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一节课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来治疗吧。过段时间,早上五点钟起来上课,你们第一天、第二天应该可以,但用不了多久就会:“我今天又睡过头了,闹钟没有叫我,隔壁的人也没有喊我,所以就断了传承,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制止呢?”别的办法倒是没有,但这里讲的六种力,应该能够帮得上忙。

  学习大乘佛法最关键的是什么?就是尽量增强自心的毅力,增上信心和希求力。若能如此,不管白天晚上学习佛法,都不会有任何困难,无论哪一个高僧大德,都离不开这样的精进。学佛真的依靠精进,如果有了精进,很多境界容易生得起来,不精进的话,哪怕是皈依或者出家多年,也不一定对众生有利、对自己有利。

  汉传佛教中有个佛光禅师,他门下弟子大智出外参学二十年后归来问:“这二十年来,您老一个人可好?”禅师道:“很好,很好!写书、开示、讲学、说法,世上没有比这更欣悦的生活了,每天我忙得好快乐。”大智非常不忍心,担心师父的身体受不了,关心地劝道:“您应该多休息一点!”禅师说:“夜深了,你去休息吧,有话我们以后慢慢谈。”清晨在睡梦中,大智隐隐听到师父的禅房传出阵阵诵经声,白天禅师不厌其烦地对信众开示,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。好不容易看到师父有一点空闲,他赶紧上前去问:“分别这二十年来,您每天的生活仍这么忙着,怎么都不觉得您老呢?”禅师回答:“我没有时间老呀!”“没有时间老”这句话,终生在大智的耳边一直回荡着……

  我们有些道友每天也过得非常充实,不管是修行也好,帮众生做事情也好,自己都是相当精进。而有些人整天懒懒散散,连一堂课也不愿意听,即使去了,也是在散乱的状态中。虽然这跟他前世发愿有一定的关系,但今生中若经常督促自己,也会有转好的希望。比如两个道友同时来学院,开始时都很懒惰,但后来一个人依靠佛法的力量和加持精进起来,另一个还是非常懈怠,二者之间的距离就会越来越远。

  尽管每个人的发愿力和信心力有差别,但精进是学习佛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,如果少了精进,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办,弘法利生更不用说了。现在很多大德整天忙忙碌碌、不可开交,这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行为,如果有能力的话,我们也要这样发愿!

  庚二(广说)分三:一、具备助缘;二、依助缘精进修持;三、主宰自己。

  辛一(具备助缘)分四:一、信解;二、自信;三、欢喜;四、放舍。

  壬一(信解)分三:一、无信解之过;二、信解之功德;三、以宣说因之方式生起信解。

  癸一(无信解之过)分三:一、思维未行信解之事;二、安立理由;三、宣说思维于法无信解之过而不应舍弃。

  子一、思维未行信解之事:

  发愿欲净除,自他诸过失,

  然尽一一过,须修一劫海。

  我们最初发愿时说:“祈请诸佛菩萨谛听,从今天开始,为利益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,我要发无上圆满的菩提心。”既然发了这个愿,就要依靠大乘的智慧和悲心,从根本上净除自他相续中的烦恼障、所知障为主的一切过患。然而实行起来并不容易,仅仅是净除一个过失,也需要一个劫的精进努力。

  不说根除一切众生的一切烦恼,仅仅是自己的一种烦恼,比如说嗔恨心,也需要千百万年的时间。烦恼在我们相续中根深蒂固,且不论多生累劫,光是今生中的习气爱好,一下子改过来也有点困难。譬如我们每天早上七点起来,如果现在变成三点钟,有些人恐怕一下子接受不了,要花一段时间才能适应。

  同样,学佛也是个长期的过程。有些人觉得学佛很容易,经常给上师出难题:“我已经学佛三年了,怎么还没有开悟?”“我来这里一个多月了,也修了密法,为什么还没认识本性?是你有问题,还是法有问题,还是我有问题?”坦白地回答:是你有问题!你的烦恼有问题,你的对治有问题!

  汉传佛教有发愿文说:“众生无边誓愿度,烦恼无尽誓愿断,法门无量誓愿学,佛道无上誓愿成。”如此殊胜的四宏誓愿,具体行持起来也要花很长时间,并不是一蹴而就的,大家应当明白这一点。

  若我未曾有,除过精进分,

  定受无量苦,吾心岂无惧?

  不要说那么长时间的精进,就是一辈子中、一年中、一月中、一天中,为众生精进修持过多长时间?我们也应该心知肚明。《大智度论》中有一个比喻说:鱼产的卵多得不可思议,但能孵化成鱼的却少之又少,同样,发菩提心的人虽然非常多,然而最后成就誓愿的却寥寥无几。究其原因,就在于修行的精进力不够。假如没有灭尽一切烦恼的精进,势必会在轮回中感受无量痛苦,对此我们怎能无动于衷、毫不惧怕呢?我们的心到底是石头做的,还是钢铁做的?

  大乘佛教就是利益众生,我们已经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愿,但实际行动中做得怎么样,想得怎么样呢?每天二十四小时是为了自己,还是为了众生?这些问题应该思考。说实话,很多人对大乘佛法的希求心不够,不要说大圆满、梦光明、神通神变等超世间功德,假如连对无上佛道的希求心都没有,那算什么菩提心?

  前面讲第三品时,我们每个人都发过大乘菩提心,可是这几个月以来,你们可以观察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相应大乘佛法?这个不用问别人,自己应该最清楚。倘若不相应的话,发心还是有问题,一方面要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,另一方面要再再地发这种誓言。当然,作为一个凡夫人,今天发誓,明天仍能稳固地保持,谁也不敢这样说。但不管怎么样,方向千万不能搞错,假如短暂的人生中一味地搞世间法,天天为了名闻利养而奔波,那的的确确没有意义。

  现在的大多数人,普遍缺乏大乘佛教的基础教育。我平时接触一些佛教徒时,他们口口声声讲的都是自己,甚至说一些跟佛法毫不相干的事情。这是不是发过菩提心的行为?你们不妨分析一下。如果觉得这不太好,希望能够自我反省!

  

  
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六册 第七品 精进 第一百零一节课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