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來治療吧。過段時間,早上五點鍾起來上課,你們第一天、第二天應該可以,但用不了多久就會:“我今天又睡過頭了,鬧鍾沒有叫我,隔壁的人也沒有喊我,所以就斷了傳承,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製止呢?”別的辦法倒是沒有,但這裏講的六種力,應該能夠幫得上忙。
學習大乘佛法最關鍵的是什麼?就是盡量增強自心的毅力,增上信心和希求力。若能如此,不管白天晚上學習佛法,都不會有任何困難,無論哪一個高僧大德,都離不開這樣的精進。學佛真的依靠精進,如果有了精進,很多境界容易生得起來,不精進的話,哪怕是皈依或者出家多年,也不一定對衆生有利、對自己有利。
漢傳佛教中有個佛光禅師,他門下弟子大智出外參學二十年後歸來問:“這二十年來,您老一個人可好?”禅師道:“很好,很好!寫書、開示、講學、說法,世上沒有比這更欣悅的生活了,每天我忙得好快樂。”大智非常不忍心,擔心師父的身體受不了,關心地勸道:“您應該多休息一點!”禅師說:“夜深了,你去休息吧,有話我們以後慢慢談。”清晨在睡夢中,大智隱隱聽到師父的禅房傳出陣陣誦經聲,白天禅師不厭其煩地對信衆開示,每天總有忙不完的事。好不容易看到師父有一點空閑,他趕緊上前去問:“分別這二十年來,您每天的生活仍這麼忙著,怎麼都不覺得您老呢?”禅師回答:“我沒有時間老呀!”“沒有時間老”這句話,終生在大智的耳邊一直回蕩著……
我們有些道友每天也過得非常充實,不管是修行也好,幫衆生做事情也好,自己都是相當精進。而有些人整天懶懶散散,連一堂課也不願意聽,即使去了,也是在散亂的狀態中。雖然這跟他前世發願有一定的關系,但今生中若經常督促自己,也會有轉好的希望。比如兩個道友同時來學院,開始時都很懶惰,但後來一個人依靠佛法的力量和加持精進起來,另一個還是非常懈怠,二者之間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。
盡管每個人的發願力和信心力有差別,但精進是學習佛法中不可缺少的一環,如果少了精進,一切修行都不能成辦,弘法利生更不用說了。現在很多大德整天忙忙碌碌、不可開交,這並不是沒有意義的行爲,如果有能力的話,我們也要這樣發願!
庚二(廣說)分叁:一、具備助緣;二、依助緣精進修持;叁、主宰自己。
辛一(具備助緣)分四:一、信解;二、自信;叁、歡喜;四、放舍。
壬一(信解)分叁:一、無信解之過;二、信解之功德;叁、以宣說因之方式生起信解。
癸一(無信解之過)分叁:一、思維未行信解之事;二、安立理由;叁、宣說思維于法無信解之過而不應舍棄。
子一、思維未行信解之事:
發願欲淨除,自他諸過失,
然盡一一過,須修一劫海。
我們最初發願時說:“祈請諸佛菩薩谛聽,從今天開始,爲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,我要發無上圓滿的菩提心。”既然發了這個願,就要依靠大乘的智慧和悲心,從根本上淨除自他相續中的煩惱障、所知障爲主的一切過患。然而實行起來並不容易,僅僅是淨除一個過失,也需要一個劫的精進努力。
不說根除一切衆生的一切煩惱,僅僅是自己的一種煩惱,比如說嗔恨心,也需要千百萬年的時間。煩惱在我們相續中根深蒂固,且不論多生累劫,光是今生中的習氣愛好,一下子改過來也有點困難。譬如我們每天早上七點起來,如果現在變成叁點鍾,有些人恐怕一下子接受不了,要花一段時間才能適應。
同樣,學佛也是個長期的過程。有些人覺得學佛很容易,經常給上師出難題:“我已經學佛叁年了,怎麼還沒有開悟?”“我來這裏一個多月了,也修了密法,爲什麼還沒認識本性?是你有問題,還是法有問題,還是我有問題?”坦白地回答:是你有問題!你的煩惱有問題,你的對治有問題!
漢傳佛教有發願文說:“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”如此殊勝的四宏誓願,具體行持起來也要花很長時間,並不是一蹴而就的,大家應當明白這一點。
若我未曾有,除過精進分,
定受無量苦,吾心豈無懼?
不要說那麼長時間的精進,就是一輩子中、一年中、一月中、一天中,爲衆生精進修持過多長時間?我們也應該心知肚明。《大智度論》中有一個比喻說:魚産的卵多得不可思議,但能孵化成魚的卻少之又少,同樣,發菩提心的人雖然非常多,然而最後成就誓願的卻寥寥無幾。究其原因,就在于修行的精進力不夠。假如沒有滅盡一切煩惱的精進,勢必會在輪回中感受無量痛苦,對此我們怎能無動于衷、毫不懼怕呢?我們的心到底是石頭做的,還是鋼鐵做的?
大乘佛教就是利益衆生,我們已經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了願,但實際行動中做得怎麼樣,想得怎麼樣呢?每天二十四小時是爲了自己,還是爲了衆生?這些問題應該思考。說實話,很多人對大乘佛法的希求心不夠,不要說大圓滿、夢光明、神通神變等超世間功德,假如連對無上佛道的希求心都沒有,那算什麼菩提心?
前面講第叁品時,我們每個人都發過大乘菩提心,可是這幾個月以來,你們可以觀察自己的所作所爲是不是相應大乘佛法?這個不用問別人,自己應該最清楚。倘若不相應的話,發心還是有問題,一方面要在諸佛菩薩面前忏悔,另一方面要再再地發這種誓言。當然,作爲一個凡夫人,今天發誓,明天仍能穩固地保持,誰也不敢這樣說。但不管怎麼樣,方向千萬不能搞錯,假如短暫的人生中一味地搞世間法,天天爲了名聞利養而奔波,那的的確確沒有意義。
現在的大多數人,普遍缺乏大乘佛教的基礎教育。我平時接觸一些佛教徒時,他們口口聲聲講的都是自己,甚至說一些跟佛法毫不相幹的事情。這是不是發過菩提心的行爲?你們不妨分析一下。如果覺得這不太好,希望能夠自我反省!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一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