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話裏給我背《入行論》的一至五品,他背得特別好,我心裏真的很高興,但後來快要上課了,時間來不及我就下來了。9歲的孩子能背《入行論》,而且背得很快,那他長大以後,不管受到什麼樣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,都會有一種佛教的方向感,做任何事情都不會離開慈悲和智慧。作爲父母,對孩子的這種教育還是非常重要。
在座的有些道友,倘若從小就受過《入行論》、《大圓滿前行》的教育,見解行爲會非常正,但因爲長期沒有受到這些教育,而且接受了一些不太好的世間教育,相續中有許多邪見垃圾需要清理,不清理的話,將會對解脫一直作障礙!
凡常此療法,良醫皆不用,
巧施緩藥方,療治衆疴疾。
上面已經說了,從總體方面講,世間的痛苦和大乘精進的痛苦完全不同,世間的痛苦極爲嚴重,而大乘精進的痛苦並不可怕。現在換一個角度來講,佛陀所提倡的苦行,絕對沒有世間的痛苦厲害。這個道理該怎麼理解呢?
世間平常的治療之法,如吃藥、針灸等,有些手段非常殘忍粗暴。有的道友在生病時,如果遇到不太好的醫生,打針的時候極其可怕。所以作爲一個病人,首先要看醫生的臉慈不慈悲,假如他比較慈悲,那心裏有一種安全感,如果滿臉凶相,就心驚膽戰、非常害怕。
而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,是治療一切衆生身心疾病的良醫,佛陀並不用世間醫學的治療方法。現在有些治療非常可怕,比如換肝髒、換心髒,聽說有些醫院不打麻醉藥,直接把肚子劃開做手術,病人一直撕心裂肺地慘叫。釋迦牟尼佛的佛法中哪有這樣的?雖然強調布施身體,但下文中也會講到,自己先要達到一種境界,那時候布施身體一點痛苦都沒有。
還有些人說:“佛教要布施很多錢財,這個我不願意,所以不皈依。”其實佛教並沒有強迫你必須布施,佛陀說布施的時候不能有吝啬心,如果稍有一點吝啬,覺得“哎喲,太多了吧”,那不布施也可以,沒有一點強迫性。
良醫佛陀遣除衆生煩惱的方法,采用極爲溫和的措施,讓我們做起來簡便易行,根本不會有任何痛苦。不管是行持六度中的哪一度,佛陀都有非常善巧的方便方法,並以奇妙的智慧進行攝持,有了這些智慧和方便之後,無論做什麼事情都不會痛苦。
比如我們相續中有八萬四千煩惱,爲了遣除這些煩惱,佛陀開示了八萬四千法門。雖然煩惱比較多,總的可分煩惱障和所知障,煩惱障又分根本煩惱和隨眠煩惱,根本煩惱中的貪心,種類也是非常多,如貪財物、貪人、貪自己身體,但一切的對治法均可歸攝爲一種,即看破、放下,或者說觀空性、觀無常,這種方法誰都願意接受。
表面上看來,山上的修行人特別苦,有些新聞記者或領導來到這裏,看見有些道友的房子和他的生活狀況後,瞠目結舌:“這麼苦啊!一個人這樣活著,難道不會死嗎?”其實換個角度來看,我們住在木屋裏清淨地修行,看見世間人煩躁複雜的生活後,也可以反過來問:“這麼苦啊!你怎麼過得了這種生活?我是一天也呆不下去,還是到寂靜地方去吧。”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不相同,但有些人的價值觀確實沒有價值,就像眼翳者看海螺是黃色的一樣,他的價值觀是完全錯誤的。
釋迦牟尼佛所講的甚深教言,世間的任何學問也無法與之相比。雖然孔孟之道是中國文化的精髓,裏面也有些教言值得借鑒(如生活簡樸),但一遇到深奧的地方,他們往往采取回避的態度。比如有一個弟子問孔子:“到底鬼神存不存在?”孔子回答:“未能事人,焉能事鬼?”又問:“人死後是什麼樣的?”孔子回答:“未知生,焉知死?”所以完全是一種回避。若是我們佛教的話,對鬼神的存在怎麼樣了解,對死亡的到來怎麼樣面對,這些問題講得非常清楚。我們很多人以前學習古文時,覺得古文的含義很深奧,古人的文化思想很有價值,但是遇到了佛法以後,的確有“會當臨絕頂,一覽衆山小”的感覺,世間上的文化全部可以包含在佛教中。所以,任何一種相似的智慧想反對佛教的話,我們應對他生起無比的悲心,如果有機會,則應以佛教的真理一一推翻他如山王般的邪見,這是非常容易的事情。
總之,大乘佛法的精進,根本不需要害怕,如果你心裏畏縮,行爲也會畏縮的,如此一來,普度衆生的事業根本沒辦法做下去。反之,倘若你有勇氣、有志氣,做衆生的事情絕對不會有問題,實際上這也並不困難,堪布根霍在講義裏面說:“修持大乘佛法時,只需要端坐在舒適的坐墊上,內心觀空性或者觀慈悲心,以此即能利益無量無邊的衆生,這有什麼困難和痛苦呢?”所以,修行人的生活非常非常快樂。我們若有一些能力,應親自做些有意義的事情度化衆生;如果實在沒有能力,內心的力量也不可思議,應住在適合的環境中觀修大悲心。
總而言之,所有的佛友千萬不要舍棄大乘菩提心,也沒有必要舍棄,因爲大乘菩提心能利益自他一切衆生,而且在行持的過程中,一點困難和危害都沒有。
釋迦牟尼佛甘露般的教誨,是真正能生起功德的妙藥,對我們來講,這是至高無上、無與倫比的如意寶。今生遇到了這樣的教言,如果厭棄它、放棄它,這個人可以說沒有心髒,愚笨得跟豬沒有任何差別。真正有智慧的人,應當通過智慧來了解佛法的奧義,以此解開人生道路上的生死迷茫,趨入光明正道而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!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九十九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