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:不能見如來的法身。那麼在前邊,說是那個身大如須彌山王,那麼個身是大嗎?須菩提先說甚大,以後他就說:「佛說非身。是名大身。」那個「非身」--甚麼是「非身」呢?非身,說不是身;不是身,那是個甚麼?不是個身,怎麼又說是「非身。是名大身」呢?那不是身哪,那是個法身。那佛的法身是絕對待的,沒有可以和他比的。如果你要有一個須彌山那麼大,那還是和須彌山對的;須彌山也這麼大,你這個身也這麼大。或者那有一個比須彌山更大的?你就小了嘛!你沒有對待,那個法身是絕對待的;沒有第二者,祗獨一無二的,那才是大身呢!那個「非身」呢,就是法身;所說的法身,不是這個報身。
在佛教的教理上講,這個法身才是真佛呢!那麼所以說,「供養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。」毗盧遮那佛,他是遍滿一切處的。那個圓滿報身是盧舍那佛。千百億萬化身是釋迦牟尼佛。在佛教的教理來講,那個報、化;報身和化身都不是真佛,祗有法身才是真佛呢!所以本經講的「非身。是名大身。」這個「非身」就是法身。
或者這四句說,「一切有爲法」。「一切」:所有的都包括在這裏邊了。「有爲法」:就是有所作爲的,也就是有形相的,這叫有爲法。「如夢幻泡影」:這有爲的就好像是夢似的;又好像虛幻不實的這個東西;又好像那個水泡;又好像這個人的影子一樣。「如夢幻泡影。」「如露亦如電」:像那個露水似的,又像電光石火似的。「應作如是觀」哪,在這一切的有爲法上,你都應該作這樣的觀。甚麼叫「有爲法」?就是世界上,這一切有形相的,乃至于國、家、自己本身;這有形有相的都叫有爲法。這一切有爲法都是像夢幻泡影、如露如電這個樣子。「應作如是觀」:應該作像這樣的觀。「應作如是觀」哪!這個有爲法是有壞的。所以,你就給他講這四句偈。
「爲他人說」:而爲他人在說。你明白這四句,你就說四句;明白五句,你就說五句;明白六句,你就說六句;明白這一部《金剛經》,你就說一部《金剛經》;明白十部《金剛經》,你就說十部《金剛經》。你要明白多少,你就講多少。「而此福德勝前福德」呀!你就僅僅講這四句偈這麼少的佛法,而這種的福德,也比你以七寶充滿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來作布施,那種的功德多。爲甚麼呢?前邊那是有漏的功德,你現在所講的這個佛法,這是無漏的功德,這是不壞的功德。你以前所講的,那是有爲的功德,那是有漏的功德,那是有相的功德。所以,這個無相雖然少而勝于多,無漏也雖然少而比這個多的殊勝,所以,「勝前福德。」
B12.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
複次。須菩提。隨說是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當知此處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。皆應供養。如佛塔廟。何況有人。盡能受持讀誦。須菩提。當知是人。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。若是經典所在之處。則爲有佛。若尊重弟子。
「複次」:這是前邊這個經文還沒有說完,所以再繼續來把它說一遍。「須菩提」: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須菩提。「隨說是經」:這個經典,隨時隨地有人講說這個經典,這叫「隨說是經。」「乃至四句偈等」:乃至于沒有能把這個全經都演說,因爲,或者時間的關系,或者環境的關系,種種因緣而不能把這個全經講完,就單單講四句偈等,就好像前邊所說的四句偈。那四句偈,一切有爲法都像夢幻那樣子。那也說--又有四句偈,說,「凡所有相。皆是虛幻。若見諸相非相。即見如來。」這也是四句。那麼無論哪四句,你認爲對你當前的人,來給他解說,是最應機,這就是對機之談,對機說法。「當知此處」:你應該要知道,在你說四句偈這個地方。「一切世間」:這「一切」就是包括這個天、人、阿修羅、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。這兒僅僅說阿修羅和天人,沒有說叁惡道。因爲叁惡道,牠不容易來供養叁寶,所以,這個世間的人和天上的人。
這世間有二種世間。甚麼是二種世間呢?一種就是有情世間;一種就是器世間。有情世間就是我們所有一切的衆生,凡有血氣的,這都叫有情;沒有氣血的,那是無情。甚麼叫器世間呢?器世間就是,房廊屋舍、山河大地森羅萬象,這都叫器世間。那麼有情世間又叫正報;器世間又叫依報。正報,爲甚麼要有這個世間哪?就因爲有這一切的有情。這世間,有這一切的有情,才能作一個世間;如果沒有有情的衆生了,那世界也就沒有了。器世間它是個無情的。那麼無情的呢,爲有情所依,所以叫依報。這個正報就是,正當來受果報的。我們人在這個世間都是受果報的,這世間。
「天」就是天上的人;「人」就是人間的人。「阿修羅」:阿修羅,我們很多人都聽過阿修羅這個名詞了。我還記得去年暑假的時候,這個果璞告訴我說,她這個家裏有一個阿修羅狗跑了。阿修羅狗,還要用人來照顧牠:這是一個阿修羅狗。那狗是阿修羅,人也有阿修羅的;人好打架,好戰爭,這都是阿修羅。天上也有阿修羅;天上阿修羅就歡喜和天兵天將去作戰,打架。阿修羅他的這種的性格,就是好鬥爭,鬥爭堅固。那麼,沒有聽過經的說,阿修羅?我還不知道是甚麼意思。我現在告訴你,阿修羅,是梵語。這個中國話就叫無端正。英文呢,叫甚麼?大約叫 ugly ,是甚麼?我不知道了。
這個又叫無酒。他沒有酒喝,一天到晚他想要喝酒。但是也不知道爲甚麼,賣酒的就不賣給他;不賣給他,所以他沒有酒飲。錢是有,但是沒有酒喝。人家一看,這阿修羅來了,喔!就不賣給他酒。爲甚麼呢?怕他喝醉了就打人,所以就不賣給他酒,叫無酒。
因爲他有天福,沒有天權。在天上,有天人的福報,沒有天人的權利。所以又叫有天福,沒有天德,沒有天人的德行。這是阿修羅。阿修羅,怎麼做的阿修羅?這個阿修羅呀,就是你歡喜報複。譬如,人家罵你一句,你也想罵他兩句;人家打你一拳,你要想打他兩拳。總而言之,要加倍奉還。總而言之,你要自己占一點便宜,在鬥爭上,占一點便宜,這就快去做阿修羅了。可是,「皆應供養」:你有人說這四句偈的時候,這個不單人間的人應該供養,就天上的人,也應該來供養這個說法的人。
甚麼叫供養呢?這供養,供佛有供佛的這種供養;供養法有供養法寶的供養;供養僧有供養僧寶的供養。供養佛用甚麼呢?用香、花、燈,點燈,或者水果,或者,莊嚴佛前:這都叫供養。或者供茶,供水,這都是供養佛。供養法呢?怎麼供養呢?就要好好地保護這個法,看這個經典,不要馬馬虎虎的,不要看這個經典很隨便的,甚麼地方都放。放這個經典,你一定要放一個潔淨處。你把它放的時候,要放得好好的,要放得規規矩矩的。不要這樣放,怎麼樣放?放得這一本經呢,放到這個臺上一半,後邊還有一半這麼低下去。據這個開佛眼的人看,你這樣放這一部經不要緊,韋陀菩薩就要在這個地方,用他這個手來掫著這個經的;他不動彈的,韋陀菩薩。你要放到那個不幹淨的地方,就是不恭敬經典,這也不是供養。你放這個佛經,一定要比世間那個書籍高;世間書籍放在下邊,佛的經典放在上邊,放比較高的地方,放到那個清潔的地方。愛惜這個經典猶如我們的生命一樣,就像愛惜我們的生命一樣,不要拿這個經典隨便就把它撕下去一張,隨便就把它用火燒了,不可以的!
你要燒這個經典,會怎麼樣子呢?來生愚癡,沒有智慧。你燒經典,不要緊;你現在燒了,不曉得怎麼樣了?來生最笨最笨了!人家教你一遍也不記得,教兩遍也不記得,就像那個周利盤陀伽似的。可是周利盤陀伽,他雖然在以前壅塞經路,可是他以後,還種了很多善根,所以遇著釋迦牟尼佛,證果成阿羅漢了。我們不知道甚麼時候才可以見著佛?如果做這些毀壞經典的事情,愚癡,將來,那後果是不可設想的!所以這供養法。
供養僧呢?這供養僧人,在暹羅、緬甸,都是供養吃的東西。那個出家人,都是托缽乞食,到外邊去化齋飯。每一家庭,都應該預備出來一碗飯、一碗菜,給這個僧人來乞食時,布施的。我們布施給出家人,在佛國的地方是飲食,可是這有四事供養,四種。四種是甚麼呢?第一飲食。第二衣服,出家人要穿衣服,要這個在家人來供養。臥具,臥具就是 sleeping bag 。湯藥,就是指一種藥品;這種藥品供養給出家人,防備他有的時候有病,隨時就可以吃一點這個藥,就沒有病了。這叫四事供養。那麼這供養,要在家人來供養,出家人是受供養的;受供養的,在吃飯的時候,所以就有叁念五觀。出家人受供養的時候應該有叁念五觀。
甚麼叫叁念呢?易果容前天,他向我請問這個叁念五觀的道理。我已經給他略略地講一講。那麼現在,再給大家講一講。叁念,無論出家人、在家人吃東西的時候,應該作有這叁種的念:第一是我要沒開始吃飯以前呢,要喝湯的。喝湯,要喝叁調羹。這叁調羹,第一調羹,這要說:願斷一切惡。這叫發願,把一切的惡事都斷了它,甚麼惡念也不起;不單做去,就連這個惡念也要斷了它。這是第一個願。第二呢,是願修一切善。願意、發願做一切的好事;不是發這個願就算完了,要真去做去。我真要斷一切惡,我真要修一切善。第叁、願度一切衆生,皆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