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一節課

  第一百一十一節課

  下面宣講《入行論》 第八品 靜慮

  丁四(靜慮)分叁:一、以連接方式教誡修禅;二、斷除違品;叁、謹持對治。

  戊一、以連接方式教誡修禅:

  發起精進已,意當住禅定,

  第七品講了精進波羅蜜多,通過四種助緣、二種力,摒除相續中的叁種懶惰。依靠這些教言,比較懶惰懈怠、不願修學佛法,尤其是相當散亂的人,能夠得以改變。所以大家理當再叁地串習,這樣才能圓滿靜慮度的資糧。當然,《解深密經》中說:“不僅僅是精進,六波羅蜜多的前幾度,也是圓滿靜慮度的資糧。”

  學佛與不學佛的區別,首先在于知見,其次在于行爲。沒有學佛時特別散亂,早上起來也好,晚上睡覺也好,生活沒有規律。而學習了佛法之後,生活應該重新調整,以前自己相當懶惰,白天晚上不是迷迷糊糊,就是忙忙碌碌,而現在要從內心中改變過來,這種改變必須要有精進心,如果沒有精進風的吹動,即使你智慧超凡,也無法上進。

  因此,大家要認識到精進的重要性,今後不是一兩天的精進,也不是一兩年的精進,而是要持之以恒地精進。曆史上的諸位高僧大德,在多少年中下過工夫?大家方便的時候,也應該拜讀一下他們的傳記。和他們的精進比起來,我們怎麼能再渾渾噩噩地混日子?

  修行人發起精進後,理應將心安住于禅定。安住的方法有多種,最好是先在上師前聽聞佛法,再到寂靜的地方修持禅定,《學集論》中亦雲:“當聞所受法,後住森林間。”在依止上師的過程中,一定要好好地觀察,現在人在依止上師的問題上,存在很多的毛病:剛遇到一位上師時,覺得他具足一切功德,跟佛陀沒有任何差別,急急忙忙去依止。依止完了以後,又覺得這位上師具足一切過失,連凡夫人都不如。這種行爲不是很好!按理來說,剛開始的時候,應該把這個上師看作有很大的過失,不要抱有很大的希望,後來經過自己的觀察,已經認可他了,再去聽受佛法、接受灌頂。之後不管他的行爲怎麼不如法,都應該把他看作具功德者。然而,當今有些現象並不太樂觀。

  但不管怎麼樣,我們首先應當聽受佛法,在上師面前斷除一切疑惑,對佛法生起堅定不移的定解,然後再趨往寂靜的地方,通過修行來調伏自心。這次學習《入行論》第八品,大家應該從內心中發願:“今後要修一點法。”我在上海開示時,也用了一個世間的比喻說:“人們在辦企業的過程中,首先是不認可,然後經過觀察認可,最後去實際操作。學佛也是同樣,首先是不信,然後逐漸相信,信了以後去學,學了以後去修。所以,修和學之間還是有一定的差別。”

  現在大多數人只是學佛,並不是修佛,然而,若沒有修行、只是理論上稍微懂一點,其實也起不到什麼作用。上師如意寶在《忠言心之明點》中說:“數多佛陀諸法理,唯調衆生心方便。”佛陀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,歸納起來就是要調伏自己的心,而調伏心的前提必須要實修。

  如果沒有長期串習,只是稍微了解一點理論,就像治療慢性病一樣,不一定很快時間內有效果,貪心嗔心等煩惱盡管只是偶爾的客塵,但只有長期的修行才能清淨。因此大家一定要下工夫,沒必要今天剛懂了一點,就認爲分別念已經斷盡了,遇到悅意對境生貪時,對自己馬上失去信心。這是不懂修行次第的表現。真正懂得次第的人,先會從理論上下工夫,是先聞思、再修行。

  當然,修行有許許多多方便,如《妙臂請問經》雲:“對治貪心修不淨觀,對治嗔心修慈悲觀,對治癡心修緣起觀。”大慈大悲的佛陀給我們開示了無數的善巧方便,通過這些教言,一定能令我們心裏可怕的煩惱魔障得以遣除。所以,大家在修行過程中,不要過于希望馬上開悟、馬上遠離世間,而應該先對佛法的甚深理論生起信心,然後依教奉行,如理如實地修持,這樣自相續才會有所改變。

  戊二(斷除違品)分二:一、略說;二、廣說。

  己一、略說:

  心意渙散者,危陷惑牙間。

  身心若寂靜,散亂即不生,

  故應舍世間,盡棄諸俗慮。

  心思散亂的人,猶如住于煩惱魔障的獠牙之間。如果身心得以寂靜,散亂就不會産生,故而應當舍離世間的一切,完全抛棄塵俗的妄念。

  我們的心無始以來沒有依止對治法,一直散亂于外境的色聲香味,或是昏沈、或是掉舉,這樣的後果將會如何呢?住于煩惱的利齒之間,很快就會被它所毀。現在的很多人修行不好,就是心沒有專注于佛法。不專注的原因,一是無始以來的習氣很可怕,二是周圍的環境及自己的修行比較差,以這種種因緣所致,心整天處于散亂和迷亂中。

  這樣的迷亂和散亂,對禅修有非常大的危害。心如果沒有專注,未來、過去、現在的分別念此起彼伏,那麼極爲離譜的事情,也能妄想得津津有味。佛陀時代有一個老比丘,他妹妹生了一個兒子,長大之後也出家修行,成了一位年輕比丘。年輕比丘有一天受到兩件袈裟的供養,他很歡喜地拿了一件供養老比丘——他的舅舅。但老比丘執意不接受,說自己有一件袈裟就足夠了。他特別想讓舅舅收下,卻無法說服他改變心意。年輕比丘特別傷心,認爲此舉傷害了自己,他鬧情緒地想:“既然你不收袈裟,那我幹脆還俗算了。”

  然後他開始打妄想:“我還俗後把袈裟賣了,用錢買一只母羊,母羊肯定生很多小羊,等我有了足夠的收入,就可以娶妻生子,到時候我帶著妻子和孩子去看舅舅。在前往的路上,我想照顧孩子,但妻子讓我駕車,她來照顧孩子,在這個問題上,我們兩個爭執不息。正在爭的時候,孩子不小心掉下去,被車輪碾死了。我非常氣憤,用棍棒使勁地打妻子……”

  年輕比丘本來在用扇子給舅舅扇風,正想得入神,把扇子當作棍棒,狠狠地打在舅舅頭上。老比丘有他心通,開玩笑地說:“你沒有打到妻子,怎麼反過來打舅舅?”年輕比丘見自己的妄念被人識破,非常不好意思,想立即離開。老比丘攔住他,勸他一起去見佛陀。佛陀慈悲地開示道:“心如果沒有獲得自在,一直在外面散亂,即便是非常遙遠的事,也會胡思亂想。因此,我們應從叁毒的獠牙間脫離出來,只有調伏自己的心,才能解脫魔障。”(這個故事跟“月稱之父 ”大致相同。)

  確實,心若沒有得到自在,縱然住在遠離一切雜亂的地方,也能引生對將來的各種妄想,追憶以往的各種經曆,現在的色聲香味等外境也讓心起伏不定。這樣的分別念,依靠佛法的教義進行調整,一定能夠得以清淨。曆史上的有些大德,以前在家或者沒有學佛時,性情野蠻剛強、難以馴服,後來遇到了善知識,自己通過認真禅修,最後不管是行爲上還是內心裏,都達到了非常清淨的境界。所以大家千萬不要被外境所束縛,始終無法獲得自在,如果身體遠離散亂、得以寂靜,心也能逐漸得以寂靜。故而《俱舍論》等教言中說,不管是小乘、大乘,初學者首先應身體依止寂靜的地方,不要特別散亂。

  當然,現在城市裏的人,一生呆在相當寂靜、沒有雜亂的地方,恐怕不太可能,但是自己有條件的話,把家裏的房子裝修成閉關房,在一段時間內入于其中,好好地禅修,應該是有必要的。否則整天一邊接電話,一邊跟世人聊天,一邊禅修,別說我們初學者,連獲得一些大境界的聖者也有一定的困難。

  假如身體得以寂靜,心也會從分別妄念中解脫出來,一旦身體和心全部清淨,那麼外散亂和內散亂自然消失。所謂的外散亂,指身體跟親朋好友吃喝玩樂,口裏說些無關緊要的話;內散亂則是意識胡思亂想,分別念紛紛湧現。《學集論》中說:“若除外境擾,心寂不動搖。”倘若沒有外境的幹擾,心便會寂然不動。所以,外境對心起很大的作用,我們應首先舍棄俗世的愦鬧而使身寂靜。《彌勒請問經》中也講述了愦鬧的二十種過失,修行人如果不遠離,則毫無成就的可能性。因而噶當派大德終身依止四依法——心依于法、法依于貧、貧依于死、死依于山谷,通過這四種竅訣來調整自心,成千上萬的修行人趨入了解脫妙道。

  外境對心識的作用非常大,不管用心理學的理念解釋,還是用大乘的禅修來剖析,這一點都是成立的。達摩祖師雲:“心如牆壁,外緣斷盡,內心無喘,可以入道。”心若像牆壁一樣,隔絕一切外緣,內心也沒有起起伏伏的波動,則此人可以入于正道。禅宗的曆史上,無數大德現前正果,關鍵就是他們的心得到了調伏。如果心沒有調伏,即使做了很多善事,但一直出現各種分別念,也不可能有很大的功德。

  今生我們獲得了難得的人身,在短暫的時間中,一定要修行禅修。麥彭仁波切也講過,對初學者而言,應該多思維人身難得、佛法難聞、叁寶的功德等等。有些人剛開始時,可能不知道怎麼修,每天一直閉著眼睛枯坐,其實這不是真正的禅修。所謂的禅修,就是心專注于思維法義,比如觀想人身多麼難得,壽命確實無常,若能如此,各種世間雜念也會自然而然遣除。

  在禅修之前,找一個寂靜的地方非常重要。《大乘教言論》說:“初學者的身體必須要遠離愦鬧、依止寂靜,只有這樣,自己的心才能得以調整。”對在家人來講,做到這一點相當困難,但自己也應盡量創造條件,譬如跟家人商量一下,爲了禅修的方便,把房間暫時用玻璃隔開。有些在家人非常虔誠,但清淨修行的機會比較少,很多人把時間都耗在吃飯、工作上了。昨天我有個出家的同學說:“我們在寺院裏面,做飯吃飯起碼要一個小時,你爲什麼幾分鍾就完成了?”我跟他一起吃飯時,隨隨便便做一點,急急忙忙吃完後,馬上就回房間看書,他對此非常贊歎,覺得自己在吃飯方面花的時間太多了。

  我看城市裏的很多人,做飯吃飯要用兩個小時左右,這樣的話,早上兩個小時、中午兩個小時、晚上兩個小時,還要睡八個小時,中間還有許多分別妄念,那一天剩下多少呢?很多人常說自己太忙了,其實這完全是作繭自縛。當然,業力現前的話也沒辦法,但有些是可以調整的。倘…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八品 靜慮 第一百一十一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