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不飽。那麼于是乎釋迦牟尼佛說,那好,你把我身上的肉都吃了好了。那麼于是乎這個鷹也毫不客氣,就把他身上肉都給吃了了。這叫割肉喂鷹。

  

那麼釋迦牟尼佛以這樣子的布施心來求佛道。我們現在的人,布施幾個錢就覺得心也疼了,肝也疼了。呵!周身都覺得 … !舍出兩百塊錢來,那有叁天睡不著覺。這兩百塊錢,我要做一個多禮拜、兩個禮拜才可以賺得到兩百塊錢。算這個帳,算得很清楚的。釋迦牟尼佛,在因地就不算這些個帳,所以他成佛。我們爲甚麼還沒成佛呢?就因爲這個帳目算得太清楚。說,那不清楚,要胡塗帳嗎?胡塗帳也不要了,連個胡塗帳都沒有,那就是清了,那就清淨了。你還有個胡塗帳,甚麼叫胡塗帳?你算不清楚,這就是胡塗帳。

  

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,舍過一千個身來救度衆生。再要往詳細了說,這所有叁千大千世界,沒有一粒微塵那麼多地方,不是十方諸佛舍身命的地方。所以我們應該發這種大乘心。就不舍身命,所有的身外物、一切的財産趕快都要不要它,都要作布施。所以這舍身命,「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。」

  

「若複有人」:假設要再有另外一個人。「于此經中」:在這一部《金剛經》裏邊。「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」:就是,乃至于最少,念這四句偈頌這麼多。「爲他人說」:爲其它的人來講解,解說。「其福甚多」:他這個福報,就比你用恒河沙那麼多的身命來布施,還多,那個功德比那還多。

  

你們聽《金剛經》之後,趕快去到各處去講《金剛經》去了。好做多一點功德,得多一點福報。這個比你們布施多少錢的功德大,我現在給你們講,我的功德也不小的。

  B14.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

   爾時須菩提。聞說是經。深解義趣。涕淚悲泣。而白佛言。希有。世尊。佛說如是甚深經典。我從昔來所得慧眼。未曾得聞如是之經。世尊。若複有人。得聞是經。信心清淨。則生實相。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。

   「爾時」:就當爾之時。當釋迦牟尼佛說,有人用這個叁千大千世界,這麼多的七寶,和恒河沙這麼多的身命布施,要有另外一個人能誦持這個《金剛經》,而也爲他人解說,雖然就四句偈頌那麼少,他所得的福德也比用恒河沙數身命布施那個福德多。爲甚麼這樣說呢?因爲以身命來布施,也祗能救其它的人的生命,而不能使他返本還原,恢複他的本來面目、本有的法身。你要給他說法,令他由此背塵合覺乃至成佛,那麼這是救度衆生的法身。所以這功德是沒有法子可以把它比較出來的,就是這個時候。「須菩提」:當須菩提聽完了釋迦牟尼佛這樣子講的時候。「聞說是經」:聽見《金剛經》這個道理,「深解義趣」,他對于《金剛經》這無相的道理,他是深深地了解;這種的意義,和它的歸趣、它的趨向,他完全明暸了。所以這「深解義趣 」:因爲他完全明了,所以就生出歡喜心來,生出一種歡喜心。

   歡喜到甚麼程度呢?歡喜得就哭起來了。這個「涕淚悲泣」:就哭起來了。「涕」:這流鼻涕,鼻涕也流出來了。「淚」:眼淚也流出來了。「悲」:就非常悲哀。那麼悲哀都是,憂愁才哭哪。人覺得有不如意的事情,他哭。爲甚麼須菩提他這歡喜的時候,又哭起來了?我們一般的人,有的時候,樂到極處就會流眼淚。所謂「樂極生悲」,樂到極點了,所以就變成悲哀了。我們一般的人都知道,說是啼笑皆非。這就是到啼笑皆非的程度上了。你說他樂嗎?歡喜嗎?但是他又哭起來了。你說他是哭嗎?又是歡喜。啼就是哭;笑就是歡喜。那麼現在,釋迦牟尼佛說這個般若妙法,因爲太妙了,所以,使令須菩提也啼笑皆非了。那麼這個啼笑皆非,並不是說,釋迦牟尼佛講的道理不究竟,引得人啼笑皆非。因爲這個深般若,講得徹底究竟,于是乎須菩提,就歡喜得聞這個別教的般若妙法。

   別教,這個般若法門屬于別教;別教就是般若時。教有藏、通、別、圓。那麼這個般若,屬于別教。他所聞到別教這種妙法般若,所以就歡喜。悲,悲就是悲悟以往之不谏,他覺悟過去歡喜小乘法,歡喜聲聞法是不對了。所以他現在,因爲「悟以往之不谏,知來者之可追。實迷途其未遠。」他知道,我這個迷途,我誤入歧途,我好這個小乘;這小乘,就等于岐途一樣。在大乘來說,這小乘就好像誤入歧途似的,可是,沒有太遠。「實迷途其未遠。覺今是而昨非。」我現在才知道,求這個大乘的法,這是對的;我過去歡喜小乘聲聞的果是錯了。因爲有這種種的感覺,所以他又歡喜,又悲哀,所以才涕淚悲泣。「而白佛言」:對佛就說了,說:「希有。世尊。」「佛說如是甚深經典。」他說,很希有的很哪,世尊。前邊,最初那一分,他也歎希有。那個希有,是贊歎釋迦牟尼佛日用倫常;這日用,行住坐臥都表現這種的般若法,所以他贊歎稀有。此地這個希有呢,他是說這個經典,甚深稀有。他說,從來都沒有的這個,世尊哪,很稀少的,佛說如是甚深經典哪!本師釋迦牟尼佛,現在所說這個「甚深」,這樣甚深的經典。「甚深」:就是小乘人,不容易了解,所以叫甚深的經典。

   「我從昔來所得慧眼」:我自從親近釋迦牟尼佛,跟著釋迦牟尼佛您學這個佛法,我所得到這種智慧的眼目。智慧,慧眼就是智慧眼。這個智慧眼,也可以說是五眼之中的一個智慧眼,也可以說以智慧來做眼目,就是不盲從;不是隨隨便便,人家說一個任何的道理就可以盲從的。他不盲從,這叫有智慧眼。怎麼叫盲從呢?盲從就是以盲引盲;以盲來領著盲人。那麼以盲引盲,這大家都找不著路。所以,這爲甚麼會以盲引盲?就因爲沒有智慧眼。這個智慧眼,就是能分別是非,能分別黑白,能分別是法非法,有這種的智慧。「未曾得聞」哪,我從修道以來所得的智慧,我從來就沒有聽過,「如是之經」:好像現在釋迦牟尼佛所說的般若法門這樣的經典。「世尊。若複有人」:我聽了是信了,假設另外有一個人,「得聞是經」:他聽見這一部經了,「信心清淨」了,「則生實相。」他,生出來一種信心清淨。

   這個「信心清靜」,怎麼信心還有不清淨呢?「信心清淨」,就是不懷疑,沒有疑惑心,沒有不信的心,祗有一個清清淨淨的信心,一點也沒有夾雜,這叫「信心清淨。」「則生實相」:這個人,他就會生出來這種實相無相的智慧。「當知是人」:應該知道這個人,「成就第一希有功德」:他的成就就是最第一、最希有。他這種功德,也是沒有甚麼可以比的。爲甚麼呢?他能以專一信心而沒有疑惑。信到極處就會得到實相的理體;因爲得到實相的理體,所以這是最希有的、最第一的 。

   世尊。是實相者。即是非相。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世尊。我今得聞如是經典。信解受持。不足爲難。若當來世。後五百歲。其有衆生得聞是經。信解受持。是人則爲第一希有。何以故。此人無我相。無人相。無衆生相。無壽者相。所以者何。我相即是非相。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。離一切諸相。則名諸佛。

   須菩提稱了一聲「世尊」,說「是實相者」,所以說,「即是非相」。甚麼叫實相呢?這個實相就是非相,就是無相。「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」:因爲這個,所以如來,就說這個實相叫無不相,無所不相。實相本來是無相,但是無所不相,是無所不相。「世尊。我今得聞如是經典」:我須菩提現在聽見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這個經典。「信解受持」:我也可以有清淨的信心,也可以明白這個般若的妙法。我又可以受之于心,持之于身,終身受持而不忘記。「不足爲難」:這是很容易的一件事。爲甚麼呢?也就因爲須菩提,在過去久遠劫,種諸善根,所以他才能不足爲難呢!要沒有善根的人呢,聽見這個般若妙法,他就不生清淨的信心,就狐疑不信。所以,我在以前曾經供養無量諸佛,種諸善根。這個諸善根,有十一種,有十一種這個善根。

   十一種的善根:第一就是信根。第二,就是慚根,慚是慚愧的慚,無慚無愧的那個慚。第叁呢,就是愧。你要能以遇著事情生慚愧心,覺得自己做錯了,啊!改惡向善,生一種慚愧,這都是一種好的現象,這都屬于善根、有善根。你要無慚無愧呢,就沒有善根;有慚有愧呢,這就是善根。信是一個,慚是一個,愧是一個:這叁個了。還有無貪,這是一個,這四個了。無瞋又是一個,沒有瞋恨心,這是五個善根。無癡,這是六個。這個精進,這也是一種善根。輕安也是一種善根。輕安,這是在坐禅,有一種輕安的境界,這也是一種善根。不放逸,不放逸也就是不懶惰。怎麼叫放逸呢?放就是放松那個放;逸,就是這個 Loni 這個名字叫果逸,那個逸。這果逸的逸,也可以說是隱逸的逸,又可以說是放逸。放逸呢,就是把他放跑了,跑出去,隨便各處跑,也就是不守規矩;要不放逸呢,就是守規矩了。這不放逸。這多少了?是七個、是八個了?(弟子:現在是九個。)現在是九個了?不放逸,還有這個不害。不害,就是不害其它的人。還有行舍。行舍就是做這個布施。現在多少了?(弟子:還有沒有?)你數一數。(弟子:一、二、 …… 、九、十、十一。十一個。)十一個。(弟子:現在有十一個。)就是十一個。這有十一個,這叫屬于善心所的十一種善根。這心所法有五十一個,現在是講十一個心所法。我講經的時候一點一點添上去,突然間講全了,記不清楚。這是十一個善根的心所。

   這須菩提,在無量劫以前,他修這種的善根,所以他才不足爲難。「若當來世」:我須菩提雖然是很容易生信心,很容易受持這個經典,可是,將來若當,將來的時候,未來世的時候。「後五百歲」:在這末法的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