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二节课

  第一百零二节课

  现在学习的内容是四种助缘中的希求力,也叫做信解力。这在大乘修行中是不可缺少的,如果少了对佛法的希求心,修什么法都不能成功。下面继续观察没有这种希求的过失:

  发愿欲促成,自他众功德,

  成此一一德,须修一劫海。

  昨天讲了,要净除一个过患,需要修习很长时间。同样,发了菩提心以后,要成就如来的一分功德,也需要修习很长时间。

  最初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发愿,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众生,努力令自他成就圆满的佛果。然而,想得到佛陀如海般的功德,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,世间上的事业做得圆满成功,不下一番工夫都不能实现,何况佛陀不可思议的功德海,自然是更需要多生累劫的积累资粮。

  《中观宝鬘论》是这样讲的:积聚世间所有的凡夫、声闻等有学无学圣者福德的十倍,仅仅能感召佛的一毛孔相;成就所有毛孔相的百倍福德,才能感召佛陀八十随好中的一种随好;出生一切随好的百倍福德,才能感召佛陀三十二相中的一种相;成就三十二相的千倍福德,方能感召佛陀的眉间白毫相;出生眉间白毫的十万倍福德,方能感召其无见顶相(佛的肉髻)。可见,佛陀令人见而生喜的无见顶相,要积聚无量劫的福德才能现前,并不是轻而易举就能产生的。

  不要说佛陀的一个功德,就连天眼通、宿命通等世间神通,也需要漫长时间的勤奋努力。任何功德都不会无缘无故出生,高僧大德们的悲心和智慧,也是多生累劫修出来的。如佛陀时代马胜尊者的威仪、须菩提的空性见解,有关佛经中记载,均与他们多世的习气有关。所以,我们不要好高骛远,想在短暂的时间中马上成就,获得如何如何的超世间功德。

  当然,若是独觉或者最后有者,可能会突然感召这些功德,或者遇到特别殊胜的对境时,自己的发心若极为强烈,也能迅速获得成就。藏传佛教就有这样一个公案:两位僧人去朝圣,途中经过一条湍急的河流,岸边有位麻风病女人,求他们帮她渡过这条河。第一位僧人觉得她很讨厌,急忙撩起僧袍,自顾自地过河去了。另一位僧人为她的无助感到难过,自然产生悲悯,背起她,奋力踏入激流中。(麻风病是传染的,一般谁都不敢接触,但他的慈悲心非常强烈,就像无著菩萨的有些经历一样。)到了河中央时,水流特别急,非常危险。突然僧人觉得背后没有重量了,他大吃一惊,以为女人掉到河里了,急忙回头,没有人了。只见前面的虚空中出现了本尊金刚瑜伽母,她伸出手,把他直接引到了空行刹土。第一个僧人可怜巴巴地站在对岸,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,后悔万分……

  这个故事在《藏密佛教史》也有,它不是一种传说,而是真人真事,就像《钦则益西多吉密传》 中的公案一样。上师以前也讲过:“假如遇到极其殊胜的大成就者,自己的心极为纯洁,大悲心也相当强烈,在这种情况下,会有一种超规律的成就。”禅宗也有许多这样的公案,本来按修行次第来讲,不一定证悟那么高的境界,但通过自己的发心和殊胜的对境,依靠直指心性的不共方便,马上即可获得开悟。但我们是不是这样的利根者呢?自己应该心里有数。假如对佛法的信心和希求心不够,恐怕也不能抱太大的希望!

  然我终未生,应修功德分,

  无义耗此生,莫名太稀奇!

  获得一个功德都要那么长的时间,但业力深重的我们,始终没有生起修持之心,不要说佛陀的所有功德,就连三十二相中的一种相,我们前世和今生有没有为此下过工夫?自己应该非常清楚。

  像我这样的人,有时候观察自己,虽然形象上一直给别人讲经说法,表面上也修一点、观想一点、念一点咒语,但真正一心一意对法有强烈希求心,这种情况几乎没有。即使偶尔有一两次,时间也都不长。有些人可能跟我差不多吧,但有些人根本不像我,他们还是很精进的。

  观察自己的一生,如果没有真正下过工夫,那么口头上说“我在修行”,完全是自欺欺人,是在没有意义的情况下,空耗如意宝般的人身,这实在是莫名其妙,非常遗憾!

 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,有幸遇到善知识,又听闻这么殊胜的佛法,但由于业障烦恼深厚,对佛法的信心意乐始终无法增上,导致行为从来都不精进。其实,丢失一个如意宝不太可惜,而获得人身却没有好好修持佛法,确实太可惜了!历史上的很多高僧大德,为什么争分夺秒不浪费人身,把人身全用于学习佛法和利益众生方面?原因也是如此。

  倘若拥有难得的此生时,毫无意义地白白空耗,一旦堕入三恶趣,想修行也没有机会了。以前嘎达亚那尊者携众眷属去印度北方,途中看到一只乌鸦,尊者向它微微一笑。众弟子惊讶地问其中原因,尊者说:“在91劫以前,我出生为富豪人的儿子,少年时欲出家学道,父母坚决不允许,说:“你要先娶妻生子,才可以出家修行,不然谁来延续家族?”(他可能也是独生子吧,就像现在很多人一样。前段时间,有个老太太一直跪在我面前说:“我们只有一个儿子,如果他出家了,谁来照顾我们?求求上师,千万千万不要让他出家!”她说自己非常伤心,晚上睡不着,白天吃不下。奇怪的是,她只有右眼流眼泪,左眼一滴眼泪也没有。)

  后来我也没办法,不得不娶妻生子。到了儿子7岁时,再次请求出家。父母因为有言在先,也不好违背承诺,于是暗中嘱咐孩子阻拦。当时孩子哭哭啼啼,缠住我不放,说:“你如果要出家,就先把我杀掉。”无奈之下,我只好放弃出家。因此漂泊在生死轮回中,遭受各种剧苦。

  后来,我五百世转生为狗,经常饥渴难忍,(藏传佛教中也有这种说法:变成狗时特别饿。我们有时候看见一些流浪狗,肚子瘪瘪的,里面好像没有任何食物,看起来特别可怜。)在我的记忆中,只有两次得到饱足:一次是遇到一个酒醉的人,酒肉吐了一地,我吃饱过一次。另一次遇到夫妇二人,丈夫在田里干活,妇人忽然有事暂出,我即乘机入内偷吃。因为食器的口小,我的头钻不出来,这时农夫从田里回来,一怒之下,用刀把我的头砍断在食器中。

  当时阻扰我出家的儿子,也因犯了阻碍别人出家的重罪,命终后堕落在三恶道中受苦。到现在,我才头一次见到他——那只乌鸦,就是阻扰我出家的儿子。”

  可见,这一辈子若没有好好修持佛法,来世的果报极为惨烈。当然,有条件出家是最好的,如果实在无法出家,那么尽力护持居士戒,精进修持大乘佛法,每天不离闻思修行,临死之前不舍三宝,这样的人身也很有意义。

  有些人经常想:“《入行论》什么时候讲完啊?讲完后就可以了,我要好好地休息一下。”千万不要这么想。华智仁波切说:“活到老,修到老。”若没有夜以继日地勤奋修法,人身就会无义虚耗,那会非常非常可惜!

  印度有位哲学家叫克里希那穆提,在20世纪时非常出名,他所撰著的清净心灵的书籍,对东西方国家的影响很大。在一本书中,有人问他:“什么是学生?”他回答道:“所谓的学生,并不是学习几本书、考试完了以后,到二、三十岁就结束了。真正的学生,一辈子都要学习知识。我有个西班牙朋友戈雅,他是一个画家,年迈的时候,他在一幅画下面写了一行字——我还在学习。”这样的教言,在我们佛教中也是很适合的。

  有些道友不要认为:“我现在进老年班了,每天休息就可以,放松就可以。”我不赞成这样,萨迦班智达讲过,即使你明早要死亡,今天也要只争朝夕地学习知识,今生虽然不能成为智者,但来世再修学时,就像取用银行存款一样,能轻而易举地掌握这些知识 。所以,大家不要把学佛仅仅放在开一次法会、学一点法上面,结束了就认为大功告成了,这不是正确的学佛态度。

  说实话,现在城市里大多数的修行人,不叫修行人。我这样直截了当地说,可能有些人不高兴、不愿意听,但不管怎么样,事实就是如此。这些人对世间法极为能干,方方面面考虑得非常周到,很多方案也定得巴巴实实 的。但是在学习佛法方面,一辈子中没有任何计划,也没有任何方案,只是形象上过一过而已。

  这种做法肯定不对。作为出家人,一生中怎样以闻思修行来度过,应该要有一种发愿;作为在家人,虽然工作家庭非常忙,但也要关心一下自己的来世。世间人特别在乎终身大事,其实终身大事不重要,生生世世的大事才重要。学习佛法、发菩提心利益众生是生生世世的大事,这方面如果没有考虑,那真是非常愚蠢。因此,大家拥有这么好的人身时,千万千万不要空耗!

  子二、安立理由:

  吾昔未供佛,未施喜宴乐,

  未曾依教行,未满贫者愿,

  未除怖者惧,未与苦者乐,

  吾令母胎苦,唯起痛苦已。

  尽管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这么大的愿,但付诸于实践的极其微少。为什么这样讲呢?

  “吾昔未供佛”:发了愿之后,按理来讲,理应日日夜夜供养殊胜的对境,在三宝面前作各种意幻供养或真实供养,可是我们有没有这样做呢?讲七支供的时候,两三天内拿个水杯供一供,点一点灯,没过多久又消失了。在座的道友,每天供水的有多少?举个手。供灯的有多少?一半,还可以吧。别的地方,可能一个也没有,到时候看学习《入行论》的有多少人供水供灯。其实,在诸佛菩萨前哪怕供一点香、水、灯,功德也是不可思议。方便的时候,我想给大家讲一下供灯的功德。前段时间讲了转经轮的功德,很多人就买转经轮,过段时间再讲供灯的功德,也许买酥油的人会比较多。

  这些世俗的功德,大家应该值得重视。有些人说自己是学禅宗的,安住在空性中就可以,什么都不要管。口头上谁都会这样说,理论上大家也懂一点中观,但你真能空得了吗?自己的利益受损时,真能如如不动吗?假如还没有这种境界,那么积累世俗资粮必不可少。

  “未施喜宴乐”:没有给予众生喜宴的安乐。此处的“喜宴”,指造佛塔、修经堂、塑佛像、印经书等,使众生享受到喜乐的善法。或者还可…
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二节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