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用「集」,集是集大成,是集古聖先賢、諸佛菩薩的教誨,「無疑」不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信而好古嗎?這樣的心態來結集《華嚴奧旨》。『況乃先規有據』,做這個事情不是他開頭的,佛陀滅度之後,許多的菩薩都做過這些工作。菩薩所作的,稱之爲論,論有兩大類,一類叫宗經論,一類叫釋經論。釋經論是依照經典的順序解釋經典,宗經論是提起經典裏面重要的部分充分的來發揮,做爲詳細的說明,便利于初學,統統有根據。這是做給我們後人看的,決定沒有自己的意思在裏頭,有自己的意思在裏面,自己是妄想分別執著,那就錯了,沒有自己的意思。這也不容易,你能夠結集,你要不是到諸佛如來的境界,你沒有這個能力。
在近代結集古人的經典,在臺灣、在國內,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曉得,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會集了一部《無量壽經》。夏老居士會集的這部經,我們用這八個字,這兩句話,「創集無疑,先規有據」,我們對他的會集本就斷疑生信。這個會集不容易,如果不是再來人,做不到,因爲他前面有叁種。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,第一次的會集,意思有缺,因爲我們現在在《大藏經》裏面看到的是有五種原譯本,王龍舒居士只看到四種版本,另外一種他沒有見到,這四種本子裏頭出入都不一樣,所以它不能算是一個圓滿的本子。到清朝鹹豐年間,魏默深居士做第二次的會集,他是五種譯本統統看到,會集當然比王龍舒居士的本子好,可是還是有欠缺。欠缺,後人對他的批評,取舍不當,還有改動原本的文字,這是很大的忌諱。所以到第叁次,民國年間,大概民國二十年左右,夏蓮居居士做第叁次的會集。這個本子把前人欠缺的全部都修正過來,所以這是稀有難得的一個本子。梅光羲居士做了一篇長序,把這個會集的原原本本都寫出來。梅大士是臺中李炳南老居士的老師,所以跟我們就有特別的緣分。而夏蓮居的傳人,我們有緣在美國遇到了,黃念祖居士,我從他那裏聽到很多這些會集的故事,知道夏老不是平常人,那也是佛菩薩應化到世間來的,把《無量壽經》重新做個整理,爲什麼?這個法門要流傳到釋迦牟尼佛的末法最後。末法一萬年,將來一切經都沒有了,《無量壽經》還存在。是哪個本子?肯定是這個會集本,那當然不一樣。所以這八個字很重要,「創集無疑,先規有據」。
【窮茲性海會彼行林。】
『窮』是窮盡,『性海』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、本性,或者也稱之爲法性,它是圓滿的,它沒有欠缺。『行林』是修行,修行的人多,從初發心到如來地,我們就以《華嚴經》這個大乘來說,從初信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,無量的人在學習,用「林」來做比喻,就是五十一個階級裏面的修學大衆,都依照這個原理原則、都依照這個方法,那我們曉得這是太珍貴了。
【別舉六門通爲一觀。】
他把性海、行林裏面,修學的理論、原理原則、方法用六條,用『六門』,我們看這個文章就六條。『通爲一觀』,這句話非常重要。六是不是真的有六?不是,六門就是一門,一門就是六門,爲什麼?它門門是通的,圓通。心通法就通,無量無邊的行門,門門都通達,所以一門通了一切都通。這就是爲什麼教你學要專,專一,專一你這一門才通,一通就一切都通。你同時學很多門,你就很不容易通,你費的力氣多,費的時間也長,你達不到目的。所以門門都殊勝,門門都值得贊歎,自己修學就是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我們才會有成就。這個道理要懂,不能夠要學很多很多東西。真的自古以來有不少人,古德常講,他要學通家,樣樣都通,樣樣都學,學了一輩子,一門也沒搞通,這就錯了。反而讓那些謙虛,說自己能力不行,學多了我消化不了,我就學一門,沒想到他一門之後,他真的通了,這一通一切都通了,這是他沒想到的。這是無論求學或者是修道成功的秘訣。
【參而不雜一際皎然。】
『一際』是沒有分別。『參而不雜』是指賢首國師作這篇文章裏面給我們提出的六門,這六門「參而不雜」。雖然參而不雜,『一際皎然』,那就說明六就是一、一就是六,一通一切都通了。
【冀返迷方情同曉日。】
希望教導我們回頭。『返迷方』,我們現在是迷的方向,回頭就是岸,希望我們能回頭,從迷惑顛倒回頭。『情同曉日』,曉日是早晨太陽出來了,這比喻夜晚我們迷失了方向,現在光明遍照,我們回頭是岸。
【佩道君子俯而詳焉。】
這是贊歎學佛的『君子』,君子是儒家學佛有成就的。君子上面是賢人,賢人上面是聖人。儒家講的君子,就好像佛教講的阿羅漢,阿羅漢上面是菩薩,再上面是佛陀,這是叁個學位的名稱。儒家這叁個學位是聖人、賢人、君子,是叁個學位的名稱,這真正得到儒的真傳。思想言行不是聖人,但他很像聖人,我們佛家講相似位中,他雖然不是佛,但是他的思想言行很像佛,就是持戒修行的人。他這個地方雖然用君子,意思比君子高,因爲他前面有『佩道』。也就是請這些賢人、君子看大師寫的這篇文章。『俯』是大師的謙虛,請大家來斧正的意思。他的話到這個地方就結束,這是這篇文章的前言。下面這要跟我們說:
【今略明此觀。總分六門。先列名。後廣辨。】
先把大綱提出來,然後一條一條的爲我們講解,在佛門講爲我們開示。開示,那我們自己希望能夠悟入。這個六門:
【一、顯一體。】
我們接著把這個名字念出來:
【二、起二用。叁、示叁遍。四、行四德。五、入五止。六、起六觀。】
這就圓滿了。這是《華嚴經》修行的方法,不外乎這六條。這六條總共,一條都是叁個字,十八個字,把《華嚴經》修行的方法和盤托出,再就沒有了。不但我們娑婆世界,十方法界所有的菩薩,修學《華嚴》契入境界,證得無上菩提,都是這六條,那你就曉得這六條多麼重要。首先顯示本體,在哲學裏面講,宇宙萬有的本體,這就是自性。明心見性見什麼?就是見到自性。性是什麼?叫「自性清淨圓明體」,後面有詳細說明。自性,我們在這裏略說,它不是物質,它沒有物質,它也沒有精神,這兩種現象都沒有,它是清淨的,也就是說從來沒有染汙。所以六祖惠能大師見性,他第一句話就說「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」,你看跟此地講的完全相同。能大師講了五句,賢首國師在此地講一句,這一句就是能大師所說的五句。你看它底下有個「圓」,惠能大師又說,第二句講「本不生滅」,第叁句「本自具足」,第四句「本無動搖」,最後一句說「能生萬法」,惠能大師講了二十個字,這二十個字裏頭確實有圓的意思、有明的意思,明在哪裏?清淨就明,明是智慧。第叁句裏頭說「本自具足」,這句話就是佛在《華嚴經》上「出現品」裏面講的,「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」,本自具足,這不是求的,圓明都在其中,智慧就是明,德能相好那就是圓。
所以賢首國師的一句話,惠能大師的五句話,這就是把自性的樣子說出來了。不可思議的以善巧方便爲我們說出來,說出來我們能不能見得到?我們見不到,爲什麼?因爲我們分別自性清淨圓明體,我們有分別心,我們有執著心,我們還起心動念,看到這幾個字起心動念。換句話說,我們只含糊籠統知道這麼一個名稱,它的內容我們確實是完全迷惑,不清楚。它在哪裏?你想想能大師末後的一句話,「能生萬法」,萬法是什麼?是宇宙、是人生。這個地方講人生是自己,所以禅宗裏面參話頭有一句,祖師大德教人參「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」。參究,可不是研究,研究是什麼?父母未生前我到底是什麼樣子。研究是用心意識,參究不用心意識。不用心意識叫參,人會開悟;用心意識叫研究,這個不行,這是世間法,怎麼研究都研究不透。所以現在科學家、哲學家,乃至于一切神學家,他們用的是什麼心?用的是心意識。心是阿賴耶,意是末那,識是第六意識,這個東西全是迷,迷而不覺。自性迷而不覺就産生這個錯誤的阿賴耶,如果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阿賴耶就是自性清淨圓明體,這個要搞清楚。那是諸法實相的本體,是宇宙人生的本體,無處不在,無時不在,能大師說得很好,「本不生滅」,它沒有生滅。我們現在所看的一切法有生有滅,我們看動物都是有生老病死,看植物有生住異滅,看山河大地、看星球有成住壞空,包括自然現象都是生滅法,凡是生滅法全是假的,但是這些假的東西它不妨礙自性,自性是真的,不妨礙。自性永遠清淨,一絲毫染汙都沒有,它不是虛空,虛空還受染汙,不是虛空,虛空是它現出來的自然現象,這要搞清楚。所以虛空有染汙,自性沒有染汙。
于是我們就曉得,佛法裏面講時間、空間,在百法裏面,這二法收在不相應行法裏面。百法是一切法的歸納,歸納爲一百法。這一百法,有九十四條是有爲法,就是有生有滅,有六個是無爲法,就是你看不到生滅的現象。無爲法裏有相似無爲、有真正無爲,真正無爲只有一個,就是自性。所以,時間是時分,方分,方分是空間,時分是時間,都是不相應行法。不相應行法,用我們現在的話說,就是抽象概念,它不是事實,你不能說它沒有,你也不能說它有。它確實有這樁事情,你再仔細去追究,它確實不存在,根本就不存在,是個錯誤的認知。自性清淨圓明體,學佛沒有別的,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從那個法門裏頭希望你證得自性清淨圓明體,你證得這個就成佛,這就回歸到自性。怎樣才能證得?諸佛如來、法身菩薩,那都是回歸到自性清淨圓明體的人,這些人異口同音的告訴我們,只要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,這個自性清淨圓明體就現前,你就證得,你就跟它合而爲一。妄想是起心動念,極其微細,彌勒菩薩所說的,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,極其微細的波動,佛法裏面稱爲根本無明,稱它爲妄想。用妄想這個名詞好,妄它不是真的。所以我們聽到佛在經上講的這句話,初學佛的時候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