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饱。那么于是乎释迦牟尼佛说,那好,你把我身上的肉都吃了好了。那么于是乎这个鹰也毫不客气,就把他身上肉都给吃了了。这叫割肉喂鹰。

  

那么释迦牟尼佛以这样子的布施心来求佛道。我们现在的人,布施几个钱就觉得心也疼了,肝也疼了。呵!周身都觉得 … !舍出两百块钱来,那有三天睡不着觉。这两百块钱,我要做一个多礼拜、两个礼拜才可以赚得到两百块钱。算这个帐,算得很清楚的。释迦牟尼佛,在因地就不算这些个帐,所以他成佛。我们为甚么还没成佛呢?就因为这个帐目算得太清楚。说,那不清楚,要胡涂帐吗?胡涂帐也不要了,连个胡涂帐都没有,那就是清了,那就清净了。你还有个胡涂帐,甚么叫胡涂帐?你算不清楚,这就是胡涂帐。

  

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,舍过一千个身来救度众生。再要往详细了说,这所有三千大千世界,没有一粒微尘那么多地方,不是十方诸佛舍身命的地方。所以我们应该发这种大乘心。就不舍身命,所有的身外物、一切的财产赶快都要不要它,都要作布施。所以这舍身命,「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。」

  

「若复有人」:假设要再有另外一个人。「于此经中」:在这一部《金刚经》里边。「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」:就是,乃至于最少,念这四句偈颂这么多。「为他人说」:为其它的人来讲解,解说。「其福甚多」:他这个福报,就比你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来布施,还多,那个功德比那还多。

  

你们听《金刚经》之后,赶快去到各处去讲《金刚经》去了。好做多一点功德,得多一点福报。这个比你们布施多少钱的功德大,我现在给你们讲,我的功德也不小的。

  B14.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

   尔时须菩提。闻说是经。深解义趣。涕泪悲泣。而白佛言。希有。世尊。佛说如是甚深经典。我从昔来所得慧眼。未曾得闻如是之经。世尊。若复有人。得闻是经。信心清净。则生实相。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

   「尔时」:就当尔之时。当释迦牟尼佛说,有人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,这么多的七宝,和恒河沙这么多的身命布施,要有另外一个人能诵持这个《金刚经》,而也为他人解说,虽然就四句偈颂那么少,他所得的福德也比用恒河沙数身命布施那个福德多。为甚么这样说呢?因为以身命来布施,也祗能救其它的人的生命,而不能使他返本还原,恢复他的本来面目、本有的法身。你要给他说法,令他由此背尘合觉乃至成佛,那么这是救度众生的法身。所以这功德是没有法子可以把它比较出来的,就是这个时候。「须菩提」:当须菩提听完了释迦牟尼佛这样子讲的时候。「闻说是经」:听见《金刚经》这个道理,「深解义趣」,他对于《金刚经》这无相的道理,他是深深地了解;这种的意义,和它的归趣、它的趋向,他完全明暸了。所以这「深解义趣 」:因为他完全明了,所以就生出欢喜心来,生出一种欢喜心。

   欢喜到甚么程度呢?欢喜得就哭起来了。这个「涕泪悲泣」:就哭起来了。「涕」:这流鼻涕,鼻涕也流出来了。「泪」:眼泪也流出来了。「悲」:就非常悲哀。那么悲哀都是,忧愁才哭哪。人觉得有不如意的事情,他哭。为甚么须菩提他这欢喜的时候,又哭起来了?我们一般的人,有的时候,乐到极处就会流眼泪。所谓「乐极生悲」,乐到极点了,所以就变成悲哀了。我们一般的人都知道,说是啼笑皆非。这就是到啼笑皆非的程度上了。你说他乐吗?欢喜吗?但是他又哭起来了。你说他是哭吗?又是欢喜。啼就是哭;笑就是欢喜。那么现在,释迦牟尼佛说这个般若妙法,因为太妙了,所以,使令须菩提也啼笑皆非了。那么这个啼笑皆非,并不是说,释迦牟尼佛讲的道理不究竟,引得人啼笑皆非。因为这个深般若,讲得彻底究竟,于是乎须菩提,就欢喜得闻这个别教的般若妙法。

   别教,这个般若法门属于别教;别教就是般若时。教有藏、通、别、圆。那么这个般若,属于别教。他所闻到别教这种妙法般若,所以就欢喜。悲,悲就是悲悟以往之不谏,他觉悟过去欢喜小乘法,欢喜声闻法是不对了。所以他现在,因为「悟以往之不谏,知来者之可追。实迷途其未远。」他知道,我这个迷途,我误入歧途,我好这个小乘;这小乘,就等于岐途一样。在大乘来说,这小乘就好像误入歧途似的,可是,没有太远。「实迷途其未远。觉今是而昨非。」我现在才知道,求这个大乘的法,这是对的;我过去欢喜小乘声闻的果是错了。因为有这种种的感觉,所以他又欢喜,又悲哀,所以才涕泪悲泣。「而白佛言」:对佛就说了,说:「希有。世尊。」「佛说如是甚深经典。」他说,很希有的很哪,世尊。前边,最初那一分,他也叹希有。那个希有,是赞叹释迦牟尼佛日用伦常;这日用,行住坐卧都表现这种的般若法,所以他赞叹稀有。此地这个希有呢,他是说这个经典,甚深稀有。他说,从来都没有的这个,世尊哪,很稀少的,佛说如是甚深经典哪!本师释迦牟尼佛,现在所说这个「甚深」,这样甚深的经典。「甚深」:就是小乘人,不容易了解,所以叫甚深的经典。

   「我从昔来所得慧眼」:我自从亲近释迦牟尼佛,跟着释迦牟尼佛您学这个佛法,我所得到这种智慧的眼目。智慧,慧眼就是智慧眼。这个智慧眼,也可以说是五眼之中的一个智慧眼,也可以说以智慧来做眼目,就是不盲从;不是随随便便,人家说一个任何的道理就可以盲从的。他不盲从,这叫有智慧眼。怎么叫盲从呢?盲从就是以盲引盲;以盲来领着盲人。那么以盲引盲,这大家都找不着路。所以,这为甚么会以盲引盲?就因为没有智慧眼。这个智慧眼,就是能分别是非,能分别黑白,能分别是法非法,有这种的智慧。「未曾得闻」哪,我从修道以来所得的智慧,我从来就没有听过,「如是之经」:好像现在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般若法门这样的经典。「世尊。若复有人」:我听了是信了,假设另外有一个人,「得闻是经」:他听见这一部经了,「信心清净」了,「则生实相。」他,生出来一种信心清净。

   这个「信心清静」,怎么信心还有不清净呢?「信心清净」,就是不怀疑,没有疑惑心,没有不信的心,祗有一个清清净净的信心,一点也没有夹杂,这叫「信心清净。」「则生实相」:这个人,他就会生出来这种实相无相的智慧。「当知是人」:应该知道这个人,「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」:他的成就就是最第一、最希有。他这种功德,也是没有甚么可以比的。为甚么呢?他能以专一信心而没有疑惑。信到极处就会得到实相的理体;因为得到实相的理体,所以这是最希有的、最第一的 。

   世尊。是实相者。即是非相。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。世尊。我今得闻如是经典。信解受持。不足为难。若当来世。后五百岁。其有众生得闻是经。信解受持。是人则为第一希有。何以故。此人无我相。无人相。无众生相。无寿者相。所以者何。我相即是非相。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。离一切诸相。则名诸佛。

   须菩提称了一声「世尊」,说「是实相者」,所以说,「即是非相」。甚么叫实相呢?这个实相就是非相,就是无相。「是故如来说名实相」:因为这个,所以如来,就说这个实相叫无不相,无所不相。实相本来是无相,但是无所不相,是无所不相。「世尊。我今得闻如是经典」:我须菩提现在听见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这个经典。「信解受持」:我也可以有清净的信心,也可以明白这个般若的妙法。我又可以受之于心,持之于身,终身受持而不忘记。「不足为难」: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。为甚么呢?也就因为须菩提,在过去久远劫,种诸善根,所以他才能不足为难呢!要没有善根的人呢,听见这个般若妙法,他就不生清净的信心,就狐疑不信。所以,我在以前曾经供养无量诸佛,种诸善根。这个诸善根,有十一种,有十一种这个善根。

   十一种的善根:第一就是信根。第二,就是惭根,惭是惭愧的惭,无惭无愧的那个惭。第三呢,就是愧。你要能以遇着事情生惭愧心,觉得自己做错了,啊!改恶向善,生一种惭愧,这都是一种好的现象,这都属于善根、有善根。你要无惭无愧呢,就没有善根;有惭有愧呢,这就是善根。信是一个,惭是一个,愧是一个:这三个了。还有无贪,这是一个,这四个了。无瞋又是一个,没有瞋恨心,这是五个善根。无痴,这是六个。这个精进,这也是一种善根。轻安也是一种善根。轻安,这是在坐禅,有一种轻安的境界,这也是一种善根。不放逸,不放逸也就是不懒惰。怎么叫放逸呢?放就是放松那个放;逸,就是这个 Loni 这个名字叫果逸,那个逸。这果逸的逸,也可以说是隐逸的逸,又可以说是放逸。放逸呢,就是把他放跑了,跑出去,随便各处跑,也就是不守规矩;要不放逸呢,就是守规矩了。这不放逸。这多少了?是七个、是八个了?(弟子:现在是九个。)现在是九个了?不放逸,还有这个不害。不害,就是不害其它的人。还有行舍。行舍就是做这个布施。现在多少了?(弟子:还有没有?)你数一数。(弟子:一、二、 …… 、九、十、十一。十一个。)十一个。(弟子:现在有十一个。)就是十一个。这有十一个,这叫属于善心所的十一种善根。这心所法有五十一个,现在是讲十一个心所法。我讲经的时候一点一点添上去,突然间讲全了,记不清楚。这是十一个善根的心所。

   这须菩提,在无量劫以前,他修这种的善根,所以他才不足为难。「若当来世」:我须菩提虽然是很容易生信心,很容易受持这个经典,可是,将来若当,将来的时候,未来世的时候。「后五百岁」:在这末法的…

《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浅释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