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十二集) 2009/3/24 臺灣華藏電視臺 文件名:12-47-12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》第四頁第一行,我們從第二句念起:
【煩惱覆之則隱。智慧了之則顯。非生因之所生。唯了因之所了。】
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。這裏面最重要的,就是自性隱顯這個現象,隱與顯都沒有因,不像一切萬物,一切萬物確確實實所謂是因緣生法,這是佛講的。只有自性不是因緣生法,爲什麼?它沒有生,它也沒有滅。在宇宙之間真正講到不生不滅的,就是自性,自性從哪裏來的?無有來處。自性爲什麼發生的?沒有原因,只有這樁事情,這裏說得好,它『非生因之所生』。但是如果你有智慧,你確確實實能夠證得,這個證得不是說你得到什麼,你真正知道它的存在,而且真正知道它是宇宙的第一因,宇宙、生命、我都是從它變現出來的。佛說得很好,一切萬物,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唯心所現、唯識所變。心沒有生因,識有,識是因緣所生法,性沒有,這個要知道,這很難懂,它是真的,它不是假的。講到生因,我們前面提到《成實論》裏面的叁因,這個叁因也就是講的一切萬法,一切萬法總離不開這叁種因。第一個是「生因」,第二個是「習因」,第叁個是「依因」。這些概念、事實都圍繞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,你都能通達明了,你是個明白人;如果不能通達明了,那你就是個胡塗人,胡塗人在佛法稱爲凡夫,明白人稱之爲菩薩。菩薩跟凡夫沒有兩樣,只是對于一切萬事萬法明不明白。
生因我們說過了,只有自性沒有生因,除了自性之外,統統都有生因。宇宙怎麼來的,有生因,我從哪裏來的,有生因,怎麼來的?我們在華嚴會上講了很多,不止一次,時時刻刻都提出來。爲什麼要這麼頻繁的來提示?因爲我們沒有能夠認知,不是聽一次就明白,這個話聽一萬次你也未必能明白,未必能明了,不明了就不得受用。真正明了就得受用,這受用是什麼?受用是大自在。大乘教裏面講叁德,如果真的明了,你就得解脫德,解脫就是大自在。我們不得大自在,還有煩惱,還有習氣;換句話說,我們沒有真的明了,只是聽說而已。所以古聖先賢教導我們,學習要不斷的重複,溫故而知新,這是很有道理的。真清楚了,叁德都現前,法身德現前,什麼是法身德?整個宇宙是一體,這是法身德。你就不會再分人我,沒有這個概念,你真正曉得整個宇宙是自己,好像我們明了,我們這個身體是自己,你就不會再去分這是頭,這是眼睛,這是耳朵,這是鼻子,這是手臂,這是手指,你就不會分,爲什麼?一體!所以你真正證得法身,法就是身,法性是真心,法相是真身。法相在大的方面來說遍法界虛空界,範圍縮小來講,咱們娑婆世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自己。大的你們在《華嚴經》上看到,華藏世界,叫世界海。
佛說,在大宇宙裏面,像華藏世界海無量無邊,無有窮盡,有沒有生因?有。生因是什麼?我們這篇文字裏面的第叁段就講叁種周遍,「周遍法界、出生無盡、含容空有」,這是性德,所以它的生因是性德。那自性的生因呢?自性就沒有生因,所以它第一個源頭沒有生因,第二個就有生因。宇宙出現,就是惠能大師講的五句話,末後一句話「能生萬法」,能生萬法就有生因,前面講的沒有生因。前面譬如他講的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這個清淨沒有生因,「本不生滅」沒有生因,「本自具足、本無動搖」都沒有生因。法爾,它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,所以不可思議,佛這句話說得妙!你沒有辦法去想象,它既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,不是物質,我們眼耳鼻舌身接觸不到;不是精神,我們的意識想不到,這才是真的。這篇文章裏面最難懂的就是第一段,因爲第一段就是它沒有生因,二段以後都有生因那就很好懂。第一段裏面就是禅宗裏面常講的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,禅宗常常參這個話頭,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?就是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,這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,這講得很清楚。在我們淨土宗裏面講得沒有這麼清楚,但是也講得好,那是什麼?叫常寂光。我們不要說土,也不要說身,就叫常寂光,那是本來面目。常寂光就是此地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,常寂光裏面沒有物質也沒有精神。佛經裏還有一個名詞叫「大光明藏」,那也就是講常寂光,也就是講自性,自性是大光明。這個東西你說體會,體會都體會不到,爲什麼?你體會用心,只要講用心全用妄心,真心用不上。真心是什麼?真心是下面講的「了因佛性」。「非生因之所生」,這句話要肯定,決定沒有懷疑,有懷疑那就是障礙,煩惱障,六個根本煩惱,貪瞋癡慢下面就是疑。你在這上面懷疑,你就永遠不能見性,不能見性造成什麼樣的障礙?出不了十法界。給你說你可以出六道輪回,你出不了十法界,十法界最高的是佛法界,你沒辦法超越,也就是說你永遠見不到諸佛如來的常寂光淨土,你見不到。所以這個疑要斷,這個疑,六個根本煩惱裏頭的疑,不是普通的疑惑,我們普通叫懷疑不是這個,那你就搞錯了。就是對這個自性清淨心沒有原因生的,法爾如是,對這個不能懷疑,這個疑情斷了,你才能體會到萬物都有生因。
第二個講「習因」。這個生因,萬物的生因是什麼?是唯心所現,這個心就是自性,自性能現。能現爲什麼會有差別?能現應該都是一樣,沒錯,確實是一樣。種種差別從哪裏來的?差別從習因來的。你看看我們中國古人講的,講得含糊,沒有佛法講得這麼清楚。我們中國,你看《叁字經》上,小朋友都會念,「性相近」,那個性就是自性,不是生因之所生。「習相遠」,習是什麼?習因,我們中國人講習慣,所謂「少成若天性,習慣成自然」,習因就是習慣。批注裏面講得很清楚,雖然不長,就一句,「如習貪欲而益長貪欲」。我們中國人常講,「近朱則赤,近墨則黑」,他跟善人在一起他自然就變善,跟惡人在一起他就學壞了。所以環境能變化一個人的氣質,要曉得這些煩惱沒有的。最高的我們不說,最高的是起心動念,自性裏頭有沒有起心動念?沒有,起心動念也是生因。起心動念之後現種種不同的現象,十界、六道、叁途,這些染淨、善惡、苦樂完全是習性,是習因。明白這個道理,就曉得教育的重要。
所以我常常想,我們中國古聖先賢,我想都是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應化在中國這個地區。早年我跟李老師學教,我把我這個看法向他老人家請教,他老人家給我證明,他說理上講得通,事上沒有證據,這真的,事上什麼?沒有記錄。佛在經上也沒有說,中國古聖先賢哪些是佛菩薩再來的,沒講,所以事上沒有證據,理上講得通。爲什麼?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應化在世間,就是在十界、六道、叁途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這得大自在,一點障礙都沒有。他怎麼能現身?現身他沒有起心、沒有動念,所以他種種示現還是非生因之所生。性如是,相亦如是,這個道理深,爲什麼?他覺悟了,所謂覺悟就是他不起心、不動念,那就不是生因之所生。只要起心動念就是生因之所生,那個生因是什麼?生因是起心動念。諸位要曉得,佛菩薩應化在世間,像釋迦牟尼佛當年應化在北印度,應化在人道也有父母,也有誕生,也有童年、少年、青年、晚年,都有這現象,有生有滅,七十九歲圓寂,我們講七十九歲死了,有生有滅。這是不是有生因之所生?沒有,這難懂!明明有怎麼會沒有?真的沒有,給你講有這是什麼?隨順俗谛說有。要是隨順真谛呢?真谛沒有,這不好懂。佛一生說法,在總的原則上,佛依二谛說法,就是真谛、俗谛。俗谛就是依一般人的常識給你講,你會懂。真谛是什麼?真谛是依第一義谛,那就是如來親證的境界,沒有;這所有一切萬法也是非生因之所生,這個太妙太妙了,這個太難懂了。
雖然難懂,真的,佛有善巧方便,也能夠叫我們細心的人稍有體會,譬如宇宙的來源,這是我們第二段要討論的,宇宙的來源是起心動念。這個起心動念我們也不懂,我們聽到這個名詞,「我突然起了個念頭,想到一樁事情,這是起心動念」,不是,不然,我們這個念頭太粗,不是佛所說的。佛所說的起心動念極其微細,微細到什麼樣的程度,不但我們自己不知道,阿羅漢不知道,菩薩也不知道。菩薩在《華嚴經》上講的有四十一個階級,不算前面十信,前面十信位算上的時候是五十一個階級。這五十一個階級那真的都是菩薩,我們就是連最初的初信位的菩薩,我們都比不上人家。我們這一生認真修行,能不能修到他的地位?不多。爲什麼?初信位的菩薩,給諸位說,自私自利沒有了,名聞利養沒有了,五欲六塵沒有了,我們能做到嗎?做不到。所以他能夠把六道裏面的叁界八十八品見惑斷掉,我們有沒有辦法斷一品?這是真的。八十八品見惑,佛菩薩又把它歸納爲五大類,這個說話就好講,因爲教學方便起見分爲五大類,八十八太多了。
這五大類,第一個是身見,身見斷掉了,也就是初信位的菩薩絕對不會執著這個身是我,這一招就不容易。我們還執著身是我,他知道身不是我,身是什麼?身是我所有的,就像衣服一樣,衣服是我所有的,身是我所有的,是我所有的不是我。什麼是我?他已經懂得靈性才是我。到最後給你說,什麼是真正的我?我們這第一條裏面所講的,自性清淨圓明體是我,是真我,這就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。我們把它忘得幹幹淨淨的,把身當作我,你說糟不糟糕?好比一個人,我們比喻這衣服是我所有的,他把衣服認爲是我,我忘掉了,衣服是我,執著這個衣服,你說這不是錯誤嗎?六道裏面的衆生,哪一個不把身看作是我!縱然他修行修定能夠達到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處天,他還是有身見,他出不了六道輪回,他比不上初信位的菩薩,初信位菩薩身見破了。
邊見破了,邊見是二邊,我們爲了說話方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