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二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遇到一次。老師實在講這習慣要給我們很大的警惕,他是山東人喜歡面食,同修煮了一碗面給他吃,那個面是面條,市場裏面賣一把一把的,一把一把的面條那都放很久的,裏面有防腐劑,沒有防腐劑,它怎麼能放那麼長久?可能是過期,所以煮出這個面味道都不同,他自己曉得。可是要讓這些學生歡喜,當他的面把它吃完,吃完回去再吃解藥。第二次遇到這個事情,他還是這樣做法,可是回去吃解藥遲了,他這個毒發作,這個傷害就受大了,他差不多病了叁個月,元氣大傷。所以他老人家看到我的時候一再的警告我,說過好幾遍,不要到館子吃東西,館子裏面東西不幹淨。所以對飲食要特別注意小心。他也許是因爲懂醫,他懂得解藥,所以他敢。我們不敢,我們聞到味道不對就不敢吃,爲什麼?我們怕中毒,他不怕中毒,他的虧就吃在這裏。所以實在是不應該走的,我們那個時候看他,老師至少也能活一百二十歲。你看九十五歲都不需要人照顧,自己可以料理自己,所以沒想到他是遇到這麼一個因緣。給我很大的教訓,一再囑咐飲食要特別小心。

   所以這個習因就非常重要,我們如何把自己不好的習慣改過來。用什麼改?什麼標准?《弟子規》是標准,《感應篇》是標准,《十善業道》是標准,我常常講儒釋道的叁個根。我們真正想學佛,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重要。把這個東西落實,就是古大德教給我們的「持戒念佛」。我們今天光念佛,不持戒,能不能往生?不能往生,爲什麼?你的習慣不好,習氣不好,極樂世界的人不收。所以你要看看,世尊在《阿彌陀經》裏面給我們介紹的那些話,極樂世界經上講得很清楚,「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你看它的標准,善不是普通善,上善,在我們娑婆世界修十善業道,上品十善生天是欲界天,中品十善得人間富貴是人道,下品十善是修十善夾雜著傲慢,這是阿修羅道,叫叁善道。所以我們把阿修羅那個要除掉,至少中上品的十善你才能往生極樂世界。經本一打開「善男子善女人」,那個善就是這麼一個標准。你要不是善男子善女人,天天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歡迎你去,那個地方的大衆不答應,因爲你不善會把他們的社會擾亂。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就好比移民,它那個移民的條件這是第一條,很重要的,必須要通過,我們確確實實是上善之人,要修上品十善,那念佛往生你真有把握。十善要記住: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欲、不妄語、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惡口、不貪、不瞋、不癡。

   什麼叫上品?連這個念頭都沒有,上品;有這個念頭,沒有行爲,是中品,中品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中下輩。上品呢?上品是決定能夠生凡聖同居土上叁品,給諸位說,上叁品多半是預知時至,往生的時候瑞相稀有,這是我們可以辦得到的。在日常生活當中要練,叫練功夫,練什麼功夫?不但不殺生,連殺生的念頭都沒有;不但不偷盜,連占人便宜的念頭都沒有;不但不淫欲,淫欲的念頭沒有,這叫上品。我們不是做不到,可以做得到的。所以一定要認真努力的來修學,這叫真功夫。然後念佛不能間斷,不一定在口裏頭,心裏頭有佛,經上告訴我們「憶佛念佛」,憶是想佛,想經上的教訓,念佛是心裏真有佛。你看那個念是今心,現在的心,心上真有佛,不一定是口上。口上有佛,心裏沒有佛,沒用處,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」,古人說的「喊破喉嚨也枉然」,所以最重要是心裏有佛。我們這樣,這個習因就太好了,我們要培養這個因,千萬不要惹現前社會這些煩惱習氣,很不好,現在社會人家說什麼是價值?財富就是價值。人到世間來幹什麼?來賺錢的。錢能帶得去嗎?帶不去。這是我們在講席裏常常奉勸同學,我們要修帶得去的,我們要幹這個;帶不去的我們不幹,我們不要。你要曉得,財産帶不去,你何必去搞這個,名利帶不去,名是虛名,地位帶不去,你的家親眷屬也帶不去。帶不去的這些東西你過分的去操心,錯了!所以要把能帶得去的,你看經上常說「萬般將不去,唯有業隨身」,你就曉得,那個業是帶得去的。業有善業、有惡業、有淨業、有染業,我們要帶淨業,我們要帶善業,修十善帶善業,修清淨心帶淨業。這是我們真正的價值觀,我們才真正能夠得生淨土。所以習因比什麼都重要。

   如何我們得清淨心?我有一個方法,凡是染汙我們心裏的東西統統把它排除掉,頭一個是電視。我不看電視總有四十多年,這是染汙,報紙染汙,雜志染汙,電影染汙,戲劇染汙,連唱歌都染汙,我一概拒絕,我沒有權力叫你不演出,但是我有權力不聽、不看。我每天聽的佛號,看的佛經,一天都不離開,五十八年!講經教學五十一年,所以才能保住這個清淨心。古人講,叁天不念聖賢書,面目就變了。我們要是叁個月把佛法丟掉的時候,肯定被社會不良的習氣染汙,那還得了嗎?所以在這社會上還能保持住,靠什麼?靠讀經、靠念佛。電視、電影偶爾看一次都不可以,你要曉得,那一次在你阿賴耶識裏落下的種子,你要用什麼樣的功夫才能把它除掉?麻煩透了,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根本不接觸。現在有不少同學發心想編導一些佛教的影片、連續劇,好不好?好。我看不看?不看。好什麼?給別人看,宣傳佛教是好事情我也贊成,但是我不會去看。所以這個自己一定要把持著。

   第叁個講「依因」,有個簡單的解釋,「如以六根六境爲所依而生六識」。六識從哪來的?六識的真因還是唯心所現的,但是它要沒有依因它只有隱,它不會現。就像能大師所說的「本自具足」,自性裏頭本自具足,如果沒有六根六境,它生不出來,它就不能顯出來,隱現不同。它要是有六根六境爲緣它就生,六識就起來,就是這麼個道理。可是六根六境是屬于物質現象,也就是彌勒菩薩所講的「念念成形」,六根六境都是形,「形皆有識」,六識就這麼樣生的,生起六識。由此可知,我們所依的環境,對我們的影響很大,現在我們所處的環境跟古時候所依靠的環境不一樣,古時候的社會因爲聖賢教育普及,普及到平民。我這樣的年齡,我童年的時候,我大概叁歲時候的事情我還能記得。那個時候的社會,這是抗戰以前,農村裏面教育不普及,學校很少,所以文盲很多,就是不認識字的。雖然不認識字,但是他受過很好的倫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,從小長輩講給你聽,做給你看,身教!這是中國幾千年來世代相傳。老人教兒女特別重視女孩子,女孩子將來爲人妻、爲人母,太重要!

   所以中國幾千年來長治久安,這是許許多多外國人,我所接觸到,研究曆史,特別是中國曆史,非常羨慕。中國這麼大的版圖,這樣大的族群,幾千年來長治久安,它怎麼得來的?全世界所沒有的。雖然古時候也有亂世,但是亂世時間並不長,一般改朝換代,五年動亂它就恢複正常秩序,那麼快,它靠什麼?靠教育,就是靠倫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,不一定要認識字。懂得倫理,倫理是關系,人與人的關系,父子的關系,夫婦的關系,君臣的關系就是現在所講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,兄弟的關系,朋友的關系,這是道。所謂道它是自然形成的,這不是哪個人創造、發明,受約束的,不是,自然的。凡是順乎自然形成的叫道;遵守自然法則,和睦相處,平等對待,這是德。所以五倫是道,五常是德,五常講的是仁義禮智信,不認識字的人他懂!他做到了。我的母親不認識字,沒念過書,我們從小母親就教我們這些道理。她從哪裏來的?她的父母教她的,她的長輩教她的,她也這樣教導我們,所以從小就接受古聖先賢的教誨。因果的教育不能夠疏忽,《安士全書》裏面有兩句話,周安士說的「人人信因果,天下大治之道也;人人不信因果,天下大亂之道也」。這兩句話說得好,真話!因果關系這個社會的治亂,你說多重要。

   所以中國在古時候學校雖然不能普遍,不普及,不像現在,但是它教育普及。它用什麼方法?寓教于樂,我們現在人講的文藝表演。表演的內容,這裏面叫說唱藝術,說書的、戲劇、舞蹈、詩歌,這裏面都是講倫理、道德、因果。農村裏面廟會,佛菩薩、神仙這些節日都有表演,這些表演裏面的內容都離不開忠孝節義,都離不開善有善果、惡有惡報,這是受教育。硬件的設施,古人聰明,每家有祠堂,過去是大家庭,不是小家庭,一個村莊就是一家人,不分家的。我小時候,我們家裏清寒貧困,依靠姑母,姑母嫁的宛家,宛家是大家族,兄弟十個不分家的,這在抗戰之前。大家庭的人口多,那個時候宛家已經衰了,雖然衰還有二、叁百人。一般的大家庭五百人是正常的,興旺的七、八百人,這是一個家,所以「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」。現在講家沒有人能懂,你沒有看到也沒有聽說過。所以這麼大的家庭,如果要沒有規矩,那還得了嗎?

   我們這些年提倡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是什麼?就是從前大家庭裏面必須要遵守的規矩,總共一百一十叁條,共同要學習的。每個家庭都要學習的,但是每個家庭除了這一部分之外,必修的之外,他還有學習的,那是他家裏面提出來的。你看看家譜裏面有,因爲每個家族還要重視其它的規矩,他的祖宗的傳統,還有家庭的事業不一樣,所以它必須還有其它的條文。這個是共同遵守的,它有家道、有家規,或者叫家訓,有家學、有家業,人人都要遵守。所以這個家庭從老到少都守這些規矩,都講道義;換句話說,人人都是好人,這個社會沒有作奸犯科的,都守規矩。祠堂代表倫理道德的,孔廟代表聖賢的教誨,城隍廟代表因果教育。這叁個硬件設施每個縣市都有,它産生教化的功能太大了,讓居住在這個地方的人起心動念沒有邪思,爲什麼?他受倫理道德教育。他認爲做錯事情是羞恥,不但是個人羞恥,我們這個族羞恥,祖宗蒙羞,他怎麼敢做!懂得因果教育,知道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敢做壞事情。

   所以從前舊社會,警察沒那麼多,各種行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