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▪P2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呢?這個到彼岸,就是你所做的事情,做完了,這就叫到彼岸。修行,由凡夫到佛地,這是到彼岸了。由凡夫乃至于成佛,這是到彼岸了。你做一件事情,把它做了了,這也叫到彼岸了。彼岸是對此岸而言的;要沒有此岸也就沒有彼岸。此岸是甚麼?此岸是生死。彼岸是甚麼?彼岸是涅槃。因爲我們從生死的此岸,經過煩惱的中流,而達到這個涅槃的彼岸,這叫波羅蜜。我們從舊金山坐船到奧克蘭、到屋侖去,這也叫到彼岸。就是達到那個目地,這就叫到彼岸,這就是波羅蜜了。

  

「以是名字」: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這一部經的名字。以這個名字,「汝當奉持」:你須菩提,空生,你呀,應該頂戴奉持這一部《金剛經》。頂戴就是恭敬的意思,好像戴到頭頂上,這麼恭敬。所以,我們研究佛學的人對這個佛經,一定要愛護恭敬;你要不愛護恭敬佛經,這就談不到頂戴奉持了。那麼你能愛護恭敬佛所說的經典,就好像恭敬佛一樣。爲甚麼?前邊不講嗎?凡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爲有佛。這個經典所在甚麼地方,甚麼地方就是佛的法身存在的地方,也就是佛法的存在地方,也就是僧伽存在的地方。那麼所以,有這個經典就佛法僧叁寶都具足了,所以你必須要恭敬。

  

「所以者何」呢?甚麼原因你要受持這一部經呢?「須菩提。佛說般若波羅蜜」:須菩提,佛說這個般若波羅蜜,這是依照著中道實相的理體,這說有般若波羅蜜。「即非般若波羅蜜」:要按照這個真谛理來講,這就不是般若波羅蜜。真的是離語言,離文字;既然離語言,離文字,那麼怎麼會又有般若波羅蜜呢?甚麼都空了。這按真谛理,就是「非般若波羅蜜。」「是名般若波羅蜜」:要按照俗谛來講,這是個假名而已,這個假名叫般若波羅蜜。這個「佛說般若波羅蜜」,這是按照中道實相,說有般若波羅蜜。「即非般若波羅蜜」:按照這個真谛理,根本沒有這個名字。不立文字又怎麼會有個般若呢?離語言,離文字,所謂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。」言語那個道路斷了,沒有了;有甚麼般若波羅蜜呢?沒有。心行處滅,你那個心所想的地方都沒有了。所以這個不立文字,「即非般若波羅蜜。」「是名般若波羅蜜」:這不過提個假名而已,也叫般若波羅蜜,所以你不要執著。你也不要執著空,也不要執著有;也不要有人執,也不要有法執,也不要有空執。你要一定說有這個般若波羅蜜,那就是一個執著。所以,「即非般若波羅蜜」。

  

「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」:我說這個道理,在空生你的意思裏邊怎麼樣子呢?你覺得這個道理,認爲有甚麼意見呢?你可以提出來講一講啊?須菩提,「如來有所說法不」:你說,我說般若波羅蜜這個道理,你明白沒明白;我不知道,我再問問你,「如來有所說法不」:佛有說法嗎?「須菩提白佛言」:須菩提對佛就說了,「世尊。如來無所說」:你說!這佛在這兒說法呢,他就問須菩提,他有沒說法,硬逼著這個須菩提,叫他說他沒有說法。哎!那麼須菩提,一看,佛這麼樣問,明明佛在這兒說法呢,怎麼還問有沒有說法呢?這應該怎麼答呢?須菩提大約一看,他解悟空理了。解悟空理,他叫空生,他解空第一。于是乎,他明白這個真正的般若是沒有、無所說,所以他就說,無所說,「如來無所說」。

  

那麼一般人哪,看這個經文,就會不明白。明明佛說法,又問有沒有說法。須菩提就說,沒有所說法。甚麼道理呢?須菩提和釋迦牟尼佛,這互相問答,這是講真正的般若。談到真正的般若,既然不立文字,離開語言,那麼又有甚麼可說的呢?一切法空相,是無言說的。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,臨到圓寂的時候,入涅槃的時候,他說,沒說一字,一個字也沒講。說,要有人說,說佛說法,這就是謗佛。這就是謗佛;那麼說,佛既然沒有說法,爲甚麼又有這麼多經典是佛所說的?這個道理,對著有爲的人說有爲法,對著無爲人要說無爲法。《金剛經》所說的:「法尚應舍。何況非法。」就是法也應該舍了它,何況不是法呢?佛所以說,他沒有說法,就怕人執著這個法相,有了法執。有法執和這個我執是一樣的;那麼法執、我執都沒有了,連這空執也要沒有了。所以現在講般若法門,是連這個空也都不要執著。

  

「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」:他說,須菩提,在你的意思裏怎麼樣子呢?「叁千大千世界。所有微塵。是爲多不」:在你意思裏,所有這個叁千大千世界,這個小的是鄰虛塵;鄰虛塵,就是和虛空是一樣的,你看不見的。我們眼睛能看見這個微塵,再剖成七分,這叫鄰虛塵,就和虛空是一樣的。好像在這個虛空裏邊,那個塵根本很多很多的,不過我們眼力看不見而已。但是這叫鄰虛塵,與這個虛空做鄰居了,這叫鄰虛塵。那麼鄰虛塵和能看見這個微塵,「是爲多不。」那麼叁千大千世界這個微塵你說多不多?「須菩提言。甚多」:須菩提說,這個微塵甚多,「世尊。」他說很多。

  

那佛又叫一聲「須菩提」,說「諸微塵。如來說非微塵。」說這個微塵,所有一切的微塵,「如來說非微塵」。也是按照實相來講,說它是微塵;要按照真谛來講,它就非微塵,沒有了。按照俗谛講,那麼它不過「是名微塵」而已,是個微塵的名。所以,「如來說世界。」那麼這個積微塵而爲世界。微塵,就是這個依報的最小的;世界呢,這是一個依報的最大的。最大的這個依報,是從最小的積聚而成的。你這一個世界怎麼有的?由這個衆微塵,衆多的微塵積聚而成的這麼一個世界。要把這個微塵分開,這個世界也沒有了。所以說,「如來說世界。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」而已。

  

前邊所說這些個道理,都不外這個空假中。你知道一切法空,這是個空谛;你知道一切法是假,這是個俗谛。你一切法空,這是個空谛;一切法是個假的,這是個俗谛。你要知道這個非空,非假,也不是空,也不是假,這合中道中谛,這叫中谛。那麼現在所說這個般若,說來說去,沒有說。所以,須菩提善說般若;那個梵天的天王善聽般若。須菩提問他,說,我說甚麼來著?梵天說是,尊者無所說。那麼須菩提問,那麼你聽的甚麼?他說,我也無所聽。須菩提說,這是真般若。無說無聽是名真般若。所以佛,「佛說般若波羅蜜。即非般若波羅蜜。是名般若波羅蜜。」這都是假名而已。

  

須菩提。于意雲何。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。如來說叁十二相。即是非相。是名叁十二相。須菩提。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。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。若複有人。于此經中。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爲他人說。其福甚多。

  

釋迦牟尼佛又叫一聲須菩提。須菩提,在你的想象怎麼樣呢?「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。不也。世尊」:說你,你可以用如來這叁十二相而見如來的法身嗎?你見著這個叁十二相,你以爲這就是佛的法身嗎?「不也。世尊」:須菩提聽釋迦牟尼佛這樣子再問他,他說:「不也。」說,不可以的。不可以以這個叁十二相,佛的叁十二種相好就當是如來的法身了。「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」:你不可以叁十二相,就認爲是佛的法身了。「何以故」呢?甚麼緣故不可以叁十二相,得見佛的法身呢?「如來說叁十二相。即是非相。是名叁十二相」:如來,這是釋迦牟尼佛,這個「如來」是須菩提說,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叁十二相,這是一個應身的叁十二相而不是法身的叁十二相。應身也就是化身。這個化身叁十二相將來是會變滅的,不是永遠的。佛的法身呢,是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的。所以,釋迦牟尼佛你所說這個叁十二相,這是應化身的叁十二相。「即是非相」:這不是真正佛的相,不過這也就是按照假名叁十二相而已。

  

「須菩提」:釋迦牟尼佛,又叫一聲須菩提,說:須菩提,「若有善男子善女人」:說是,假設要有世界上的受五戒十善的這種男子,和受五戒行十善的女人,「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」:他用,好像恒河沙這麼多的身命布施。恒河沙數,這是太多了!就好像,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,舍身喂虎,割肉喂鷹。

  

怎麼舍身喂虎呢?釋迦牟尼佛,修道的時候,在山上修行。修道,在山上,有一次他看見有兩個虎,一個虎的母親帶一個小的老虎。因爲這個天哪,下很多雪,把這虎的飲食也給斷了,一切的這所有的畜生,也都不出來了。虎也找不著東西吃,于是乎就要餓死了。釋迦牟尼佛在因地一想:這一餓,餓死兩只虎。這個虎母親餓死了,把這個小虎也餓死了。于是乎,他就發願,把自己這個身體,布施給老虎來吃。你想這個老虎是世間最惡的一種獸類,任何人也不會把自己的生命,來願意布施給這個老虎做飲食的。可是釋迦牟尼佛看見老虎這麼樣餓,于是乎就發一種布施心,就把自己的身體,跳到那個老虎的面前,給那個老虎吃。這是以身命來布施。

  

又割肉喂鷹。那個鷹,要吃一個鳥仔。這個雀,就跑到釋迦牟尼佛懷裏去,叫釋加牟尼佛救牠--釋迦牟尼佛那是在前生,不是在今生--說是,牠這個鷹要吃我,你快救一救我。釋迦牟尼佛說,怎麼樣救你?這個鷹也就說,說你救牠,可是把我餓死了。你這是救一個衆生,殺一個衆生。你這也不是慈悲心哪?釋迦牟尼佛聽見牠這樣說,于是乎把自己的身上肉,就割下來喂這個鷹,給鷹吃。這個鷹吃一塊也不飽,吃一塊也不飽,把釋迦牟尼佛的肉都給吃了了,牠還說…

《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淺釋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