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七节课
“力之自信”分四方面来叙述,现在正在讲第三个“呵责所断之傲慢”。不管是什么人,如果相续中有傲慢,则是修行的一大障碍,必须要励力遣除。当然,这种傲慢并不是自信,自信与傲慢有本质上的差别,今天继续学习这个道理。
傲慢苦行者,倘入自信数,
堪怜宁过此?
傲慢是五种根本烦恼 之一,它实际上是烦恼的显现。很多人认为自己的见解至高无上,像外道一样无义苦行,就是因为傲慢所致。而所谓的自信,是对修法、成佛、度众生充满信心,坚信自己能承担一切。因此,傲慢是一切苦恼痛苦的源泉,自信是暂时究竟快乐的来源,二者根本不能相提并论。
有些人认为自己的境界不错,智慧超胜一切人,这种烦恼性的傲慢,不能归属于自信当中。自信是对治烦恼的,傲慢是增长烦恼的;自信能带来暂时究竟的成就和解脱,傲慢只能增长三界轮回的痛苦。如果把傲慢列在自信中,还有比这更值得悲悯的对境吗?自己的相续中充满我执,还认为这是成佛的唯一因,世上有比这更可怜的想法吗?有这种想法的人具足烦恼,今生来世极为可怜,如果他们的傲慢成为成佛之因、解脱之根本,那么造恶业者、三恶趣的众生都值得赞叹了。
我们行持佛法的过程中,一定要分清傲慢与自信的差别。有些人对佛法一窍不通,还认为修得非常不错,相续中除了傲慢以外,什么功德都没有。所以大家应该学一些基本知识,否则连什么是佛教徒都不知道。有个人对我说:“我只是信神,不信佛,因为我信观音菩萨。”由此可见,佛法的教育在很多地方没有传播开来,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界限,许多人都不知道,还在一味地傲慢十足,真的特别可怜。
有傲慢的人,自己不一定能察觉到,但在有智慧、有修行的人眼里,一看就很容易了知。以前华智仁波切去某寂静处的一个山洞,那里住着一位长期闭关的修行人,他看到华智仁波切来时,用很傲慢的口气问:“你从哪里来,要到哪里去?”“我从背后来,要到对面去。”“你生在何处,叫什么名字?”“我生于人间,叫无作瑜伽士。”接着华智仁波切问:“你老人家在这里修行多长时间?修什么法?”那位修行人趾高气扬地说:“我在这里已修行了二十多年,我所修的法就是安忍波罗蜜多。”尊者略皱眉头地说:“那倒是很好,不过我听说你是一个大骗子,欺骗了许多信众!”听了此话,那人暴跳如雷,气急败坏地嚷道:“我骗了什么人?你到底什么意思?你今天是不是专门来扰乱我的闭关,扰乱我的修行?真是一个贱种人!”尊者面露微笑,心平气和地对他说:“你刚才说修了二十多年的安忍波罗蜜多,这么大的嗔恨心是你自己的吗?”
每个人相续中的傲慢,有时候真的很难发现。偶尔我也会冒出一个念头:“我在这里呆了二十年,修行很不错。”但是反过来问自己:“二十年中,我的烦恼减轻了多少?相续中的嗔恨心、傲慢心减少了几分?”一反观的时候,的的确确非常惭愧。所以不要说别人,我自己有时候也分不清傲慢和信心的差别。乍看起来,我在这里呆了这么长时间,以后还要继续呆下去,还算是有种勇气,这好像是一种自信,但也很可能是一种傲慢。
傲慢与自信之间的差别,外面很多居士也分不清楚。有些人说:“我皈依佛教十多年了,现在学的是某某上师传下来的法,我每天都是如何如何精进……”这样说的时候,也许是对自己充满信心,但也许里面杂有傲慢,故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境界。
不管是外道也好,我们佛教徒也罢,都应该用适当的方法来对治这种烦恼。寂天菩萨的传记中说(第五种稀有传记):在印度的东方,有五百名持邪见的外道徒,当时那里闹饥荒,他们得不到食物,遭受到饥饿痛苦折磨,无可奈何中他们商议:“谁要能解决众人的食物问题,就推他为首领。”寂天论师得知后,便到城市中化得一钵米饭,并作了加持,使外道徒取食不尽,解除了饥饿痛苦。成了他们的首领后,寂天论师给他们传法,使他们抛弃了邪见,皈依佛门,成为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。
通过历史来看,在傲慢心方面,有些人是以神通神变等超胜智慧来制服的,有些人则是通过讲道理来化解的。我们根据什么方法来帮助众生,自己应该用智慧观察。哪些窍诀教言可以对治相续中的傲慢,这些也要分析、关心。这些问题是大问题,不要认为我们每天听课,只不过是完成任务而已,每天所学的这些知识,各有不同的侧重点,这一点务必要搞清楚。否则,浑浑噩噩地在这里混日子,没有多大意义。
说实话,我有时候真的分不清到底是自信还是傲慢,有时候认为自己对佛法有信心,但也许是杂有傲慢的烦恼。你们可能不是这样!
寅四、赞叹对治之自信:
为胜我慢敌,坚持自信心,
此乃胜利者,英豪自信士。
若复真实灭,暗延我慢敌,
定能成佛果,圆满众生愿。
为了胜过傲慢的敌军,我们应坚持不懈地执持如山王般的信心,有了这样的信心,才是真正的胜利者、英勇者。这种人必能灭除潜藏着的傲慢怨敌。如果断了以傲慢为主的烦恼,那么一定会成就佛果,以二十七种事业来度化天下无边的众生。
我们应不遗余力地断除傲慢,断除的方法有各种各样: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行,依靠对上师三宝的信心来断;有些人通过闻思中观因明,了知它的来源和本体来断;还有一些最殊胜的窍诀,就是密宗所讲的,五种烦恼的根本即是心的妙用,认识了心的本体后,傲慢为主的烦恼全部消失。
当然,战胜傲慢并不是特别容易。大家应该清楚,傲慢与其他烦恼不同,它在我们相续中不容易发现。当生起嗔恨、嫉妒、贪心时,很多修行人能马上察觉:“我真的很坏,今天给某某人发了脾气。”“我实在太差劲了,遇到非常悦意的对境时,贪心竟然无法控制。”可是傲慢烦恼,它一直藏在心的最深处,很难以令人发觉。
所以,大家必须要有一种信心,坚信自己有能力对治烦恼,只有这样,才是真正的英勇者、胜利者。按照世间传统,在作战的过程中,成功的一方称为英雄,值得人们歌功颂德。然而,当今国际不像五、六十年代,过去最赞叹的是消灭敌人的英雄,而现在的方向有所改变,大家更关注和平、和谐、人道主义,除极个别狭隘主义者和军事集团外,整个世界对浴血奋战的英雄并没有着力宣扬。如果各国都称颂英雄的壮举,那很容易发生冲突,和睦相处、睦邻友好根本无法实现。可是虽然大的原则有一些改变,世人还是共同认为,杀害敌人是真正的英雄。
格言中说:“百人中找一个英雄并不困难,而千人中找一个智者(对治烦恼的人)难如登天。”现在皈依佛门的人非常多,但对三宝有信心的寥寥无几;出家的人比较多,而有菩提心想弘法利生的屈指可数。所以,法融入心、能对治烦恼的人,比世间上的英雄更为难得。佛陀在《法句经》中说:“彼于战场上,虽胜百万人,莫若克己者,战士之最上。”有些人在战场上单枪匹马即能战胜百万大军,但与克制傲慢嗔心等烦恼的人相比,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。真正的英雄是战胜烦恼者,这种人才极其罕见。仔细观察我们会了知,烦恼敌军虽没有颜色、形状,也没有坦克炸弹及核武器,但它每天对我们的损害,远远超过了世间敌人,能够胜过它的话,才是英雄和胜利者。若没有铲除这样的烦恼,我们将永远漂泊在轮回当中,故而,了解到傲慢的危害之后,大家应依靠上师们的窍诀,想方设法地加以断除。
《学集论》中引用《宝云经》的教证,广泛宣说了傲慢对修行的危害,尤其一个人如果布施很多、拥有名声,不应该因此生起傲慢,而要以卑微心来对待。《宝箧经》有一个很好的比喻:“大海因为住于低处,才会汇集世间百川。同理,菩萨正因为没有傲慢,佛陀如百川般的功德才很容易融入菩萨的慧海。”所以,我们发了菩提心的人,如果始终没有傲慢,人人都能接受你,且功德也会越来越增上。
《中观宝鬘论》中说:“即使名声财富如天人,也不要有傲慢心;纵然贫穷可怜像饿鬼,也不要有怯懦心。”这是龙猛菩萨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教言。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中,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经历,但在有财富、有名声时,千万不要傲慢;衰败潦倒,除了地上的流水以外,再也没有比自己更低下的了,那时也不要怯懦畏缩,一定要坚强起来,努力让心态保持平衡。当然,没有修行的力量,这也不是很容易办到,但不管怎么样,修行的心应当虔诚,不要有傲慢,这样的话,听什么法都有成就的机会。
以前王舍城外有一座著名的“松寺”,里面住有一百多位僧人。距寺不远处,有位虔诚的女居士,她每天供养一位比丘,众僧应供的次序,由松寺住持来安排。摩诃罗比丘是一位新出家的老人,对佛法了解甚少,有一天正好轮到他,因为学问不够,他自己很惭愧,但不去又不行,于是怀着忧恼的心情缓步前去。女居士看见这位老比丘非常欢喜,暗想:“今天这位长老步履安详,与众不同,一定是得道圣者。”供养完后,即敷设高座,恭请老比丘说法。(按照印度的传统,受供之后要说法,不是随随便便吃一顿,说声“再见”就可以了。现在很多居士请客,给他说个好话就行了,按理来讲不是这样,必须要传法。)
一无所知的摩诃罗登座之后,既恐慌又惭愧,不禁低声自叹:“人愚无知,实在苦恼!”女居士听到这两句话,视为无上至宝,如入禅定。她反复思维其中含义,立即证得须陀洹果。(她认为“人愚无知”是集谛,指无明;“实在苦恼”是苦谛,指轮回皆苦。通过观察苦谛和集谛,灭谛和道谛当下现前,马上就获得了圣果。)而老比丘,趁她一心专注的时候,快速地溜掉了。女居士心里非常感激,到寺院里去找老比丘,结果他躲着不敢出来,认为是来找他算账的。
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,上师没有傲慢心,弟子也没有傲慢心,本来不是故意传法,结果却有意想不到的效…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七节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