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六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此修行,難道沒有朋友嗎?”禅師道:“朋友很多,大地山河、樹木花草、蟲蛇野獸,都是法侶。”樵夫非常感動,自願皈依作爲弟子。

  古大德在山裏一呆就是四十年,以野果爲食過生活,而現在的修行人有沒有這樣的呢?可能不多。據說終南山和有些清淨的地方,還是有一部分修行人。拉薩那一帶,像桑耶青浦等聖地,也有一些修行人。但有些修行人跟以前的修行人完全不同,他們拿著一個大大的錄音機,整天在山洞裏面放音樂。有個大德說,漢地的茅棚裏面,也有些和尚看電視。藏地的山洞裏放錄音機,漢地的茅棚裏看電視,這些修行人真的完全變樣了。我們這裏的有些道友,以後若有機會到清淨的山林中專修,千萬不要把這些帶去。在山洞裏享受世間快樂,那還不如到城市裏去,那裏直接就能看到各種雜亂的事情,不需要看一些影像。

  你們真想出家好好修行的話,就要像個出家人,像個真正的修行人,把外面亂七八糟的牽挂盡量斷掉,不要經常跟他們聯系。不然,心一邊在這裏,一邊在那裏,做任何事情都叁心二意,那肯定不會成功的。所以希望大家在修行的過程中,應該好好地思維這些道理。

  住在寂靜的山林中,跟飛禽走獸一起生活,那種清淨安樂的生活,除了去親身感受外,誰也描述不出來。其實,我們的身體沒什麼可靠的,世間上該享受的已經享受了,有因緣的話,應該到寂靜的山林裏修行。我原來去五臺山時,有些森林和山洞裏真的有些老修行人,但五臺山畢竟是個旅遊勝地,要實修不一定非常適合。拉薩那邊有些著名聖地也開放了,每天有無數的人給山洞裏的修行人獻哈達、供養食物,表面上他在裝模作樣地閉關禅修,但在那種環境中實修,恐怕是非常困難的。真要實修的話,最好不要去旅遊勝地,還是找個比較寂靜的地方,除了老虎聲以外什麼都沒有,很多女衆都怕得要命是吧?

  癸二、向往靜處之住所:

  何時住樹下,岩洞無人寺,

  願心不眷顧,斷舍塵世貪?

  什麼時候才能住在樹下、山洞裏、無人寺院中,心對什麼都不牽挂,不貪執任何事物,完全斷舍世間的一切塵事啊?

  寂靜地方有一些非常殊勝的住處:

  樹下:樹對修行人來講,有著不可思議的緣起。因爲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降生時,是在樹下降生;成道時,是在菩提樹下成道;涅槃時,也是在樹下涅槃。因此,印度持頭陀行的修行人,以前很多都是在樹下修行。

  大家可能也有這種感受吧,有時候到森林裏面去,看到一棵大樹,心裏就非常舒服,很想一直呆在那裏。當然,這也許是前世的習氣,我小時候不知道佛陀成道的故事時,經常到森林裏面放牦牛,每次看到一棵特別大的樹時,就想:“我在這棵樹下過一生該多好啊!”這種念頭的産生,也沒有什麼理由。

  不知道我們以後成道或涅槃時,會不會也是在樹下?也許不一定是樹下,很多人顯示涅槃時,是在醫院裏。其實最好不要在醫院裏涅槃。

  岩洞:藏傳佛教的無垢光尊者、智悲光尊者、華智仁波切等很多大德,都是住在山洞裏,而且住的時間特別長。不像現在的有些人:“我在山洞裏已經呆七天了!”七天不算什麼,沒有什麼了不起,如果你能呆七年或幾十年,修行才會有所上進。

  以前廣欽老和尚在43時,爲進一步潛修,背著少量糧食和簡單的衣物,前往泉州的清源山。他在半山腰發現一個山洞,將其作爲修行之所,在裏面安頓下來。沒想到這是個老虎洞,黃昏時老虎回來,聞到有生人的氣味,便在洞口猛吼幾聲。法師對它說:“你是旁生,對這裏的山水比我熟悉,我是外來的修行人,不好找住處,請你把山洞讓給我吧?”(可能他一邊害怕一邊告訴它。)老虎似乎聽得懂人語,搖著尾巴就離開了。離開之後,法師在那裏長期地安住修行。後來,老虎不時帶它的母虎、小老虎來,溫馴得猶如家畜,它們經常呆在洞口,法師對之傳講佛法。62歲時,法師又在山頂大石頭旁邊搭了一件茅棚,那裏有時候會有大蟒蛇,有時候有猿猴獻野果,有很多很多精彩的故事。

  看了廣欽老和尚的經曆之後,我們後學者真的特別羨慕,在這樣嘈雜繁亂的世間中,真不如到山洞裏面去修行。昨前天西方國家的有些居士也是強烈提出:“我想出家,要到山洞裏面去!”山洞確實是個好地方,我也想過很多次,但現在我的身體有很多風濕病,山洞裏又特別潮濕——這裏有些道友地板鋪了一兩層,還認爲下面是地,肯定很潮濕。下面是地不一定潮濕,山洞裏面絕不是這樣,上面在滴水,下面在冒水,在那裏面坐著,恐怕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。但你們若真有這樣的因緣,我也是非常隨喜的。

  無人寺:指沒有任何人的寺院。現在漢地有一些小茅棚、小精舍,這種寺院也很不錯。在無人寺裏面,方丈是自己,住持是自己,知客也是自己,什麼旅遊都沒有,整個寺院當中,自己既是大上師,又是弟子。這樣住著的話,那真的很好!

  以前我們去朝山時,在一個寺院中,也只有一個老和尚,可是那個老和尚沒有專修,每天一大早就把寺院的門大大地開著,但旅遊的人很少很少。其實這沒有多大意義,如果你真的要弘揚佛法,就把寺院辦得非常圓滿、金碧輝煌,每天遊客絡繹不絕,這樣還是有一定的收入。否則,收入也沒有,修行也沒有,整天就是開著大門,不修行一直等著,那多累啊!

  如果是修行場所,門就應該一直關著,現在有些地方就是這樣,真的讓人非常羨慕。對我自己而言,很想到山洞裏去修行,可是身體不行,萬一生病了也有一定的困難。原來我們學院裏有個老管家,已經管了很多年,後來他覺得一定要實修,就到拉薩找了個山洞,外面用荊棘樹圍著,自己在裏面閉關。一個多月以後,他身體開始不好,心想萬一死了怎麼辦,于是決定下來看病。看完病以後,就沒有再上去。

  在我們藏地,確實有些非常好的山洞,但那裏沒有醫療條件,很多人的顧慮可能比較多。當然,噶當派的修行人,是病了也不管,死了也不管,就應該死在山洞裏。米拉日巴尊者也說:“我死的時候沒人哭,也沒有人傷心,死在山洞裏的話,我就心滿意足了。”如果真有這麼大的決心,那是上等修行人。倘若你要顧慮很多:“我生病時,哪裏去找醫生啊?有沒有救護車啊?”這恐怕是不現實的。所以,自己能不能住山洞,關鍵要看心相續堅強與否。

  總的來講,大家應該發願到樹下、山洞裏、無人寺院中,將所學過的知識一一修行,在短暫的人生中,對來世應該有點把握。否則學過的知識從來也不修,也不依止寂靜處,一直在大城市裏遊來晃去,臨死時什麼境界都沒有,那來世變成什麼樣也很難說。光是聽一聽、說一說,在自相續中真正種下善根還是比較難,所以大家一定要串習,串習若沒有環境的話,在大城市裏恐怕有一定的困難。

  在家居士到山洞裏修行,對大多數人來講是不現實的。可是不修肯定不行,那該怎麼辦呢?你們看能不能跟家人商量,造一個小山洞?現在的科技比較高,形狀上應該沒問題,但不知道有沒有嘈雜聲。有些條件不錯的人,爲了房子的裝修,花了很多財力、精力、時間,這對今生來世根本沒有利益。條件允許的話,應該在屋頂上造個小山洞,前面也是放些花,裏面養一些小動物,算是山洞裏的小老虎,平時除了特殊情況以外,在規定的時間中,跟家人一般不接觸。其實自己完全有這種條件。

  現在很多人花錢做些沒有意義的事情,如果能往修行上轉,完全可以創造一個寂靜的環境。畢竟你離開家到山洞裏去,這種機會非常小,包括在出家人中,很多人也不一定有這個緣分。所以自己應該創造條件,若沒有這樣,一直在散亂愦鬧中度日,臨死時學過的一點也沒有享用,那是非常可惜的!

  在家人學習佛法時應該實地修持,要修持的話,沒有寂靜環境是不行的,自己應該跟家人溝通一下,或者短期內到附近的森林中、寺廟裏去禅修,這樣之後,心肯定會有一定的收獲。否則,我講者天天在理論上說,一點都不觀察自己是不合理的;你們聽者聽了以後沒有消化,也是不行的,一定要在實際當中做一點,去享受一些寂靜的氛圍,這對心還是有很大的幫助。

  自古以來,大成就者都提倡在靜處修行,這種環境有特殊的緣起。千萬不要認爲“山上的修行人非常愚笨,沒有前途的人才會到山上去,真正的修行人是在大城市裏”,也沒有必要這樣宣揚,一定要認真對待這些不得不承認的規律!

  

  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六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