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陀洹、二果斯陀含、叁果阿那含都是講果,怎麼第四就講道了呢?這個道本來也就是個果,不過以前所說的那個果就像那個果木樹,方才結實,結那個果的時候,還沒有成熟呢。到這個道呢,就成熟了。這果已經成熟了,就應該收成了。這收成的果實,所以叫道了。那麼阿羅漢,假設他要說,我得到這個阿羅漢的道果了,「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」:他這就我也沒有空,法也沒有空。他有我得阿羅漢道這個思想就有了我相了;有了我相就會生出一種對待,有了人相了。人我,這一有對待法就變成衆生相了;有了衆生相,就有了壽者相。這是,已經著了四相了。
「世尊」:須菩提又叫了一聲世尊,又叫一聲佛。「佛說。我得無诤叁昧」:佛,說我得到這個無诤的叁昧。甚麼叫「無诤」呢?「诤」就是爭論,就是爭辯,就是一種鬥爭的心:鬥爭。
這個鬥爭的心哪,六祖大師說過:「诤是勝負心。與道相違背。便生四相心。由何得叁昧。」這六祖大師,他說,這個诤,爲甚麼要有诤呢?诤就是要爭勝負:或者你輸了我贏了,或者我贏了你輸了;我辯勝過你了,你勝過我了:這就叫一個诤。這诤有勝負心。「與道相違背」:與你修道上,就大相違背啰!你修道就不應該爭勝負,也不應該爭第一和第二的。修道的人,我以前沒講嗎?就像那個水似的,那個水,怎麼樣子呢?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」:水,它利益一切的萬物,你,樹木、花草依仗著水而生。有水,它才能生;沒有水,它就不生了。乃至一切的人也要依賴著這個水而生;你要沒有水,你看一看,就不會生存了。可是飛禽哪,有的不喝水的,但是也有很多都要喝水的。一切的飛的東西需要水;在水裏生存的魚鼈蝦蟹也需要水。一切的動物需要水,一切的植物需要水;這胎卵濕化都需要水來生存。所以說「水善利萬物而不爭」。
水,對一切的萬物,它都有利益而不爭功。那麼水所處的地方,不是在高尚的地方,它是在窪下的地方,就是最低的那個地方,是水所住的地方。「處衆人之所惡。」這是老子說的。怎麼「處衆人之所惡」呢?你看那個水,在最低下的地方。人人都歡喜往高的地方去,不歡喜往低的地方去;水呢,就不同了,水願意在低的地方。因爲它在低的地方,所以就合乎道。「處衆人之所惡。故幾于道。」所以,它就合道。
那麼講起來這個老子,你知道是誰來的?老子,他前生就是摩诃迦葉。摩诃迦葉,因爲在佛出世之後,他知道中國這個衆生造罪業的很多,不依法修行。所以,他就派這個老子,和孔子和顔回,來到中國先教化衆生。老子就是摩诃迦葉的化身,這個孔子,和顔回都是菩薩,來到中國來的。所以老子在中國,就提倡無爲。那麼人要能知道無爲了,這個法,然後再能知道無不爲。那麼這是佛教的道理了;佛教講無爲、無不爲。那麼這個「诤是勝負心」:爭強論勝,「與道相違背」。這和修道上,是大相違背的,是背道而馳的。修道本來應該向南走,你一有诤的心就是向北去了。本來應該向西走,你又向東跑去了,所以,這叫背道而馳,「與道相違背」。你由這一诤就生了四相心了:生了人相、我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:生出這四相心來了。「由何得叁昧」:你生出這個四相的心來,怎麼會再得到叁昧呢?!就得不到叁昧了!所以,這六祖大師說的。
那麼這個「無诤叁昧」:「無诤叁昧」就是沒有勝負心了,沒有鬥爭心了;沒有鬥爭心,入到這種的定,這叫無诤叁昧。世尊常常說,須菩提得到這個無诤叁昧,「人中最爲第一」:在這個一般人裏邊,他算是最爲第一了,是第一。「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」: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「離欲」:就是離開一切的這種貪欲。貪欲,很多很多的,這個貪欲。貪財也是個貪欲;貪色也是個貪欲;貪名也是個貪欲:貪一切所好的,這就叫貪欲。那麼證得這無诤叁昧了,就沒有一切的貪欲;也不貪食,也不貪穿,也不貪住好的地方,一切的欲望都斷絕了,這是第一離欲。離開欲就得到這無诤叁昧,就得到這個清淨了;沒離開欲就得不到這無诤叁昧,得不到清靜的這種快樂。
「世尊」:世尊哪,「我不作是念」:我不想,我是得到無诤叁昧了,我是證阿羅漢果了,我是人中第一了,我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了。世尊哪,我沒有這種的念頭。爲甚麼呢?「我是離欲阿羅漢。」「世尊。我若作是念」:世尊哪,假設我要有這種的念頭的話,我就談不到清淨啰!談不到離欲了!談不到無诤啦!「我得阿羅漢道」:我要是,想,「我作是念」,我已經得到阿羅漢道了。那麼我要這樣想的時候,「世尊則不說」:世尊哪,你就不會說,「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。」你呀,世尊,你就不會說,須菩提是一個最歡喜修行清淨行的這樣的人,你就不會這樣想了。因爲甚麼呢?因爲我有這種念,那就不夠清淨了!不夠無诤了!不夠離欲了。我有這種念,這就是诤,就是不清淨,就是沒有離欲了嘛!還有這種的妄想了嘛!
「以須菩提」:因爲我須菩提,「實無所行」:我無所事事,我一切無著。我既沒有我執,又沒有法執。我也不執著,不自滿說,哦!我已經得到阿羅漢果了、阿羅漢道了。因爲我沒有這種的這個念,所以,這才夠上清淨、無诤、離欲阿羅漢。所以佛才說我是一個第一離欲阿羅漢。如果我要有這個念,佛就不會這樣講啦。「而名須菩提。是樂阿蘭那行」:而祗不過有一個虛名,說,須菩提,他是一個歡喜修清淨行的這麼一個人。並沒有實體,說,我有一個甚麼所得,實無所得。我雖然證了四果阿羅漢,而無所得,視之不見,聽之不聞,甚麼也沒有的。
B10. 莊嚴淨土分第十
佛告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如來昔在然燈佛所。于法有所得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來在然燈佛所。于法實無所得。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菩薩莊嚴佛土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莊嚴佛土者。即非莊嚴。是名莊嚴。是故須菩提。諸菩薩摩诃薩。應如是生清淨心。不應住色生心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須菩提。譬如有人。身如須彌山王。于意雲何。是身爲大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大。世尊。何以故。佛說非身。是名大身。
前邊這個小乘的四果,都應該無所著住。那麼釋迦牟尼佛,又恐怕一般人以爲這小乘的聖人果,不應該執著。那麼佛的果或者是菩薩,和小乘的不同了。恐怕有人懷疑,所以又舉出佛呀,作譬喻來講。「佛告須菩提」:釋迦牟尼佛,又告訴須菩提,「于意雲何」:說,在你的意思怎麼樣呢?「如來昔在然燈佛所」:「如來」就釋迦牟尼佛自稱,說是,如來我呀,「昔」,就是以前;說是你以爲我,在以前然燈佛那個時候。然燈佛就是給釋迦牟尼佛授記的那個佛。釋迦牟尼佛就是受然燈佛的記。怎麼叫授記呢?授記就是給一個記別號;授一個記別號,就說:「汝于來世當得作佛。號釋迦牟尼。」這就叫給他授記了,預先授的記。
在然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這個時候,釋迦牟尼佛也是個比丘,然燈佛呢,當時也是個比丘。釋迦牟尼佛這個比丘可是,沒有成佛的比丘;然燈佛這個是已經成佛了,是然燈佛。釋迦牟尼佛,有一次見著然燈佛,從很遠的地方走來了;走來,在這個路上,就有一些水、一些泥。釋迦牟尼佛因爲行菩薩道,他願意利益一切的人。他看這個路上有水,于是乎他就自己躺到這個有水的地方。那麼還有一些個水,他這個身體沒有遮住,于是乎他又把他頭發(他行頭陀行,不剃頭的);這個頭發打開,也鋪到這泥和水這個地方,請然燈佛在他身上邊走過去。然燈佛就滿他的願,由他身上走過去。走過去之後,就對釋迦牟尼佛說:「你也如是,我也如是。」說:「你的心也是這樣子,我的心也是這樣子。」所以說,「你也如是,我也如是。」你也是爲法忘軀,我也是爲法忘軀,那麼共同都是爲佛法而行菩薩道。于是乎,就用手摩著釋迦牟尼佛的頂,就說:「汝于來世,當得作佛,號釋迦牟尼」:說,你在來生就成佛了。你佛的名號就叫釋迦牟尼佛。
然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之後,那麼兩個人就分手了,各行各道。那麼釋迦牟尼佛以這種的利益衆生的精神來行菩薩道,遇著然燈佛給他授記,所以才說:「如來昔在然燈佛所」:我以前在然燈佛的時候。「于法有所得不」:于這個佛法上,我有甚麼法可得嗎?須菩提,你想有沒有?「不也。世尊」:須菩提聽見釋迦牟尼佛這樣一問,于是乎他就答複,說:「不也。世尊。」說,不,沒有法可得的,世尊。「如來在然燈佛所」:如來世尊你呀,以前在然燈佛那個時候,「于法實無所得」:你對這個法上,實無所得,沒有甚麼所得的法。
「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菩薩莊嚴佛土不」:須菩提,在你的意思怎麼樣?修行六度萬行這個菩薩他莊嚴佛土不?他用他這個功德來莊嚴佛土嗎?「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」:須菩提就說,他不莊嚴佛土;他要有一個莊嚴佛土的心,也就有了我人衆生壽者相了,也就有所執著了,又和那個小乘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那一樣的道理了。他要有一個莊嚴佛土的心,他也就有了我人衆生壽者相了。「世尊。何以故」呢?「莊嚴佛土者。即非莊嚴」:說是,他雖然來莊嚴佛土,「即非莊嚴」,就沒有莊嚴。因爲甚麼呢?他要有這麼一個心,說,我莊嚴佛土了,他就人也沒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