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己有所體「悟」,明白自己內心本來具有寂然清淨,朗然具足一切,當就「不」用向「外」追「求」。一個佛法的修行者,假「若」一味(向)的「執」著,「謂須」其「他善知識」,也就是要有善知識的指示,「望」能從他「得」到「解脫者」,絕對是不可能的,所以說「無有是處」。如提婆達多是佛的親弟,城東老母是給孤獨的傳人,佛是大善知識,尚不能度,何況一般善知識?「何以故」是問。惠能大師說:要知吾人「自心內」本「有知識」,可使自己自覺「自悟」的。因爲識自內心,就是明心見性。華嚴經說:『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』。這樣,當然一切求其在我,何必外求善知識的指示?設「若」生「起邪」見,「迷」自本心,「妄念顛倒」就會紛紛的生起,與所求解脫離得更遠。
「外」在的「善知識,雖」能給與我們「教授」教誡,指示我們如何修行,而實踐實行還是要靠自己,不然,不特善知識救不了我們,佛也不能把我們從生死泥中救出,所以說「救不可得」。假「若」本于自己生「起正」確的「真實般若」智慧,「觀照」自己本有的覺性,就可在「一刹那間」,使諸「妄念俱滅」。如大地的黑暗,只要陽光出現就會消滅。是以真正修行,不求別法,「若」能「識」得本有「自性,一悟」永悟,「即至佛地」。一悟就是佛,是即所謂頓教,不特其理頓悟,行踐也是如此,如是若悟若行均頓,是爲『一悟即至佛地』。一悟即佛,可說是壇經的最要宗旨。發心修行者,所以不得自悟,由于妄念顛倒。有人修行得來全不費工夫,有人踏破鐵鞋無覓處,有人先修而後始得,有人要得明師指點方能如法修行。佛法行者,有人受持讀誦十二部經,但是對于經義一字一句不解,結果仍不免輪迴在生死中,原因就是口頭雖然讀誦通利,通利到如一般人念大悲咒,但未在自心本性上得見什麽,自負自己是怎樣的分別解說十二部經,沒有人可與我相比,于是動不動的與人爭強鬥勝,當仍不免在輪迴中轉來轉去,再有什麽高明的善知識,怎樣給你最好的開示,因爲自己未能如實修持,更未見到本有自性,當然無法得救。
悟無念法
善知識!智慧觀照,內外明徹,識自本心。若識本心,即本解脫,若得解脫即是般若叁昧,般若叁昧即是無念。何名無念?若見一切法,心不染著,是爲無念。用即一切處,亦不著一切處。但淨本心,使六識出六門,于六塵中無染無雜。來去自由,通用無滯,即是般若叁昧,自在解脫,名無念行。若百物不思,當令念絕,即是法縛,即名邊見。善知識!悟無念法者,萬法盡通,悟無念法者,見諸佛法界,悟無念法者,至佛地位。
六祖又叫聲「善知識」說:前曾一再說到『識自本心』,怎樣才能識自本心?現我告訴你們:行者真正能以「智慧觀照」內外一切諸法,使得「內外」光「明」澄「徹」,就可「識自本心」。「若」真能「識」得自己本來清淨的「本心」,就是得到「本」來無礙自在的「解脫」。人人都有一念心,此一念心,且在不斷的活動,但能認識自己本心的,不說一般人,就是佛法者,可說少之又少,甚至說不可得,因而長期的爲虛妄分別心所轉,怎能得到解脫?解脫本來當下即是,但因不能認識本心,所以無法得到解脫。「若」從認識本心而「得解脫,即是般若叁昧」,而此「般若叁昧」的功夫,「即是」一心「無念」境界,並不是什麽特別所見。
般若叁昧既是無念,請問「何名無念」?意顯運用般若「知見一切」諸「法」,但是內「心」對所知見的外在一切境法,「不」起一念「染著」,「是」即名「爲無念」。身爲凡夫的我們,當然亦能知一切諸法,但因沒有般若慧的觀照,以爲所知見的一切法,無一不是實有的,因而對之深深的染著,恨不得將所有的皆據爲己有,念念在這實有諸法上轉,怎麽能夠無念?佛法行者,因有般若的觀照,知道一切法如幻如化,不念念的對之染著,所以得名無念。果能發揮般若妙「用」時,「即」可「徧一切處」而無所不到,「亦不」染「著」到達「一切處」的境界。
「但」能清「淨」自己的「本心,使」令虛妄分別的「六識,出」離「六」根「門」頭。吾人六識是從六根門生起的,所以對所認識的六塵,念念染著不捨。有的本子將六識說爲六賊,並說六賊就是六識,因六識攀緣外在的六塵境界,生起各種不同的煩惱,煩惱如賊一樣,盜取我人所修集的功德善根,所以稱爲六賊。但一般說,六賊是指六根,或說六根爲賊媒,同樣名詞有諸解說,經中是很多的。六識離開六根,「于六塵中」永遠「無染無雜」,不再染汙自己本性,就可「來去自由,通用」自如,「無」有任何「滯」礙,不爲生死所拘,「即是般若叁昧」,亦即「自在解脫」,是「名無念行」。「若」一味執著「百物不思」,誤認無念沒有一點思念,如果有念生起,「當令」思「念」斷「絕」,那就不是解脫,反而「即是」爲「法」所「縛」,亦「即」落于極端的「邊見」。修行修到這個程度,只有墮落無以自拔深淵,還說什麽通用無滯的自在解脫?
六祖又叫聲「善知識」說:佛法行者在如法實行中,果真「悟」到這「無念法者」,不特不是沒有一點思念,且對「萬法盡」皆「通」達,無一法而不通達的。宗鏡雲:『若無念之人,非是離念,但是即念無念,念無異相,雖有見聞皆如幻化』。「悟」此「無念法者」,不特不會爲法所縛,且能以智「見」到「諸佛」所證覺的「境界」;「悟」此「無念法者」,不特不會仍落凡夫境界,必「至」最高「佛」果的「地位」。是以無念法,不悟便罷,悟就可到最高的境界,不落邊見爲法所縛,是以悟無念法,確是學佛行人最要一著!
發願奉行
善知識!後代得吾法者,將此頓教法門,于同見同行,發願受持如事佛故,終身而不退者,定入聖位。然須傳授從上以來默傳分付,不得匿其正法。若不同見同行,在別法中,不得傳付,損彼前人,究竟無益。恐愚人不解,謗此法門,百劫千生,斷佛種性。
六祖又叫聲「善知識」說:吾所傳授的是頓教法門,不是一般根性所能接受的,到了「後代」假定有人「得」到「吾」這以心傳心的「法」門,不要只顧自己得到就好,必要「將此」以心傳心的「頓教法門,于同見同行」的人,共同「發願受持,如」同「事」奉「佛」陀一樣的認真不苟,並要從始至終的「終身」堅志不懈不怠,且能受得千魔萬難的考驗,不論在任何惡劣環境下,「而不退」轉本有大志「者」,那他「定」然得以超凡「入」于「聖」者之「位」。不過我還特別要說明的,就是此頓教法門最尊最貴,很不易于得到,得到而已入于聖位,務「須」將此圓頓法門,不斷「傳授」下去,不可使之間斷。然則怎樣傳授?就是「從上」釋尊拈花示衆,達摩東渡「以來」,將此微妙法門,見性成佛的正法眼藏,「默」然「傳」授、「分付」,使具有同類根器的人,皆得此法而入聖位,千萬「不得匿其正法」。匿是隱藏的意思,就是自己得到了正法,入于聖者的地位,就當公開的毫無保留的將之傳授下去,不得將有益于人群的正法,隱藏起來而不傳授,使究竟真理埋沒不現,使具有此根器者不得此法。佛陀正法,本是爲利益衆生而說的,如果將之藏匿,不特有喪衆生慧命,亦有違于佛陀慈悲,過失是很大的,怎可不如佛祖那樣的傳授圓頓大法?
傳授固然應當傳授,但還要看機宜如何。假「若不」是「同」一「見」地「同」一心「行」的根機,且其用心完全放「在別法中」,是也「不得」隨便「傳付」給他,因爲妄傳大法給他,他不但不接受,且會「損彼前人」,對他「究竟無益」。因不是同見同行根性的人,如傳授他的大法,「恐」諸「愚」妄的「人,不」能了「解」此微妙法門的深義,不特不接受此大法,反而會「謗此」微妙「法門」。如是,使此學佛行人,在佛門中非唯得不到法益,反而在「百劫千生」這麽久的時間,「斷佛種性」,不知要到什麽時候才得成佛,對他多麽不利?如佛自證緣起真理,是甚深極甚深而難以理解,將此自證緣起真理,如爲世間衆生說出,衆生固然不能理解,自己也是徒勞無功,與其爲說不如不說,是以對難理解的圓頓大法,要對衆生宣示,一方要看根機怎樣,另以適當方法解說。
說無相頌
善知識!吾有一無相頌,各須誦取,在家出家,但依此修。若不自修,唯記吾言,亦無有益。聽吾頌曰:說通及心通,如日處虛空,唯傳見性法,出世破邪宗。法即無頓漸,迷悟有遲疾,只此見性門,愚人不可悉。
六祖又叫聲「善知識」說:對于般若我已說了很多,現「吾有一無相頌」,再爲你們略加解說。未解說前,先說明者,對無相頌,「各須」讀「誦」記「取」,不論「在家出家」學佛法者,「但」若「依此修」行,就可得到受用,設「若不自」如實「修」持,「惟」是「記吾」所「言」,甚至記得極熟,「亦」對自己「無有」實「益」。因爲佛法真義,不是唯在誦取,而在如實修行。頌是偈頌,有孤起頌、重頌。有四言一句的,有五言一句的,有六言一句的,有七言一句的。六祖所說無相頌,是五言一句,共有六十句。看來很易懂,而實不簡單。壇經共分十品,般若品最重要,此品又以無相頌爲最要,對此應予重視。如了解無相頌,對般若所說,就不落空談。不特如此,果真了知頌中所含甚深妙義,也就明白全經理趣,甚至六祖所演的整個東山法門奧義,亦無遺馀的了解。無相頌如此重要,且「聽吾」惠能將「頌」說明如下:「說通及心通」等,原文解釋如下:說是言說,亦即說話,通是通達,即是明白。說通,是對佛陀教理的通達,真正通達佛陀教理,還要說給不明白佛法的聽,在說給不明白的衆生聽,不是想要怎樣說就怎樣說,向上要說得符合佛陀的…
《六祖壇經講記 般若品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