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一集▪P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聖賢、能夠覺悟,我們常講煩惱輕、智慧長,對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明白了,現前的現象知道,性相、理事、因果,這六個字把我們的人生包括盡了,統統明了了。見性不必說了,見性得大自在,孔顔還沒有得大自在,但是得的是小自在,這個小自在就是我們講的幸福美滿的人生。大自在是什麼?大自在是實報莊嚴土,淨土宗裏面講的極樂世界,《華嚴經》上所講的華藏世界,他得到了,他契入了,他生活在華藏,生活在極樂,這個地方,身體沒有離開,雖沒有離開,他現前生活的享受是享受華藏跟極樂世界,那怎麼會一樣!

  我這個話說得很清楚,但是能體會的人不多。同樣一個道理,我學佛五十八年才領略到這個境界。要是在二十年前的話,我曾經講過《華嚴經》,講得不清楚,講得含糊籠統,可是自己也以爲講得不錯,什麼原因?沒放下。我年年都在學放下,這又通過了二十年,放下愈多愈清楚、愈明了,就跟我們剛才舉的顔色膠片一樣,你放下愈多,你看得愈清楚,就這麼個道理。放下愈多,展開經卷,字字句句無量義,他怎麼不歡喜!我們回過頭來想到《論語》上這句話,「學而時習之,不亦說乎」,我懂得人生的快樂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,因爲它不是外面的刺激,內心裏面的喜悅是從學習得來的。所以中國古人有句諺語說得好,「活到老,學到老,學不了」,你要是不學,快樂就沒有了,愈學愈快樂。所以老年還是要學,不學你就沒有快樂,這一點很重要。

  所以我就常常想到養老、育幼,是現在全世界社會上的大問題,在從前古老的中國,養老育幼沒問題,爲什麼?家庭承擔,中國的家庭是家族,是大家庭,承擔養老育幼,大家庭裏面有私塾,就是子弟學校,家族的子弟學校;年歲大的時候,家族養老,有天倫之樂。這是現在人無法想象的,爲什麼?你們沒有見過,你們也沒聽說過,你哪裏知道大家庭那種快樂!這種大家庭製度在中國綿延了幾千年,一直到第二次大戰,中國跟日本八年戰爭,我們最大的傷害是什麼?我們中國人的家被毀掉了。這個家能不能再複興?很難,恐怕沒有辦法再複興,這是最大的損失。可是中國家的精神跟功能,功能是養老、育幼、傳宗接代,它的精神是家道、家規(諸位學習的《弟子規》是家規)、家學、家業,現在都沒有辦法恢複了。所以這些年來我常常在想,聽你們大家常常講的企業家,我這個靈感就動了,希望企業把中國傳統的家道恢複起來,能做得到!

  中國傳統的家道是血緣的關系,我們叫血統,五代同堂、六代同堂,不分家的,這一個家族就是一個大家庭。人數少的大概有叁百人左右,少的,人丁不旺,普通的家庭大概五百人左右,人丁興旺的,七、八百人,這在中國社會裏常見。所以家和萬事興,著重在和睦相處,要嚴格守規矩,不守規矩,這個家就會敗了。這個規矩是整個家族從老到小個個人都要遵守的,嚴格遵守,這個家才興旺。所以中國人才會講「家齊而後國治,國治而後天下平」,才會說這個話。現在中國人沒有家了,所以我就想,如果企業能夠繼承,好事!這個企業它的員工也有幾百人、幾千人,這就是一個大家庭,董事長、老板就是家長,必須要真正把自己所有員工看成自己的親兄弟、親姐妹;員工的父母就是自己的伯伯、叔叔,他們老了要養老;員工的子弟就是我們的下一代,自己的下一代要好好教他。所以公司要辦養老院,不是收社會的,是你員工的老人,養他們;員工的小孩,我們自己辦子弟學校,請好的老師來教導他們。

  學校跟養老院可以合在一起,讓這些子弟們能夠親近老人,能夠孝順老人,譬如他學《弟子規》,到哪裏用?天天看到老人,他能表現出來,就能夠有古時候那種天倫之樂。這樣的老板,他的員工我相信,他已經把這個公司、把這個事業看作是自己家庭,他會盡忠職守,成爲一家人。每個行業、每個團體都能這樣做法,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家道就能夠延續下去,這是中國五千年來長治久安最重要的一個關鍵。這是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找不到的,只有中國有,真正做好了,讓其它國家民族看到,統統都來學習,這世界就和平了,那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對世界安定和平做出最好的貢獻,我們不能不重視。大家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好,傳統文化怎麼落實?就是家,用家來落實,這要靠我們大家來努力。底下這兩句話不太好懂:

  【非生因之所生。唯了因之所了。】

  這是講什麼?這是講自性清淨圓明體,一切萬事萬物的發生都有因,自性清淨圓明體沒有因。沒有因就是本不生滅,惠能大師講這麼一句話,「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」,就是沒有因。你怎麼知道?行,能知道,『唯了因之所了』,了因是什麼?智慧,如果煩惱放下了,智慧自然就現前,他能夠明了,他能夠認知,這個事情就難了。在這裏面我們講到什麼叫「生因」、什麼叫「了因」,在佛法裏面講叁因佛性,生因是叁因裏面所講的,我們也順便把這個名詞跟諸位做個簡單的介紹,什麼叫生因?「《俱舍論》裏面講六因,《成實論》因之立叁因」,《俱舍論》跟《成實論》都是小乘經。小乘重要,不能夠輕視,佛在《佛藏經》裏面告訴我們,「佛子(就是佛弟子)不先學小乘,後學大乘,非佛弟子」,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,你學佛,跟釋迦牟尼佛學習,從哪裏學起?從小乘學起。小乘好比小學,大乘好比大學,你得按部就班,循序漸進,這是佛所贊歎的。不學小乘就學大乘,佛不同意,爲什麼?你學不到。像現在讀書一樣,我不念小學,我也不念中學,我就念大學,行嗎?決定做不到,那是什麼?那就是天才兒童,天才兒童畢竟是少數,億萬人當中難得找到一個,像惠能是屬于特殊的天才,不是人人能做得到的,所以一定要循序漸進。

  在中國佛教隋唐時候有兩個宗派,就是俱舍宗跟成實宗,在這裏你就看到了,俱舍宗從哪裏來的?《俱舍論》;成實宗從哪裏來的?《成實論》,根據這兩部論而建立的學派,這是小乘。在古時候學佛一定要先學這兩個,這兩個學一個也行,這兩個學派是基礎,佛法的基礎。中國小乘經翻譯得相當完備,就是現在《大藏經》裏面的四阿含,可是中國佛教在唐朝中葉之後就不學了,不學小乘。不學小乘怎麼學法?用儒跟道代替,效果卓著,你看從唐到清代的出家、在家,高僧、高士代代有人,可見得這是可以的。所以用儒、用道,用四書五經,用《老子》、《莊子》來代替小乘。到我們現在這一代問題出來了,小乘沒有了,儒也不學,道也不學,拼命在經典裏面下功夫,搞一輩子都不能夠契入境界,這就是佛所說的話靈驗,佛說非佛弟子。在最近這幾年,我們深深的體會到,不依照佛的教誨,我們決定不會成就。所以我們特別提倡《弟子規》、《感應篇》、《十善業》,勸大家至少要紮叁個根。這叁樣東西分量都很小,儒家的《弟子規》一千零八十個字,叁百六十句,每一句叁個字,裏面只講一百一十叁樁事,這是做人的規矩,必須要做到,百分之百的落實才像一個人,這是倫理道德教育。《感應篇》是因果教育,道教的。有這兩個基礎再學《十善業道》,《十善業道》是佛法裏面的基礎,必須要學習的。你有這叁樣東西,這是儒釋道的叁個根,你真正能夠好好的學習,百分之百的落實,你有學佛的條件了。然後你在佛法裏面選一部經論,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你一定會有成就。如果不從這叁個根下手,那就是佛講的,你非佛弟子,諸佛如來出現也沒有法子教你,這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所以我們處在現在這個時代,必須要從這裏下手。

  《成實論》裏面講的叁因,第一個講「生因」。大師在此地說,自性清淨圓明體「非生因之所生」,生因是什麼?是講萬法,一切法它出生的時候一定有個因。譬如我們種瓜,瓜的因是什麼?瓜的因是瓜子,你沒有瓜子決定不能夠長成瓜,所以瓜子是瓜的生因,菜子是長成菜的生因,稻谷它能夠長成米,它是米的生因,它總有一個因,這因是第一個條件。所以說,「如善惡業爲苦樂報之因」,這是講我們六道裏面,我們心善、言善、行善,我們會得到快樂,叁善道的果報,這是善因、善果;惡的因呢?惡的因你就得苦報,餓鬼、地獄、畜生,這是苦報,人天是樂報。這講起來也很複雜,在六道裏頭,你到哪一道有引業,引業有善惡。除了引業之外,譬如我們同時得人身,那我們引業相同;雖得人身,我們命運不一樣,有人富貴,有人貧賤,那是什麼原因?這裏頭還有一種業,叫滿業,滿是圓滿的滿,我們的引業相同,我們的滿業不相同,所以果報也不一樣。可是自性不是生因之所生,這要知道。自性從哪裏來的?你要去找這個,你就錯了,你永遠找不到,愈迷愈深,永遠找不到。怎樣才找到?放下,不找了,它就現前,所以這是非常微妙的一樁事情。今天時間到了,我們就學習到此地,明天我們接著再學習。好,謝謝大家。

  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一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