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九十九節課

  第九十九節課

  癸二(修緣難成而懶惰之對治)分二:一、無有怯懦之因;二、有歡喜之因。

  子一(無有怯懦之因)分二:一、斷除難行之畏懼;二、斷除長期之厭煩。

  醜一(斷除難行之畏懼)分二:一、宣說邪念;二、斷除邪念。

  寅一、宣說邪念:

  若言我怖畏,須舍手足等。

  大乘六度萬行的境界不可思議,尤其是發了菩提心後,在漫長的修行道路中要布施頭目腦髓、妻子兒女等等。聽到這些之後,對佛教一無所知或小乘根基的人就産生畏懼:“如果要我也這樣布施身體、將自己的一切施給衆生,在叁大阿僧祇劫當中苦行,那簡直是太可怕了!不要說布施整個身體,就算割一塊肉、拔一根毛也很痛,我肯定受不了這種苦行,所以大乘佛法的精進很難以接受。”

  下面就斷除這樣的邪念:

  寅二(斷除邪念)分二:一、以觀察而斷;二、以修習而斷。

  卯一、以觀察而斷:

  是昧輕與重,愚者徒自畏。

  作者回答說:你們這樣害怕也情有可原,因爲你們對輕重的差別一無所知,才會信口開河說大乘精進無法接受。你們這樣的愚者無端自生畏懼,以盲導盲,令自他都會誤入歧途。

  其實佛陀開示的教言,真正去行持的話,根本不用害怕。世間上有一部分人,認爲學佛非常困難,因爲要遵守很多清規戒律,否則就會墮入地獄;還有些出家人的生活也極其艱苦,吃穿住等哪方面條件都很差。實際上,這只是他們不了解而已,真正了解的話,最嚴重的痛苦就是沒有學佛、沒有出家,整天深陷苦海而不自知。若以智慧來詳細觀察,佛教裏面的持戒、修行一點也不困難。

  比如說我們出家,是自己對人財物等已經看破,以善妙的智慧進行抉擇後,才選擇了這條殊勝的道路,既然心甘情願,又怎麼會覺得苦呢?而且佛教中的任何修行,都有一套次第性的竅訣,絕對不會揠苗助長。佛教裏的各種戒律,如皈依戒、居士戒、出家戒,以及大乘菩薩戒和密乘戒,相當一部分人不敢受,實際上不用害怕,除非你想繼續受苦,如果願意解脫的話,這些約束完全是解脫的方便。

  不僅佛教有這些約束,世間中也是如此。每個正規的企業或單位中,都有一整套規章製度,用來約束員工的行爲,保障企業的正常發展。如果這些都願意遵守,佛教中的戒律爲什麼不行?而且皈依後也不是什麼都不能做,佛陀曾經慈悲開許,假如只能守一分戒或部分戒,這樣都是可以的。皈依佛門並不是入了一個圈子沒辦法出來,沒有必要生畏懼之心。

  當然,修行到了一定境界時,就像《入中論》裏面所講,即使布施自己的身體,也不會有任何痛苦。在藏傳佛教中,多珠·晉美桑給 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大成就者。有一天,他經過西藏西部的一個地方,遇見一大群人正在圍觀一個要被處以極刑的小偷。小偷跨坐在一匹金屬鑄成的馬匹鐵鞍上,馬腹內正用火加熱,他驚恐地慘叫求救,但圍觀者只是笑罵他的罪行。處于無法忍受的大悲心,多珠站了出來,對人們說:“我才是真正的小偷,把他放了!”殘忍的人們不分青紅皂白,砍斷小偷的束縛,把多珠捆綁在鐵鞍上,狂笑著點起了火……這位超凡入聖的瑜伽師,筆直坐著,凝視蒼穹,無聲地離開了這個世界。

  高僧大德的這種利他行爲,是我們無法想象的,我們不要說布施身體,身上稍微切一小塊肉,也是痛得不得了。但若將佛法的境界融入內心,斷除了我執與我所執,那麼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的種種行爲,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。

  現在的社會上,很多人不了解佛法,聽說密宗高深莫測,入了密宗後非常可怕,就開始擔憂自己學密好不好。其實這完全沒有必要,只要你對密法有信心,那就可以進入,進入之後,密宗跟顯宗一樣會應機施教,不會強迫你行持做不到的事情。

  如今有些地方的學佛團體,完全被外道的思想所控製,一點也沒有佛教的味道。還有一部分人,本來信心、悲心、智慧樣樣具足,但因爲對佛教一無所知,所以根本不敢趨入。這些都是沒有懂得佛法所致,因此,我們了解佛法、認識佛法相當重要!

  無量俱胝劫,千番受割截,

  刺燒複分解,今猶未證覺。

  剛才說有些人害怕入了大乘後,因爲精進而受苦太嚴重,所以不敢趨入。實際上這是一種愚昧無知的表現。假如不入大乘佛法一點痛苦都沒有,那不趨入也可以,但若分析趨入和沒有趨入的差別,沒有趨入大乘佛法的痛苦更嚴重。

  爲什麼呢?正如《寶鬘論》所言:“六道生死輪,無初中後轉。”按照顯宗的說法,衆生漂泊在漫無邊際的輪回苦海中,是沒有開始的。在這麼久遠的時間中,我們飽嘗了無量痛苦,尤其是墮入地獄時,在千百萬劫中,一再被獄火焚燒、被閻羅卒砍割、被各種兵器刺殺,口中被灌入燃燒著的銅汁鐵水,身體被鋸子分解成一塊一塊。假如這些痛苦對解脫或積累資糧有點意義,那接受也是值得的,然而一經分析,無始以來的這些痛苦,的的確確毫無價值,也沒有成爲趨入菩提之因,反而在輪回中越陷越深。

  衆生無始以來沈溺在這樣的苦海裏面,如果以前的痛苦完結了,以後不再感受也可以,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,倘若沒有趨入大乘佛法,沒有發菩提心,將來的時日中將永無止境地感受痛苦。在座的道友也是如此,假如沒有發菩提心,相續中沒有生起出離心和解脫之心,今後必定還會在輪回中淪爲地獄、旁生等可憐衆生。有些人說:“反正我的命很苦,不管發心也好、沒有發心也好,怎麼樣都不會幸福的。”既然如此,那還不如發心好,發了菩提心趨入大乘佛法之後,就沒有那麼多痛苦了!

  下面對此問題繼續分析:

  吾今修菩提,此苦有限期,

  如爲除腹疾,暫受療割苦。

  今生爲了解脫而修習正法所受的苦,與輪回的痛苦比起來,前者的苦受輕多了。雖然我們發心之後爲了趨入菩提之果,需要行持六度萬行積累資糧,在這個過程難免有一些痛苦,比如說布施時舍不得財物,持戒時要戰勝煩惱,安忍時受到別人的損害,精進時無法克服懶惰睡眠。可是這些痛苦從時間上看,只是這一輩子或者乃至菩提果之間受苦,並不是生生世世、永永遠遠。從痛苦的輕重來講,大乘修行之苦可以說微不足道,根本無法與地獄餓鬼的痛苦相比。從意義上說,爲求菩提而忍受的苦行,無論對衆生還是自己的了脫生死都有相當大的利益。方方面面進行比較,我們受小小的痛苦就能遣除巨大的痛苦,受短暫的痛苦就能遣除長久的痛苦,所以還是應當趨入大乘佛教的精進。

  打個比方說,爲了去除腹部的腫瘤疾患,身體暫時能忍受醫療所致的創傷痛苦。有些人得了急性闌尾炎後,爲了保住生命甯願開刀。以前有位法師在成都放生時,突然病了,醫生診斷爲急性闌尾炎,問他要不要開刀。他立刻說:“不用問任何人,馬上開刀!馬上開刀!”開刀後他就恢複了,現在身體還是非常好。所以,誰都願意以暫時的痛苦解決長期的疾病。同樣的道理,修行過程中的無吃無穿、六度萬行中的一些苦受雖然難忍,從高僧大德的傳記中看,他們也經曆過無數的寒酸艱苦,但這樣的痛苦對自他有重大的利益,既然如此,爲什麼不願付出一些代價呢?

  學習了這部大乘論典之後,很多人應該願意發菩提心,願意學習佛法的真理。以前有些人一直顧慮:“如果入了大乘佛教,到時候會不會非常麻煩?會不會反而痛苦呢?”這完全是多此一舉,你們應該生起一種無比的歡喜心,爲什麼呢?因爲即生中遇到如此殊勝的大乘法門,聽受了上師的言教,盡管每個人的痛苦不相同,但這種痛苦是有意義的,有意義的事情爲什麼不去做呢?

  再次用比喻進行說明:

  醫皆以小苦,療治令病除,

  爲滅衆苦故,當忍修行苦。

  醫術高明的良醫爲了治病救人,會以小小的治療痛苦去除疾病,比如說做手術、針灸、輸液、打針,這對病人來講還是有一定的痛苦,但以這樣的小苦治愈長期受苦的重病,不管是任何一個患者,肯定都願意接受。

  這一點,在現實生活中非常普遍。一個人只要患上一些病,馬上就到醫院裏檢查,結果出來以後,如果還有希望,開刀動手術也願意。假如醫生覺得結果不太理想,已經成了晚期癌症,爲了安慰病人,就說:“你的病不是很嚴重,回去吃吃中藥就好了。”所以我們以後生病時,如果醫生說吃中藥,要提高警惕啊!否則,到底是回去吃中藥還是回去等死也不好說。萬一到了晚期,那麼沒必要住在醫院裏,還是回家吃一些“中藥”。按照我的理解,吃中藥是念阿彌陀佛的意思,因爲決定會死,所以應該回去念阿彌陀佛。總之,我們以後生病的時候,應該注意醫生和家人的表情,如果報告來了以後,家人的臉色不對,或者醫生的態度怪怪的,那可能是無可救藥了,開玩笑!

  既然治療的痛苦都願意忍受,爲了利益叁界輪回的所有衆生,讓他們圓滿獲得快樂,遠離一切苦難,就更應該安忍了。比如修持佛法時,早上起來特別困;修安忍時,受到別人的危害忍不了,這些痛苦跟無始以來的輪回之苦比起來,那簡直是不足挂齒。

  每一位學習大乘佛法的人,應該好好思考自己趨入大乘好,還是不趨入大乘好?趨入大乘的話,的確是有些痛苦和磨難,這一點也是事實,但如果沒有趨入大乘,永遠都沈溺在輪回苦海中,痛苦何時才有盡頭啊?所以我們應該知道,自己選擇的道路非常正確,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,千萬不要遇到一點點違緣和不順,就馬上退失信心:“我要離開這個道場,以後去當個道士算了!”這是非常可憐的想法,對佛法的見解沒有打下穩固基礎的話,恐怕經常會飄飄悠悠的,自己也不知道在幹什麼。

  我經常這樣想:不管是出家人、在家人,應該在十幾年、二十幾年中學習佛法、聞思佛法,這樣自己的見解才會穩固,否則,短暫的時間內學一點,而且學得也不是很踏實,那這種見解不一定永恒存在。尤其是有緣分的話,應該從小就背誦串習大乘經論。

  剛才還沒有上課時,一個9歲的新加坡小孩,在電…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九十九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