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清楚用什么方法彻底消灭对方。同样,我们修行人好比是战士,烦恼好比是敌人,在与烦恼敌军奋战时,没有经验的人会被彻底打败,甚至没有恢复的机会,而身经百战的老修行人,有足够的正知正念,能及时发现烦恼,避开它的锋芒。比如生起嗔恨心时,他能马上披上《安忍品》的盔甲;生起贪心的时候,能迅速提起《禅定品》的利剑。作为欲界众生,有烦恼是难免的,但任何一个烦恼萌芽时,他都知道用什么窍诀来摧毁。这样之后,即使出现一些违缘,也有显宗、密宗的智慧宝剑防身,在烦恼面前永远也不会失败。
我们周围的道友,有些人一辈子修行非常圆满,临死时也了无遗憾;有些人在烦恼的交战中,可以说是面目全非;有些人完好无损,今生来世非常快乐。这些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?就是懂不懂与烦恼作战的窍诀。修行人没有烦恼是不可能的,只不过每个人烦恼的轻重不同、相续中的正知正念不同而已,任何修行人都遇过一些违缘,为什么有些人能勇敢面对,有些人却一败涂地呢?原因就是跟自己学的知识有关,再加上平时能不能实际行持、观想。如果经常祈祷上师三宝,并多串习这方面的教言,消灭烦恼怨敌也不是特别困难。
癸二、勤持正念:
战阵失利剑,惧杀疾拾取,
如是若失念,畏狱速提起。
如果在战场上失落了手中利剑,由于害怕被杀,自己会立刻拾起来;同样,如果忘失了对治烦恼的正知正念,一想起堕入地狱的恐怖,也应该迅速将之提起。
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,战场上武器不可缺少,一旦在血战过程中,一个人的武器掉了,这种手无寸铁的局面,可想而知会有什么下场。在万分紧急的关头,若想保住自己的性命,就要以最快的速度把武器捡起来。同样,我们在漫长的修学旅途中,如果失去了正知正念,身心很可能被烦恼敌军全部占领,此时不但不会有行持善法的机会,反而可能造下滔天恶业,将来必定堕入地狱。因此,大家首先要相信因果,如果知道了堕入地狱的痛苦,在修行过程中一定会注意的。
我们这里有些道友真的非常好,对业因果的信心、对守持戒律的精进心,我都非常随喜;有些法师的行为和正见,我也非常感动。当然,这并不是自赞毁他,说其他的地方不好,只是我比较了解这里而已。这么多年来,他们一直在寂静的地方,除了修行以外,对乱七八糟的世间琐事毫无兴趣。有些人也曾在社会上有地位、有名声、有钱财,世人特别希求的东西样样齐全,但他们将这些全部抛之脑后,在此一味地希求解脱,这是相当难得的。
所以,作为修行人,知见首先应该摆正,知见不正的话,行为也不会特别正。然后在此基础上,反复思维这些教言的内容。要知道,心和身体的许多功德是可以锻炼出来的,世间上的运动员,包括动物,都可以通过训练开发其内在潜力,我们若为调伏烦恼也作一番长期努力,以后必定会有很好的成效。否则,遭到违缘时自己就像死蛇一样,失去对善法的正念,即便是乌鸦一般的微小烦恼也会有机可乘,一直对你加害。有些软弱无力的修行人,在感情上、生活上、工作上,处处都是遇到违缘,关键是他内在的控制力、修行力极为薄弱,遇到一些外境时,心没办法转为道用,一直随着外境而转,这样,修行肯定会遇到挫折,不可能非常顺畅。
我们平时遇到烦恼时,理当像司机踩刹车一样,有一种控制能力。毕竟路不可能都是直线,如果刹车不灵,转弯的时候就滑下去了。有些司机的技术比较不错,刹车能力也很好,不管在路上遇到什么状况,自己都非常有把握:“没事,不用怕!我开车多少年了,绝对没有问题!”
而有些人在与烦恼的作战时,由于来不及捡起正念的武器,已经彻底失败了。昨前天我去我那个学校时,顺路去探望了一个人。他曾经也是个出家人,但是现在,我去了他家以后,很多感觉不太舒服。在烦恼前彻底失败的人,即生中也是非常苦,眼前的很多事情不顺利,因为一生中变来变去,人人都会歧视他。现在人到了中年,对很多欲妙也没有多大兴趣,但以前所犯下的错误,会导致来世的苦果一直在等着他。
我们修行人当中,有些人一辈子修行非常圆满,有些人不太圆满,有些人非常不圆满,不管是在家人、出家人,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佛机会,一定要用正念来反复观察自相续,看自己的行为到底怎么样,当烦恼生起来时,能不能马上拾起正知正念的武器?若能如此,在面临最大的困难时,自己也不会失败的。
记得《释尊广传》中有一个故事:释尊有一世为西吾国王,有次见到某大臣的妻子陶醉姆后,立即被她的美色吸引住,回宫后寝食难安,身体越来越憔悴。陶醉姆的丈夫发现国王的心态后,便将他请至一寂静处,告之自己愿意将妻子供养,请国王接受。国王虽然一直对陶醉姆贪恋不舍,但马上警戒自己万不可因执著美色,而轻舍人间法度。他随即拒绝,大臣则百般劝解,国王说道:“我宁可自身被武器砍杀或跳入火坑,也不愿违越世间的道德准则。我不能被烦恼敌军击败,因此决不随顺自己的贪心。”在佛教历史上,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在家人,他们不违越世间的道德而行持善法,今生来世都获得了快乐。
其实,自己若真正发起出离心,烦恼的损害是微不足道的。《百业经》中讲过,琉璃王率军队杀尽释迦族后,阿难的妹妹夫妇亦未幸免,唯留两个孤儿,后来投靠阿难,世尊开许其出了家 。两个小孩天天都在玩,经常喜欢睡懒觉,早上也起不来,一点都不闻思修行。阿难没办法,就把他们交给目犍连严加管教。后来目犍连也管不了,就带他们去看了地狱和天宫,于是两个小孩真正生起出离心,精进修持,最终证得罗汉果。
所以,现在很多人不精进、成天散乱,主要有两个原因:一是对来世的果报没有生起信心,二是出离心不够,所以对世间琐事极有兴趣。包括菩提学会的有些年轻人,听说也是整天照镜子、梳头、化妆打扮,如果把这些时间全部用上,修行并不是没有时间。但是在家人的心里面,大多都是一些乱七八糟的杂念,认为赚钱、感情是人生的头等大事,很多年轻人把这个看得特别重,而学习佛法、闻思修行都是次要的。虽然他们不反对出离心、菩提心,但只是有时间才了解了解,并没有深入自己的内心。这一点不用多说,从他们的行为也看得出来哪些是真正的修行人、哪些是形象的修行人。甚至出家人也有这种情况,本来出家后除了希求解脱外,再没有其他事情了,但有些人紧紧盯住的完全不是这个,在家人就更不用说了。
当然,为了种下菩提的种子,稍微学一学也可以,但真正修学大乘佛法的人,素质是完全不同的。有些人的信心坚固,谁也转不过来,他们明白短暂的今生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什么?就是漫长的来世。修行人若产生这样的正见,不管是年轻人、老年人,行为上不得不精进,肯定不会放逸的。
其实,学习佛法不要搞很多形式,否则,自己也累,别人也累,我觉得这样没有必要。修行人一定要踏踏实实地调伏自心,如果相续中没有特殊的境界,光是表面上搞些形式,这有没有意义呢?你们自己也可以观察。
壬二(断除罪过之方法)分二:一、不应出现罪业;二、出现罪业则制止。
癸一、不应出现罪业:
循血急流动,箭毒速遍身,
如是惑得便,罪恶尽覆心。
若在战场上不慎中了毒箭,毒就会依靠血流而很快遍及全身。同样,在没有正知正念的情况下,一旦烦恼逮到了机会,罪业染污就会立刻遍覆自心。
在古代的战争中,战士把毒液涂在箭上,敌方中箭后,如果没有尽快拔出来,对伤口作妥善处理,毒就会顺着血液而蔓延全身,最后只有死路一条。不仅仅是毒箭,平时被毒蛇咬了也很危险,为了活命,要毫不犹豫地将伤口附近的皮肉割除,不让毒液流向其他地方。
同样,有些人由于前世的习气,即生中对治烦恼的力量比较薄弱。如果烦恼抓住了机会,大肆制造贪心、嗔心,自己没有尽快认识它并断除它,烦恼毒便会逐渐遍覆自心,从而造下各种恶业,将今生来世的一切功德摧毁无余。无著菩萨在《佛子行》中说:“烦恼的习气难以克制,故要执持正知正念的宝剑,一旦生起贪等烦恼的苗头,务必要立即铲除,否则就会危害我们,致使我们堕落。”
所以,大家平时要认清烦恼的危害性,一旦发了脾气,马上意识到嗔恨的过失非常严重,若能稍微静一会儿,它的危害就销声匿迹了。麦彭仁波切说:“烦恼如同盗贼,如果及早认出它的身份,它也就无机可乘了。但若没有认识它,它会不断地捉弄你、迫害你。”其实,认识烦恼的本体并不难,我们可运用任何一种窍诀,而千万不要让它危害自己,否则结果会很可怜。
以前,印度一位修行人的上师再三叮咛他:一定要躲避三种最可怕的东西——金钱、女人和名声。他离开上师后,一直遵从师训,严防外界侵扰。一次,他在河边发现一些钱,他突发奇想:“如果用这些钱来修建寺庙,倒是一件不错的事情。”结果,在建寺院的初始就历尽艰难,开局的不顺利,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。后来,一个女人闯入了他的世界,她先送给他一只猫,因为猫需要喝奶,又附送他一头母牛,女人因为要承担放牛的工作而留了下来。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了家,并生了孩子。当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世间网罟时,已悔之晚矣。
我们在座的修行人,不管是出家人、在家人,大多数已经三、四十岁了,今后若遇到这种违缘,一定要以殊胜的窍诀来尽量对治。老年人,尤其是老年出家人,应该没有这方面担忧,修行可能比较圆满。而作为在家人,最严重的烦恼是生邪见,现在的社会特别染污,在那种环境里呆久了,修行的心力会逐渐下降。所以,我不敢在大城市里呆很长时间。本来在寂静地方学了这么久,外境的诱惑不一定起作用,但可能是自己的业力吧,如果长期呆在人特别多的地方,虽然不害怕发生特别大的违缘,但信心和智慧会全部下降。自己回到学院以后,尽管做不了什么弘法利生的事情,但是住在这里的话,好像有一种安全感,基本上能控制自己的状态,虽然没有进步,但也不会下降。否则,如果环境不好,凡夫人经常受这方面影响。
所以,我们在座的道友,不要动不动就请假,要下山去看爸爸妈妈。爸爸妈妈没什么可看的,他们死的时候,念经超度就可以了,你们现在看了也没用,反正来世也看不了。如果真的对爸爸妈妈特别执著,那附近有这么多的众生,他们都是爸爸妈妈,关心每一个众生的话,就是大乘行者最好的行为。当然,作为凡夫人,完全像大乘菩萨那样,也有一定的困难,但有些事情自己可以想一想,现在学佛的机会这么难得,能持续到什么时候也很难说。所以不要被烦恼占据身心,最后若连修行人都当不成了,那非常可怜!
如人剑逼身,行持满钵油,
惧溢虑遭杀,护戒当如是。
此处用了一个比喻说:比如手持宝剑者逼一个人捧着注满油的钵行进,如果溢出来一滴油,立刻就会杀死他,那他一定会全神贯注,根本不会散乱于外境的欲妙。同样,具戒者护持大小乘戒律,也必须如此小心谨慎,否则将毁坏自己的今生来世。
这是《毗奈耶经》的一个公案:在佛陀时代,孟光王 刚开始非常残忍,造了许多恶业,致使其国土出现可怕的瘟疫。当时国王非常伤心,想尽办法也解决不了。在佛陀的眷属中,有一位嘎达亚那尊者(迦旃延),被佛授记到边地去弘扬佛法、利益众生。当尊者带领五百修行人到达该国时,因为他的发力心所致,一切灾难当即消失。国王和大臣非常欢喜,议论纷纷,不知是谁的威力造成的。当时有很多婆罗门认为,这完全来源于他们的念咒加持,而佛教徒并未如此声称。
为了搞清楚事情真相,国王在肮脏不堪的大象粪池里,迎请婆罗门和佛教徒,给他们供养非常低劣的食品。供养之后,国王让大臣一一问他们的想法。当天婆罗门信徒特别不满,抱怨道:“国王实在太恶劣了,请我们这么高贵的人,来这么脏的地方,供养也如是差劲。”然后大臣又问佛教徒,佛教徒淡淡地回答:“供养者已经供养了,接受者已经接受了,通过这种因缘,可以调节四大的身体。”
第二天,国王又在富丽堂皇的地方,迎请两个教派的徒众,供养的食品非常高档。供养之后,又让大臣一一问他们的想法。婆罗门信徒非常高兴,对国王的威德赞叹有加,称叹此举功德无量。再问佛教徒的时候,他们仍淡淡地回答:“供养者已经供养了,接受者已经接受了,通过这种因缘,可以调节四大的身体。”
(其实,真正的佛教徒就应该这样,不管是出家人、在家人,在受到别人供养时,一定要有这种态度,这也是佛教的原则。现在有个别修行人,居士照顾得非常好时,开心得不得了,连声赞叹“你是空行母”、“你是诸佛菩萨的化现”、“你是真正的黄财神”;没有得到热情款待时,就恶语谩骂“你会下地狱的”、“你业力深重”、“你的智慧不够,愚笨至极”……但从这个公案也可以看出,这样的行为,真的不是佛教徒!)
国王通过多方面观察,认为本国的瘟疫消失,应源于佛教徒的威力和加持,于是次日专门请嘎达亚那尊者及其眷属到王宫受供。为报答其恩德,国王举行了隆重的盛会,在王宫周围安排了许多精彩节目,载歌载舞,沸反盈天。表演完之后,国王到尊者面前问:“刚才的表演好看吗,好听吗?”尊者回答说:“如果有人看了,肯定好看吧;如果有人听了,肯定好听吧。”意思是他没有看,也没有听。当时国王有点不高兴,心想:“你明明在场,这么精彩的表演,怎么可能视而不见、充耳不闻?你们佛教徒是假装的吧。”尊者觉察到了国王的疑心,便对国王说:“我特别害怕堕落轮回之苦,一想到这些,就不敢有丝毫放逸,外面的一切,我根本无心去享受!”
(其实,真正有出离心的人,不管是看电视,还是看表演,都应该看不见、听不见。可是我们有个别道友,从学院下山住招待所时,见到屋子里有电视,一个箭步冲进去,马上把电视打开,坐在那里不吃不喝,张大嘴巴一直看。因为很久没有看电视了,一看就不能自拔。但真正的佛教徒,应该像公案里讲的那样,他是看不见、听不见的。)
国王仍是不信,于是尊者让国王找来一名死刑犯,令犯人手持盛满油的钵绕宫而行,两位武士在旁监视,倘若洒出一滴油,便要当场处死,同时沿路上准备了很多歌舞。犯人捧着油钵,小心翼翼地绕宫一周,滴油未洒。国王问他:“你在路上所见的歌舞如何?”犯人回答:“我丝毫不敢分心,没有感觉到什么歌舞。”这时,国王才相信了尊者的话。
尊者又说:“这个犯人若洒出一滴油,只是失去今世的生命。而我们出家守戒之人,假如丧失正知正念,毁坏戒律,那就失去了生生世世的慧命,所以我怎么敢放逸身心呢?”国王对此也深表赞同。
所以,颂词中的比喻,可以通过这个公案来解释。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九节课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