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八节课

  第一百零八节课

  《精进品》正在宣讲对治懒惰。对治懒惰有四种助缘,第二种叫自信力,它又分三种自信——业之自信、力之自信、灭惑之自信。前两种已经讲完了,现在讲的是“灭惑之自信”。

  所谓灭惑之自信,指在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中,自信能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,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。不像现在的有些人:“我业力深重,怎么能开智慧呢?怎么能灭除烦恼呢?我已经成了烦恼魔障的仆人,只有规规矩矩地服从。”这些人一点信心都没有,相续中只有怯懦和畏惧,修行是不能成功的。

  无论是在家人、出家人,成佛之道在每个人的前面,只要你想获得,就肯定有能力达到。上师如意宝在《文殊大圆满》中也说,三乘 任何一种果位都能实现,一切掌握在自己手里,人人都有这种缘分和权利。所以,大家应该有一种坚定的信心,相信自己绝对有能力。

  如果心的力量不足,什么事情都无法成办。有些高僧大德,一个人能做很多很多事情,而有些大德修证和智慧非常不错,却无力成办广大的事业,原因是什么呢?就是发心是否广大。《中观宝鬘论》中讲了,发大乘菩提心的人,行为应该广大,发心也要广大,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情,就要有一种勇气,认为只有自己能做。这样的心态对行为也有很大帮助,毕竟一个人的心理作用,比什么力量都强大。

  吾宁被烧杀,甚或断头颅,

  然终不稍让,屈就烦恼贼。

  一切时与处,不行无义事。

  我们宁可被烈火焚烧或砍断头颅,也绝不向烦恼的敌人屈服。人生存的时间本来就不长,几十年以后,血肉之躯必定会灭亡,既然如此,失去生命也无所谓,但不能被烦恼所控制,在烦恼怨敌面前投降。作为一个修行人,无论在何时何地,都不能做没有意义的事情。当然,凡夫人一点也不做,恐怕有点困难,但最重要的是什么?就是不做既没有意义又非常严重的造恶业行为,一切时处谨慎小心,否则果报苦不堪言。

  古往今来,修行人在与烦恼作战的过程中,战胜的事例比比皆是,出家人中有,在家人中也有。一个人能否战胜烦恼,关键要看心入不入于法,如果心入于法,法对心起很大作用,那遇到什么烦恼都有战胜的能力。昨天我讲的昙翼法师,表面上是一般的故事,但若真正思维其中意义,很多人都会觉得他非常了不起。这个故事我讲给很多藏族喇嘛听,有些持戒清净的人听后,佩服之情难以言表。所以,当遇到烦恼或者违缘时,一定要用上正知正念的武器。

  沙弥戒的一本书中,也有公案说,有一位沙弥遇到违缘时,宁可献出生命也不愿毁坏道心和戒律。故事情节是这样的:有位沙弥去城中化缘,时常去一施主家。一天施主有急事外出,离开前交代女儿供养沙弥。沙弥一如既往地来到他家后,少女被其庄严的相貌所吸引,生起极大贪心,假借供养将之延请到家,然后提出非分的要求。

  沙弥本想马上离开,但又怕此女由爱生恨,在外无端造谣,损害出家人的名声,于是告诉她:“你稍微等一下,我先去盥洗室。”他来到盥洗室后,先默默地祈祷,顶礼佛陀所在的方向,心想:“今天是我业力现前,但宁死我也不违背佛陀教言,被烦恼所战胜。”于是他用刀片割断了自己的喉咙。

  少女在里面等了很久,也不见沙弥出来,到盥洗室一看,顿时惊慌失措,贪心当下熄灭。父亲回来后,她将此事告之,父亲非常生气,把她送交国王惩罚。国王听说沙弥的事迹后,对其行为非常赞叹,用各色鲜花严饰沙弥的遗体,令举国上下前来瞻仰膜拜。

  藏传佛教中,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。有些人被强迫舍弃三宝时,宁愿砍断自己的脖子,也不愿舍弃自己的道心。佛陀在《教王经》中说:“吾为护身,舍财产;为护生命,舍身财;为护正法,可舍弃财产、身体与生命。”因此,大家务必要有坚定的信念——宁可舍弃财产、身体和生命,也要保护佛法、行持佛法。

  现在其他宗教徒,为了自己的宗教,有时候也是献出生命。如果以佛教的智慧来观察,那些自杀性爆炸、跳入火坑,对今生来世有害无利。我们佛教的精神与之不同,发了大乘菩提心后,如果对众生有利,才会牺牲自我。佛教的舍弃自己、帮助众生,跟无端的宗教狂热有很大差别,佛教并不提倡为了搞一个运动、为了反对一个民族,随便毁坏自己的身心,但是遇到最大的违缘时,宁死也不会舍弃生生世世为自他带来无量安乐的佛法。

  我们人生的道路也比较漫长,在漫长的日子里,希望大家从内心发下殊胜而坚定的誓言:宁可舍弃身体生命、头目脑髓,永远也不舍弃佛法!若没有这样的决心,外面的形形色色非常复杂,自己遇到种种违缘时,道心很容易受到损害。原来有个印度佛教徒,外道抓住他之后,逼他舍弃三宝,他回答:“口头上舍弃谁都可以,但我内心根本不会舍弃。”最后他被残忍地杀害了。每个人都应该这样坚强,只有如此,有生之年才绝对不会舍弃三宝,绝对不会舍弃大乘菩提心。

  这种坚定的誓言,一切时处要持之以恒地护持,在护持的过程中,当以正知正念来摄持相续。如果自己常跟不三不四的人同流合污,道心将逐渐逐渐受到损害,一生也会在无意义当中虚度。世间上的一些人,整天吃喝玩乐、看表演、举行没有意义的聚会,宝贵时光就这样白白浪费了。我们行持大乘佛法的人,千万千万不能效仿,尤其是既损害众生、又损害自己善心的事,必须要坚决不做。

  《学集论》中阐述了三种坚定,即精进心坚定、大悲心坚定、菩提心坚定,并引用了很多教证进行说明。比如在《华严经》中,善财童子以无比坚定的大乘菩提心希求善知识;在《无尽慧经》中,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从开始到成佛之间,不依靠任何人,以坚定的信心,独自降伏诸魔外道;《金光幢经》中说,犹如阳光普照整个大地,菩萨也是发大心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,这些经历叙述得比较详细。所以,大家也要发这种愿,所作所为尽量地如法。

  当然,作为凡夫人,行为全部如理如法,恐怕是有点困难,因为心受业力支配,虽然想当个好修行人,可是一旦业力现前,违缘就无力转为道用,有时候身不由己,有时候心不堪能。每个人在学佛过程中,都会出现各种违缘,此时我们一边要好好地祈祷传承上师和三宝,一边要用正知正念来守护根门。

  人生非常短暂,大家不要被烦恼控制而活得毫无实义。有些年轻人对治感情的染污比较困难,但也毕竟是几年的事情,过了几年以后,这种执著就会自然消失。如同我们小时候对玩具特别执著,过了那个年龄之后,便觉得根本没有意义;成年后对事业、名声、家庭非常执著,但也随着年龄的增长,到了老年时,除了吃喝以外,当年的雄心壮志荡然无存。我那天遇到一个老干部,他以前对工作极有兴趣,似乎这份热诚永远也不会退,然而到了退休以后,在他的心目中,好像什么都无所谓。世人特别执著的事情很多,但用不了多久,当初那份热情就会消失无余,可是为成办它所造下的恶业,却会时刻跟随着自己。因此,大家在没有遇到违缘前,应当尽心尽力地祈祷三宝,断除烦恼。

  此处主要是讲“灭惑”,科判大家一定要搞明白。学习《入行论》有几个问题非常关键,一是不能离开颂词的原意,倘若离题万里,乱讲一气,那没有多大意义。其次要掌握科判的安立,那天我在某城市中,有些居士专门背科判做法供养,其实这样也很好。但光会背科判还不行,科判和颂词的意义要结合起来,在此基础上进行发挥、辨别、分析,这是很重要的。因此,大家在学习的时候,需要把科判的内容了解清楚。

  概言之,我们对断除障碍要有勇气,不要说“我肯定不能灭除贪心嗔心,只有顺其自然”。什么样的人都有这种能力,世间上那么多大成就者,刚开始也有贪心嗔心,跟我们普通人没什么差别。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,他们的境界远远超胜我们,原因是什么呢?就是依靠精进努力。所以,只要肯精进,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缘分!

  壬三(欢喜)分二:一、略说;二、广说。

  癸一、略说:

  如童逐戏乐,所为众善业,

  心应极耽著,乐彼无餍足。

  正如孩童追求游戏的快乐一样,菩萨对所做的善法事业,心里应该乐于耽著,永不餍足。不会觉得“我闻思五六年了,现在可以到别处去了”、“我学佛已经足够了,现在差不多有三五年了”,这种满足感不会有。(寂天菩萨可能特别喜欢小孩和战争吧,在他的行文中,这类比喻随处可见。)

  每个人都有童年时代,当时对自己的玩具或者跟小朋友一起玩,非常执著,也极有兴趣,只要有人陪自己玩,从早到晚不吃不喝都可以。但现在一想起来,那时候的执著确实有点愚痴。我自己在读小学时,每天都跟几个小朋友玩耍。天黑回家时,因为同住的老师非常严厉,我到了门口就特别害怕,不敢进去,心里默默地发誓:“假如今天没有打我、骂我,明天以后,我再也不跟小朋友一起玩了!”好不容易打开门,如果他没有严厉地骂我,我就很高兴,但是到了第二天,又不知不觉地出去了。这种事情不知发生了多少回,至今我经过那里的时候,仍能想起一次又一次担惊受怕的情景。也许很多人都有同感吧。

  同样,我们对六度万行、利益众生、闻思修行等善法,也要有如是的兴趣。有些人说:“什么都不要执著,对善法不执著,对恶法也不执著,一切安住在空性当中、禅宗的妙用当中、净土宗的一心不乱当中……”说得非常好听,但刚开始的时候,正如麦彭仁波切所说,对善法的执著不能舍弃,对恶法的执著一定要舍弃。我们很多人毕竟是初学者,还没有达到等净无二或现空无别的境界,所以对善法的欢喜心不能间断。上师如意宝也讲过:“对闻思修行等善法的兴趣,一定要越来越增上,若能认识到善法的重大意义,则会如同进餐一样,每天都毫不间断,将力量全部投入,精勤不息。”如果听了佛法的只言片语,便开始什么都不执著,什么善法也不行持,这是魔…
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八节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