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理解为,我们发愿以后,理当赐予众生暂时和究竟的快乐。然而在实际行动中,很多人根本没有管众生,也没有为其创造快乐的因缘,故应该非常惭愧。
“未曾依教行”:没有依教奉行。“依教行”主要指法布施,即通过闻思修行获得智慧,然后给缺乏佛法知识的众生讲经说法,作各种开示。这些我们也没有做到,即使偶尔做一点,也是充满吝啬心、竞争心、嫉妒心,有没有如理如实的法布施呢?每个人应该比较清楚。
“未满贫者愿”:没有满足贫困者的心愿。世间上的乞丐、可怜众生非常多,本来我们发了大心的人应该帮助他们,但在现实生活中,自己的悲心可能连其他宗教都不如。《德兰修女传》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文字:
“火车就要开动了,一个人匆匆忙忙跑过来,在上车时,他的一只脚被门夹了一下,结果一只鞋掉在了车下。
火车开动了,这个人迅速脱下另一只鞋,朝第一只鞋掉下去的地方,毫不犹豫地扔了下去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,他说:“如果一个穷人正好经过那里,就可以捡到一双鞋,这双鞋或许对他很有用呢。”
这个人就是甘地,在印度,他被人们尊称为“圣雄”。”
这段文字虽然很少,但意义却发人深省。试问,我们如果掉了一只鞋,会马上想到利益他人吗?恐怕很困难。以前我去拉萨的时候,途中翻车,掉了一只鞋。当时我只想快点买一双鞋,后来好不容易在小商店里买了双球鞋,但从来没有那样想过。所以我们的心态与这些人有天壤之别,我们在那种情况下,可能会觉得自己很倒霉,而他们,却时时想到利益别人,一点一滴也是为众生着想。
讲了这些道理以后,我是非常的惭愧,觉得有时候连其他宗教的教徒也不如。世间上有些发大心的人,看见穷困潦倒的众生时,尚且能把身上的钱、衣服全部给他。而我们大乘佛教徒呢,口口声声说要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,但真正做起来的话,连身边的可怜人也懒得搭理,相比之下,难道不感到汗颜吗?这充分说明什么?说明我们的利他心并不是特别强烈。
所以大家不要高高在上,认为自己的修行境界超胜于任何人。我们到底是怎么样的?不用问别人,自己的心自己最清楚。因此,在修学菩提道的过程中,我们没有必要傲慢,应该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仆人,以这种身份来利益众生。“在所有的人当中,我是最可怜、最低劣的,我的发心是最差的”,如果有了这种心态,那么看到谁,都会把他当作上师一样对待。
“未除怖者惧”:没有遣除怖畏者的恐惧。照顾垂危的病人、帮助被判死刑的囚犯、救护菜市场里的旁生、放生作无畏布施,这些事情我们做了多少?很多人说放生很好,但实际上自己有钱、有能力的时候,放过生没有?去年刚讲《入行论》时,我要求菩提学会的人每个月不定期地放生,定期也有一些规定,但现在已经一年多了,你们自己也问一问,在放生方面做了多少事情?既然在诸佛菩萨前承诺了,自己却没有真正去做,难道不感到惭愧吗?
“未与苦者乐”:世间上有很多被烦恼业障缠缚的可怜众生,我们也没有通过佛法的爱心和智慧来帮助他们,遣除他们心里的困惑和身体上的痛苦。
综上所述,我们来到这个世间,唯一就是住胎时让母亲深受九个多月的苦难,自己在胎中也是备受煎熬,除此之外,没做任何有意义的事。《诗经》云: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劳。”我们得到了这个人身,倘若只是给父母增添劳苦,怎么算是孝道呢?莲池大师说:“亲得离尘垢,子道方成就。”唯有让父母亲友远离世间尘垢,趋入佛门,才称得上是孝子贤孙。如华智仁波切云:“想方设法让父母皈依佛门,方能报答他们的恩德。”若没有做到这一点,光是来到这个世上吃饭睡觉,然后又回到流转轮回的归宿中,那是非常可怜的!
所以我们应观察自己对佛法有没有希求心,尤其是现在所谓的活佛、大成就者,更应该要弘法利生。华智仁波切说:“如果你真正是活佛,那要为弘法利生的事业做出贡献。否则,只是为了自己的饮食、家庭而奋斗,这不叫修行人,更那不叫大成就者。”
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,应想尽办法为众生做一点事情。我最近在《入行论》中写了两句:“每天都应该为众生做点事,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。 ”我内心中真的这样想,也确实明白这个道理,可是每天有没有做到呢?绝对是没有的。但有时候苦恼也没有用,因为凡夫人只有这个力量。所以每每看到其他高僧大德或其他宗教徒,默默无闻地为众生做事情,心里就非常非常羡慕。大家也应该在心里产生一个极为纯洁的心愿,这种心愿不要一两天就消失了,而是要长期地留存,这就是最殊胜的发愿。
子三、宣说思维于法无信解之过而不应舍弃:
从昔至于今,于法未信解,
故遭此困乏,谁复舍信解?
颂词中的“信解”,即指希求心。意思是说,我们从无始以来直至今天,因为对佛法没有希求心,故而在漫长的六道轮回中遭遇如此痛苦,相续中有如山般的烦恼,时刻沉溺于五欲六尘的幻境中,对于觉醒生死大梦的佛法,就像饿狗面前放草一样,丝毫兴趣也提不起来。假如一直这样下去,轮回什么时候才能看到边啊?
每个人应该想一想:“我来到这个人间,转瞬即逝的人身应以什么方式来度过?”释迦牟尼佛宣讲的八万四千法门,任何一法都是最有意义、最有价值的。可是很多人对此兴趣乏少,反而对吃喝玩乐、打麻将、喝酒抽烟、去各种不清净场所乐此不疲,觉得与自相续非常相应,一提起战争、爱情、发财等话题,就兴致勃勃、议论纷纷,这即是凡夫人的爱好和习气。可是这些有没有意义呢?的的确确一点意义都没有。
若想对佛法生起信心,需要到一些寂静的地方去,只有在那种环境里思维法义,佛法的加持才会源源不断地在心中涌现。纵然没有这种条件,一年也要空出几个月来闭关实修。当然,城市里的修行人,完全放下是不可能的,但如我前段时间给很多人所讲,一年抽出七天来好好地修一修,也会在阿赖耶上面种下好的习气。
我们之所以对法缺乏希求心,就是因为累世的习气所导致。萨迦班智达在《格言宝藏论》中说:“由于前世没有求学,今生终身成为愚者,因害怕后世继续成为愚昧的人,今生再怎么样困难也要精勤闻法。 ”现在很多人极为可怜,倘若再这样继续下去,下一世很可能转为旁生,什么时候才能解脱啊?相反,如果现在希求佛法,最少也能得到人天福报,再继续发愿的话,还有机会获得成就。因为业因果是不可思议的,造善业和造恶业的果报,我们不得不相信。
《中观宝鬘论释》有一个公案:有位天神想害一个人,他先以非常庄严的身相出现在其面前,问:“你看我的身体好不好看?”那人回答:“没什么好看的,造善业的身体比这更好看。”接着他又变出特别丑陋的身相,问:“那我的身体难不难看?”那人说:“也没什么难看的,造恶业的身体比这更难看。”天神没有办法,于是捧了一捧水,问:“这些水多不多?”他说:“非常多,比大海的水还多。”天神问他为什么,答曰:“若用这一捧水供养佛,此功德无量无边,大海也无法穷尽其量。”天神感到非常稀有,最后在他面前恭敬皈依。
所以,我们早上起来时,也应该在佛前供养净水。现在已经是春天了,这里的水也不冻了。供七杯水表面上看来不是很多,但它的功德却比七大洋还大,这样的功德谁不愿意希求呢?
当然,你不信因果的话,那也没有办法,如果真的相信因果,行善对自己的恩德非常大。《阿育王譬喻经》中有个公案说,一个人在过路时,看见路旁有一具尸体,开始时他吓了一跳,但凝神一看,尸体上空竟然有天人在散花。他觉得很奇怪,就问那位天人:“你为什么要这样做?”天人告诉他:“这是我前世的身体!前世依靠它,我行持善法、孝顺父母、遵守因果、广造善业,所以现在投生于天界享受妙乐。它的恩德这么大,我才来此散花供养,难道你觉得不值得吗?”
的确,我们若用现在的身体行持善法,乃至生生世世,对自己的恩德相当大,对众生的恩德也相当大。如果一个人出家学佛,修行很好,周围的人会因他的威力和悲心而皈入佛门。但若一个人做坏事,相续中生起邪见,他也会像毒药或炸弹一样摧毁周围的人。所以,我们既然拥有难得的人身,千万不要变成非常可怜的人,务必要对唯一能了脱生死的妙法甘露生起信心。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中不得解脱,原因就是对法没有信心,变成了法油子,今生今世一定不要重蹈覆辙!
当然,生起信心的唯一方法,就是每天闻思修行,尽量不间断,把修学佛法和听闻佛法视为终生最重要的大事。在这一前提下,每天尽量为众生做点有意义的事情。这是我的一种希望,也是多年依止上师的教言总结。要知道,上师最重视的就是闻思修行,通过闻思修行,定会斩断自相续中的烦恼,也能铲除其他众生的痛苦和不善业。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二节课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