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六祖壇經講記 般若品第二▪P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「一切衆生自心」,有著「迷悟不同」。迷妄的行人不能返觀自心,「迷」于自己的本「心」,生起向「外」的錯誤之「見」,不在自心上做工夫,而在心外「修行」,離心「覓」求成「佛,未」能「悟」得本有「自性」,自然「即是小根」器的人。假「若」聽聞大教,而能「開悟頓教」,明白成佛之道,「不執」著「外」在形式的「修」行,「但于自」己的內「心」,「常」生「起正見」。不說是已爲小根器的人,就是爲「煩惱塵勞常」圍繞在凡夫身上活動,亦「不能」爲其染汙所「染」。當下「即」得開悟,成爲「見」到本「性」的人。所以真正一個佛法行者,如要修行開悟,必須常存正見,從自心中修起,如一昧的心外修行,不說不能得到成佛,就是超脫生死亦不可能。有位襌師頌說:『學道無端學畫龍,元來未得筆頭蹤,一朝體得真龍後,方覺從前枉用功』。是以學佛要在見性,好像畫龍要在點睛,不然,是枉用功夫。

  到此,六祖又叫聲「善知識」說:認真修行的人,如從自心中徹悟無有諸法,就可做「內外不住」。這或解說爲不住著于內心外境,或解說不住生死之內,不住涅槃之外,自由自在的往來于生死,所以說「去來自由」。這不是還有執著心存在的人所能做到,必要從修行中,「能」夠「除」去妄想「執」著的「心」,始能「通達」萬有諸法無實自性,而得「無礙」自在。果「能修此」般若妙「行」,自「與般若經」的思想理論,「本無差別」,亦即是說與般若經所啓示的般若妙理相契。般若經,擴大說,是指佛在般若會上所說的一切般若,縮小說,是指金剛般若所說的般若。般若經中有說:『修行般若波羅密多,菩薩于一日中所修智慧,所成勝事,一切聲聞獨覺智慧有此事否』?舍利子言:『不也!世尊』!是以般若大行,確是極爲殊勝,不是其他行門所及。

  

  

法因人設

  善知識!一切修多羅及諸文字,大小二乘,十二部經,皆因人置,因智慧性,方能建立。若無世人,一切萬法本自不有,故知萬法本自人興,一切經書因人說有。緣其人中有愚有智,愚爲小人,智爲大人。愚者問于智人,智者與愚人說法。愚人忽然悟解心開,即與智人無別。

  六祖又叫聲「善知識」說:佛住世時說法是很多的,每說一部經皆名修多羅,所以說「一切修多羅」。修多羅是印度話,中國譯爲契經,顯示佛所說的言教,不特契于諸法真理,亦複契于衆生機宜,所以說爲契經。佛陀當時說法,固是從大覺海中通過口頭宣說出來,既無經本亦沒有人記錄,到了佛滅初夏,佛子惟恐人去法滅,舉行第一次結集,仍是口口相傳,未曾錄成文字。後來感于口口相傳,久了會有遺漏,或者會有錯誤,因爲忘失及憶持不完整,是必然事,到佛滅百年後,乃以文字記錄。如現在流行的叁藏,皆以文字組織流行,所以說「及諸文字」。口口相傳,是語言流傳的佛法,組成經文,是文字流傳的佛法。

  至佛教經律的成立,向來說有十二部經,或者說爲十二分教,就是契經、應頌、記說、伽陀、自說、因緣、譬喻、本事、本生、方廣、希法、論議。複有九部經或九分教,是十二分中的九分,向來雖有不同的傳說,但依較古相傳,不外契經、應頌、記說、伽陀、自說、本事、本生、方廣、希法九種。九分或十二分的分,是支分亦即類的意思,就是將所有教法,或分爲九類,或分十二類。于中還分大乘佛法、小乘佛法,所以說「大小二乘,十二部經」。不管佛法怎樣分類,或對上根利智者說,或爲自求解脫者說,「皆」是「因人」而「置」。就是因人的根機不同分別設立。但這不是普通人所做到的,而是具有高度的「智慧性」,觀察人的根性如何,「方能」對之「建立」所有佛法,亦即針對怎樣根性的人說怎樣法。以世間萬法說:假「若世」間沒有萬物之靈的「人」,所有「一切萬法本自不有」,可「知萬」有一切諸「法,本」是「自人」而「興」的,就是人類需要什麽,就有什麽産生,如人類需要飲食,就有飲水糧食産生,如人類需要住處,就有房屋産生,乃至到了現代,爲求交通更爲便利,就有飛機産生,或者其他人生之所需要,也就自然而然的産生出來。但此所說萬法,是指現象而言,至于諸法本體,如經所說:『若佛出世,若不出世,湛然常住,本自具足』。當知佛教流行的「一切經書」,也是「因人說有」,就是佛爲教導世人而說的。法華經說:『諸法寂滅相,不可以言宣』。諸法真理雖爲佛陀之所親證,但欲將之說給人聽,是不可能的,後來想到不說,人終不見真理,這才于無可說中方便假說。

  對人說法不錯,「緣其」聞法「人中,有」的是「愚」迷的,「有」的是有「智」的。「愚」昧迷妄的「爲小」根器的「人」,聰明「智」慧的「爲大」根器的「人」。「愚」昧的人,不知什麽事理,可以「問于」有「智」慧的「人」。有智慧的「智者」,應愚昧的人請問,爲其宣「說」所不明白的「法,愚」昧的「人」聽後,「忽然」有所「悟解」而「心」得到「開」朗,明白自己原來所不知的事理,到這時候,「即與」有「智」慧的「人無」有什麽差「別」,因同樣的了解所知的事理!

  

  

以經證明

  善知識!不悟即佛是衆生,一念悟時衆生是佛。故知萬法盡在自心,何不從自心中頓見真如本性?菩薩戒經雲:我本元自性清淨,若識自心見性,皆成佛道。淨名經雲:即時豁然還得本心。

  六祖又叫聲「善知識」說:佛法修行要在心開悟解,如在修行中「不」能「悟」解心開,仍然迷惑謬誤,「即佛」仍「是衆生」,永在輪迴中流轉不息。因爲這時稱之爲佛,依天臺六即佛說,不過是理即佛,最多是名字即佛,是以佛即衆生。反過來說,假定「一念」有所「悟時」,當下「衆生」即「是佛」,所謂『一念相應一念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』。由此「故知」世間「萬」有諸「法,盡在」吾人「自」己一「心」中。既然一心悟便是佛,一心迷便是衆生,行者「何不從自」己「心中頓見真如本性」?這樣,豈不直截了當完成學佛能事?「菩薩戒經」佛這樣說:「我」們「本」來「原」有的「自性」,本是「清淨」無有一點妄染。行者「若」能認「識自心,見」自本「性」,人人「皆成佛道」。宗鏡錄說:『實見月人,終不觀指,親到家者,自息問程。唯證相應,不俟言說,終不執指爲月,亦不離指見月』。菩薩戒經,或說就是梵網經卷下,或說就是菩薩戒經。「淨名經」即是維摩诘經,弟子品「雲」:『時維摩诘即入叁昧,令此比丘自識宿命』……「即時豁然,還得本心」。本心,就是本來具有的清淨真心。正因清淨真心是本來具有的,只要當下豁然開悟,本有清淨真心立刻顯現,不要離開本心另求開悟。

  

  

以己爲證

  善知識!我于忍和尚處,一聞言下便悟,頓見真如本性,是以將此教法流行,令學道者頓悟菩提,各自觀心,自見本性。若自不悟,須覓大善知識,解最上乘法者,直示正路。是善知識有大因緣,所謂化導令得見性。一切善法因善知識能發起故。叁世諸佛,十二部經,在人性中本自具有,不能自悟,須求善知識指示方見。若自悟者,不假外求。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,無有是處。何以故?自心內有知識自悟,若起邪迷妄念顛倒,外善知識雖有教授,救不可得。若起正真般若觀照,一刹那間妄念俱滅,若識自性,一悟即至佛地。

  六祖又叫聲「善知識」說:經中固明白告訴我們,我自己體驗也是如此。如「我」惠能「于」五祖「弘忍和尚處」,就是「一聞」五祖開示,于其「言下便」得開「悟,頓」然「見」到「真如」的「本」有自「性」。反顯假使不觀自心,徒然勞苦無益。亦即五祖所說:『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』。我感到以心傳心的上乘大法,對真心修行者,確是有大利益,「是以」現我「將此」圓頓「教法」,爲諸有緣學佛者說出,使之廣加「流行」,亦即使這大法,普徧流行世間,「令」諸發心「學道者」,皆能「頓悟菩提」妙法,各「各自觀」本有真「心」,「自見本」有覺「性」,同樣獲得開悟,甚至得到成佛。從這可以證知從師悟後,還須弘法以報師恩。宗鏡錄說:『故知弘教一念之善,能報十方諸佛之恩』。

  佛法修行要無過于得到開悟,「若」在如法修行中,「自」己總是「不」能開「悟」,必「須」去尋「覓大善知識」,並且要求深刻理「解最上乘法者」的大善知識,「直」接指「示」一條修行的菩提「正路」,讓你獲得生命解脫。假使不能頓悟而又遇到知見不正的善知識,那必墮落萬劫不複。

  善知識對行者爲什麽這樣重要?當知「是」解最上乘法的「善知識」,對諸行者「有大因緣」,「所謂化導」行者「令得見性」,而行者身心中的「一切善法」,皆「因善知識」而「能發起」的。心地觀經說:『菩提妙果不難成,真善知識實難遇』。不特爲此,就是「叁世諸佛,十二部經」,亦「在人性中本」來「自」所「具有」。這裏所說的人性,不是一般所說人有人性,是指人人所本具的佛性。此中說的人性與前說的萬法盡在自心中,都是說的佛及佛法以及萬有諸法,都是吾人心性本來具有。六祖所以說這番話,在于鼓勵學佛行人,一切都要盡其在我,不要專向外面去求。有說:『惠能把人擺到了與佛同等的地位,把他們一切都要祈求佛的庇佑,仰仗佛來救度軟弱無力的處境裏拉了出來,恢複了他們的尊嚴,突出了他們的地位』。像這樣的盡其在我,確是一股極大的解放力量,因知任何一個學佛行人,真正求得與十方諸佛同一鼻孔出氣,非得靠自己無畏不懈的努力去做,不只是燒燒香拜拜佛就行。

  在修行過程中,仍然「不能自」己有所體「悟」,「須求」明眼的「善知識」,給與有力的正確的「指示,方」能有所「見」性,自也未嘗不可。假「若自」…

《六祖壇經講記 般若品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