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九节课

  第一百零九节课

  下面开始讲第四个对治法——放舍。

  放舍分为两个方面:实在无能为力时,暂时放下来;事情圆满之后,彻底放下来。

  壬四(放舍)分二:一、无力为之暂时放舍;二、完成后彻底放舍。

  癸一、无力为之暂时放舍:

  身心俱疲时,暂舍为久继。

  行持善法时,如果体力不足或心力缺乏,为使事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,暂时搁置下来休息,佛陀也是开许的。

  我们在念咒语、修本尊、闻思经论、行持善法时,毕竟欲界凡夫不是金刚体,有时自己的心力、体力有限,如果强撑着继续做,很可能会垮下去,影响修行的持续性。在这种情况下,通过智慧观察之后,若觉得有必要,则应暂时把修行放下来,稍作休息以恢复力量。

  当然,这种休息只是暂时的,不是永远的。有些法师借口身体不好,出去看病就再也不回来了。还有个道友说身体不好,想在外面疗养一段时间,当时我也开许了,但据说他并没有那么严重,最后也是永远地退下去了。暂时调节身体、缓解心情,短时间内作一番休息,本论也是提倡的,因为凡夫的身心有时候无法堪能。但若以此为借口,永远退出这种队伍,那是非常遗憾也是非常可惜的,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一种行为!

  身心疲倦不堪时,虽然可以休息几天,但一般来讲,我觉得只要自己有精进力,恐怕也不一定需要。就我自己而言,这么多年来一直讲经说法,在我的记忆中,好像没有因身体不好而中断讲课。当然,凡夫人总有一些毛病,按我的身体状况,不是今天这里不好,就是明天那里不好,但若以此为借口而休息,那恐怕每天都要休息了。

  所以,我们这里的法师或道友,身体实在不好的话,出去看病也可以,但稍微有点好转时,没有必要一直住下去。有些法师身体确实不好,但出去看完病后,两三天就回来了。谁是永远的病假?谁是暂时的病假?他自己清楚,我们也清楚。但我觉得,自己应该对自己的修行负责任。

  所以,我们在修行方面如果太紧了,修行不一定成功;如果太松了,三界轮回的众生本来就在放松,如果还要继续下去,永远都会沉溺在苦海当中。玛吉拉准空行母说:“不紧亦不松,此具见解要。”马鸣论师也讲过:“修行不能过紧,也不能过松,应当持之以恒。”有些居士刚开始学佛时特别激动,也特别精进,但过了一段时间后,就永远地放松下去了,这是不合理的。

  从前,阿难教昼辛吉修法,昼辛吉有时紧张过度,有时松懈异常,始终未能生起任何修法境界。于是他前去请教世尊。世尊问:“你在家时擅长弹琵琶吗?”他回答:“极为擅长。”世尊又接着问:“那你弹琵琶所出的妙音,是在琴弦极度绷紧时发出,还是在琴弦十分松散时发出?”“两者都不是,只有松紧适度才能发出妙音。”“那你修心也与之相同。”

  因此,做任何事情要有一定的规律,我每天翻译论典时,都是按部就班、循序渐进,并不是今天翻译几十页,明天一页也没有,如果没有特殊情况,基本上都能按自己的计划不断进行,这样工作效率也比较高,一年起码能出一两本书。依自己的经验来看,两三天如果太精进了,不一定有长期性。

  当然,也不能永远地放松下去。我非常不希望有些道友以生病为由一直放松,你们自己应该用正知正念来对治。那天我遇到一位法师,问他:“你是不是还在病休啊?”“是是是,我已经病了五六年了。”一方面,他跟别人比起来,确实身体不好,但另一方面,可能也跟自己心态有关系。凡夫人在修行过程中,稍微休息一下,看书看累了、身体不好时,稍微放松一下,这些都是可以的。但这只是暂时的放舍,而不是长久的放弃,如果长期这样下去,修行不会取得很好的成果。

  癸二、完成后彻底放舍:

  事成应尽舍,续行余善故。

  一件善事圆满完成之后,理当毫不眷恋地彻底放下,以便再继续做另一件善事。

  当然,有些善事是不能放下的,比如闻思修行,最好一辈子都不要放下,发愿生生世世都不离开这样的佛法。只是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,如果你已精通了部分论典,那可以将之先搁置下来,然后继续修习其余的论典。比如说学习《入行论》,当你对词句、意义及其甚深内涵全部了如指掌后,不一定今年也学《入行论》,明年也学《入行论》,再过二十年后还在学这部论,除此以外什么都不会。为了增长其他善法的功德,学完这一部论之后,应该马上放下来,再继续下一部的学习。(当然,这并不是让你永远不去串习它的法义。)或者有些寺院修大殿,这个建筑完工后,没有必要再在上面花时间,应该马上行持另一种善法。此颂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。

  我们学完一部法以后,另一部要马上开始。上师如意宝也讲过:“世间法方面,未来最好不要有很多盘算,但是在行持善法方面,对未来应该有一种安排。”现在的大老板和大企业家,今年赚了一千万,明年想赚二千万,再过十年希望拥有两亿多资产。对修行人来讲,这不是很合理的,但我们圆满一部法以后,接下来要讲哪一部、要学哪一部,这个应该有所打算。

  讲完《入行论》后,如果没有什么违缘,我想给大家传授《大圆满前行》,这对很多人会有非常大的利益。之后如果有因缘,再传其他的法,没有因缘就没办法了,无常时刻都会到来,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想象得那样,但无论如何,这方面事先应该有所准备。

  学法是永无止境的,布施之后应当持戒,持戒之后应当安忍……六波罗蜜多需要次第修持。若永远停留在一个善法上,而不向更高更多的善法行进,这是不太合理的。为了增长其他的善法功德,自己对以前听过的法,首先要再三地串习,在此基础上,还要继续行持另外的法。

  我认识一些佛教徒,他们虽然人不在学院,没有每天闻思修行的机会,但是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,一直在精进地听受佛法。一部法听完后,又下载一部法,凡是我们这里讲过的,他们基本上都有圆满的传承。每本书出来了以后,大概的内容他们也都通达。据我了解,这种人是非常多的。当然,我们这里除闻思修行以外,每天没有其他事情,做到这一点很正常,但外面有些特别精进的人,能将我翻译的法本一个一个学完,所讲过的经论一部一部听完,这是非常不容易的。所以有时候看来,人的精进有很大差别。

 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:“前面说修持善法若中途放弃,会有异熟果、等流果等五种过失,而这里又说暂时可以放舍,二者岂不是矛盾吗?”这个过失不会有。此处所说的暂时放舍,是为了保证圆满完成善法,在自己身心疲乏时,根据个人的修行状况,暂时作一些调整。其发心不是舍弃善法,而是为保质保量地完成善法。这一点,诸佛菩萨在大乘论典中也是开许的。

  所以,在修学大乘佛法时,大家应该具足善巧方便,这样做善事才会事半功倍。其实,做世间法和出世间法都是如此,首先要观察理论是怎么讲的,然后决定在行动中怎么去做。人需要智慧,要掌握分寸,有一种灵活性,否则一直死搬教条,事情的成功率可能会很低。所以我们要看佛陀是怎么规定的,哪些情况下可以放松,哪些情况下要抓紧时间,这些精进的方式、精进的运用,还是应该搞明白。

  《入行论》不仅仅是讲一个大乘菩提心的修法,做人、生活、精进的方法、修证的验相等方方面面都包含其中,若能圆满通达本论,很多人的学佛境界会得以提升。许多人经常说:“我以前没有学《入行论》时,尽管学佛多年,但完全是一种盲目。现在通过这样的学习,才对佛教有了完整的了解、全面的认识。”其原因何在呢?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智慧超越世间,他所描述的方法容易让人接受,如果依之行持,行为一定会越来越如法。所以,诸位道友务必要掌握这些窍诀,并在实际修行中用得上,若能如此,对今生来世都有非常大的利益。

  辛二(依助缘精进修持)分三:一、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;二、断除罪过之方法;三、成办同品之事。

  在其他论师的科判中,这以下是讲实行力、控制力。实行力指在实际行动中以正知正念来摄持;控制力是令身心趋入正道的修法窍诀。但这里,我们按照无著论师《善说海》的科判讲解。

  壬一(精进修持对治之方法)分二:一、勤持不放逸;二、勤持正念。

  癸一、勤持不放逸:

  不放逸前面虽然已宣讲过,但每个颂词所表达的内容和对境不同,此处是这样讲的:

  沙场老兵将,遇敌避锋向,

  如是回惑刃,巧缚烦恼敌。

  在沙场上,身经百战的老将与敌人作战时有两种特点:一是能巧避锋芒,不与敌人针锋相对,二是能反过来降伏对方。同样,经验丰富的老修行人,与烦恼交战的过程中,也有两种特点:一是能回避烦恼利刃,保护自己,二是能巧妙地对治消灭烦恼,使其无法再度加害。

  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,告诉我们修行人在与烦恼敌军搏斗时,应该用什么方法来克敌制胜。大家都知道,对战斗经验丰富的人来说,在与敌方短兵相接时,既能避开敌人的攻击,又能很好地保护自己,将对方彻底摧毁、降伏。以前有两位法师去石渠求学,一个叫土登,一个叫达热,他们在家时都当过兵。当时土登有一尊非常精美的佛像,一路上只要有机会,就拿出来擦拭一番,供在自己的营地。有一天,他们正在生火烧茶时,林中忽然出来两个强盗,一看到那尊佛像,二话没说拿起就走。两位修行人不甘心,与他们搏斗的过程中,本来自己赤手空拳,却干净利落地缴械了对方的火枪,并故意显示自己高超的枪法,两个强盗吓得直求饶,只有乖乖地在前面带路,两位行者持着火枪走在后面。到了一个寺院门口后,才把枪还给他们,并教训了一番,劝其不要再为非作歹,如果这次遇到的不是出家人,一定会被杀掉的。现在这两位法师一位圆寂了,一位还在美国,所以也是个真实的故事。

  久经沙场的老战士,在遇到敌人攻击时,一方面知道如何避开挥砍过来的兵刃,另一方面…
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九节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