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王波旬在给你造违缘,所以务必要小心。
我们对善法的喜乐,应该像小孩喜欢玩耍一样,兴趣越来越浓厚。《佛典故事》中记载:一次佛陀外出看见一群人,他们奉了国王之命,出城采花以装饰王宫。当他们看到佛陀的相好庄严时,生起无比欢喜心,宁愿受到各种惩罚,也要把刚摘的鲜花供养佛陀,乞求佛陀接受。佛陀问:“如果你们真被国王惩罚了,那该怎么办?”他们都说:“我们决不后悔!纵然被砍头,仰仗佛陀的功德力,也不会堕恶趣,必定会生于善处。”后来佛陀接受了供养,并摄受他们,传授佛法,让他们发心,最后授记道:“汝等当得作佛,名号均为妙花如来。”
所以遇到善知识或者善法时,自己的信心和欢喜心非常需要。如果有一种欢喜心,那么行为肯定会如理如法,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相。有些人总抱怨什么验相都没有,其实如果你白天晚上对佛法都有欢喜心,始终觉得佛法非常了不起,心里不舍弃这种执著,这就是最殊胜的验相。
近几年来,我在上海“仁济医院”住院时,经常会遇到一些居士,其中有一两个非常不错。我跟诺尔巴堪布也说了:“这几年每次见到他们时,他们要么在念经,要么在看书。看书时也是边看边合掌赞叹:“佛法多么伟大啊,真让人欢喜,阿弥陀佛、阿弥陀佛!”看表情也不是假装的,确实是从内心发出来的。”
我每次出去的时候,看居士的过失还是很厉害的,一看到就知道这个人学佛的行为不如法、那个人的说话不如法,而那些居士,也专门看我们的过失。大家都互相看过失,居士看出家人的过失,出家人看居士的过失,经常觉得:“这个人水平很低,自己该修的不修,总爱说这个不行、那个不行。”
所以我有这个毛病,遇到一些人的时候,爱观察他们是不是很精进,结果常会发现:有些人没有时间观念,有些人社会习气非常重,有些人对佛法的信心很微弱……但在这些人当中,有个别居士不是一两天,而是长期以来对佛法很有欢喜心。三分钟的热情谁都会有,有些人刚开始特别精进,一大早就起来,晚上一直不睡觉,但过了三四天后,就再也没有音讯了。然而这些人并非如此,他们不管是看书也好、闻思也好,都有很大的兴趣,经常发出自然的欢喜心。
与之相反,有些人认为闻思是很大的压力,别人让他去听课,他就“不去可不可以?我今天请病假,我今天有事情,我今天……”整天找一大堆理由,把它看作是一种负担。如果对佛法没有欢喜心,修什么法都不可能成功。就像一个世间的老板,若对办企业没有丝毫兴趣,那他的事业会不会成功呢?绝对不会。
所以,我们对善法还是要有欢喜心。藏族有句俗话说:“饿牛爬山,懒心爬不动。”有些人行持佛法时,不管是背诵、辩论、修加行、持咒语,什么都不行,一提起行持善法,就是“我痛了”、“我病了”、“我心情不好、身体不好”,而一讲到恶法方面,如看电视、玩游戏,马上喜出望外、精神抖擞。这完全是业力所感召。我们若有这种习气,一定要想方设法断除,尽量将心转变过来,对善法生欢喜心,对恶法方面的欢喜,务必要斩草除根!
癸二(广说)分三:一、理当行善本体安乐;二、理当不餍足异熟安乐;三、是故欢喜奉行。
子一、理当行善本体安乐(行持善法之本体是安乐):
世人勤求乐,成否犹未定,
二利能得乐,不行乐何有?
世间人虽然勤求安乐,但能否成功也无有定准,而我们大乘行人修学佛法,为自他二利而行持六度万行,百分之百可以获得安乐。若不行如此之事,如何能得到安乐呢?
世间人为了追求生活的目标而日夜操劳,如藏族的俗语说:“天上的星星当帽子,地上的白霜当鞋子。”他们早出晚归、披星戴月,但这样的辛勤能否换得一些安乐呢?结果往往不如人意。这个过程就像农民在春天播下种子,本以为秋天会收获果实,但中间却因干旱、洪水等各种灾害,而让希望彻底落空。或者说像有些商人贷款搞生意,原指望发财赚钱,最终却竹篮打水一场空。更为可悲的是,有些人成天痴心妄想,追求无法得到的东西,将人生虚耗在这些空想当中。
以前有个年轻人,苦苦寻求中意的对象,有次他见到了公主,公主的美貌使他神魂颠倒。回来之后,他日思夜想而导致种种幻觉:白天看到壁画时,觉得公主在对他说话;晚上睡觉做梦时,梦见公主与自己在一起生活。当然,平凡人得到公主是不可能的,伤心绝望之余,他变得疯疯癫癫,神智彻底崩溃。周围的人为了安慰他,便骗他说:“我们已请示了国王,国王答应将公主嫁给你。只不过公主正在学习,需要再等一段时间。(她在读小学一年级,到大学毕业之前,可能要等很长时间。开玩笑!)”那人听后,病情一下子就减轻了。于是一天又一天、一年又一年,他就这样永远等下去……
佛陀告诉我们,希求世上得不到的安乐,也像那个年轻人一样,虽然拼命地追求,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,最后获得的只是一种梦想,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。所以,世间上的一切均无实义,很多人除了佛法以外,对名闻利养、世间八法兴趣不大,这也是应该的。世间法的本质只是人们的妄想执著,而佛法与之完全不同,我们发了菩提心后精进修持的话,诚如《法华经》中所言:“若有闻法者,无一不成佛。”最后一定会获得大自在、大安乐、大福报。
既然如此,我们在自由自在之时,为什么不愿意精进呢?犹如美味的食物就摆在面前,自己在一旁饥苦难忍,却不动手去拿,那是非常愚痴的。同样,远离一切痛苦的出世间快乐,也摆在每个众生的前面,关键要看自己是否精进努力。当然,这也跟个人的福报有一定关系,有福报的人,依靠佛陀的教言受益匪浅,然后获得无上的快乐;而没有福报者,也不一定得到如是利益。因此,行持善法必须要有欢喜心,没有欢喜心的话,做善法也得不到真实的受益。
子二、理当不餍足异熟安乐:
如嗜刃上蜜,贪欲无餍足,
感乐寂灭果,求彼何须足?
世间欲乐如粘在刀刃上的蜂蜜,利益非常微薄,但危害性相当大。人们对这种妙欲尚且贪得无厌,那么对于能感得暂时的人天福报、究竟的佛陀安乐,又怎么会生起满足感呢?
古代有些宝剑削铁如泥、锋利无比,即便一根毛接触它,当下也会拦腰斩断。如果刀刃上粘了一滴蜜汁,有人想伸出舌头去舔食,也许只尝到一点点,舌头就被锋刃割断了。所以,此举得到的利益非常微小,付出的代价却相当可怕。
追求色声香味等五种妙欲也是如此,从中获得的快乐极其微薄,却要为此付出长久的恶趣痛苦。现在的世间上,有些人想通过声音获得快乐,有些人想通过接触得到快乐,有些人想通过味道得到快乐,他们就像蚁穴中密密麻麻的蚂蚁,每天都在忙碌地奔波,但最终所得的快乐有多少呢?人们都在不断地追求金钱、地位、感情,想以各种手段来弥补心灵的空虚,但多少人能如愿以偿呢?
在《宝鬘论释》中,喇拉曲智仁波切讲过一个很好的比喻:一个人遇到狂象的追逐,仓皇中不慎堕入深渊,当时他紧紧抓住一把草,草旁有可怕的毒蛇准备缠住他,老鼠在一根根吃掉他手上的草,下面还有鲸鱼张着大嘴巴,稍不留神就会掉入它口中。但那人看到藤条上有些蜜汁,于是不顾一切地舔食它,忘了周围的所有危险。在这个比喻中,地狱相当于张大嘴巴的鲸鱼,死主则如随时要缠缚自己的毒蛇,而世间的妙欲,就是他所追求的蜜汁。
可见,世人真是鼠目寸光,为了追求短暂的利益,根本不顾无常的到来,也不考虑自己的来世,甚至造下无边恶业,以无尽的痛苦换取瞬间的快乐。所以《佛子行》中云:“三有乐如草尖露,乃是瞬间坏灭法,了知恒时无变法,希求解脱佛子行。”佛陀的安乐,才是永恒的大乐,是大乘佛子希求的目标。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想法不同,追求的目标也不同,但最有意义的是什么?就是获得佛果、利益众生,这才是最快乐的事情!
子三、是故欢喜奉行:
为成所求善,欢喜而趣行,
犹如日中象,遇池疾奔入。
为了使所做的善事善始善终,我们应当欢欢喜喜地趋入,犹如正午为酷热所逼的大象,遇到清凉湖泊时,会飞快地以欢喜心奔入。
对希求善法获得菩提的伟大目标,大家一定要有兴趣,没有兴趣的话,做什么善事都不能成功。在所有的兴趣中,希求佛法是最快乐的,因为世间上最可怜、最痛苦的就是愚痴,而断除愚痴的方法中,佛陀的智慧最为殊胜。当然,佛陀的智慧,依靠闻思佛法才能获得。
我们在座的道友,现在的生活应该说是最快乐的,再过几十年以后,当你们回忆起现在时,可能会回味无穷。我经常这样想:在上师如意宝面前,自己年轻时希求佛法的感受,始终都不会忘,如果下一辈子能回忆前世,生生世世都会铭刻于心。
这种对善法的希求心和欢喜心,功德也是非常大的。《窍诀宝藏论》中讲过对佛法生欢喜心的功德,所以希求佛法、对三宝有信心,对我们生生世世的帮助都非常大。《福报经》里面有一个公案说:以前有个施主常供养一位比丘,他家养了一只狗,比丘每次应供时,都给狗喂一点食物。后来比丘成了他家的常客,狗也天天得到比丘的食物,所以每次都欢欢喜喜地迎接他。因为对比丘极其欢喜的缘故,狗命终后投生为安息国的公主。她从小就能回忆前世,知道自己的宿命,可惜的是,当时安息国没有佛法。她长大后嫁给月氐国的君主,这个国家佛法兴盛,于是她每天都供养四、五百位比丘,并亲自料理一切食物,不肯让他人代劳,供养完毕又亲自打扫。家中女仆虽然随喜她的功德,但觉得这实在不应理,于是暗中把扫帚藏起来。公主找不到扫帚,只好用崭新的衣服作卫生。
她丈夫见此,对她说:“这么好的衣服当扫帚,未免太可惜了吧!”公主回答:“不可惜,这些衣服都是比丘给我的,他们对我的恩德很大。”她丈夫有点接受不了,说:“不是比丘给你的吧,这明明是我给的呀!”公主就向他解释道:“我的前世本是狗,因对比丘生起欢喜心,今世才生为公主,所以我今生的一切,全部都是比丘所赐。”丈夫知道后,也生起信心(他不像有些居士的丈夫是顽固分子,他的心能马上转过来):“只对一位比丘生欢喜心,就有这么大的福报,那恭敬三宝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了!”随后他也皈依三宝,弘扬佛法,竭力兴建佛寺。
所以,我们见到三宝的所依——佛塔、佛经、僧人时,如果内心产生欢喜,这是非常大的福报,也是殊胜的因缘所致。有些人看了经书以后,好像没有什么兴趣,遇到佛塔佛像也不生欢喜心,这是非常不好的。我们应想尽一切办法了解三宝的功德,对殊胜的佛法一定要有兴趣,就像大象受酷热所逼很欢喜地趋入湖泊一样,在漫漫的轮回长夜中,以无比的欣喜心珍惜这一解脱的指路明灯。
我们这里的有些道友,对佛法还是很有信心,看见他们背诵、闻思、讲考,我自己也感觉非常舒服。这么多年来,他们只要是行持善法就很有兴趣,一讲起军事战争、贪嗔痴等话题,便觉得索然无味,作为修行人理当如此。但也有个别人的业力现前,对善法没有兴趣,这种行为一定要改变,一定要对佛法有信心。
前段时间,日本菩提学会的一个居士对我说:“一想起佛法的殊胜,我就根本不想上班。赚钱又有什么用呢?做事业最终目的是什么?一观察这些,我就很想全部放弃。”我说:“你的事业也比较大,一下子放弃的话,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后悔。你先暂时做下去,慢慢观察自己的心,过几年后再决定不迟。”但他一直认为,佛法的这种快乐,在任何一种快乐中也找不到。
这一点,我的确也有深刻的体会。现在到了这种年龄,也接触过林林总总的世间快乐,但最永恒、最经得起变迁的,就是佛法中的快乐。如果自己对看书闻思没有兴趣,现在到哪里去搞世间法都可以,不一定还呆在学院里继续闻思、讲课。因为心才是一切的主宰,身体在它的支配下进行运作。在座的有些道友,在寂静的山里已经呆了十年二十年,这说明你们对佛法真的有欢喜心,但愿这种欢喜心永远不要消失,且越来越增上!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八节课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