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果。還有一個老和尚,四個小和尚去戲弄他,每個人用棍子打他一棒,分別說“加持你獲得一果”、“加持你獲得二果”、“加持你獲得叁果”、“加持你獲得四果”,老和尚因爲非常有信心,心中沒有絲毫傲慢,結果四棒讓他獲得了四果。
但如果弟子有傲慢心,認爲:“上師講的這些法,我全部都懂,這個也懂,那個也聽過。哎,不對不對,應該這樣講。”下面就開始起心動念。而上師也是高高在上:“我是傳法的法師,這些人有什麼了不起!”彼此的心態沒辦法溝通,雖然是真正的佛法,但起的作用不一定大。假如有信心的話,上師不一定傳真正的法,弟子也不一定聽真正的法,但卻能起到法的作用。所以,沒有傲慢心還是很重要的。
前段時間,我對個別法師和弟子都做了明確批評,盡管我沒有批評的資格,但有時候發現問題的話,不說可能不太好。大家應該互相起恭敬心,佛法依靠恭敬心而得,並不是依靠傲慢心而得,如果彼此的心態無法溝通,聽法絕對沒有意義!
以上講的是“力之自性”。
醜叁、滅惑之自信(對滅除一切煩惱充滿信心):
設處衆煩惱,千般須忍耐,
如獅處狐群,不遭煩惱害。
我們處于貪嗔深重的人群中,或是遇到容易引生煩惱的對境時,一定要千方百計地忍耐對治,就像獅子處在狐狸等群獸中一樣,不爲任何煩惱所侵害。
在修行過程中,每個人都會遇到許多違緣,尤其現在末法時代,我們接觸的盡是野蠻的衆生、惡劣的環境,形形色色誘人墮落的事物,每天都在不斷地出現。當我們身處這種環境時,自己應該有正知正念,否則,要想永遠是個很好的修行人,有非常非常大的困難。如果我們有一種堅忍心,運用各種智慧來加以對治,那外面有多少個惡人、多少種惡境來引誘你,你也不會隨之而動。
當然,對治煩惱不是口頭上說說,必須要有一定的修行境界。堪布根霍說:“上等修行人,在遇到惡劣環境時,不僅自心不爲煩惱染汙,還能通過善巧方便,對其他煩惱衆生加以調伏。(比如說遇到敵人的時候,不僅能把敵人降伏,還能令其皈依叁寶;遇到貪心的對境時,能使那人的心轉過來,進而皈入佛門。)中等者,自己能把握自己的心,不被煩惱所轉,雖然沒能力度化他人,但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中呆下去。下等者,應遠離不良環境,前往寂靜的地方,因爲他沒辦法度化別人,繼續呆下去也有危險,所以只有義無反顧地跑掉。”
不管是在家人、出家人,遇到違緣和煩惱時,才知道自己的修行到底如何。有些人雖然長期處于煩惱魔衆中,但修行的境界非常不錯,根本不受絲毫影響,如同獅子一樣。大家在電視畫面中,應該見過非洲大獅子,當它出現時,周圍的小野獸膽戰心驚,馬上逃得無影無蹤。同樣,真正具足智慧和信心的修行人,面前的煩惱敵軍再多,也不會對他有任何損害。
文革期間,我們寺院有一位漾塘活佛(現在八十多歲),被關在康定新都橋的監獄裏十一年。這十一年中,他說自己的嘴有傳染病,不能跟別人接觸,于是每天戴著口罩,默默地持誦心咒。當時我們村裏還有一位喇嘛,被迫當了倉庫保管員,那個年代與現在不相同,村裏的男人大都派往外地去打工、圍草原、找反革命分子、打野獸,他周圍有一群美女,整天都幹擾他,甚至晚上也不例外,但他始終護戒如目、不犯分毫。她們實在無計可施,就故意把自己的大耳環扔在他床邊,令很多人對他無因誹謗,但也不能擾亂他的向道之心。
後來宗教政策開放時,他到泸定橋拜見漾塘活佛,二人分別講了幾年來的經曆:活佛說在監獄的十一年裏,雖然監守他的人天天害他,但他並沒有生嗔而損害道心;那個修行人說自己也遇到了無數違緣,但沒有生貪而失毀戒律。當時旁邊有個叫涅羅的在家人一直聽,我很小的時候,他經常在衆人面前說:“這些出家人實在了不起,我聽了以後非常感動。他們能在那麼長的時間裏對治煩惱,而我一想起自己在那個年代的行爲,非常不好意思。”他作爲一個在家人,對出家人十分羨慕。
當然,出家人對在家人羨慕的情況也有。去年我們縣上有幾個領導,帶各個寺院的住持到雲南香格裏拉旅遊。其中一位是共産黨員,他跟一個出家人共住一個標准間。那個領導天天很早就起來了,把佛像供在床頭,先磕一百多個頭,然後念一本很厚的課誦集。而同房的出家人可能是個政治和尚,平時除了開會和說些政治大話外,什麼修行境界都沒有。他早上很想多睡一會兒,但看別人這麼精進,自己也不好意思。念經吧,書沒有帶,坐禅吧,又坐不下去,所以特別苦惱。後來他換了一個房間,讓另一位出家人來陪他,沒想到那個出家人也是政治和尚,也沒有帶書,也非常慚愧。最後,他們把這個話傳來傳去,結果在二十多個人當中,這個在家人是修行最好的,很多出家人都不如他。
所以說,出家人和在家人有時候修行上有很大差別。有些出家人表面上穿著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衣服,這確實值得大家恭敬,但在說話、取舍因果等方面特別差勁。而有些在家人,長期以來心非常虔誠,這種現象在藏族人、漢族人中相當多。那天我給有些老鄉講佛法時也說了:“最壞的出家人,連一個好的在家人都不如。”有些出家人好得不得了,但有些出家人確實不好,連一個在家人的道心和精進都沒有。不管怎麼樣,大家還是應反觀自己,現在煩惱的敵軍非常多,只有如履薄冰地護持自心,才不會喪失修行解脫的機會。
漢傳佛教也有這樣的故事:昙翼法師最初依止廬山慧遠出家,後來又向鸠摩羅什求過學。他終年在山上住茅棚,一直淨修。有一天黃昏,茅棚前來了一位妙齡少女,身著彩衣,手挎竹籃,籃中有一只小白豬,還有兩顆大蒜。她走到法師面前說:“我今天到山裏撿野菜,沒想到越走越遠,現在天色已晚,回家也來不及了,想打擾法師在此借宿。”昙翼明白女色乃佛門大忌,這深山野林中四處無人,非常不方便,于是勸她趕緊下山回家。那少女一聽,哭了起來,說:“聽說佛門大慈大悲,誰知我遇到個假仁假義的和尚,眼看我一個弱女子沒有保護,卻見死不救,我的命太苦了!”昙翼見此,心也軟了,只好同意她留下來,晚上把自己的床給她睡,自己睡在茅棚外面。
到了半夜叁更,那少女突然叫肚子痛,請求昙翼爲她按摩。昙翼以持戒爲辭,堅決拒絕,豈知那少女痛得在床上滾來滾去,看起來非常可憐。無奈之下,他用布裹起禅杖,遠遠地爲她按摩。少女慢慢不痛了,就睡著了,昙翼急忙出屋去。第二天一早,那少女醒來後,突將彩衣化作祥雲,小豬變白象,大蒜變蓮花,少女端坐在蓮花上,對昙翼說:“我是普賢菩薩,特來考驗你,你的修爲果然不錯!”(也許法師有點不高興吧,你折騰了半天,原來是這樣啊。)
這些高僧大德真的非常了不起,凡夫人若遇到這樣的境界,坐懷不亂非常困難。但無論如何,在守持別解脫戒、菩薩戒、密乘戒的過程中,倘若出現違緣,一定要盡力地對治。古大德也一再強調,此時祈禱叁寶非常重要,通過叁寶的力量和自己的正知正念相結合,任何煩惱的違緣都無機可乘。
人逢大危難,先護其眼目,
如是雖臨危,護心不隨惑。
譬如,人對自己的眼目非常執著,遇到危險急難時,都會先護住自己的眼目。同樣,作爲修行人,自己的心最爲關鍵,當現前猛烈的貪嗔煩惱時,先要全力以赴地護持自心。
正如前面所講,在小乘中,出離輪回的心非常重要,故在貪心方面務必注意;守持菩薩戒時,利益衆生首當其沖,所以要觀察有沒有嗔恨心;入了密乘以後,起心動念當以清淨心攝持,盡量斷除平凡庸俗的分別念。因此,心在不同的狀況時,要用不同的對治方法來護持。
《金剛頂經》雲:“首先觀自心,隨後方行持。”對修行人來講,做事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心,如果心沒有被煩惱轉,那可以進行操作;如果心隨煩惱而轉,則應盡量製止它的相續。産生任何不如法的行爲時,要像保護眼目一樣,護持自己的正知正念,馬上想到:“我是修行人,不能這樣做。”第五品中所講的對治方法(正知正念),隨時隨地都不能離開。不然的話,世間八法或無有意義的事情,很容易把我們的道心摧毀。
《百喻經》中有一個故事:一對夫妻共同有一個燒餅,爲了爭吃這塊餅,兩人爭執不息、互不相讓,最後決定誰先說話、誰先動,餅子就輸給對方。他們不說不動,從早上到黃昏一直盯著燒餅。這時進來一個小偷,雖然兩人都看見了,但害怕因說話而輸掉餅子,結果讓小偷把所有的財産全部搬走。最後妻子忍不住斥責丈夫,丈夫卻高興地跳起來,抓起燒餅說:“啊,我贏了,餅子該我吃!”他是吃到了餅子,付出的代價卻是整個家産。同樣,我們如果沒有護持自心,成天以全部精力追求名聲利益,可能暫時會得到一點蠅頭小利,但結果必將生生世世在輪回中感受難忍的痛苦。
修行人遇到違緣時,轉爲道用相當困難。如果沒有出現敵人等嚴厲的對境,天氣很好,有吃有穿,那個時候誰都是修行人,脾氣也非常不錯。而一旦違緣來到面前,比如遇到關系最不好的人,或者一個人故意害你,在那種情況下,不生嗔恨心、不發脾氣確實不容易。漢地的悟道老和尚(已圓寂),聽他弟子介紹說,一輩子從來沒有發過脾氣。我覺得非常不簡單,我們不要說一輩子,一個月中沒有發脾氣,那就相當不錯了。怎麼樣修行,可能人人都會說,但做起來不是那麼容易的,所以沒有必要生傲慢心。
現在有些居士學的知識相當少,傲慢心、雜念、分別念特別特別多,如果過秤的話,煩惱可能有一百八十斤,善法功德一斤都沒有。大家應該觀察一下,自相續到底是被功德占著,還是被煩惱占著?假如是後者的話,那有什麼值得傲慢的?凡夫人的煩惱本來就夠多了,還要再加一個傲慢,實在是沒有必要。因此,我們應該像以前的高僧大德那樣,虔誠恭敬、如理如法地修行,自己若有一分功德,默默地回向給一切衆生,而不是在衆人面前炫耀。
昨天我跟二十多年前的一個同學(也是出家人),在聊天的時候說:“表面上看來,我們現在是法師,有一點名聲,但真的不如一個默默無聞的出家苦行者。我身邊的有些道友,連隔壁的人都不知道他,但他的修行讓人非常羨慕。所以,當個不爲人知的修行人是最幸福的。有了一些名聲的話,若對度化衆生有幫助,倒也可以,畢竟佛陀爲在一個衆生的相續中種下菩提種子,甯願承受千百萬劫的痛苦,我們作爲隨學者,這種付出和犧牲,也是效仿菩薩的行爲。但如果沒有這方面的利益,千萬千萬不要有傲慢心。”
大家平時要觀察自己的心,不要隨煩惱轉,現在外境非常複雜,凡夫經常受到外境的影響。尤其我們這裏的修行人,最好不要到複雜的環境中去,很多人根本經不起種種襲擊,誘惑出現在面前時,小孩子的境界再怎麼好,用正知正念來保護自己也很困難。因此,在修行尚未穩固之前,最好是依止寂靜的地方、依止善知識,如果沒有這個機會,每天都要聽一堂課,盡量不離開佛法的氛圍。
前段時間有個居士說:“我聽了您講的《中觀莊嚴論釋》等法後,覺得山上的道友真的很幸運、很幸福!我們城市裏的人,只有開車或在外面工作時,才能抽空聽聽法,你們那裏的修行人太有福報了!”我也非常贊同他的說法。在座的道友們,再過十年二十年以後,回顧現在的學習氣氛和美好時光,也許會特別特別羨慕。但時光是不能倒流的,所以大家一定要珍惜眼前的聞法機會,這是百千萬劫難遭遇的,緣分以後什麼時候結束,誰也定不下來。
而外面的一些居士呢,我通過現代科技來給大家傳法,內容跟寂靜山裏講的沒什麼差別。你們今生能遇到這樣的法,應該說是非常難得的一種機緣。盡管我是業力深重的凡夫人,但口裏所傳的這些教言,基本上符合高僧大德和諸佛菩薩的意趣。大家應當注重教言,而不是外在的色身,所以對佛法一定要有尊重之心、難得之心、珍貴之心,這樣才會得到不可估量的利益!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七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