想到。在古时候,没有这些科技发明,也有人问释迦牟尼佛,不起心、不动念怎么会能随众生心,能随心现相?佛举鼓、举钟做比喻,这个也很好。佛说鼓里面有东西吗?没有,空空的,这大家晓得。他说你去叩它,大叩则大鸣,小叩则小鸣,不叩则不鸣。你去敲它,敲它是感,声音发出来那是应,你大叩它就大鸣,小叩就小鸣,也能显示出来。敲钟亦复如此,钟没有东西,这是说明感应道交。感,是众生,有心;应,是诸佛如来,无意,他没有心,自自然然应。为什么能应?那就是自性本具的德能,统统包括在里头,智慧德相。智慧德相是性德,是自性里头本来有的,十法界众生,包括地狱众生,有求必应。
我们有时候也有求,不应,这个事情章嘉大师教导我,我跟他老人家三年,一直到他老人家圆寂。他给我说,「佛氏门中,有求必应」,可是有时候也不应,为什么不应?自己有业障,不在外面。外面没有障碍,自己有业障,这个道理深!自己要把业障消除,感应就现前,哪有不应的道理!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同学,特别是在有困难的时候,求佛菩萨,有的人有很明显的感应,有的人没应。有感应,这佛菩萨灵;没有感应,这佛菩萨不灵,错了,不是佛菩萨灵不灵,是我们自己有没有障碍,没有障碍就灵,有障碍就不灵。障碍多分是有怀疑,我来试试看,看灵不灵;换句话说,信心不具足,所以就没有明显的感应。那个感应很快速的,是一丝毫怀疑都没有,他真相信,这些人往往发生在初学,知识水平不高,特别是老太婆有,未成年的孩童有,你细心去观察你就知道。为什么?他们老实,他们听了没有怀疑,真的有求必应。有求不应大多数是知识分子,学了佛,也相信了,…
《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 第十三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