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出來他就成佛。他不是究竟圓滿的佛果,他決定說不出來,所以我們對于菩薩這些話可以相信的。

  這個經從印度傳到中國來,又是個殘缺的本子,你看全經十萬偈,傳到中國來的大概才一半,而且還叁次傳來的。第一次在東晉時代,傳來的是叁萬六千頌;第二次是武則天做皇帝,唐朝時候傳到中國來,實叉難陀尊者他帶來的,就是增加九千頌,叁萬六再加上九千,四萬五千頌。最後唐朝貞元年間,「普賢行願品」這一品經很難得,有個完整的本子傳到中國來,翻成中文四十卷。第一次翻的是《六十華嚴》,第二次翻的《八十華嚴》,最後翻的叫《四十華嚴》。這叁種本子合起來除掉重複的部分,現在中文本有九十九卷,梵文的原本已經找不到,現在《華嚴經》只有中文的譯本,流傳在這個世間,差不多將近五萬首頌。所以我們中國大師稱這個爲略本,因爲只有小本的一半,再就找不到了。可是心通的人,法就通,就沒有障礙。這些典籍要用它來幫助我們修學,希望我們在一生當中能夠達到心通,能不能做到?能。在中國曆代教下的這些祖師大德,契入這個境界的人不少!他們給我們做了好榜樣。從理上講障礙除掉,心就通了。這個障礙就是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你能夠一時全放下,那你就成佛。所以在理上講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時間?一念,一念放下就成佛了。放不下是凡夫,這個放下真難!釋迦牟尼佛放下了,一時放下;在中國,禅宗六祖惠能大師也是一時放下。

  能大師給我們示現的,他沒念過書,他不認識字;換句話說,他一天都沒有學過,也能成佛。這就說明從理上講,凡夫成佛是一念。我們問,爲什麼我們放不下?其實我們講「爲什麼放不下」,這就又起了個妄念,妄念沒有才是佛,這麼多妄念你怎麼能成得了佛?「我們真想放下」,這又是個妄念。他就是放不下,他又多一個妄念。這就是裏面講的四句百非,真的不好斷,起心動念沒有一個念頭是正念、是正確的,這個正確是什麼?與自性相應的,這是正;與自性相違背的,非,錯了。所以古大德有兩句話講得很好,「起心即錯,動念皆乖」,不要說開口說話,起心動念就錯。爲什麼?依正它就現了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給諸位說,這個宇宙之間沒有物質,也沒有精神,不起心、不動念是這麼個境界。不起心、不動念,物質跟精神都沒有,這是個什麼世界?釋迦、六祖證得了,告訴我們,那個境界才叫一真法界,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。一真,爲什麼?永恒不變。就是淨土宗裏面講的常寂光淨土,這才叫真正的一真法界。常寂光下來,這就有形相,有物質、有精神叫實報莊嚴土,也叫一真法界。爲什麼?這裏面的人六根對外面六塵境界,沒有分別、沒有執著,也沒有起心、也沒有動念,也就是說妄想分別執著他統統斷了,所以也是一真法界。

  它爲什麼會有現相?這我們在大經上搞清楚,他那個起心動念的習氣沒斷。習氣不好斷,沒有方法去斷,只有等時間慢慢長了,自自然然的沒有了。要多長的時間?經上告訴我們,叁大阿僧祇劫,這麼長的時間習氣自然就沒有了。但是在這裏面我們稱他爲法身菩薩,他們在起作用的時候是絲毫妨礙都沒有。起什麼作用?十法界的衆生有感,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自自然然就會有應,感應道交。應的時候就像《普門品》裏面所說的,以觀世音菩薩做例子,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,應該用什麼方法去得度他就用什麼方法。什麼叫沒有妨礙?這些應化在世間的佛菩薩,決定沒有起心動念、分別執著,沒有,這叫妙用;我們幹什麼事情會起心動念、有分別執著。菩薩在這個世間,應化在這個世間,像釋迦牟尼佛一樣,像六祖惠能大師一樣。這篇文章是賢首國師寫的,賢首國師也是這一類的人,像清涼、像宗密都是這個境界。他們從來沒有起心動念過,當然更沒有分別執著,隨緣妙用。起心動念就不妙,分別執著就造業!不通才會有這個現象,通了就沒有了,于是我們明白這個道理,了解這個事實真相。

  這些後來的祖師大德也入了佛境界,他們對于經教給我們的解釋,這麼多注疏留下來我們才曉得,字字句句跟世尊所說的經,決定沒有兩樣,我們要信得過。像我們這種根性不是上上根人,上上根人能夠一時頓息,就是一下放下。上中下根的人都辦不到,那怎麼樣?慢慢來。這個慢慢來裏面確實有很快的,也有很慢的,所以分上中下。大概上根這一生當中可以入佛境界,也就是你有能力超越十法界,有能力達到初住菩薩的境界,就是成佛,你把起心動念放下,上根人。中根就難了,下根就更辦不到,但是中下根的人可以放下一部分,有人放下執著,有人放下分別。放下執著的人,當然這裏頭最幸運的是你遇到淨宗,你念佛求生淨土,那就無比殊勝。放下執著的人,生到西方極樂世界,不是凡聖同居土,是叫方便有余土。如果能分別也放下,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肯定是實報莊嚴土,不一樣!完全沒有放下,在你臨終的時候你念念是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把你一切妄念伏住,也能往生,這往生是什麼?往生凡聖同居土。這是我們對于西方極樂世界四土叁輩九品差別,我們搞清楚了。然後我們雖然不能這個經上這種標准,心通則法通,我們達不到這個標准,我們達到一點邊緣,我們現在心裏明白,決定求生淨土。那個方法必須把這個世間的一切法放下,念佛堂堂主常講「放下身心世界,提起正念」,就是一句阿彌陀佛,那你的法就通了。

  這個通通到哪裏?通到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。雖然不是真的通,但是也不假,生到凡聖同居土,就保證你一生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,你就得到保證,你決定不會再退轉。這是人人都能夠做得到,就看你肯不肯幹?善導大師所說的「萬修萬人去」,就這個法門。如果對于世出世間法還有留戀,留戀就是你放不下,那你就去不了。去不了怎麼辦?等來生後世,得人身、遇到這個法門,再繼續再幹。這個話是真的,爲什麼?我們現前這些同學們就是這種人。《華嚴》我們過去有沒有緣?有緣,沒有緣這一生遇不到。你能遇到一次聽一、二個小時,都是與《華嚴》有緣。緣從哪裏結的?緣是前生結的,宿世結的。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說的,我們對這個世間有留戀沒能放下,所以在六道裏頭輪回。輪回到今天很幸運,這一次又得人身又遇到,就這麼回事情。這一生如果還放不下,那好!再等下一次的機會,無量劫中總有幾次機會,這就慢慢來了。但是這很苦,要知道這個世間很苦!所以真正覺悟到人生苦,你才會真放下,希望這一生當中能成功,決定成功。天天讀經能不能開悟?天天念佛能不能開悟?天天持咒能不能開悟?都能。《金剛經》上佛告訴我們,「諸法平等,無有高下」,佛講的諸法就是方法,斷煩惱的方法、學法門的方法、成佛道的方法,就八萬四千法門,無量法門,它都是平等的,沒有高下;換句話說,都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的。你總要記住這個總的原則,你修學就不成問題。所以心通則法通,這句我們就學到此地。

  『引虛空而示遍』,「引」是引用,引用虛空來暗示我們,「虛空」是遍法界的,比喻什麼?比喻通。我們心像虛空一樣,法也像虛空一樣,因爲心不是真的,法也不是真的,所以決定不能執著。不但不能執著,也不能夠分別,到終極就不能起心動念,起心動念你就落到四句百非裏頭去。

  『既覺既悟,何滯何通』,真的覺了,真的悟了,「滯」就是障礙,「通」就是通達,都沒有了,只要覺悟全都沒有了。所以底下講的百非四句,『百非息其攀緣,四句絕其增減』,什麼叫四句、百非?在此地跟諸位略略介紹,因爲這是佛門裏面的術語,名詞術語,諸位在經上、在祖師大德的文字上常常看見。舉一個例子給你講四句,第一個講有,第二個是無,第叁個是亦有亦無,第四個是非有非無,這叫四句。百非是什麼?四句一展開,有裏面有有有、有有無、有亦有亦無、有非有非無,這就變成四句。無裏頭也有四句,無有、無無、無亦有亦無、無非有非無。所以這四句,每一句裏頭有四句,四四十六句,十六句有過去十六句、現在十六句、未來十六句就變成四十八句。四十八句,已經起的四十八句,還有沒有起的四十八句,「已起、未起各四十八句」,這就變成九十六句。九十六句加上根本的有、無、亦有亦無、非有非無,一百句,這個叫四句百非。

  古德有解釋,用一個問答來說明,「問:經言離四句、絕百非,其意何居?」這個居是個問號,何居用現在的話說,這個意思根據什麼理由來說的。這四句意思太廣,「但舉一對,便成四句,如有無」,有無是一對,「一異」也是一對,「斷常」也是一對,你就舉不盡的例子。這是什麼?這一對是什麼?就是我們今天講相對的,來去是一對、遠近是一對、空有是一對,這例子舉不完的。「若雲有,是增益謗」,你要說有,這叫增益謗,爲什麼?它確實沒有,凡所有相皆是虛妄。你要說無,「若雲無,是損減謗」,你不能說它沒有,你不能說它有,你也不能說它無。「若雲亦有亦無,是相違謗」,互相違背;「若雲非有非無,是戲論謗」,這開玩笑的話。「既俱有過,故須離之」,所以這四句百非叫開口便錯、動念皆乖。這是什麼?諸佛菩薩看宇宙萬象,就是像能大師所說的「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」,面對著萬法不能說有,也不能說無,也不能說亦有亦無,也不可以說非有非無,你才叫不起心、不動念,這才能體會得諸法實相。只要有一念,你就全都錯了,一錯一切錯,所以必須要離。既俱有過,就是一切說法統統有過失,只要起心動念就有過失,不起心、不動念沒事。起心動念都是過失,你就想想,分別就是過失裏頭再加過失,嚴重了,再要執著麻煩可大了。這是事實真相,我們必須要曉得。你不是要心通嗎?只要有過失你心就不通,心不通,法就不通。什麼時候心通?這個過失統統要遠離,離四句、絕百非就通了。這個四句百非裏面,把妄想分…
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二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