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二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理解爲,我們發願以後,理當賜予衆生暫時和究竟的快樂。然而在實際行動中,很多人根本沒有管衆生,也沒有爲其創造快樂的因緣,故應該非常慚愧。

  “未曾依教行”:沒有依教奉行。“依教行”主要指法布施,即通過聞思修行獲得智慧,然後給缺乏佛法知識的衆生講經說法,作各種開示。這些我們也沒有做到,即使偶爾做一點,也是充滿吝啬心、競爭心、嫉妒心,有沒有如理如實的法布施呢?每個人應該比較清楚。

  “未滿貧者願”:沒有滿足貧困者的心願。世間上的乞丐、可憐衆生非常多,本來我們發了大心的人應該幫助他們,但在現實生活中,自己的悲心可能連其他宗教都不如。《德蘭修女傳》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文字:

  “火車就要開動了,一個人匆匆忙忙跑過來,在上車時,他的一只腳被門夾了一下,結果一只鞋掉在了車下。

  火車開動了,這個人迅速脫下另一只鞋,朝第一只鞋掉下去的地方,毫不猶豫地扔了下去。有人問他爲什麼這麼做,他說:“如果一個窮人正好經過那裏,就可以撿到一雙鞋,這雙鞋或許對他很有用呢。”

  這個人就是甘地,在印度,他被人們尊稱爲“聖雄”。”

  這段文字雖然很少,但意義卻發人深省。試問,我們如果掉了一只鞋,會馬上想到利益他人嗎?恐怕很困難。以前我去拉薩的時候,途中翻車,掉了一只鞋。當時我只想快點買一雙鞋,後來好不容易在小商店裏買了雙球鞋,但從來沒有那樣想過。所以我們的心態與這些人有天壤之別,我們在那種情況下,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倒黴,而他們,卻時時想到利益別人,一點一滴也是爲衆生著想。

  講了這些道理以後,我是非常的慚愧,覺得有時候連其他宗教的教徒也不如。世間上有些發大心的人,看見窮困潦倒的衆生時,尚且能把身上的錢、衣服全部給他。而我們大乘佛教徒呢,口口聲聲說要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,但真正做起來的話,連身邊的可憐人也懶得搭理,相比之下,難道不感到汗顔嗎?這充分說明什麼?說明我們的利他心並不是特別強烈。

  所以大家不要高高在上,認爲自己的修行境界超勝于任何人。我們到底是怎麼樣的?不用問別人,自己的心自己最清楚。因此,在修學菩提道的過程中,我們沒有必要傲慢,應該變成一個普普通通的仆人,以這種身份來利益衆生。“在所有的人當中,我是最可憐、最低劣的,我的發心是最差的”,如果有了這種心態,那麼看到誰,都會把他當作上師一樣對待。

  “未除怖者懼”:沒有遣除怖畏者的恐懼。照顧垂危的病人、幫助被判死刑的囚犯、救護菜市場裏的旁生、放生作無畏布施,這些事情我們做了多少?很多人說放生很好,但實際上自己有錢、有能力的時候,放過生沒有?去年剛講《入行論》時,我要求菩提學會的人每個月不定期地放生,定期也有一些規定,但現在已經一年多了,你們自己也問一問,在放生方面做了多少事情?既然在諸佛菩薩前承諾了,自己卻沒有真正去做,難道不感到慚愧嗎?

  “未與苦者樂”:世間上有很多被煩惱業障纏縛的可憐衆生,我們也沒有通過佛法的愛心和智慧來幫助他們,遣除他們心裏的困惑和身體上的痛苦。

  綜上所述,我們來到這個世間,唯一就是住胎時讓母親深受九個多月的苦難,自己在胎中也是備受煎熬,除此之外,沒做任何有意義的事。《詩經》雲:“哀哀父母,生我劬勞。”我們得到了這個人身,倘若只是給父母增添勞苦,怎麼算是孝道呢?蓮池大師說:“親得離塵垢,子道方成就。”唯有讓父母親友遠離世間塵垢,趨入佛門,才稱得上是孝子賢孫。如華智仁波切雲:“想方設法讓父母皈依佛門,方能報答他們的恩德。”若沒有做到這一點,光是來到這個世上吃飯睡覺,然後又回到流轉輪回的歸宿中,那是非常可憐的!

  所以我們應觀察自己對佛法有沒有希求心,尤其是現在所謂的活佛、大成就者,更應該要弘法利生。華智仁波切說:“如果你真正是活佛,那要爲弘法利生的事業做出貢獻。否則,只是爲了自己的飲食、家庭而奮鬥,這不叫修行人,更那不叫大成就者。”

 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,應想盡辦法爲衆生做一點事情。我最近在《入行論》中寫了兩句:“每天都應該爲衆生做點事,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。 ”我內心中真的這樣想,也確實明白這個道理,可是每天有沒有做到呢?絕對是沒有的。但有時候苦惱也沒有用,因爲凡夫人只有這個力量。所以每每看到其他高僧大德或其他宗教徒,默默無聞地爲衆生做事情,心裏就非常非常羨慕。大家也應該在心裏産生一個極爲純潔的心願,這種心願不要一兩天就消失了,而是要長期地留存,這就是最殊勝的發願。

  子叁、宣說思維于法無信解之過而不應舍棄:

  從昔至于今,于法未信解,

  故遭此困乏,誰複舍信解?

  頌詞中的“信解”,即指希求心。意思是說,我們從無始以來直至今天,因爲對佛法沒有希求心,故而在漫長的六道輪回中遭遇如此痛苦,相續中有如山般的煩惱,時刻沈溺于五欲六塵的幻境中,對于覺醒生死大夢的佛法,就像餓狗面前放草一樣,絲毫興趣也提不起來。假如一直這樣下去,輪回什麼時候才能看到邊啊?

  每個人應該想一想:“我來到這個人間,轉瞬即逝的人身應以什麼方式來度過?”釋迦牟尼佛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,任何一法都是最有意義、最有價值的。可是很多人對此興趣乏少,反而對吃喝玩樂、打麻將、喝酒抽煙、去各種不清淨場所樂此不疲,覺得與自相續非常相應,一提起戰爭、愛情、發財等話題,就興致勃勃、議論紛紛,這即是凡夫人的愛好和習氣。可是這些有沒有意義呢?的的確確一點意義都沒有。

  若想對佛法生起信心,需要到一些寂靜的地方去,只有在那種環境裏思維法義,佛法的加持才會源源不斷地在心中湧現。縱然沒有這種條件,一年也要空出幾個月來閉關實修。當然,城市裏的修行人,完全放下是不可能的,但如我前段時間給很多人所講,一年抽出七天來好好地修一修,也會在阿賴耶上面種下好的習氣。

  我們之所以對法缺乏希求心,就是因爲累世的習氣所導致。薩迦班智達在《格言寶藏論》中說:“由于前世沒有求學,今生終身成爲愚者,因害怕後世繼續成爲愚昧的人,今生再怎麼樣困難也要精勤聞法。 ”現在很多人極爲可憐,倘若再這樣繼續下去,下一世很可能轉爲旁生,什麼時候才能解脫啊?相反,如果現在希求佛法,最少也能得到人天福報,再繼續發願的話,還有機會獲得成就。因爲業因果是不可思議的,造善業和造惡業的果報,我們不得不相信。

  《中觀寶鬘論釋》有一個公案:有位天神想害一個人,他先以非常莊嚴的身相出現在其面前,問:“你看我的身體好不好看?”那人回答:“沒什麼好看的,造善業的身體比這更好看。”接著他又變出特別醜陋的身相,問:“那我的身體難不難看?”那人說:“也沒什麼難看的,造惡業的身體比這更難看。”天神沒有辦法,于是捧了一捧水,問:“這些水多不多?”他說:“非常多,比大海的水還多。”天神問他爲什麼,答曰:“若用這一捧水供養佛,此功德無量無邊,大海也無法窮盡其量。”天神感到非常稀有,最後在他面前恭敬皈依。

  所以,我們早上起來時,也應該在佛前供養淨水。現在已經是春天了,這裏的水也不凍了。供七杯水表面上看來不是很多,但它的功德卻比七大洋還大,這樣的功德誰不願意希求呢?

  當然,你不信因果的話,那也沒有辦法,如果真的相信因果,行善對自己的恩德非常大。《阿育王譬喻經》中有個公案說,一個人在過路時,看見路旁有一具屍體,開始時他嚇了一跳,但凝神一看,屍體上空竟然有天人在散花。他覺得很奇怪,就問那位天人:“你爲什麼要這樣做?”天人告訴他:“這是我前世的身體!前世依靠它,我行持善法、孝順父母、遵守因果、廣造善業,所以現在投生于天界享受妙樂。它的恩德這麼大,我才來此散花供養,難道你覺得不值得嗎?”

  的確,我們若用現在的身體行持善法,乃至生生世世,對自己的恩德相當大,對衆生的恩德也相當大。如果一個人出家學佛,修行很好,周圍的人會因他的威力和悲心而皈入佛門。但若一個人做壞事,相續中生起邪見,他也會像毒藥或炸彈一樣摧毀周圍的人。所以,我們既然擁有難得的人身,千萬不要變成非常可憐的人,務必要對唯一能了脫生死的妙法甘露生起信心。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中不得解脫,原因就是對法沒有信心,變成了法油子,今生今世一定不要重蹈覆轍!

  當然,生起信心的唯一方法,就是每天聞思修行,盡量不間斷,把修學佛法和聽聞佛法視爲終生最重要的大事。在這一前提下,每天盡量爲衆生做點有意義的事情。這是我的一種希望,也是多年依止上師的教言總結。要知道,上師最重視的就是聞思修行,通過聞思修行,定會斬斷自相續中的煩惱,也能鏟除其他衆生的痛苦和不善業。

  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一百零二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