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(第叁集) 2008/11/16 臺灣華藏電視臺 文件名:12-47-03
諸位法師,諸位同學,請坐。請看《妄盡還源觀》。昨天我們學到賢首國師教導我們「會旨」,契入境界就很容易,就山嶽易移,要不會呢?再微細也沒有辦法契入。這個意思很深,會的人,他的態度是真誠、清淨、正覺、慈悲,所以他才能夠領悟;不會的人,我們用現在的話來說,心浮氣躁,所以他體會不到佛所講的諸法實相。當然我們都希望自己在一生當中都能契入華嚴境界,契入華嚴境界就是禅宗裏面所說的「大徹大悟,明心見性」。我們不能沒有這個希求,但是有這個希求,又不可以分別執著,分別執著這是障礙,我們的希求會落空,必須要遵守佛菩薩、祖師大德教給我們的方法。下面這個文接著就說:
【辄以旋披往诰。緬觌舊章。備叁藏之玄文。憑五乘之妙旨。繁辭必削。缺義複全。雖則創集無疑。況乃先規有據。】
我們先看這幾句。這個地方一開頭,這就是對我們一般上中下這叁種人,你不能不依靠典籍。『往诰』,「诰」是古德前輩一些告誡後人的訓詞,像佛法裏面的戒律,佛陀在經典裏面給我們講的重要的原理原則,落實在生活上的細行,這些細節。『緬觌』是恭恭敬敬,『舊章』就是經典,都是古時候釋迦牟尼佛所講的,也有不少佛的弟子、佛的學生他們留下來許許多多心得報告,都可以提供給我們做修學的參考,我們要以真誠恭敬心來接受,不能有絲毫懷疑。這個話難,實在講太難了,爲什麼?我們現在求學,可以說從小,老師、父母就教我們用懷疑的心,不能夠全依古人,全依古人你就會上當、錯了。爲什麼?古人在那時候說的是正確的,但在現前社會未必用得上,這就是所謂我們中國古人講,叁代之禮就有所不同。每個朝代的典籍,確實是以前個時代做依據,哪些可以保留的,哪些可以刪掉、刪減的,哪些還需要補充的,興革不同。這對于世間學術是正確的,可是對于聖人的教誨就不行,就不可以。
對聖人的典籍我們一定要用孔子的方法,孔子說他自己一生的修學,他是沒有創造、沒有發明,「信而好古」,對古聖先賢的東西他相信,他愛好。而他自己一生,這個話不是謙虛的話,說的是真的,「述而不作」,述是敘述前人的教誨,就是此地講的,往是往古,「往诰舊章」。他對這個能相信,爲什麼?聖人留下來的,你不能懷疑。聖人的東西跟我們凡夫不一樣,凡夫是從我們意識心裏面流出來的,我們有研究,妄想分別執著沒有斷,我們有研究、我們有發明。爲什麼聖賢人到孔子那時候就沒有了?孔子也是聖人,他知道,爲什麼?聖人所證的是圓滿的。你說一個圓,你能不能在上面加一點東西?你能不能在圓裏面減少一點東西?它那個做到是不增不減,加一點是多余的,少一點它就不圓。所以從心性裏面流出來的,不增不減。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,見性成佛。我們展開《六祖壇經》,這是我們中國人,惠能大師,它裏面的內容跟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經典一樣,也是不增不減,也是達到究竟圓滿,圓人說法,無法不圓,就妙在這個地方。所以我們一定對它有誠敬,深信不疑,完全接受。以這個爲標准,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、錯誤的見解、錯誤的行爲,這就叫叁藏經典。叁藏是經、律、論。經論是修正我們思想見解的標准,戒律是修正我們日常生活行爲的一個標准,這些標准都是從自性流露。不但每部經是圓滿的,克實而論,句句圓滿,字字圓滿,每個字裏頭有無量義,我們在賢首國師這篇文章裏面就會看到。
『備』是圓滿的具備,『叁藏』是圓滿的,『玄文』,玄妙不可思議。『憑五乘之妙旨』,你看五乘佛法,賢首國師就提出來了。在一般佛法裏面所講的,二乘、叁乘,大乘、小乘、一佛乘,民國年間太虛大師提出五乘佛法。五乘,加哪兩乘?加人乘跟天乘,現在有流行的人間佛法。其實說二、說叁、說五,世尊在《法華經》上說,「唯有一乘法,無二亦無叁」,這給你講真話。一乘是什麼?一乘是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。于是我們曉得,佛法裏面任何一宗、任何一派,終極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,它才到圓滿。就像《金剛經》上所說的,法門平等,無有高下。法門,在大乘教裏面我們常看到,八萬四千法門,四弘誓願裏面講的無量法門,這真的,門門都平等。爲什麼?每一門都能修到明心見性、見性成佛,所以它是平等的。法門平等,但是我們衆生根性不平等。法門那麼多那是自然現象,不是釋迦牟尼佛說這麼多,或者說多說少,不是的,性德法爾如是。哪個法門契我們的根性,就是適合我們的程度,適合我們現前學習的方便,我們就采取這個法門。爲什麼?容易,簡單容易,不礙事,也就是對我們現前在這個世間從事的工作沒有妨礙,這就方便了。但是它的秘訣是一門深入,長時熏修,你可不能修多、修雜了。爲什麼?學多了、學雜了,你的心不能專一,也就是說你的心不清淨,你的心定不下來,這就變成障礙。障什麼?障礙你明心見性,障礙你開悟,障礙你證果,道理在此地。這個道理在中國古代我們的老祖宗都知道,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這句話是祖宗說的,世世代代傳下來的,爲什麼?這與性德完全相應。所以我們學東西不可以貪多,一門深入,爲什麼?一門深入到一定的時候,他得定,佛法裏面講得叁昧。如果你一生只學《華嚴》這部經,學過若幹年後你就得華嚴叁昧,心定在這上面,你不會有其它的念頭,你起心動念都在《華嚴經》,在這個範圍之內,所以得定。
定上個幾年他就開悟,這個悟不是大徹大悟,小悟是常常有,這就積小悟成大悟,積大悟就會有大徹大悟這一天。到徹悟,問題就解決,你就成佛了。由此可知,我們在同一個時候學的東西太多,不但障礙你開悟,障礙你得清淨心、障礙你得定。這是古聖先賢教人跟現代這些老師教人不一樣。可是中國曆代這些老師懂得這個道理,他教學生,絕對不會教學生同時學兩門功課。我學佛還沾了一點邊緣,中國人叫師承,不容易!我跟方老師學哲學,原本是希望到臺大去旁聽他的課程,他沒同意,他要我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裏,他給我上兩個小時課。所以我們的學習是一對一,一個老師、一個學生,在他家裏小客廳裏面上課。這個緣分太難得,是我們不敢想象的。以後接觸到佛的經典,也很幸運認識章嘉大師,章嘉大師跟方老師一樣,每個星期天給我兩個小時的時間,在青田街八號,他老人家的住宅,也是每個星期上兩堂課,這都很不容易。這就是什麼?專,「教之道,貴以專」,學之道也是貴以專,專你才能契入,你才能得受用。
古時候世世代代,出家、在家都會遵守這個原則。所以賢首大師在此地說,古人留下來的這些文物典籍,這裏頭具備叁藏的玄文,不論典籍多少,裏面的玄奧都是圓滿具足的。所以我們學佛的經教要學多少?一部就夠了。像惠能大師,他一生根本就沒學過,半夜叁更忍和尚在方丈室裏面召見他,跟他講《金剛經》,講大意,大概只講到四分之一,「應無所住,而生其心」,他就徹悟了。你說是不是備叁藏之玄文?憑是憑借五乘的妙旨。一部經都是這樣的,部部經也是如此。經文長的,《華嚴》算是長的,大部的;經文短的,諸位念的《般若心經》,二百六十個字。我們淨土宗印光大師將《楞嚴經》的一章「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」節錄下來,那個文更短,二百四十個字,比《般若心經》還少二十個字,它是不是備叁藏之玄文、憑五乘之妙旨?是的,一點都不假。《大勢至圓通章》你真的契入,開悟了,你跟釋迦牟尼佛夜睹明星大徹大悟,跟惠能大師悟入自性,完全相同。這一悟入,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就圓通,前面講的,心通則法通,因爲障礙沒有了。
障礙,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,是什麼?是妄想、是分別、是執著,叁大類的障礙。妄想最微細,我們自己沒有法子覺察到,不但我們不能覺察,阿羅漢不能覺察,權教菩薩不能覺察,明心見性之後還要有一段的曆程,漸漸才能覺察到起心動念,這是極其微細的波動現象,這個波動,自性裏頭沒有,所以佛用了一個名詞,叫妄想,它不是自性的波動,但是它也沒有離自性。這個話很難講,不是自性,不離自性。我們舉個比喻,我們的身體站在陽光之下,地上有個影子,我想這個現象我們都很熟悉,我們的身沒有動,影子有動,這就是這個影子不是自身,它也不離自身,它在起作用,身呢?身沒有起作用。所以山河大地、法界,乃至于虛空,佛都講這是幻相,《金剛經》上說得好,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」、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」。有爲法,要記住,什麼叫有爲法?這個法有生有滅,我們講動物有生老病死,這是有爲法,植物有生住異滅,礦物、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,凡是你六根能夠接觸到的境界,全都是有爲法。無爲是什麼?真正無爲只有一個,叫真如無爲,就是自性,在哲學裏面講就是宇宙的本體,那是無爲法。無爲法它能生、能現、能變,實際上這個能生、能現、能變是虛妄的,不是真的。所以你一定要曉得,它不是真如,也不離真如,妙就妙在此地。這是在這篇文章我們都會學習到。他這幾句話,也就是《華嚴經》所說的「一即是多,多即是一」,一多不二,這個意思。他這篇文章也是備叁藏之玄文,憑五乘之妙旨。那你說賢首國師是不是明心見性的人?當然是,他要沒有見性,他就寫不出這篇文章來。《華嚴經》太大了,我們學起來有困難,他把《華嚴經》的精華濃縮成一篇文章,便利後學在短時間當中契入華嚴境界,這對我們來講是無量功德,無盡的慈悲。
下面還說,他也算是結集諸佛所說的玄奧。『繁辭必削』,中國人最怕麻煩,多余的字盡量把它削除。雖然文字不多,意思要圓滿,如果義理有欠缺的,他把它補起來。這是他寫這篇文章的態度,給我們說清楚了。『雖則創集無疑』,你看看他這裏…
《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叁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