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八節課
《精進品》正在宣講對治懶惰。對治懶惰有四種助緣,第二種叫自信力,它又分叁種自信——業之自信、力之自信、滅惑之自信。前兩種已經講完了,現在講的是“滅惑之自信”。
所謂滅惑之自信,指在修學大乘佛法的過程中,自信能滅除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,相信自己有這個能力。不像現在的有些人:“我業力深重,怎麼能開智慧呢?怎麼能滅除煩惱呢?我已經成了煩惱魔障的仆人,只有規規矩矩地服從。”這些人一點信心都沒有,相續中只有怯懦和畏懼,修行是不能成功的。
無論是在家人、出家人,成佛之道在每個人的前面,只要你想獲得,就肯定有能力達到。上師如意寶在《文殊大圓滿》中也說,叁乘 任何一種果位都能實現,一切掌握在自己手裏,人人都有這種緣分和權利。所以,大家應該有一種堅定的信心,相信自己絕對有能力。
如果心的力量不足,什麼事情都無法成辦。有些高僧大德,一個人能做很多很多事情,而有些大德修證和智慧非常不錯,卻無力成辦廣大的事業,原因是什麼呢?就是發心是否廣大。《中觀寶鬘論》中講了,發大乘菩提心的人,行爲應該廣大,發心也要廣大,凡是利益衆生的事情,就要有一種勇氣,認爲只有自己能做。這樣的心態對行爲也有很大幫助,畢竟一個人的心理作用,比什麼力量都強大。
吾甯被燒殺,甚或斷頭顱,
然終不稍讓,屈就煩惱賊。
一切時與處,不行無義事。
我們甯可被烈火焚燒或砍斷頭顱,也絕不向煩惱的敵人屈服。人生存的時間本來就不長,幾十年以後,血肉之軀必定會滅亡,既然如此,失去生命也無所謂,但不能被煩惱所控製,在煩惱怨敵面前投降。作爲一個修行人,無論在何時何地,都不能做沒有意義的事情。當然,凡夫人一點也不做,恐怕有點困難,但最重要的是什麼?就是不做既沒有意義又非常嚴重的造惡業行爲,一切時處謹慎小心,否則果報苦不堪言。
古往今來,修行人在與煩惱作戰的過程中,戰勝的事例比比皆是,出家人中有,在家人中也有。一個人能否戰勝煩惱,關鍵要看心入不入于法,如果心入于法,法對心起很大作用,那遇到什麼煩惱都有戰勝的能力。昨天我講的昙翼法師,表面上是一般的故事,但若真正思維其中意義,很多人都會覺得他非常了不起。這個故事我講給很多藏族喇嘛聽,有些持戒清淨的人聽後,佩服之情難以言表。所以,當遇到煩惱或者違緣時,一定要用上正知正念的武器。
沙彌戒的一本書中,也有公案說,有一位沙彌遇到違緣時,甯可獻出生命也不願毀壞道心和戒律。故事情節是這樣的:有位沙彌去城中化緣,時常去一施主家。一天施主有急事外出,離開前交代女兒供養沙彌。沙彌一如既往地來到他家後,少女被其莊嚴的相貌所吸引,生起極大貪心,假借供養將之延請到家,然後提出非分的要求。
沙彌本想馬上離開,但又怕此女由愛生恨,在外無端造謠,損害出家人的名聲,于是告訴她:“你稍微等一下,我先去盥洗室。”他來到盥洗室後,先默默地祈禱,頂禮佛陀所在的方向,心想:“今天是我業力現前,但甯死我也不違背佛陀教言,被煩惱所戰勝。”于是他用刀片割斷了自己的喉嚨。
少女在裏面等了很久,也不見沙彌出來,到盥洗室一看,頓時驚慌失措,貪心當下熄滅。父親回來後,她將此事告之,父親非常生氣,把她送交國王懲罰。國王聽說沙彌的事迹後,對其行爲非常贊歎,用各色鮮花嚴飾沙彌的遺體,令舉國上下前來瞻仰膜拜。
藏傳佛教中,這樣的例子也不勝枚舉。有些人被強迫舍棄叁寶時,甯願砍斷自己的脖子,也不願舍棄自己的道心。佛陀在《教王經》中說:“吾爲護身,舍財産;爲護生命,舍身財;爲護正法,可舍棄財産、身體與生命。”因此,大家務必要有堅定的信念——甯可舍棄財産、身體和生命,也要保護佛法、行持佛法。
現在其他宗教徒,爲了自己的宗教,有時候也是獻出生命。如果以佛教的智慧來觀察,那些自殺性爆炸、跳入火坑,對今生來世有害無利。我們佛教的精神與之不同,發了大乘菩提心後,如果對衆生有利,才會犧牲自我。佛教的舍棄自己、幫助衆生,跟無端的宗教狂熱有很大差別,佛教並不提倡爲了搞一個運動、爲了反對一個民族,隨便毀壞自己的身心,但是遇到最大的違緣時,甯死也不會舍棄生生世世爲自他帶來無量安樂的佛法。
我們人生的道路也比較漫長,在漫長的日子裏,希望大家從內心發下殊勝而堅定的誓言:甯可舍棄身體生命、頭目腦髓,永遠也不舍棄佛法!若沒有這樣的決心,外面的形形色色非常複雜,自己遇到種種違緣時,道心很容易受到損害。原來有個印度佛教徒,外道抓住他之後,逼他舍棄叁寶,他回答:“口頭上舍棄誰都可以,但我內心根本不會舍棄。”最後他被殘忍地殺害了。每個人都應該這樣堅強,只有如此,有生之年才絕對不會舍棄叁寶,絕對不會舍棄大乘菩提心。
這種堅定的誓言,一切時處要持之以恒地護持,在護持的過程中,當以正知正念來攝持相續。如果自己常跟不叁不四的人同流合汙,道心將逐漸逐漸受到損害,一生也會在無意義當中虛度。世間上的一些人,整天吃喝玩樂、看表演、舉行沒有意義的聚會,寶貴時光就這樣白白浪費了。我們行持大乘佛法的人,千萬千萬不能效仿,尤其是既損害衆生、又損害自己善心的事,必須要堅決不做。
《學集論》中闡述了叁種堅定,即精進心堅定、大悲心堅定、菩提心堅定,並引用了很多教證進行說明。比如在《華嚴經》中,善財童子以無比堅定的大乘菩提心希求善知識;在《無盡慧經》中,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從開始到成佛之間,不依靠任何人,以堅定的信心,獨自降伏諸魔外道;《金光幢經》中說,猶如陽光普照整個大地,菩薩也是發大心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,這些經曆敘述得比較詳細。所以,大家也要發這種願,所作所爲盡量地如法。
當然,作爲凡夫人,行爲全部如理如法,恐怕是有點困難,因爲心受業力支配,雖然想當個好修行人,可是一旦業力現前,違緣就無力轉爲道用,有時候身不由己,有時候心不堪能。每個人在學佛過程中,都會出現各種違緣,此時我們一邊要好好地祈禱傳承上師和叁寶,一邊要用正知正念來守護根門。
人生非常短暫,大家不要被煩惱控製而活得毫無實義。有些年輕人對治感情的染汙比較困難,但也畢竟是幾年的事情,過了幾年以後,這種執著就會自然消失。如同我們小時候對玩具特別執著,過了那個年齡之後,便覺得根本沒有意義;成年後對事業、名聲、家庭非常執著,但也隨著年齡的增長,到了老年時,除了吃喝以外,當年的雄心壯志蕩然無存。我那天遇到一個老幹部,他以前對工作極有興趣,似乎這份熱誠永遠也不會退,然而到了退休以後,在他的心目中,好像什麼都無所謂。世人特別執著的事情很多,但用不了多久,當初那份熱情就會消失無余,可是爲成辦它所造下的惡業,卻會時刻跟隨著自己。因此,大家在沒有遇到違緣前,應當盡心盡力地祈禱叁寶,斷除煩惱。
此處主要是講“滅惑”,科判大家一定要搞明白。學習《入行論》有幾個問題非常關鍵,一是不能離開頌詞的原意,倘若離題萬裏,亂講一氣,那沒有多大意義。其次要掌握科判的安立,那天我在某城市中,有些居士專門背科判做法供養,其實這樣也很好。但光會背科判還不行,科判和頌詞的意義要結合起來,在此基礎上進行發揮、辨別、分析,這是很重要的。因此,大家在學習的時候,需要把科判的內容了解清楚。
概言之,我們對斷除障礙要有勇氣,不要說“我肯定不能滅除貪心嗔心,只有順其自然”。什麼樣的人都有這種能力,世間上那麼多大成就者,剛開始也有貪心嗔心,跟我們普通人沒什麼差別。但是經過幾十年的努力,他們的境界遠遠超勝我們,原因是什麼呢?就是依靠精進努力。所以,只要肯精進,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緣分!
壬叁(歡喜)分二:一、略說;二、廣說。
癸一、略說:
如童逐戲樂,所爲衆善業,
心應極耽著,樂彼無餍足。
正如孩童追求遊戲的快樂一樣,菩薩對所做的善法事業,心裏應該樂于耽著,永不餍足。不會覺得“我聞思五六年了,現在可以到別處去了”、“我學佛已經足夠了,現在差不多有叁五年了”,這種滿足感不會有。(寂天菩薩可能特別喜歡小孩和戰爭吧,在他的行文中,這類比喻隨處可見。)
每個人都有童年時代,當時對自己的玩具或者跟小朋友一起玩,非常執著,也極有興趣,只要有人陪自己玩,從早到晚不吃不喝都可以。但現在一想起來,那時候的執著確實有點愚癡。我自己在讀小學時,每天都跟幾個小朋友玩耍。天黑回家時,因爲同住的老師非常嚴厲,我到了門口就特別害怕,不敢進去,心裏默默地發誓:“假如今天沒有打我、罵我,明天以後,我再也不跟小朋友一起玩了!”好不容易打開門,如果他沒有嚴厲地罵我,我就很高興,但是到了第二天,又不知不覺地出去了。這種事情不知發生了多少回,至今我經過那裏的時候,仍能想起一次又一次擔驚受怕的情景。也許很多人都有同感吧。
同樣,我們對六度萬行、利益衆生、聞思修行等善法,也要有如是的興趣。有些人說:“什麼都不要執著,對善法不執著,對惡法也不執著,一切安住在空性當中、禅宗的妙用當中、淨土宗的一心不亂當中……”說得非常好聽,但剛開始的時候,正如麥彭仁波切所說,對善法的執著不能舍棄,對惡法的執著一定要舍棄。我們很多人畢竟是初學者,還沒有達到等淨無二或現空無別的境界,所以對善法的歡喜心不能間斷。上師如意寶也講過:“對聞思修行等善法的興趣,一定要越來越增上,若能認識到善法的重大意義,則會如同進餐一樣,每天都毫不間斷,將力量全部投入,精勤不息。”如果聽了佛法的只言片語,便開始什麼都不執著,什麼善法也不行持,這是魔…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八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