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八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王波旬在給你造違緣,所以務必要小心。

  我們對善法的喜樂,應該像小孩喜歡玩耍一樣,興趣越來越濃厚。《佛典故事》中記載:一次佛陀外出看見一群人,他們奉了國王之命,出城采花以裝飾王宮。當他們看到佛陀的相好莊嚴時,生起無比歡喜心,甯願受到各種懲罰,也要把剛摘的鮮花供養佛陀,乞求佛陀接受。佛陀問:“如果你們真被國王懲罰了,那該怎麼辦?”他們都說:“我們決不後悔!縱然被砍頭,仰仗佛陀的功德力,也不會墮惡趣,必定會生于善處。”後來佛陀接受了供養,並攝受他們,傳授佛法,讓他們發心,最後授記道:“汝等當得作佛,名號均爲妙花如來。”

  所以遇到善知識或者善法時,自己的信心和歡喜心非常需要。如果有一種歡喜心,那麼行爲肯定會如理如法,這就是一個很好的相。有些人總抱怨什麼驗相都沒有,其實如果你白天晚上對佛法都有歡喜心,始終覺得佛法非常了不起,心裏不舍棄這種執著,這就是最殊勝的驗相。

  近幾年來,我在上海“仁濟醫院”住院時,經常會遇到一些居士,其中有一兩個非常不錯。我跟諾爾巴堪布也說了:“這幾年每次見到他們時,他們要麼在念經,要麼在看書。看書時也是邊看邊合掌贊歎:“佛法多麼偉大啊,真讓人歡喜,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!”看表情也不是假裝的,確實是從內心發出來的。”

  我每次出去的時候,看居士的過失還是很厲害的,一看到就知道這個人學佛的行爲不如法、那個人的說話不如法,而那些居士,也專門看我們的過失。大家都互相看過失,居士看出家人的過失,出家人看居士的過失,經常覺得:“這個人水平很低,自己該修的不修,總愛說這個不行、那個不行。”

  所以我有這個毛病,遇到一些人的時候,愛觀察他們是不是很精進,結果常會發現:有些人沒有時間觀念,有些人社會習氣非常重,有些人對佛法的信心很微弱……但在這些人當中,有個別居士不是一兩天,而是長期以來對佛法很有歡喜心。叁分鍾的熱情誰都會有,有些人剛開始特別精進,一大早就起來,晚上一直不睡覺,但過了叁四天後,就再也沒有音訊了。然而這些人並非如此,他們不管是看書也好、聞思也好,都有很大的興趣,經常發出自然的歡喜心。

  與之相反,有些人認爲聞思是很大的壓力,別人讓他去聽課,他就“不去可不可以?我今天請病假,我今天有事情,我今天……”整天找一大堆理由,把它看作是一種負擔。如果對佛法沒有歡喜心,修什麼法都不可能成功。就像一個世間的老板,若對辦企業沒有絲毫興趣,那他的事業會不會成功呢?絕對不會。

  所以,我們對善法還是要有歡喜心。藏族有句俗話說:“餓牛爬山,懶心爬不動。”有些人行持佛法時,不管是背誦、辯論、修加行、持咒語,什麼都不行,一提起行持善法,就是“我痛了”、“我病了”、“我心情不好、身體不好”,而一講到惡法方面,如看電視、玩遊戲,馬上喜出望外、精神抖擻。這完全是業力所感召。我們若有這種習氣,一定要想方設法斷除,盡量將心轉變過來,對善法生歡喜心,對惡法方面的歡喜,務必要斬草除根!

  癸二(廣說)分叁:一、理當行善本體安樂;二、理當不餍足異熟安樂;叁、是故歡喜奉行。

  子一、理當行善本體安樂(行持善法之本體是安樂):

  世人勤求樂,成否猶未定,

  二利能得樂,不行樂何有?

  世間人雖然勤求安樂,但能否成功也無有定准,而我們大乘行人修學佛法,爲自他二利而行持六度萬行,百分之百可以獲得安樂。若不行如此之事,如何能得到安樂呢?

  世間人爲了追求生活的目標而日夜操勞,如藏族的俗語說:“天上的星星當帽子,地上的白霜當鞋子。”他們早出晚歸、披星戴月,但這樣的辛勤能否換得一些安樂呢?結果往往不如人意。這個過程就像農民在春天播下種子,本以爲秋天會收獲果實,但中間卻因幹旱、洪水等各種災害,而讓希望徹底落空。或者說像有些商人貸款搞生意,原指望發財賺錢,最終卻竹籃打水一場空。更爲可悲的是,有些人成天癡心妄想,追求無法得到的東西,將人生虛耗在這些空想當中。

  以前有個年輕人,苦苦尋求中意的對象,有次他見到了公主,公主的美貌使他神魂顛倒。回來之後,他日思夜想而導致種種幻覺:白天看到壁畫時,覺得公主在對他說話;晚上睡覺做夢時,夢見公主與自己在一起生活。當然,平凡人得到公主是不可能的,傷心絕望之余,他變得瘋瘋癫癫,神智徹底崩潰。周圍的人爲了安慰他,便騙他說:“我們已請示了國王,國王答應將公主嫁給你。只不過公主正在學習,需要再等一段時間。(她在讀小學一年級,到大學畢業之前,可能要等很長時間。開玩笑!)”那人聽後,病情一下子就減輕了。于是一天又一天、一年又一年,他就這樣永遠等下去……

  佛陀告訴我們,希求世上得不到的安樂,也像那個年輕人一樣,雖然拼命地追求,對自己的前途充滿信心,最後獲得的只是一種夢想,成功的希望微乎其微。所以,世間上的一切均無實義,很多人除了佛法以外,對名聞利養、世間八法興趣不大,這也是應該的。世間法的本質只是人們的妄想執著,而佛法與之完全不同,我們發了菩提心後精進修持的話,誠如《法華經》中所言:“若有聞法者,無一不成佛。”最後一定會獲得大自在、大安樂、大福報。

  既然如此,我們在自由自在之時,爲什麼不願意精進呢?猶如美味的食物就擺在面前,自己在一旁饑苦難忍,卻不動手去拿,那是非常愚癡的。同樣,遠離一切痛苦的出世間快樂,也擺在每個衆生的前面,關鍵要看自己是否精進努力。當然,這也跟個人的福報有一定關系,有福報的人,依靠佛陀的教言受益匪淺,然後獲得無上的快樂;而沒有福報者,也不一定得到如是利益。因此,行持善法必須要有歡喜心,沒有歡喜心的話,做善法也得不到真實的受益。

  子二、理當不餍足異熟安樂:

  如嗜刃上蜜,貪欲無餍足,

  感樂寂滅果,求彼何須足?

  世間欲樂如粘在刀刃上的蜂蜜,利益非常微薄,但危害性相當大。人們對這種妙欲尚且貪得無厭,那麼對于能感得暫時的人天福報、究竟的佛陀安樂,又怎麼會生起滿足感呢?

  古代有些寶劍削鐵如泥、鋒利無比,即便一根毛接觸它,當下也會攔腰斬斷。如果刀刃上粘了一滴蜜汁,有人想伸出舌頭去舔食,也許只嘗到一點點,舌頭就被鋒刃割斷了。所以,此舉得到的利益非常微小,付出的代價卻相當可怕。

  追求色聲香味等五種妙欲也是如此,從中獲得的快樂極其微薄,卻要爲此付出長久的惡趣痛苦。現在的世間上,有些人想通過聲音獲得快樂,有些人想通過接觸得到快樂,有些人想通過味道得到快樂,他們就像蟻穴中密密麻麻的螞蟻,每天都在忙碌地奔波,但最終所得的快樂有多少呢?人們都在不斷地追求金錢、地位、感情,想以各種手段來彌補心靈的空虛,但多少人能如願以償呢?

  在《寶鬘論釋》中,喇拉曲智仁波切講過一個很好的比喻:一個人遇到狂象的追逐,倉皇中不慎墮入深淵,當時他緊緊抓住一把草,草旁有可怕的毒蛇准備纏住他,老鼠在一根根吃掉他手上的草,下面還有鯨魚張著大嘴巴,稍不留神就會掉入它口中。但那人看到藤條上有些蜜汁,于是不顧一切地舔食它,忘了周圍的所有危險。在這個比喻中,地獄相當于張大嘴巴的鯨魚,死主則如隨時要纏縛自己的毒蛇,而世間的妙欲,就是他所追求的蜜汁。

  可見,世人真是鼠目寸光,爲了追求短暫的利益,根本不顧無常的到來,也不考慮自己的來世,甚至造下無邊惡業,以無盡的痛苦換取瞬間的快樂。所以《佛子行》中雲:“叁有樂如草尖露,乃是瞬間壞滅法,了知恒時無變法,希求解脫佛子行。”佛陀的安樂,才是永恒的大樂,是大乘佛子希求的目標。雖然我們每個人的想法不同,追求的目標也不同,但最有意義的是什麼?就是獲得佛果、利益衆生,這才是最快樂的事情!

  子叁、是故歡喜奉行:

  爲成所求善,歡喜而趣行,

  猶如日中象,遇池疾奔入。

  爲了使所做的善事善始善終,我們應當歡歡喜喜地趨入,猶如正午爲酷熱所逼的大象,遇到清涼湖泊時,會飛快地以歡喜心奔入。

  對希求善法獲得菩提的偉大目標,大家一定要有興趣,沒有興趣的話,做什麼善事都不能成功。在所有的興趣中,希求佛法是最快樂的,因爲世間上最可憐、最痛苦的就是愚癡,而斷除愚癡的方法中,佛陀的智慧最爲殊勝。當然,佛陀的智慧,依靠聞思佛法才能獲得。

  我們在座的道友,現在的生活應該說是最快樂的,再過幾十年以後,當你們回憶起現在時,可能會回味無窮。我經常這樣想:在上師如意寶面前,自己年輕時希求佛法的感受,始終都不會忘,如果下一輩子能回憶前世,生生世世都會銘刻于心。

  這種對善法的希求心和歡喜心,功德也是非常大的。《竅訣寶藏論》中講過對佛法生歡喜心的功德,所以希求佛法、對叁寶有信心,對我們生生世世的幫助都非常大。《福報經》裏面有一個公案說:以前有個施主常供養一位比丘,他家養了一只狗,比丘每次應供時,都給狗喂一點食物。後來比丘成了他家的常客,狗也天天得到比丘的食物,所以每次都歡歡喜喜地迎接他。因爲對比丘極其歡喜的緣故,狗命終後投生爲安息國的公主。她從小就能回憶前世,知道自己的宿命,可惜的是,當時安息國沒有佛法。她長大後嫁給月氐國的君主,這個國家佛法興盛,于是她每天都供養四、五百位比丘,並親自料理一切食物,不肯讓他人代勞,供養完畢又親自打掃。家中女仆雖然隨喜她的功德,但覺得這實在不應理,于是暗中把掃帚藏起來。公主找不到掃帚,只好用嶄新的衣服作衛生。

  她丈夫見此,對她說:“這麼好的衣服當掃帚,未免太可惜了吧!”公主回答:“不可惜,這些衣服都是比丘給我的,他們對我的恩德很大。”她丈夫有點接受不了,說:“不是比丘給你的吧,這明明是我給的呀!”公主就向他解釋道:“我的前世本是狗,因對比丘生起歡喜心,今世才生爲公主,所以我今生的一切,全部都是比丘所賜。”丈夫知道後,也生起信心(他不像有些居士的丈夫是頑固分子,他的心能馬上轉過來):“只對一位比丘生歡喜心,就有這麼大的福報,那恭敬叁寶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議了!”隨後他也皈依叁寶,弘揚佛法,竭力興建佛寺。

  所以,我們見到叁寶的所依——佛塔、佛經、僧人時,如果內心産生歡喜,這是非常大的福報,也是殊勝的因緣所致。有些人看了經書以後,好像沒有什麼興趣,遇到佛塔佛像也不生歡喜心,這是非常不好的。我們應想盡一切辦法了解叁寶的功德,對殊勝的佛法一定要有興趣,就像大象受酷熱所逼很歡喜地趨入湖泊一樣,在漫漫的輪回長夜中,以無比的欣喜心珍惜這一解脫的指路明燈。

  我們這裏的有些道友,對佛法還是很有信心,看見他們背誦、聞思、講考,我自己也感覺非常舒服。這麼多年來,他們只要是行持善法就很有興趣,一講起軍事戰爭、貪嗔癡等話題,便覺得索然無味,作爲修行人理當如此。但也有個別人的業力現前,對善法沒有興趣,這種行爲一定要改變,一定要對佛法有信心。

  前段時間,日本菩提學會的一個居士對我說:“一想起佛法的殊勝,我就根本不想上班。賺錢又有什麼用呢?做事業最終目的是什麼?一觀察這些,我就很想全部放棄。”我說:“你的事業也比較大,一下子放棄的話,不知道以後會不會後悔。你先暫時做下去,慢慢觀察自己的心,過幾年後再決定不遲。”但他一直認爲,佛法的這種快樂,在任何一種快樂中也找不到。

  這一點,我的確也有深刻的體會。現在到了這種年齡,也接觸過林林總總的世間快樂,但最永恒、最經得起變遷的,就是佛法中的快樂。如果自己對看書聞思沒有興趣,現在到哪裏去搞世間法都可以,不一定還呆在學院裏繼續聞思、講課。因爲心才是一切的主宰,身體在它的支配下進行運作。在座的有些道友,在寂靜的山裏已經呆了十年二十年,這說明你們對佛法真的有歡喜心,但願這種歡喜心永遠不要消失,且越來越增上!

  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八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