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成佛道。我把一切众生,都度他都成佛。这第三愿。喝一调羹这个汤的时候,发一个愿;喝两调羹,发两个愿;喝三调羹的时候,发三个愿。这是第三愿。
那在吃东西的时候,不是一边吃,一边看看,哦!你吃这个甚么菜啊?我看看我这碗里有没有你吃的东西,各处去 … 。那人家观世音,你去观饮食。观世音菩萨;你是观饮食「菩萨」。看看所有人的这个饮食,你是观饮食「菩萨」。这观饮食「菩萨」,不是说,哦!你没有,我把我有的给你一点。他看,我自己有没有你吃的东西?是不是你吃得比我吃得好一点哪?不是要 … 尽生的一种贪心。要怎么样子呢?有五种观想。这五种的观想,第一的是记功多少,量彼来处。你要算计算计;算计甚么呢?这个要用多少功、多少功夫?那个农人种田,种子种到地下,生出来,又用种种的人工来栽培,灌溉,它才成熟;成熟,才能把这个米收回来,再用机器把它碾成米,你说费多少功夫?「量彼来处」:你量一量,它那个来的时候,很不容易的,这是第一点。
第二、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。忖,就是思量,就是思忖一下。这个思忖,想一想,我自己的德行是全哪?是缺?我有没有修行?有没有道德?如果我没有修行,受人这供养,应该生惭愧心:赶快要修行,要用功修道,了生脱死,这要生惭愧心。要是全呢?说,哦!我是大德高僧,我也最有道德。这个世界上,大约就我是第一个有道德的高僧了,不要紧吧?也不是。我应该更加努力,我受这供养之后,我更加努力,还要向前精进。我证初果,我就求证二果;证二果,我就求证三果;证三果,我就求证四果:那么总要往上去增进。这是全缺应供,我应该做。
第三、要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。要防备这个心,离开过错。我要吃得不要太饱了。吃得祗要够了就可以了,不要再贪多。病从口入!你要一贪多,怎么样呢?这个东西再好吃,吃多了就会泻肚了;把肚就吃坏、胃口吃坏了,它自己就又泻肚了。这是为甚么泻肚子呢?就因为有贪心,吃得太多了。那个肚里头没有地方存了,所以,就要搬--香港那个徙置区,就要徙置了,要搬家了,所以就屙肚了。屙肚,懂不懂?哎!那么就贪等为宗,不要贪多。
第四、要观想正事良药,为疗行枯。这个吃的东西,就是一种良药;我吃它就令这个身体,不会枯槁,不会干。第五、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。我为甚么要吃这个东西呢?就因为我要修成道业,将来成佛,所以受这供养。这是,我们出家人有供养的时候,也不要生一种骄傲的心;没有人供养,也不要生一种贪心。就是,我前几天讲过,就是饿死也应该修行。我修行,为修行而饿死,这是最大的一种光荣,最有价值的一种牺牲!牺牲,所以,不要怕饿死。
「如佛塔庙。」那么在有人说四句偈这个地方,都像佛塔庙;这个地方,都应该供养的。「如佛塔庙」:就好像有佛,有塔,有庙,这么样供养。「何况有人。尽能受持读诵」:何况,更有人,他能完全受持这个《金刚经》,又能读,又能诵。甚么叫「读」呢?对本曰读,对着这个本子念经,这叫读;不要这个本子,这叫诵。不要照着本子来念经,这叫诵,诵经。「须菩提」:须菩提啊,「当知是人」:你应该知道这个人;哪一个人?就是说四句偈,为他人说法这个人。「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」:他所成就的最高尚、最第一,也最少有的这种法。「若是经典所在之处」:假设这个《金刚经》所在之处。「即为有佛」:这个地方,就是佛的法身、舍利存在的地方。这一部经就是佛的法身,也就是佛的舍利。「若尊重弟子」:所以说,一切的人见着这一部经,都要好像弟子恭敬师父那么样恭敬。
那么这个做弟子的都要恭敬师父;恭敬师父,也要恭敬这个经。恭敬这个经,也就像恭敬师父这样恭敬;恭敬师父,也就像恭敬这个经这样。经就是师父;师父就是经。你不要把经,和师父分开。为甚么呢?你所明白这个法是从师父这儿来的;师父的法也就是在这个经上来的。这是一的,三而一,一而三。你不要打错了算盘,说,哦!这一部经就是我的师父了,我不要那个师父了。那你不要那个师父,这个师父也没有了。
B13.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
尔时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当何名此经。我等云何奉持。佛告须菩提。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。以是名字。汝当奉持。所以者何。须菩提。佛说般若波罗蜜。即非般若波罗蜜。是名般若波罗蜜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如来有所说法不。须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来无所说。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。是为多不。须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须菩提。诸微尘。如来说非微尘。是名微尘。如来说世界。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。
「尔时须菩提白佛言」:在前边这一段文说,凡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,若尊重弟子。当到这个时候,须菩提又向释迦牟尼佛说了,说:「世尊。」须菩提说呀,这一部《金刚经》,它的功德是这样的多,乃至于受持四句偈等,为他人演说;就是解说,或者自己受持读诵,这功德,比以无量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,比那个功德还大。既然有这么多的功德,那么这个经应该叫甚么名字呢?所以他说,「白佛言。世尊。当何名此经」呢?这一部经应该叫甚么名字呢?「我等云何奉持」:他说,我们这一些个阿罗汉、声闻缘觉和未来的一切众生,应该怎么样来顶戴奉持这一部经呢?我们怎么样来修呢?「佛告须菩提」:这个空生,他这样请问这个经的名字,所以佛就告诉须菩提,「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。以是名字。汝当奉持」:佛告诉空生,说,这一部经,它的名字;你问它的名字吗?它的名字就叫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。
这「金刚」,甚么叫「金刚」呢?这个金刚具足坚、明、利三个意思。在前边讲题目的时候已经讲过,不过还有新来听经的人没有听过;听「金刚」这个名字就不明白,所以现在再把它讲一讲。本来我想,再找一个人替我代讲,我又怕找不出来,所以还是自己讲一讲。坚、明、利,这三个意思。
怎么叫坚呢?坚就是坚固;坚固不为一切所坏。甚么也不能破坏它,这叫坚固;而能坏一切,它能把一切都破坏了。说,这个金刚有甚么用呢?能破坏一切,把我一切都给我破坏了,那我一切都没有了?你所以不成佛就因为你有一切;你要没有一切就可以成佛了。你这一切就是你的执着,就是你的放不下。你这一切是从甚么地方来的?是从有相那儿来的。有相,就是有形有相的;有形有相的都会变灭的。那么无形无相,它是不会变灭的。因为它无相,所以你不能把这无相给坏了。无相也就是无念;这个无念就是万法的本体。这一切法的本体就是无念。你要能到无念这种程度上,那就返本还原了。所以金刚,它这个坚固就是能破你这个有念,而不能破这个无念。这个无念也就是这个坚固;坚固能破一切有相、有为、有漏的法,能破坏天魔外道这种的神通。
天魔外道,为甚么能破他们的神通呢?就因为他们有相。他没有到无念的这个境界上;要到这个无念的境界上,他也就不是天魔外道了。就因为他都是有所念,有形有相,做有漏的法,种有漏的因。那么这种有漏法和有漏的因,用这个金刚就可以给他破坏了,这是坚。
这明:明,就是光明。这个光明有甚么用处呢?光明能破一切的黑闇。有光明就没有黑闇;你要有黑闇,就没有光明。你要光明充满了,黑闇就消灭了。所以金刚具足那个光明,光明之体,所以,把这一切黑闇都给摧毁了。
利:这个利,就是锋利。锋利就是像那个刀似的。这个刀要是利,就是斩甚么就断了,一斩就斩断了;要不锋利,斩一下也不断,斩一下也不断,这叫钝,而不叫利了。这个利,就是这个刀非常锋利。金刚的用就和这个刀锋利一样,能摧邪显正,把这一切天魔外道,这种的邪知邪见都给斩断了。斩断邪知邪见,斩断我们人的一切烦恼无明,可以斩断。所以,这金刚的体是坚固的,金刚的相是光明的,金刚的用是锋利的。所以以金刚来作比喻这个金刚法。金刚作比喻是般若波罗蜜这个法,所以这一部经就叫法喻为名。以这个法喻作这一部经的名字。
「般若」:般若有三种;有文字般若、观照般若、实相般若,这三种。文字般若就是所有的一切经典、所有一切的文字,这是文字的智慧。你由文字的智慧要起观照的智慧。观照,观就是观察;照就是照了,照明。你先由文字般若而生起观照的般若,由观照的般若,而到达实相的般若这种程度上。甚么叫实相般若?这实相是无相,实相者无相也;可是无所不相也,无相无不相。这个文字般若、观照般若、实相般若,这三种,分而言之,是三种般若;合而言之就是一种般若。这个般若也就是一个代表的名词。代表名词,它的本体也是当体即空,当体即假,当体即中。你不要执着它,这是空;你也不要执着这个空,这是假;在这个空、假里边,你都无所著住了,这就是个中道。那么又者,这个般若,因为有多含的意思,所以没有翻译,还保留这个般若的名字。
「波罗蜜」:波罗蜜,就是到彼岸,到彼岸了。甚么叫到彼岸…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