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九節課
下面開始講第四個對治法——放舍。
放舍分爲兩個方面:實在無能爲力時,暫時放下來;事情圓滿之後,徹底放下來。
壬四(放舍)分二:一、無力爲之暫時放舍;二、完成後徹底放舍。
癸一、無力爲之暫時放舍:
身心俱疲時,暫舍爲久繼。
行持善法時,如果體力不足或心力缺乏,爲使事情持之以恒地做下去,暫時擱置下來休息,佛陀也是開許的。
我們在念咒語、修本尊、聞思經論、行持善法時,畢竟欲界凡夫不是金剛體,有時自己的心力、體力有限,如果強撐著繼續做,很可能會垮下去,影響修行的持續性。在這種情況下,通過智慧觀察之後,若覺得有必要,則應暫時把修行放下來,稍作休息以恢複力量。
當然,這種休息只是暫時的,不是永遠的。有些法師借口身體不好,出去看病就再也不回來了。還有個道友說身體不好,想在外面療養一段時間,當時我也開許了,但據說他並沒有那麼嚴重,最後也是永遠地退下去了。暫時調節身體、緩解心情,短時間內作一番休息,本論也是提倡的,因爲凡夫的身心有時候無法堪能。但若以此爲借口,永遠退出這種隊伍,那是非常遺憾也是非常可惜的,這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一種行爲!
身心疲倦不堪時,雖然可以休息幾天,但一般來講,我覺得只要自己有精進力,恐怕也不一定需要。就我自己而言,這麼多年來一直講經說法,在我的記憶中,好像沒有因身體不好而中斷講課。當然,凡夫人總有一些毛病,按我的身體狀況,不是今天這裏不好,就是明天那裏不好,但若以此爲借口而休息,那恐怕每天都要休息了。
所以,我們這裏的法師或道友,身體實在不好的話,出去看病也可以,但稍微有點好轉時,沒有必要一直住下去。有些法師身體確實不好,但出去看完病後,兩叁天就回來了。誰是永遠的病假?誰是暫時的病假?他自己清楚,我們也清楚。但我覺得,自己應該對自己的修行負責任。
所以,我們在修行方面如果太緊了,修行不一定成功;如果太松了,叁界輪回的衆生本來就在放松,如果還要繼續下去,永遠都會沈溺在苦海當中。瑪吉拉准空行母說:“不緊亦不松,此具見解要。”馬鳴論師也講過:“修行不能過緊,也不能過松,應當持之以恒。”有些居士剛開始學佛時特別激動,也特別精進,但過了一段時間後,就永遠地放松下去了,這是不合理的。
從前,阿難教晝辛吉修法,晝辛吉有時緊張過度,有時松懈異常,始終未能生起任何修法境界。于是他前去請教世尊。世尊問:“你在家時擅長彈琵琶嗎?”他回答:“極爲擅長。”世尊又接著問:“那你彈琵琶所出的妙音,是在琴弦極度繃緊時發出,還是在琴弦十分松散時發出?”“兩者都不是,只有松緊適度才能發出妙音。”“那你修心也與之相同。”
因此,做任何事情要有一定的規律,我每天翻譯論典時,都是按部就班、循序漸進,並不是今天翻譯幾十頁,明天一頁也沒有,如果沒有特殊情況,基本上都能按自己的計劃不斷進行,這樣工作效率也比較高,一年起碼能出一兩本書。依自己的經驗來看,兩叁天如果太精進了,不一定有長期性。
當然,也不能永遠地放松下去。我非常不希望有些道友以生病爲由一直放松,你們自己應該用正知正念來對治。那天我遇到一位法師,問他:“你是不是還在病休啊?”“是是是,我已經病了五六年了。”一方面,他跟別人比起來,確實身體不好,但另一方面,可能也跟自己心態有關系。凡夫人在修行過程中,稍微休息一下,看書看累了、身體不好時,稍微放松一下,這些都是可以的。但這只是暫時的放舍,而不是長久的放棄,如果長期這樣下去,修行不會取得很好的成果。
癸二、完成後徹底放舍:
事成應盡舍,續行余善故。
一件善事圓滿完成之後,理當毫不眷戀地徹底放下,以便再繼續做另一件善事。
當然,有些善事是不能放下的,比如聞思修行,最好一輩子都不要放下,發願生生世世都不離開這樣的佛法。只是在聞思修行的過程中,如果你已精通了部分論典,那可以將之先擱置下來,然後繼續修習其余的論典。比如說學習《入行論》,當你對詞句、意義及其甚深內涵全部了如指掌後,不一定今年也學《入行論》,明年也學《入行論》,再過二十年後還在學這部論,除此以外什麼都不會。爲了增長其他善法的功德,學完這一部論之後,應該馬上放下來,再繼續下一部的學習。(當然,這並不是讓你永遠不去串習它的法義。)或者有些寺院修大殿,這個建築完工後,沒有必要再在上面花時間,應該馬上行持另一種善法。此頌是從這個角度來講的。
我們學完一部法以後,另一部要馬上開始。上師如意寶也講過:“世間法方面,未來最好不要有很多盤算,但是在行持善法方面,對未來應該有一種安排。”現在的大老板和大企業家,今年賺了一千萬,明年想賺二千萬,再過十年希望擁有兩億多資産。對修行人來講,這不是很合理的,但我們圓滿一部法以後,接下來要講哪一部、要學哪一部,這個應該有所打算。
講完《入行論》後,如果沒有什麼違緣,我想給大家傳授《大圓滿前行》,這對很多人會有非常大的利益。之後如果有因緣,再傳其他的法,沒有因緣就沒辦法了,無常時刻都會到來,很多事情並不是我們想象得那樣,但無論如何,這方面事先應該有所准備。
學法是永無止境的,布施之後應當持戒,持戒之後應當安忍……六波羅蜜多需要次第修持。若永遠停留在一個善法上,而不向更高更多的善法行進,這是不太合理的。爲了增長其他的善法功德,自己對以前聽過的法,首先要再叁地串習,在此基礎上,還要繼續行持另外的法。
我認識一些佛教徒,他們雖然人不在學院,沒有每天聞思修行的機會,但是通過網絡等其他途徑,一直在精進地聽受佛法。一部法聽完後,又下載一部法,凡是我們這裏講過的,他們基本上都有圓滿的傳承。每本書出來了以後,大概的內容他們也都通達。據我了解,這種人是非常多的。當然,我們這裏除聞思修行以外,每天沒有其他事情,做到這一點很正常,但外面有些特別精進的人,能將我翻譯的法本一個一個學完,所講過的經論一部一部聽完,這是非常不容易的。所以有時候看來,人的精進有很大差別。
有些人可能會有疑問:“前面說修持善法若中途放棄,會有異熟果、等流果等五種過失,而這裏又說暫時可以放舍,二者豈不是矛盾嗎?”這個過失不會有。此處所說的暫時放舍,是爲了保證圓滿完成善法,在自己身心疲乏時,根據個人的修行狀況,暫時作一些調整。其發心不是舍棄善法,而是爲保質保量地完成善法。這一點,諸佛菩薩在大乘論典中也是開許的。
所以,在修學大乘佛法時,大家應該具足善巧方便,這樣做善事才會事半功倍。其實,做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都是如此,首先要觀察理論是怎麼講的,然後決定在行動中怎麼去做。人需要智慧,要掌握分寸,有一種靈活性,否則一直死搬教條,事情的成功率可能會很低。所以我們要看佛陀是怎麼規定的,哪些情況下可以放松,哪些情況下要抓緊時間,這些精進的方式、精進的運用,還是應該搞明白。
《入行論》不僅僅是講一個大乘菩提心的修法,做人、生活、精進的方法、修證的驗相等方方面面都包含其中,若能圓滿通達本論,很多人的學佛境界會得以提升。許多人經常說:“我以前沒有學《入行論》時,盡管學佛多年,但完全是一種盲目。現在通過這樣的學習,才對佛教有了完整的了解、全面的認識。”其原因何在呢?主要是因爲作者的智慧超越世間,他所描述的方法容易讓人接受,如果依之行持,行爲一定會越來越如法。所以,諸位道友務必要掌握這些竅訣,並在實際修行中用得上,若能如此,對今生來世都有非常大的利益。
辛二(依助緣精進修持)分叁:一、精進修持對治之方法;二、斷除罪過之方法;叁、成辦同品之事。
在其他論師的科判中,這以下是講實行力、控製力。實行力指在實際行動中以正知正念來攝持;控製力是令身心趨入正道的修法竅訣。但這裏,我們按照無著論師《善說海》的科判講解。
壬一(精進修持對治之方法)分二:一、勤持不放逸;二、勤持正念。
癸一、勤持不放逸:
不放逸前面雖然已宣講過,但每個頌詞所表達的內容和對境不同,此處是這樣講的:
沙場老兵將,遇敵避鋒向,
如是回惑刃,巧縛煩惱敵。
在沙場上,身經百戰的老將與敵人作戰時有兩種特點:一是能巧避鋒芒,不與敵人針鋒相對,二是能反過來降伏對方。同樣,經驗豐富的老修行人,與煩惱交戰的過程中,也有兩種特點:一是能回避煩惱利刃,保護自己,二是能巧妙地對治消滅煩惱,使其無法再度加害。
作者在這裏用了一個很好的比喻,告訴我們修行人在與煩惱敵軍搏鬥時,應該用什麼方法來克敵製勝。大家都知道,對戰鬥經驗豐富的人來說,在與敵方短兵相接時,既能避開敵人的攻擊,又能很好地保護自己,將對方徹底摧毀、降伏。以前有兩位法師去石渠求學,一個叫土登,一個叫達熱,他們在家時都當過兵。當時土登有一尊非常精美的佛像,一路上只要有機會,就拿出來擦拭一番,供在自己的營地。有一天,他們正在生火燒茶時,林中忽然出來兩個強盜,一看到那尊佛像,二話沒說拿起就走。兩位修行人不甘心,與他們搏鬥的過程中,本來自己赤手空拳,卻幹淨利落地繳械了對方的火槍,並故意顯示自己高超的槍法,兩個強盜嚇得直求饒,只有乖乖地在前面帶路,兩位行者持著火槍走在後面。到了一個寺院門口後,才把槍還給他們,並教訓了一番,勸其不要再爲非作歹,如果這次遇到的不是出家人,一定會被殺掉的。現在這兩位法師一位圓寂了,一位還在美國,所以也是個真實的故事。
久經沙場的老戰士,在遇到敵人攻擊時,一方面知道如何避開揮砍過來的兵刃,另一方面…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九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