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成佛道。我把一切衆生,都度他都成佛。這第叁願。喝一調羹這個湯的時候,發一個願;喝兩調羹,發兩個願;喝叁調羹的時候,發叁個願。這是第叁願。
那在吃東西的時候,不是一邊吃,一邊看看,哦!你吃這個甚麼菜啊?我看看我這碗裏有沒有你吃的東西,各處去 … 。那人家觀世音,你去觀飲食。觀世音菩薩;你是觀飲食「菩薩」。看看所有人的這個飲食,你是觀飲食「菩薩」。這觀飲食「菩薩」,不是說,哦!你沒有,我把我有的給你一點。他看,我自己有沒有你吃的東西?是不是你吃得比我吃得好一點哪?不是要 … 盡生的一種貪心。要怎麼樣子呢?有五種觀想。這五種的觀想,第一的是記功多少,量彼來處。你要算計算計;算計甚麼呢?這個要用多少功、多少功夫?那個農人種田,種子種到地下,生出來,又用種種的人工來栽培,灌溉,它才成熟;成熟,才能把這個米收回來,再用機器把它碾成米,你說費多少功夫?「量彼來處」:你量一量,它那個來的時候,很不容易的,這是第一點。
第二、忖己德行,全缺應供。忖,就是思量,就是思忖一下。這個思忖,想一想,我自己的德行是全哪?是缺?我有沒有修行?有沒有道德?如果我沒有修行,受人這供養,應該生慚愧心:趕快要修行,要用功修道,了生脫死,這要生慚愧心。要是全呢?說,哦!我是大德高僧,我也最有道德。這個世界上,大約就我是第一個有道德的高僧了,不要緊吧?也不是。我應該更加努力,我受這供養之後,我更加努力,還要向前精進。我證初果,我就求證二果;證二果,我就求證叁果;證叁果,我就求證四果:那麼總要往上去增進。這是全缺應供,我應該做。
第叁、要防心離過,貪等爲宗。要防備這個心,離開過錯。我要吃得不要太飽了。吃得祗要夠了就可以了,不要再貪多。病從口入!你要一貪多,怎麼樣呢?這個東西再好吃,吃多了就會瀉肚了;把肚就吃壞、胃口吃壞了,它自己就又瀉肚了。這是爲甚麼瀉肚子呢?就因爲有貪心,吃得太多了。那個肚裏頭沒有地方存了,所以,就要搬--香港那個徙置區,就要徙置了,要搬家了,所以就屙肚了。屙肚,懂不懂?哎!那麼就貪等爲宗,不要貪多。
第四、要觀想正事良藥,爲療行枯。這個吃的東西,就是一種良藥;我吃它就令這個身體,不會枯槁,不會幹。第五、爲成道業,應受此食。我爲甚麼要吃這個東西呢?就因爲我要修成道業,將來成佛,所以受這供養。這是,我們出家人有供養的時候,也不要生一種驕傲的心;沒有人供養,也不要生一種貪心。就是,我前幾天講過,就是餓死也應該修行。我修行,爲修行而餓死,這是最大的一種光榮,最有價值的一種犧牲!犧牲,所以,不要怕餓死。
「如佛塔廟。」那麼在有人說四句偈這個地方,都像佛塔廟;這個地方,都應該供養的。「如佛塔廟」:就好像有佛,有塔,有廟,這麼樣供養。「何況有人。盡能受持讀誦」:何況,更有人,他能完全受持這個《金剛經》,又能讀,又能誦。甚麼叫「讀」呢?對本曰讀,對著這個本子念經,這叫讀;不要這個本子,這叫誦。不要照著本子來念經,這叫誦,誦經。「須菩提」:須菩提啊,「當知是人」:你應該知道這個人;哪一個人?就是說四句偈,爲他人說法這個人。「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」:他所成就的最高尚、最第一,也最少有的這種法。「若是經典所在之處」:假設這個《金剛經》所在之處。「即爲有佛」:這個地方,就是佛的法身、舍利存在的地方。這一部經就是佛的法身,也就是佛的舍利。「若尊重弟子」:所以說,一切的人見著這一部經,都要好像弟子恭敬師父那麼樣恭敬。
那麼這個做弟子的都要恭敬師父;恭敬師父,也要恭敬這個經。恭敬這個經,也就像恭敬師父這樣恭敬;恭敬師父,也就像恭敬這個經這樣。經就是師父;師父就是經。你不要把經,和師父分開。爲甚麼呢?你所明白這個法是從師父這兒來的;師父的法也就是在這個經上來的。這是一的,叁而一,一而叁。你不要打錯了算盤,說,哦!這一部經就是我的師父了,我不要那個師父了。那你不要那個師父,這個師父也沒有了。
B13. 如法受持分第十叁
爾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當何名此經。我等雲何奉持。佛告須菩提。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。以是名字。汝當奉持。所以者何。須菩提。佛說般若波羅蜜。即非般若波羅蜜。是名般若波羅蜜。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如來有所說法不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如來無所說。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。是爲多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須菩提。諸微塵。如來說非微塵。是名微塵。如來說世界。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。
「爾時須菩提白佛言」:在前邊這一段文說,凡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當到這個時候,須菩提又向釋迦牟尼佛說了,說:「世尊。」須菩提說呀,這一部《金剛經》,它的功德是這樣的多,乃至于受持四句偈等,爲他人演說;就是解說,或者自己受持讀誦,這功德,比以無量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,比那個功德還大。既然有這麼多的功德,那麼這個經應該叫甚麼名字呢?所以他說,「白佛言。世尊。當何名此經」呢?這一部經應該叫甚麼名字呢?「我等雲何奉持」:他說,我們這一些個阿羅漢、聲聞緣覺和未來的一切衆生,應該怎麼樣來頂戴奉持這一部經呢?我們怎麼樣來修呢?「佛告須菩提」:這個空生,他這樣請問這個經的名字,所以佛就告訴須菩提,「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。以是名字。汝當奉持」:佛告訴空生,說,這一部經,它的名字;你問它的名字嗎?它的名字就叫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。
這「金剛」,甚麼叫「金剛」呢?這個金剛具足堅、明、利叁個意思。在前邊講題目的時候已經講過,不過還有新來聽經的人沒有聽過;聽「金剛」這個名字就不明白,所以現在再把它講一講。本來我想,再找一個人替我代講,我又怕找不出來,所以還是自己講一講。堅、明、利,這叁個意思。
怎麼叫堅呢?堅就是堅固;堅固不爲一切所壞。甚麼也不能破壞它,這叫堅固;而能壞一切,它能把一切都破壞了。說,這個金剛有甚麼用呢?能破壞一切,把我一切都給我破壞了,那我一切都沒有了?你所以不成佛就因爲你有一切;你要沒有一切就可以成佛了。你這一切就是你的執著,就是你的放不下。你這一切是從甚麼地方來的?是從有相那兒來的。有相,就是有形有相的;有形有相的都會變滅的。那麼無形無相,它是不會變滅的。因爲它無相,所以你不能把這無相給壞了。無相也就是無念;這個無念就是萬法的本體。這一切法的本體就是無念。你要能到無念這種程度上,那就返本還原了。所以金剛,它這個堅固就是能破你這個有念,而不能破這個無念。這個無念也就是這個堅固;堅固能破一切有相、有爲、有漏的法,能破壞天魔外道這種的神通。
天魔外道,爲甚麼能破他們的神通呢?就因爲他們有相。他沒有到無念的這個境界上;要到這個無念的境界上,他也就不是天魔外道了。就因爲他都是有所念,有形有相,做有漏的法,種有漏的因。那麼這種有漏法和有漏的因,用這個金剛就可以給他破壞了,這是堅。
這明:明,就是光明。這個光明有甚麼用處呢?光明能破一切的黑闇。有光明就沒有黑闇;你要有黑闇,就沒有光明。你要光明充滿了,黑闇就消滅了。所以金剛具足那個光明,光明之體,所以,把這一切黑闇都給摧毀了。
利:這個利,就是鋒利。鋒利就是像那個刀似的。這個刀要是利,就是斬甚麼就斷了,一斬就斬斷了;要不鋒利,斬一下也不斷,斬一下也不斷,這叫鈍,而不叫利了。這個利,就是這個刀非常鋒利。金剛的用就和這個刀鋒利一樣,能摧邪顯正,把這一切天魔外道,這種的邪知邪見都給斬斷了。斬斷邪知邪見,斬斷我們人的一切煩惱無明,可以斬斷。所以,這金剛的體是堅固的,金剛的相是光明的,金剛的用是鋒利的。所以以金剛來作比喻這個金剛法。金剛作比喻是般若波羅蜜這個法,所以這一部經就叫法喻爲名。以這個法喻作這一部經的名字。
「般若」:般若有叁種;有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、實相般若,這叁種。文字般若就是所有的一切經典、所有一切的文字,這是文字的智慧。你由文字的智慧要起觀照的智慧。觀照,觀就是觀察;照就是照了,照明。你先由文字般若而生起觀照的般若,由觀照的般若,而到達實相的般若這種程度上。甚麼叫實相般若?這實相是無相,實相者無相也;可是無所不相也,無相無不相。這個文字般若、觀照般若、實相般若,這叁種,分而言之,是叁種般若;合而言之就是一種般若。這個般若也就是一個代表的名詞。代表名詞,它的本體也是當體即空,當體即假,當體即中。你不要執著它,這是空;你也不要執著這個空,這是假;在這個空、假裏邊,你都無所著住了,這就是個中道。那麼又者,這個般若,因爲有多含的意思,所以沒有翻譯,還保留這個般若的名字。
「波羅蜜」:波羅蜜,就是到彼岸,到彼岸了。甚麼叫到彼岸…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