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零二節課
現在學習的內容是四種助緣中的希求力,也叫做信解力。這在大乘修行中是不可缺少的,如果少了對佛法的希求心,修什麼法都不能成功。下面繼續觀察沒有這種希求的過失:
發願欲促成,自他衆功德,
成此一一德,須修一劫海。
昨天講了,要淨除一個過患,需要修習很長時間。同樣,發了菩提心以後,要成就如來的一分功德,也需要修習很長時間。
最初我們在諸佛菩薩面前發願,爲利益天邊無際的衆生,努力令自他成就圓滿的佛果。然而,想得到佛陀如海般的功德,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,世間上的事業做得圓滿成功,不下一番工夫都不能實現,何況佛陀不可思議的功德海,自然是更需要多生累劫的積累資糧。
《中觀寶鬘論》是這樣講的:積聚世間所有的凡夫、聲聞等有學無學聖者福德的十倍,僅僅能感召佛的一毛孔相;成就所有毛孔相的百倍福德,才能感召佛陀八十隨好中的一種隨好;出生一切隨好的百倍福德,才能感召佛陀叁十二相中的一種相;成就叁十二相的千倍福德,方能感召佛陀的眉間白毫相;出生眉間白毫的十萬倍福德,方能感召其無見頂相(佛的肉髻)。可見,佛陀令人見而生喜的無見頂相,要積聚無量劫的福德才能現前,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産生的。
不要說佛陀的一個功德,就連天眼通、宿命通等世間神通,也需要漫長時間的勤奮努力。任何功德都不會無緣無故出生,高僧大德們的悲心和智慧,也是多生累劫修出來的。如佛陀時代馬勝尊者的威儀、須菩提的空性見解,有關佛經中記載,均與他們多世的習氣有關。所以,我們不要好高骛遠,想在短暫的時間中馬上成就,獲得如何如何的超世間功德。
當然,若是獨覺或者最後有者,可能會突然感召這些功德,或者遇到特別殊勝的對境時,自己的發心若極爲強烈,也能迅速獲得成就。藏傳佛教就有這樣一個公案:兩位僧人去朝聖,途中經過一條湍急的河流,岸邊有位麻風病女人,求他們幫她渡過這條河。第一位僧人覺得她很討厭,急忙撩起僧袍,自顧自地過河去了。另一位僧人爲她的無助感到難過,自然産生悲憫,背起她,奮力踏入激流中。(麻風病是傳染的,一般誰都不敢接觸,但他的慈悲心非常強烈,就像無著菩薩的有些經曆一樣。)到了河中央時,水流特別急,非常危險。突然僧人覺得背後沒有重量了,他大吃一驚,以爲女人掉到河裏了,急忙回頭,沒有人了。只見前面的虛空中出現了本尊金剛瑜伽母,她伸出手,把他直接引到了空行刹土。第一個僧人可憐巴巴地站在對岸,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,後悔萬分……
這個故事在《藏密佛教史》也有,它不是一種傳說,而是真人真事,就像《欽則益西多吉密傳》 中的公案一樣。上師以前也講過:“假如遇到極其殊勝的大成就者,自己的心極爲純潔,大悲心也相當強烈,在這種情況下,會有一種超規律的成就。”禅宗也有許多這樣的公案,本來按修行次第來講,不一定證悟那麼高的境界,但通過自己的發心和殊勝的對境,依靠直指心性的不共方便,馬上即可獲得開悟。但我們是不是這樣的利根者呢?自己應該心裏有數。假如對佛法的信心和希求心不夠,恐怕也不能抱太大的希望!
然我終未生,應修功德分,
無義耗此生,莫名太稀奇!
獲得一個功德都要那麼長的時間,但業力深重的我們,始終沒有生起修持之心,不要說佛陀的所有功德,就連叁十二相中的一種相,我們前世和今生有沒有爲此下過工夫?自己應該非常清楚。
像我這樣的人,有時候觀察自己,雖然形象上一直給別人講經說法,表面上也修一點、觀想一點、念一點咒語,但真正一心一意對法有強烈希求心,這種情況幾乎沒有。即使偶爾有一兩次,時間也都不長。有些人可能跟我差不多吧,但有些人根本不像我,他們還是很精進的。
觀察自己的一生,如果沒有真正下過工夫,那麼口頭上說“我在修行”,完全是自欺欺人,是在沒有意義的情況下,空耗如意寶般的人身,這實在是莫名其妙,非常遺憾!
我們來到這個世間,有幸遇到善知識,又聽聞這麼殊勝的佛法,但由于業障煩惱深厚,對佛法的信心意樂始終無法增上,導致行爲從來都不精進。其實,丟失一個如意寶不太可惜,而獲得人身卻沒有好好修持佛法,確實太可惜了!曆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,爲什麼爭分奪秒不浪費人身,把人身全用于學習佛法和利益衆生方面?原因也是如此。
倘若擁有難得的此生時,毫無意義地白白空耗,一旦墮入叁惡趣,想修行也沒有機會了。以前嘎達亞那尊者攜衆眷屬去印度北方,途中看到一只烏鴉,尊者向它微微一笑。衆弟子驚訝地問其中原因,尊者說:“在91劫以前,我出生爲富豪人的兒子,少年時欲出家學道,父母堅決不允許,說:“你要先娶妻生子,才可以出家修行,不然誰來延續家族?”(他可能也是獨生子吧,就像現在很多人一樣。前段時間,有個老太太一直跪在我面前說:“我們只有一個兒子,如果他出家了,誰來照顧我們?求求上師,千萬千萬不要讓他出家!”她說自己非常傷心,晚上睡不著,白天吃不下。奇怪的是,她只有右眼流眼淚,左眼一滴眼淚也沒有。)
後來我也沒辦法,不得不娶妻生子。到了兒子7歲時,再次請求出家。父母因爲有言在先,也不好違背承諾,于是暗中囑咐孩子阻攔。當時孩子哭哭啼啼,纏住我不放,說:“你如果要出家,就先把我殺掉。”無奈之下,我只好放棄出家。因此漂泊在生死輪回中,遭受各種劇苦。
後來,我五百世轉生爲狗,經常饑渴難忍,(藏傳佛教中也有這種說法:變成狗時特別餓。我們有時候看見一些流浪狗,肚子癟癟的,裏面好像沒有任何食物,看起來特別可憐。)在我的記憶中,只有兩次得到飽足:一次是遇到一個酒醉的人,酒肉吐了一地,我吃飽過一次。另一次遇到夫婦二人,丈夫在田裏幹活,婦人忽然有事暫出,我即乘機入內偷吃。因爲食器的口小,我的頭鑽不出來,這時農夫從田裏回來,一怒之下,用刀把我的頭砍斷在食器中。
當時阻擾我出家的兒子,也因犯了阻礙別人出家的重罪,命終後墮落在叁惡道中受苦。到現在,我才頭一次見到他——那只烏鴉,就是阻擾我出家的兒子。”
可見,這一輩子若沒有好好修持佛法,來世的果報極爲慘烈。當然,有條件出家是最好的,如果實在無法出家,那麼盡力護持居士戒,精進修持大乘佛法,每天不離聞思修行,臨死之前不舍叁寶,這樣的人身也很有意義。
有些人經常想:“《入行論》什麼時候講完啊?講完後就可以了,我要好好地休息一下。”千萬不要這麼想。華智仁波切說:“活到老,修到老。”若沒有夜以繼日地勤奮修法,人身就會無義虛耗,那會非常非常可惜!
印度有位哲學家叫克裏希那穆提,在20世紀時非常出名,他所撰著的清淨心靈的書籍,對東西方國家的影響很大。在一本書中,有人問他:“什麼是學生?”他回答道:“所謂的學生,並不是學習幾本書、考試完了以後,到二、叁十歲就結束了。真正的學生,一輩子都要學習知識。我有個西班牙朋友戈雅,他是一個畫家,年邁的時候,他在一幅畫下面寫了一行字——我還在學習。”這樣的教言,在我們佛教中也是很適合的。
有些道友不要認爲:“我現在進老年班了,每天休息就可以,放松就可以。”我不贊成這樣,薩迦班智達講過,即使你明早要死亡,今天也要只爭朝夕地學習知識,今生雖然不能成爲智者,但來世再修學時,就像取用銀行存款一樣,能輕而易舉地掌握這些知識 。所以,大家不要把學佛僅僅放在開一次法會、學一點法上面,結束了就認爲大功告成了,這不是正確的學佛態度。
說實話,現在城市裏大多數的修行人,不叫修行人。我這樣直截了當地說,可能有些人不高興、不願意聽,但不管怎麼樣,事實就是如此。這些人對世間法極爲能幹,方方面面考慮得非常周到,很多方案也定得巴巴實實 的。但是在學習佛法方面,一輩子中沒有任何計劃,也沒有任何方案,只是形象上過一過而已。
這種做法肯定不對。作爲出家人,一生中怎樣以聞思修行來度過,應該要有一種發願;作爲在家人,雖然工作家庭非常忙,但也要關心一下自己的來世。世間人特別在乎終身大事,其實終身大事不重要,生生世世的大事才重要。學習佛法、發菩提心利益衆生是生生世世的大事,這方面如果沒有考慮,那真是非常愚蠢。因此,大家擁有這麼好的人身時,千萬千萬不要空耗!
子二、安立理由:
吾昔未供佛,未施喜宴樂,
未曾依教行,未滿貧者願,
未除怖者懼,未與苦者樂,
吾令母胎苦,唯起痛苦已。
盡管我們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了這麼大的願,但付諸于實踐的極其微少。爲什麼這樣講呢?
“吾昔未供佛”:發了願之後,按理來講,理應日日夜夜供養殊勝的對境,在叁寶面前作各種意幻供養或真實供養,可是我們有沒有這樣做呢?講七支供的時候,兩叁天內拿個水杯供一供,點一點燈,沒過多久又消失了。在座的道友,每天供水的有多少?舉個手。供燈的有多少?一半,還可以吧。別的地方,可能一個也沒有,到時候看學習《入行論》的有多少人供水供燈。其實,在諸佛菩薩前哪怕供一點香、水、燈,功德也是不可思議。方便的時候,我想給大家講一下供燈的功德。前段時間講了轉經輪的功德,很多人就買轉經輪,過段時間再講供燈的功德,也許買酥油的人會比較多。
這些世俗的功德,大家應該值得重視。有些人說自己是學禅宗的,安住在空性中就可以,什麼都不要管。口頭上誰都會這樣說,理論上大家也懂一點中觀,但你真能空得了嗎?自己的利益受損時,真能如如不動嗎?假如還沒有這種境界,那麼積累世俗資糧必不可少。
“未施喜宴樂”:沒有給予衆生喜宴的安樂。此處的“喜宴”,指造佛塔、修經堂、塑佛像、印經書等,使衆生享受到喜樂的善法。或者還可…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二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