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空,法也沒空;他沒有空人我的法,那個法也不空:這有了法執和我執。所以菩薩莊嚴佛土,他不以爲他是莊嚴佛土,不過祗有莊嚴佛土這麼一個名而已。這不過說,莊嚴佛土,這是個名而已,沒有實體的。
「是故須菩提」:因爲這個,所以須菩提,「諸菩薩摩诃薩」:所有一切的菩薩摩诃薩,「應如是生清淨心」:應該生清淨心,就是沒有所執著的心,就是清淨心,沒有所執著。沒有說:哦!這個是我做的,那個是我做的;哪個功德是我出的,哪一件事是一定幸虧我:沒有這種思想的,沒有這一種執著心的。「如是生清淨心」:如果有這種執著心,說是我做了甚麼功德了,那就變成不清淨了。不清淨就是汙濁了。你以這個人心,人我的心來做功德,那是沒有功德的;以人我心來莊嚴佛土,那是沒有莊嚴的。所以菩薩他要生清淨心,沒有這種染汙心,沒有像人我、是非哪;我呀、人哪、衆生、壽者:沒有這些個念頭,這叫清淨心。「不應住色生心」,不應該執著有這個色而生心。不應該執著住到聲香味觸法而生心;你要有色聲香味觸法這種心,這就變成六塵的心了,不是清淨心了,不是你真正那種功德了。「應無所住」:應該要無所執著而生其心,應該要無念哪!你要能無念就是無所住。你要是能無念,也就是,無所住而生其心。
「須菩提」:須菩提,你應該知道。「譬如有人」:我跟你舉出一個比喻。「譬如有人。身如須彌山王」:他那個身,像須彌山王那麼大,「于意雲何」:在你的意思裏你怎麼樣?「是身爲大不」:這個身是大嗎?「須菩提言。甚大」:須菩提說,甚大。「世尊。何以故。佛說非身。是名大身」:須菩提說,甚大呀,但是以後接著又說,佛說那個非身,你要有一個須彌山,那還有邊際呢,有了限量了;你要能沒有身,沒有再可以比的他那個身,「是名大身。」你有個須彌山,那還有限度,雖然是大可是大,但是,那個非身,沒有邊際那個身,那才是個大身呢!
B11. 無爲福勝分第十一
須菩提。如恒河中所有沙數。如是沙等恒河。于意雲何。是諸恒河沙。甯爲多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但諸恒河。尚多無數。何況其沙。須菩提。我今實言告汝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。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佛告須菩提。若善男子善女人。于此經中。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爲他人說。而此福德。勝前福德。
這一段文是說這個無漏的福德,勝如有漏的福德,無爲的福德勝如有爲的福德。「須菩提」:釋迦牟尼佛,又叫一聲須菩提,說,在前邊這個小乘的四果聖人,和菩薩、佛都要不取相,都要無所執著;也沒有我執,也沒有法執,也沒有空執了:一切都無所執著。所以,這是不執著,所以才能得佛果、菩薩莊嚴佛土、證四果阿羅漢,而要無所執著。那麼又恐怕人對這布施上,還有執著這個相,所以又叫須菩提,說:「如恒河中所有沙數。」說,你看見了嗎?我們前邊這一條恒河,這一條恒河有多少沙呢?「所有沙數。」「如是沙等恒河」:在這一條恒河裏所有這一些個沙。
恒河那個沙,就像面粉那麼細,每一粒沙,甚至于都看不清楚那麼細,就像面粉似的。你好像那個面粉,那一粒面粉,你看得不清楚,單單一粒面粉,你看都看不見的。恒河那個沙也是這樣。那麼它這個沙這麼樣的細,你說有多少沙呢?這個沙的數量有多少呢?可以說是,用最高的算數師也算不清楚。那麼現在把這一個恒河裏邊,每一粒沙再做爲一個恒河。你說這有多少恒河?那恒河沙既然不知道數量了,那麼每一粒沙再做一個恒河,這有多少恒河呢?這恒河也沒有數量了。那麼在這沒有數量這麼多的恒河沙裏邊,所有的沙,那麼有多少呢?這更加不可算數了。沒有法子知道是多少,「如是沙等恒河。」
「于意雲何」:在須菩提你的意思裏邊,怎麼樣子呢?在你的意思裏,認爲這沙是有多少呢?「于意雲何。是諸恒河沙。甯爲多不」:這所有的這麼多的恒河沙,你說它是多不多呢?有多少沙呢?「須菩提言。甚多」:須菩提說,甚多啊,這個沙的數量,簡直的我數不過來了。爲甚麼呢?「世尊。但諸恒河。尚多無數。何況其沙」:說是,這個恒河,已經就沒有數量了,何況恒河裏邊這個沙又有多少呢?我是不知道了,所以這甚多。何況其沙呢?,何況它的沙數呢?釋迦牟尼佛聽見須菩提這樣子答複,他就又說了,說:「須菩提。我今實言告汝」:我現在說誠實言,老老實實地告訴你,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。怎麼樣子呢?「若有善男子」呀,假設要有善男子或者是善女人,「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。以用布施。得福多不」:說是,所有的修五戒十善的男人和修五戒十善這個女人,「以七寶」--「七寶」就是金、銀、琉璃寶、玻璃寶、砗渠寶、赤珠寶、瑪瑙寶,這七寶--「滿」,這個「滿」,就是充滿了。「爾所」:這個「爾所」,就是像以上所說這麼多的恒河沙數,叁千大千世界。「爾所」,就是又當「如許」:如,就是像字,就是如是我聞那個如。許就是言字邊加個醜寅卯午未的那個「午」字,就是許可的許。如許,就像這麼多。如許就是說像這麼多。多少哪樣多呢?「恒河沙數」:像那恒河沙數,「叁千大千世界。」
在本經,前一段說過,說過是僅僅就說叁千大千世界,沒有說「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。」現在,又把它往更深了一層講,更殊勝了一層講,又往更多了一層比喻。前邊僅僅就是「叁千大千世界」。現在,是「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。」這比以前那個叁千大千世界,那又增加了幾千萬倍。「以用布施」:用這麼多的七寶來作布施。「得福德多不」:這個得的福,多不多呢?「須菩提言。甚多」:須菩提說,哦!這個是很多!可是雖然很多,這是有爲的福報,這叫有漏的福德,有爲的福報。有爲,就是有窮盡的時候。有漏的,也是不究竟的。所以,雖然像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的七寶來作布施,也仍然是屬于有爲、有漏的。所以,不是無爲無漏的。「得福多不」:得福多不多呢?「須菩提言。甚多」:很多,世尊,須菩提說。
「佛告須菩提」:這時候,佛又告訴須菩提,說:「若善男子」:假設若有,世間修五戒十善的善男子,或者修五戒十善的善女人,「于此經中」:在這一部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裏邊;不要說,他就講這一個全部的《金剛經》,就在這個經中,「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」「乃至」,是超略詞。怎麼超略詞呢?超略就是減少,省文,就是不講那麼多麻煩的話,簡而赅之來講。「乃至」,乃至,就是意思你不要說你讀誦這個全部的《金剛經》,你就是,乃至于最少,以最多之中的最少,少到多少呢?少到「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」「受」,就是心裏領受了;「持」,就是執持。就是身心奉行,心裏也記得它,身也要行持它,就要實實在在去做去。怎麼叫心領受呢?好像說,「菩薩應離一切相。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」菩薩應該,離開這一切諸相,心裏想這個意思:哦!菩薩應離一切相。甚麼相也不著,也不著我相,也不著法相,也不著空相:這離一切相啦。
這心裏明白了,那麼要實做去,就是,所行的布施也不要有一個我相,也不要有一個人相,也不要有中間一個受者,不要有一個能施,又有個所施;不要有一個能受,又有個所受,離開這一切的相。離開一切相了,這就是持。你能實實在在照這樣去做去。你做了功德而不著住這功德之相,這就是持。這受持。受持多少呢?「受持四句偈等。」「四句偈」,前邊也已經講過一次了,那麼就是,或者「無我相。無人相。無衆生相。無壽者相。」這也是四句偈。
譬如你見著人,你就給他講了,你說在《金剛經》上,說應該無我相。所以你不要把你呀,看得那麼樣子的重要。你不要執著有一個你。你又要無人相,也不要執著有人相。你沒有我相,沒有人相,這就是沒有衆生相了;你沒有衆生相,也就是沒有壽者相。他這講了,他一聽,哦!這要離一切相了。那麼能離一切相就是菩薩了,菩薩就不著相了。不是說,哦!這個功德是我做的,那個功德是我做的,這個廟是我修的,那個經是我印的;沒有這一切相,做去就忘了。要真忘了,不要裝模作樣,故意沽名釣譽。人家問說,那個經是誰印的?我不知道呢!明明他知道,他又說不知道。這就是故意沽名釣譽,你懂嗎?
你知道就說知道,不知道就說不知道。人家沒有問你,你也不必說:哦!這是我做的,這個經都是我印的,你看見!這個經上都有我的名字在這兒了嘛!有他的名字呢!這就著到,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都沒空呢!要不執著于相呢,你印經印過去就了了,沒有壽者相。你了了,那功德是存在的;你要不了,那功德它沒有。因爲你這兒要是無漏了,那功德才是無漏;你這兒有漏呢,那功德還是有漏。你這自己要能明白無爲法了,你那功德也就變成無爲了。所以,這是四句偈。
還有,「若以色見我」,《金剛經》後邊講,說,你要以這個有形有色的來見我,我是誰呢?佛。以音聲來求我,「以音聲求我」,以這個音聲,你唱的好歌,或者唱的好聲音哪,你來求佛。「是人行邪道」:這個人,都是行邪道呢!「不能見如」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