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七節課

  第一百零七節課

  “力之自信”分四方面來敘述,現在正在講第叁個“呵責所斷之傲慢”。不管是什麼人,如果相續中有傲慢,則是修行的一大障礙,必須要勵力遣除。當然,這種傲慢並不是自信,自信與傲慢有本質上的差別,今天繼續學習這個道理。

  傲慢苦行者,倘入自信數,

  堪憐甯過此?

  傲慢是五種根本煩惱 之一,它實際上是煩惱的顯現。很多人認爲自己的見解至高無上,像外道一樣無義苦行,就是因爲傲慢所致。而所謂的自信,是對修法、成佛、度衆生充滿信心,堅信自己能承擔一切。因此,傲慢是一切苦惱痛苦的源泉,自信是暫時究竟快樂的來源,二者根本不能相提並論。

  有些人認爲自己的境界不錯,智慧超勝一切人,這種煩惱性的傲慢,不能歸屬于自信當中。自信是對治煩惱的,傲慢是增長煩惱的;自信能帶來暫時究竟的成就和解脫,傲慢只能增長叁界輪回的痛苦。如果把傲慢列在自信中,還有比這更值得悲憫的對境嗎?自己的相續中充滿我執,還認爲這是成佛的唯一因,世上有比這更可憐的想法嗎?有這種想法的人具足煩惱,今生來世極爲可憐,如果他們的傲慢成爲成佛之因、解脫之根本,那麼造惡業者、叁惡趣的衆生都值得贊歎了。

  我們行持佛法的過程中,一定要分清傲慢與自信的差別。有些人對佛法一竅不通,還認爲修得非常不錯,相續中除了傲慢以外,什麼功德都沒有。所以大家應該學一些基本知識,否則連什麼是佛教徒都不知道。有個人對我說:“我只是信神,不信佛,因爲我信觀音菩薩。”由此可見,佛法的教育在很多地方沒有傳播開來,佛教徒與非佛教徒的界限,許多人都不知道,還在一味地傲慢十足,真的特別可憐。

  有傲慢的人,自己不一定能察覺到,但在有智慧、有修行的人眼裏,一看就很容易了知。以前華智仁波切去某寂靜處的一個山洞,那裏住著一位長期閉關的修行人,他看到華智仁波切來時,用很傲慢的口氣問:“你從哪裏來,要到哪裏去?”“我從背後來,要到對面去。”“你生在何處,叫什麼名字?”“我生于人間,叫無作瑜伽士。”接著華智仁波切問:“你老人家在這裏修行多長時間?修什麼法?”那位修行人趾高氣揚地說:“我在這裏已修行了二十多年,我所修的法就是安忍波羅蜜多。”尊者略皺眉頭地說:“那倒是很好,不過我聽說你是一個大騙子,欺騙了許多信衆!”聽了此話,那人暴跳如雷,氣急敗壞地嚷道:“我騙了什麼人?你到底什麼意思?你今天是不是專門來擾亂我的閉關,擾亂我的修行?真是一個賤種人!”尊者面露微笑,心平氣和地對他說:“你剛才說修了二十多年的安忍波羅蜜多,這麼大的嗔恨心是你自己的嗎?”

  每個人相續中的傲慢,有時候真的很難發現。偶爾我也會冒出一個念頭:“我在這裏呆了二十年,修行很不錯。”但是反過來問自己:“二十年中,我的煩惱減輕了多少?相續中的嗔恨心、傲慢心減少了幾分?”一反觀的時候,的的確確非常慚愧。所以不要說別人,我自己有時候也分不清傲慢和信心的差別。乍看起來,我在這裏呆了這麼長時間,以後還要繼續呆下去,還算是有種勇氣,這好像是一種自信,但也很可能是一種傲慢。

  傲慢與自信之間的差別,外面很多居士也分不清楚。有些人說:“我皈依佛教十多年了,現在學的是某某上師傳下來的法,我每天都是如何如何精進……”這樣說的時候,也許是對自己充滿信心,但也許裏面雜有傲慢,故意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境界。

  不管是外道也好,我們佛教徒也罷,都應該用適當的方法來對治這種煩惱。寂天菩薩的傳記中說(第五種稀有傳記):在印度的東方,有五百名持邪見的外道徒,當時那裏鬧饑荒,他們得不到食物,遭受到饑餓痛苦折磨,無可奈何中他們商議:“誰要能解決衆人的食物問題,就推他爲首領。”寂天論師得知後,便到城市中化得一缽米飯,並作了加持,使外道徒取食不盡,解除了饑餓痛苦。成了他們的首領後,寂天論師給他們傳法,使他們抛棄了邪見,皈依佛門,成爲非常了不起的修行人。

  通過曆史來看,在傲慢心方面,有些人是以神通神變等超勝智慧來製服的,有些人則是通過講道理來化解的。我們根據什麼方法來幫助衆生,自己應該用智慧觀察。哪些竅訣教言可以對治相續中的傲慢,這些也要分析、關心。這些問題是大問題,不要認爲我們每天聽課,只不過是完成任務而已,每天所學的這些知識,各有不同的側重點,這一點務必要搞清楚。否則,渾渾噩噩地在這裏混日子,沒有多大意義。

  說實話,我有時候真的分不清到底是自信還是傲慢,有時候認爲自己對佛法有信心,但也許是雜有傲慢的煩惱。你們可能不是這樣!

  寅四、贊歎對治之自信:

  爲勝我慢敵,堅持自信心,

  此乃勝利者,英豪自信士。

  若複真實滅,暗延我慢敵,

  定能成佛果,圓滿衆生願。

  爲了勝過傲慢的敵軍,我們應堅持不懈地執持如山王般的信心,有了這樣的信心,才是真正的勝利者、英勇者。這種人必能滅除潛藏著的傲慢怨敵。如果斷了以傲慢爲主的煩惱,那麼一定會成就佛果,以二十七種事業來度化天下無邊的衆生。

  我們應不遺余力地斷除傲慢,斷除的方法有各種各樣:有些人通過自己的修行,依靠對上師叁寶的信心來斷;有些人通過聞思中觀因明,了知它的來源和本體來斷;還有一些最殊勝的竅訣,就是密宗所講的,五種煩惱的根本即是心的妙用,認識了心的本體後,傲慢爲主的煩惱全部消失。

  當然,戰勝傲慢並不是特別容易。大家應該清楚,傲慢與其他煩惱不同,它在我們相續中不容易發現。當生起嗔恨、嫉妒、貪心時,很多修行人能馬上察覺:“我真的很壞,今天給某某人發了脾氣。”“我實在太差勁了,遇到非常悅意的對境時,貪心竟然無法控製。”可是傲慢煩惱,它一直藏在心的最深處,很難以令人發覺。

  所以,大家必須要有一種信心,堅信自己有能力對治煩惱,只有這樣,才是真正的英勇者、勝利者。按照世間傳統,在作戰的過程中,成功的一方稱爲英雄,值得人們歌功頌德。然而,當今國際不像五、六十年代,過去最贊歎的是消滅敵人的英雄,而現在的方向有所改變,大家更關注和平、和諧、人道主義,除極個別狹隘主義者和軍事集團外,整個世界對浴血奮戰的英雄並沒有著力宣揚。如果各國都稱頌英雄的壯舉,那很容易發生沖突,和睦相處、睦鄰友好根本無法實現。可是雖然大的原則有一些改變,世人還是共同認爲,殺害敵人是真正的英雄。

  格言中說:“百人中找一個英雄並不困難,而千人中找一個智者(對治煩惱的人)難如登天。”現在皈依佛門的人非常多,但對叁寶有信心的寥寥無幾;出家的人比較多,而有菩提心想弘法利生的屈指可數。所以,法融入心、能對治煩惱的人,比世間上的英雄更爲難得。佛陀在《法句經》中說:“彼于戰場上,雖勝百萬人,莫若克己者,戰士之最上。”有些人在戰場上單槍匹馬即能戰勝百萬大軍,但與克製傲慢嗔心等煩惱的人相比,根本無法與之相提並論。真正的英雄是戰勝煩惱者,這種人才極其罕見。仔細觀察我們會了知,煩惱敵軍雖沒有顔色、形狀,也沒有坦克炸彈及核武器,但它每天對我們的損害,遠遠超過了世間敵人,能夠勝過它的話,才是英雄和勝利者。若沒有鏟除這樣的煩惱,我們將永遠漂泊在輪回當中,故而,了解到傲慢的危害之後,大家應依靠上師們的竅訣,想方設法地加以斷除。

  《學集論》中引用《寶雲經》的教證,廣泛宣說了傲慢對修行的危害,尤其一個人如果布施很多、擁有名聲,不應該因此生起傲慢,而要以卑微心來對待。《寶箧經》有一個很好的比喻:“大海因爲住于低處,才會彙集世間百川。同理,菩薩正因爲沒有傲慢,佛陀如百川般的功德才很容易融入菩薩的慧海。”所以,我們發了菩提心的人,如果始終沒有傲慢,人人都能接受你,且功德也會越來越增上。

  《中觀寶鬘論》中說:“即使名聲財富如天人,也不要有傲慢心;縱然貧窮可憐像餓鬼,也不要有怯懦心。”這是龍猛菩薩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教言。在曲折的人生道路中,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經曆,但在有財富、有名聲時,千萬不要傲慢;衰敗潦倒,除了地上的流水以外,再也沒有比自己更低下的了,那時也不要怯懦畏縮,一定要堅強起來,努力讓心態保持平衡。當然,沒有修行的力量,這也不是很容易辦到,但不管怎麼樣,修行的心應當虔誠,不要有傲慢,這樣的話,聽什麼法都有成就的機會。

  以前王舍城外有一座著名的“松寺”,裏面住有一百多位僧人。距寺不遠處,有位虔誠的女居士,她每天供養一位比丘,衆僧應供的次序,由松寺住持來安排。摩诃羅比丘是一位新出家的老人,對佛法了解甚少,有一天正好輪到他,因爲學問不夠,他自己很慚愧,但不去又不行,于是懷著憂惱的心情緩步前去。女居士看見這位老比丘非常歡喜,暗想:“今天這位長老步履安詳,與衆不同,一定是得道聖者。”供養完後,即敷設高座,恭請老比丘說法。(按照印度的傳統,受供之後要說法,不是隨隨便便吃一頓,說聲“再見”就可以了。現在很多居士請客,給他說個好話就行了,按理來講不是這樣,必須要傳法。)

  一無所知的摩诃羅登座之後,既恐慌又慚愧,不禁低聲自歎:“人愚無知,實在苦惱!”女居士聽到這兩句話,視爲無上至寶,如入禅定。她反複思維其中含義,立即證得須陀洹果。(她認爲“人愚無知”是集谛,指無明;“實在苦惱”是苦谛,指輪回皆苦。通過觀察苦谛和集谛,滅谛和道谛當下現前,馬上就獲得了聖果。)而老比丘,趁她一心專注的時候,快速地溜掉了。女居士心裏非常感激,到寺院裏去找老比丘,結果他躲著不敢出來,認爲是來找他算賬的。

 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,上師沒有傲慢心,弟子也沒有傲慢心,本來不是故意傳法,結果卻有意想不到的效…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七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