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五節課
昨天講完了希求心(第一種助緣),今天接著講自信(第二種助緣)。此處的科判是“宣說生起自信”,有些講義中是“總說”,二者都是一個意思。
前面已經說了,按照《華嚴經·金剛幢品》的教證,在修行中一定要有自信,做任何事情時,首先要抉擇是否去做,如果無能爲力,那最好先放棄,要做的話必須善始善終,千萬不能半途而廢。爲什麼呢?下面就講這個原因:
退則于來生,串習增罪苦,
他業及彼果,卑劣複不成。
有頭無尾的過患,若僅僅是事情不圓滿,那也不要緊,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簡單。它會爲來世留下嚴重的後遺症,在相續中種下不好的習氣種子,並且增上罪業、增加痛苦,原來所做之事的善果極其卑劣,後來所做之事也不會成功。具體而言:
1、“串習、增罪”(等流果和士用果):在修持某件善法時,如果在中間就放棄,這種惡習將感召來世也將屢屢退失誓言的等流果。所謂“等流果”,是指今世與前世所造之業相同,前世喜歡怎麼樣,後世也喜歡如此 。前世在上師面前聞法時斷了傳承,沒有圓滿,後世這種習氣也會一直延續下去,乃至生生世世都很難遇到佛法,即使遇到了,每一次也會因各種違緣而斷傳承。
以此等流果所導致,士用果 的罪業也越來越大。上師如意寶說:“故意斷一個傳承,相當于毀壞一百座佛塔。”諸高僧大德也有這種說法。可見,這種罪業的果報相當嚴重。有些人聽聞佛法時,好像在學世間學問一樣,沒有特別恭敬地聽了幾堂課,過段時間不想聽就隨便離開,輕率地中斷傳承。如果是這樣,士用果將會招致罪業不斷增長。
2、“增苦”(異熟果):以罪業上中下的不同程度,分別墮入叁惡趣,即使獲得人身,也會感受極其難忍的痛苦。對有智慧的人來講,造善業肯定希望增長快樂,誰也不願意成爲痛苦之因,所以在行持時自己不得不慎。
3、“他業卑劣”:若放棄了這件事情,其他事情也很難成功。比如你在一個上師面前聽《入行論》,越聽越覺得沒有興趣,後來另一個上師在灌頂,你就隨便斷傳承跑去了。按理來講,灌頂的功德不可思議,對自相續的加持非常大,但因爲前法的緣起被破壞,以致這個法的加持也難以獲得。
4、“彼果卑劣”:自己聽受《入行論》,本來會有十分善妙的果報,但因爲中途斷了傳承,所以果報不一定成熟。即使成熟,時間也極爲漫長,效果不太理想,根本不如圓滿聽受一部法的功德大。
5、“複不成”:有兩種解釋方法:1)斷了傳承以後,雖然很想再接上,但大多不能成功,常因各種違緣而拖延,一生中也不一定有這個機會。2)一件善事沒有圓滿的話,其他善事也無法善始善終,最終必將一事無成。
當然,這個偈頌可以從方方面面來解釋,我主要是以傳承圓滿爲例說明的。如今很多人在學習《入行論》,現在已經講了一半,到中間的時候,希望大家盡量把這部法聽圓滿,不要因爲惡知識、惡友、惡環境的影響,輕易改變自己的主意,馬上選擇另一個法。對你來講,毀壞緣起是很可惜的。
記得法王如意寶在講《入行論》時,也著重強調了這個問題。他老人家一輩子聽過無數法,不管在什麼樣的上師前聽,從來沒有中斷過。唯一不圓滿的一部法,就是根本上師托嘎如意寶因示現圓寂而講了一半的《功德藏》。但上師如意寶後來也沒有到其他上師那裏去接傳承,因爲上師認爲這是一個緣起,以後托嘎如意寶無論在清淨刹土或不清淨刹土度化衆生,肯定會親自圓滿這個傳承的。所以,上師把此法的傳承一直留著,沒有再去接上。
上師一生傳了那麼多法,但記憶中只有一部法沒有圓滿。那是在文革期間,嘎多堪布等強烈請求上師講《戒律大疏》,當時的形勢非常嚴峻,上師說可能不會圓滿,但幾個法師非要請上師傳,在傳的時候也很危險,結果沒有傳完。事後上師心裏一直不安,後來請日巴堪布給他們念了傳承,才算是圓滿了。除此以外,在一輩子當中,上師所求的法和給別人傳授的法沒有一個不圓滿的。
大家應該清楚,上師不像我們一樣孤陋寡聞、僅僅聽了一兩部論典,上師聽過千經萬論,也傳過不計其數的教典。他老人家尚且如此重視傳承,而我們個別道友,今天這個法不圓滿,明天那個法也不圓滿,所有的法都不圓滿,這是非常不好的一種緣起!
我個人來講,這方面也確實沒有留下遺憾。在上師如意寶爲主的高僧大德面前,不管是聽什麼樣的法,不管是哪一個上師傳,有些上師水平比我高,有些上師水平比我低,但我都觀清淨心,對法有尊重和恭敬之情。唯一不圓滿的一部法,就是上師如意寶圓寂前正在講的《寶性論》,除此以外,在我的記憶中,真的沒有斷過傳承。
在講法方面,有一段時間學院治理整頓,當時在講《君規教言論》,中間斷過一段時間,但後來也給道友們補上了,除此之外,將近二十年來沒有斷過。尤其每次在上師那裏聽法時,從來沒有因打瞌睡而斷了傳承,不管是哪一部法,只要上師傳過,我自信肯定有圓滿的傳承,盡管中間身體不好或是有各種情況,但因爲自己把法看得很重,什麼樣的疾病、煩惱、違緣都不會讓我斷傳承。
大家應該明白,最開始的緣起是很重要的,不管在哪一位上師面前聽法,不要今天聽、明天不聽,幾年下來一個圓滿的傳承都沒有。如果以小小的違緣而隨便中斷,不僅即生中很多事情搞不成,乃至生生世世也經常遇不到佛法,縱然遇到了,又會頻頻出現違緣。比如有些道友很想圓滿學這部法,但中間往往會出現違緣,不得不半途而廢,原因是什麼呢?就是前世沒有好好行持佛法,留下了這樣的等流果。現在假如再不斬斷它的相續,很可能生生世世都會如此。所以,在行持善法的過程中,首先要再叁地考慮,如果已經做出了決定,就不要輕易改變,這種自強的信念也叫做自信。
癸二(宣說趨入自信)分二:一、略說;二、廣說。
子一、略說:
于善斷惑力,應生自信心。
我們應生起叁種自信——善業自信、斷惑自信、能力自信。如果自己的自信特別薄弱,務必要想方設法、全力以赴地令其生起。
善業自信,是爲了利益衆生,對歡喜行持善法充滿自信;斷惑自信,也叫滅惑自信,是爲了利益衆生,對滅除自他一切煩惱充滿自信;能力自信,指行持善法和斷除煩惱時,自己有強大的心力,堅信必定會斷盡煩惱、圓滿行善。
對于這叁種自信,下面一一地分別宣說。
子二(廣說)分叁:一、業之自信;二、力之自信;叁、滅惑之自信。
醜一、業之自信(善業自信):
吾應獨自爲,此是業自信。
爲了自他一切衆生的善業,我獨自一人便能行持,這種心態即業之自信。
譬如,山王在群山中巍然壯觀,任何違緣也無法動搖;日月在世間放射光芒,任何劣光也無法勝伏。同樣,發了大乘菩提心的菩薩,在人群中猶如山王和日月一樣,任何逆境均無法阻擋他利益衆生的行爲,任何自私自利的心態也不能動搖他利益衆生的發心。
每個人應該有這樣的自信,不要認爲利益衆生只是高僧大德或者有智慧、有水平人的事,自己卑劣可憐,連想都不敢想。這是不合理的。前面已經再叁講過,按照佛教的觀點,衆生是平等的,只不過因爲業感不同,有些人智慧高,有些人智慧低,但只要肯發心的話,誰都有這個能力。
在佛教曆史上,弘法利生事業廣大的人,也不一定全是智慧超群者。有些人雖然智慧一般、能力一般,但因爲發心的力量不同,最後的事業遠遠超過了很多具有智慧的人。大家在做善事方面一定要有自信,如果太脆弱、太自卑,那麼最簡單的善事也做不了。所以在行持善法時,應該有一種“舍我其誰”的勇氣和毅力,不論有沒有別人幫助,自己都能獨自承擔。倘若一切都依賴他人,正如格言裏面所講,一旦離開了他緣的力量,自己就會掉在地上,非常痛苦。
大家應該想:在這個世界上,唯有我才能度化衆生、弘揚佛法、行持善法,其他衆生肯定不行,爲什麼呢?下面宣講如是思維之理由:
世人隨惑轉,不能辦自利,
衆生不如我,故我當盡力。
世間上的芸芸衆生,日日夜夜爲貪嗔癡慢嫉等八萬四千煩惱所左右,被行苦、變苦、苦苦爲主的苦難所束縛,無論是有錢、沒有錢,有地位、沒有地位,人人臉上都是痛苦的神色,一輩子奔波忙碌到頭來得到什麼?連成辦自利也力所不及,最基本的生活也難以保障,何況是將無量衆生安置于暫時和究竟的安樂果了。由于衆生都不如我,因此我應當精進成辦自他一切利益。
原來曾有個人說:“我現在沒有工作,其他人都不如我,我有修行的機會,有利益衆生的時間。”同樣,現在很多衆生被煩惱捆得緊緊的,在夢中還沒有醒過來,無明煩惱蒙蔽了他們的慧眼,根本不知道有前世後世,迷迷糊糊地沈溺在五欲泥坑中。上至國家主席總統,下至街上乞丐,幾乎每個人都是爲自己考慮、爲今天考慮,從沒有想過來世和衆生。而我們呢,不僅遇到了大乘佛法、依止了大乘善知識,而且相續中有利他的菩提心,相比之下,確實“衆生不如我”!所以我們應當自信:“在這個世界上,唯有我才有度化衆生、弘揚佛法的能力,我不精進誰精進?我不努力誰努力?我一定要盡心盡力地幫助衆生。”
當然,在這個過程中,很有可能遭到毀謗和違緣,但是發了大乘心的人,不應該在乎這些,世間人多是自私自利的心態,這不但不會損害大乘行者,甚至其他宗教徒在幫助別人的時候,也不會抱怨這些。特蕾莎修女說過:“人們不講道理、思想謬誤、以自我爲中心,不管怎樣,總是要愛他們;如果你做善事,人們說你自私自利、別有用心,不管怎樣,總是要做善事。”有時候看別的宗教,還是很有吸引人的地方,他們真的不關心自己,一心一意想幫助衆生。可惜的是,其教義中並沒有緣起空性、利他菩提心的甚深教言,雖然有很多感人的故事,但無法脫離人天福報。…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五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