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▪P2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呢?这个到彼岸,就是你所做的事情,做完了,这就叫到彼岸。修行,由凡夫到佛地,这是到彼岸了。由凡夫乃至于成佛,这是到彼岸了。你做一件事情,把它做了了,这也叫到彼岸了。彼岸是对此岸而言的;要没有此岸也就没有彼岸。此岸是甚么?此岸是生死。彼岸是甚么?彼岸是涅槃。因为我们从生死的此岸,经过烦恼的中流,而达到这个涅槃的彼岸,这叫波罗蜜。我们从旧金山坐船到奥克兰、到屋仑去,这也叫到彼岸。就是达到那个目地,这就叫到彼岸,这就是波罗蜜了。

  

「以是名字」:金刚般若波罗蜜就是这一部经的名字。以这个名字,「汝当奉持」:你须菩提,空生,你呀,应该顶戴奉持这一部《金刚经》。顶戴就是恭敬的意思,好像戴到头顶上,这么恭敬。所以,我们研究佛学的人对这个佛经,一定要爱护恭敬;你要不爱护恭敬佛经,这就谈不到顶戴奉持了。那么你能爱护恭敬佛所说的经典,就好像恭敬佛一样。为甚么?前边不讲吗?凡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。这个经典所在甚么地方,甚么地方就是佛的法身存在的地方,也就是佛法的存在地方,也就是僧伽存在的地方。那么所以,有这个经典就佛法僧三宝都具足了,所以你必须要恭敬。

  

「所以者何」呢?甚么原因你要受持这一部经呢?「须菩提。佛说般若波罗蜜」:须菩提,佛说这个般若波罗蜜,这是依照着中道实相的理体,这说有般若波罗蜜。「即非般若波罗蜜」:要按照这个真谛理来讲,这就不是般若波罗蜜。真的是离语言,离文字;既然离语言,离文字,那么怎么会又有般若波罗蜜呢?甚么都空了。这按真谛理,就是「非般若波罗蜜。」「是名般若波罗蜜」:要按照俗谛来讲,这是个假名而已,这个假名叫般若波罗蜜。这个「佛说般若波罗蜜」,这是按照中道实相,说有般若波罗蜜。「即非般若波罗蜜」:按照这个真谛理,根本没有这个名字。不立文字又怎么会有个般若呢?离语言,离文字,所谓「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。」言语那个道路断了,没有了;有甚么般若波罗蜜呢?没有。心行处灭,你那个心所想的地方都没有了。所以这个不立文字,「即非般若波罗蜜。」「是名般若波罗蜜」:这不过提个假名而已,也叫般若波罗蜜,所以你不要执着。你也不要执着空,也不要执着有;也不要有人执,也不要有法执,也不要有空执。你要一定说有这个般若波罗蜜,那就是一个执着。所以,「即非般若波罗蜜」。

  

「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」:我说这个道理,在空生你的意思里边怎么样子呢?你觉得这个道理,认为有甚么意见呢?你可以提出来讲一讲啊?须菩提,「如来有所说法不」:你说,我说般若波罗蜜这个道理,你明白没明白;我不知道,我再问问你,「如来有所说法不」:佛有说法吗?「须菩提白佛言」:须菩提对佛就说了,「世尊。如来无所说」:你说!这佛在这儿说法呢,他就问须菩提,他有没说法,硬逼着这个须菩提,叫他说他没有说法。哎!那么须菩提,一看,佛这么样问,明明佛在这儿说法呢,怎么还问有没有说法呢?这应该怎么答呢?须菩提大约一看,他解悟空理了。解悟空理,他叫空生,他解空第一。于是乎,他明白这个真正的般若是没有、无所说,所以他就说,无所说,「如来无所说」。

  

那么一般人哪,看这个经文,就会不明白。明明佛说法,又问有没有说法。须菩提就说,没有所说法。甚么道理呢?须菩提和释迦牟尼佛,这互相问答,这是讲真正的般若。谈到真正的般若,既然不立文字,离开语言,那么又有甚么可说的呢?一切法空相,是无言说的。所以佛说法四十九年,临到圆寂的时候,入涅槃的时候,他说,没说一字,一个字也没讲。说,要有人说,说佛说法,这就是谤佛。这就是谤佛;那么说,佛既然没有说法,为甚么又有这么多经典是佛所说的?这个道理,对着有为的人说有为法,对着无为人要说无为法。《金刚经》所说的:「法尚应舍。何况非法。」就是法也应该舍了它,何况不是法呢?佛所以说,他没有说法,就怕人执着这个法相,有了法执。有法执和这个我执是一样的;那么法执、我执都没有了,连这空执也要没有了。所以现在讲般若法门,是连这个空也都不要执着。

  

「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」:他说,须菩提,在你的意思里怎么样子呢?「三千大千世界。所有微尘。是为多不」:在你意思里,所有这个三千大千世界,这个小的是邻虚尘;邻虚尘,就是和虚空是一样的,你看不见的。我们眼睛能看见这个微尘,再剖成七分,这叫邻虚尘,就和虚空是一样的。好像在这个虚空里边,那个尘根本很多很多的,不过我们眼力看不见而已。但是这叫邻虚尘,与这个虚空做邻居了,这叫邻虚尘。那么邻虚尘和能看见这个微尘,「是为多不。」那么三千大千世界这个微尘你说多不多?「须菩提言。甚多」:须菩提说,这个微尘甚多,「世尊。」他说很多。

  

那佛又叫一声「须菩提」,说「诸微尘。如来说非微尘。」说这个微尘,所有一切的微尘,「如来说非微尘」。也是按照实相来讲,说它是微尘;要按照真谛来讲,它就非微尘,没有了。按照俗谛讲,那么它不过「是名微尘」而已,是个微尘的名。所以,「如来说世界。」那么这个积微尘而为世界。微尘,就是这个依报的最小的;世界呢,这是一个依报的最大的。最大的这个依报,是从最小的积聚而成的。你这一个世界怎么有的?由这个众微尘,众多的微尘积聚而成的这么一个世界。要把这个微尘分开,这个世界也没有了。所以说,「如来说世界。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」而已。

  

前边所说这些个道理,都不外这个空假中。你知道一切法空,这是个空谛;你知道一切法是假,这是个俗谛。你一切法空,这是个空谛;一切法是个假的,这是个俗谛。你要知道这个非空,非假,也不是空,也不是假,这合中道中谛,这叫中谛。那么现在所说这个般若,说来说去,没有说。所以,须菩提善说般若;那个梵天的天王善听般若。须菩提问他,说,我说甚么来着?梵天说是,尊者无所说。那么须菩提问,那么你听的甚么?他说,我也无所听。须菩提说,这是真般若。无说无听是名真般若。所以佛,「佛说般若波罗蜜。即非般若波罗蜜。是名般若波罗蜜。」这都是假名而已。

  

须菩提。于意云何。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。如来说三十二相。即是非相。是名三十二相。须菩提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。若复有人。于此经中。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为他人说。其福甚多。

  

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须菩提。须菩提,在你的想象怎么样呢?「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。不也。世尊」:说你,你可以用如来这三十二相而见如来的法身吗?你见着这个三十二相,你以为这就是佛的法身吗?「不也。世尊」:须菩提听释迦牟尼佛这样子再问他,他说:「不也。」说,不可以的。不可以以这个三十二相,佛的三十二种相好就当是如来的法身了。「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」:你不可以三十二相,就认为是佛的法身了。「何以故」呢?甚么缘故不可以三十二相,得见佛的法身呢?「如来说三十二相。即是非相。是名三十二相」:如来,这是释迦牟尼佛,这个「如来」是须菩提说,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三十二相,这是一个应身的三十二相而不是法身的三十二相。应身也就是化身。这个化身三十二相将来是会变灭的,不是永远的。佛的法身呢,是不生不灭,不垢不净,不增不减的。所以,释迦牟尼佛你所说这个三十二相,这是应化身的三十二相。「即是非相」:这不是真正佛的相,不过这也就是按照假名三十二相而已。

  

「须菩提」:释迦牟尼佛,又叫一声须菩提,说:须菩提,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」:说是,假设要有世界上的受五戒十善的这种男子,和受五戒行十善的女人,「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」:他用,好像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。恒河沙数,这是太多了!就好像,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,舍身喂虎,割肉喂鹰。

  

怎么舍身喂虎呢?释迦牟尼佛,修道的时候,在山上修行。修道,在山上,有一次他看见有两个虎,一个虎的母亲带一个小的老虎。因为这个天哪,下很多雪,把这虎的饮食也给断了,一切的这所有的畜生,也都不出来了。虎也找不着东西吃,于是乎就要饿死了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一想:这一饿,饿死两只虎。这个虎母亲饿死了,把这个小虎也饿死了。于是乎,他就发愿,把自己这个身体,布施给老虎来吃。你想这个老虎是世间最恶的一种兽类,任何人也不会把自己的生命,来愿意布施给这个老虎做饮食的。可是释迦牟尼佛看见老虎这么样饿,于是乎就发一种布施心,就把自己的身体,跳到那个老虎的面前,给那个老虎吃。这是以身命来布施。

  

又割肉喂鹰。那个鹰,要吃一个鸟仔。这个雀,就跑到释迦牟尼佛怀里去,叫释加牟尼佛救牠--释迦牟尼佛那是在前生,不是在今生--说是,牠这个鹰要吃我,你快救一救我。释迦牟尼佛说,怎么样救你?这个鹰也就说,说你救牠,可是把我饿死了。你这是救一个众生,杀一个众生。你这也不是慈悲心哪?释迦牟尼佛听见牠这样说,于是乎把自己的身上肉,就割下来喂这个鹰,给鹰吃。这个鹰吃一块也不饱,吃一块也不饱,把释迦牟尼佛的肉都给吃了了,牠还说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