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上廣述了善業和惡業的果報,揭示了因果不虛的道理。了知此理以後,大家一定要對善法有希求心。正如前面所言,希求善法的來源就是信解因果,“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”說起來倒是比較簡單,但從內心生起定解,並不是那麼容易。很多修行人,包括出家人在內,有這種正見的恐怕也不多。所以大家應盡量對無欺因果生起誠信,如《本生傳》所說:“我們的身識隨善惡之業轉,因此要竭力斷除身口意的一切不善業。”
修持善法時,強烈的希求心非常非常重要,而希求心的來源,就是對善法的信心。從前有一對貧窮的夫婦,很想供養叁寶造一點福德,但他們實在太窮了,經濟狀況不允許,于是二人決定賣身給一個富翁,用此錢供養僧衆七日。在這個過程中,第六天國王也來寺院准備供僧,但住持禀告說:“本寺已接受別人供養,明天是最後一天,日期不能改動。”國王問:“他是誰?好大膽,敢與本王相爭!”于是派人去找。他們拜見國王時,啓禀說:“我們因爲前世非常吝啬,沒有積累福報,今生才會如此困苦。現在如果再不積福,後世勢必更加貧困。因此,我倆賣身來做七天功德。明天是最後一天,從此之後終生成爲仆人,再也沒有自由了,故請國王慈悲寬恕。”國王對此行爲非常贊歎,于是讓他們做完圓滿功德。然後國王和王妃賜予他們很多衣服、璎珞、寶物,並給了一些土地,夫婦二人遂成爲富豪。
所以,行善關鍵在于自己的希求心。有些人說:“我現在工作特別忙,實在是沒辦法。”其實,工作再忙也可以抽出學佛的時間。我們在座的道友,早上叁、四點鍾就起來了,我也是每天叁點鍾起來,起來時外面很多木屋的燈也亮著。有些人總抱怨自己太忙,沒空學佛,如果你白天忙的話,早上叁點鍾起來,一直到六點鍾之前,精進地參禅、看書、修菩提心,這個時間應該有的,關鍵是你有沒有希求心。假如真正對善法有希求心,明白學佛和行善的功德,那每個人都會空出一部分精力和時間用在佛法方面。
此外,趨入修行時,當以恭敬心對待善法。印光大師說:“有一分恭敬,則消一分罪業,增一分福慧。”以前有一名弟子直呼阿底峽尊者的名諱要求加持,尊者當時說:“壞弟子,你恭敬一點吧!”所以佛法依靠恭敬心而得,若對上師、佛法毫無恭敬,獲得的加持和利益不一定很多。世間也有句俗話:“誰具恭敬心,彼人得法利。”任何一個人若有恭敬心,就能得到佛法不可思議的利益。
所以大家應當恭恭敬敬地斷惡修善,佛經中說:“造善業得廣大善果,猶如圓滿的莊稼;造惡業得廣大痛苦,如同服了毒藥。”爲什麼造善業有如是力量呢?因爲這是一種因果規律。有些佛經說:“譬如種子苦,它的果也苦;種子甜,它的果也甜。同理,罪業的苦種子,只會産生痛苦的苦果;善業的甜種子,只會産生快樂的甜果。”有些高僧大德的教言中也說:“快樂全部是往昔造善業而得,不要說人間的快樂,縱然在熱地獄裏出現一瞬間涼風,寒地獄裏出現一絲溫暖,也是前世造善業的果報。痛苦全部是往昔造惡業而得,不要說凡夫的痛苦,即使阿羅漢身體不適,也是前世造惡業的果報。”因此,今生來世一切快樂的來源,就是造善業;今生來世一切痛苦的根本因,就是造惡業。
既然造惡業會毀了自己,有智慧的人誰敢肆無忌憚地去做呢?然而,現在的愚癡者滿天下,睜開眼睛看看世界,有多少人在實際行動中取舍因果?我們周圍人的所作所爲、所思所想到底是什麼?大家應該非常清楚。然而,我們不能隨波逐流,應該堅定自己的信念,增上自己的信樂,甯可餓死、甯可受到各種挫折困難,也不能造佛經中所遮止的惡業,而要盡心盡力地行持善法,這對修行人來講,真的非常非常重要!
當然,我只是口頭上會說,行爲上確實非常慚愧。但不管怎麼樣,懂到這個道理之後,應該值得跟大家分享。你們今後也應將因果道理盡量在衆人中弘揚,哪怕是一個人依此而懂得取舍因果,這個功德也是無量無邊的。
以上圓滿講完了四種助緣中的希求心,下面講自信。
壬二(自信)分二:一、宣說生起自信;二、宣說趨入自信。
癸一、宣說生起自信:
軌以金剛幢,行善修自信。
所謂的自信,是指在行持善法時,具有堅不可摧的毅力和勇敢,充分相信自己能圓滿完成善法,不爲任何困難所阻。在學習佛法、斷除懶惰方面,這是必需的一種心態,如果少了這種自信,在困難面前只有倒下去了,不一定有振作的機會。
此處引用《華嚴經·金剛幢品》進行說明,經中提到了十大金剛菩薩,金剛幢就是其中之一。佛陀在這一品裏說:“譬如天子日輪升起,不爲天盲及不平之群山等所退,普照堪爲對境之一切。同理,菩薩爲利他而現世,不爲衆生種種過失所退,令堪爲所化之衆生成熟、解脫。”其意是太陽在普照大地的時候,雖然盲人看不見,群山中有個別地方照不到,但太陽不會因此而幹脆不來人間,不管怎麼樣,它都會平等地普照大地。同樣,菩薩在度化衆生的過程中,雖有野蠻衆生對他毀謗、造違緣,並做各種各樣的邪行,但發心強烈的菩薩仍不會退失信心,不會因個別人的不良行爲而放棄利益衆生。
這個教證,對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是一種鞭策。有些上師看到幾個壞弟子不聽話,兩叁天一直給他添麻煩,就馬上宣布去閉關,結束了所有的一切,這種做法是不合理的。真正的大菩薩遇到蠻橫衆生時,他們的行爲越不如法,自己的發心應該越強烈。就像上師如意寶,雖然身邊出現了很多壞弟子,末法時代也是難免的,但從未因此而退失信心,一直以講經說法圓滿了自己的一生。
現在有些法師,稍微看到有弟子不爭氣,就氣憤不已:“實在不行的話,我就把這個攤攤收了,很簡單!”第二天,所有弟子都非常傷心。很多寺院中經常有這種情況。一方面這也是有必要,給他們一種警告,嚇唬嚇唬也可以(衆笑)。但另一方面,大乘菩薩不能這樣,在利益衆生的過程中,假如講經說法實在對他們沒有利益,那麼根據情況來決定也可以,但除此以外,信心動不動就退了,這可能不太合理。
現在一些城市裏的輔導員或組長,看到個別人對他有意見、進行毀謗,馬上就退心了:“這個衆生多麼野蠻,我才不度化他呢!實在不行的話,我在家裏念佛好了。”然後關起門來自己念阿彌陀佛。其實,這種行爲不接近大乘,若想趨入大乘行列,野蠻衆生越來越多的時候,一定要披上精進盔甲,不要以此而退失信心。
大家今後在漫長的弘法利生歲月中,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坎坷,那時不要因小小的挫折而失去信心,將一切的一切全放下來。以前我們附近有一個道場,幾個弟子對上師有意見,上師當下將叁百多個眷屬全部解散。雖然這可能也有必要,但如果真是要利益衆生,不應該輕易做出這個決定。
我們在度化衆生的過程中,必須要有一種自信,這種自信相當于密宗中的“佛慢”,即了知自己的本性與佛無二無別。這種慢並不是增上慢,而是修法中必不可少的方便助緣。大家應該想:“我爲什麼不能度化衆生?我肯定可以!”自己的心不要太怯弱了:“啊,我肯定不行。輔導肯定不行,講經說法肯定不行,背書肯定不行,什麼都不行。”那你什麼可以呢?“噢,我吃飯可以,聊天可以,四處散亂可以,看電視可以。”惡法方面,自己很有信心,什麼都可以;而善法方面,什麼都不行,自己慢慢慢慢縮小了,這能稱得上是大乘行人嗎?
首當量己力,自忖應爲否,
不宜暫莫爲,爲已勿稍退。
在行持佛法或者利益衆生之前,首先要觀察自己的能力,如果有能力就著手進行,如果無能爲力,則暫時放棄不做。假設力所不及,還是不做爲好,一旦開始就不要半途而廢。
比如說聽一部《入行論》,最初要反複思量自己是否具有圓滿聽受的能力,倘若時間允許、能力具足,各方面因緣不成問題,那一定要下決心聽,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能退轉。但若覺得時間和精力肯定不行,最好開始就不要聽了,否則只聽一點點,中間半途而廢,對學習佛法來講也是不好的緣起。所以,首先必須要詳細觀察,一旦決定去做,中間不管遇到什麼違緣,千萬不能退失信心,無論如何一定要做下去。
我自己也是這樣想:“這次傳講《入行論》,時間應該說比較長,但只要我活在人間,肯定會講圓滿的,再怎麼困難也不放棄。但如果我死了的話,講不成也沒辦法;活著的時候,入監獄的話可能不行,除此之外,絕對不會不講。”當然,我也沒犯什麼罪,不可能入監獄,但人的分別念經常會對自己做一些觀察。
可是,有些人不懂這些道理,剛開始特別有信心,興致勃勃地非要聽,到了中間就輕率斷了,沒有圓滿就結束了。這是不合理的。做任何一件事情,都應該善始善終有個圓滿的結尾,包括發心也是如此。在座的有些道友,爲了弘法利生默默無聞地發心,所做的事情極其廣大,功德的力量也非常強大,但有時候心態不穩定,做這件事情,又想那件事情,到一定時候就做不下去了。然而,凡是答應了的事情,不能隨隨便便放棄,這是做人的基本原則,在生死輪回中也是一種緣起。比如一個法沒有聽圓滿的話,很多法都不會聽圓滿,有些事情剛開始若結上善緣,一生當中都會很順利。
我個人來講,在學習佛法、研究佛法乃至修行佛法方面,這麼多年來應該說很順利,不管是哪一部法,傳講也好,弘揚也好,修學也好,都沒有中途夭折的現象,這也是源于最初的緣起——剛開始時,我在上師如意寶面前,很圓滿地聽完了一部法。從此之後,我依止了很多上師、聽了很多佛法,自己也力所能及地修了一些,都非常的圓滿。有時候真的由衷高興,不管什麼時候死,反正只有這個力量吧,應該算是可以的了。
薩迦班智達在《格言寶藏論》中也講過:“無論做任何一件事情,事先觀察的是智者,事後觀察的是愚者。”所以,不管聽一部法、做一件事,首先要反反複複地考慮,決定以後就不要出爾反爾,今天說一個、明天說一個,如《二規教言論》所講,他不是人而是鬼。今天說發心,一定要把這件事做完,沒過兩叁天就不做了,一方面對生生世世是不好的緣起,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做人的基本標准。做任何事情都應該持之以恒,一鼓作氣地去完成,不應該反複無常!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四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