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九十八節課

  第九十八節課

  《精進品》講了斷除叁種懶惰,第一種同惡懶惰已經講完了,今天接著講斷除第二種耽著惡事懶惰。

  這種懶惰的本體,前面也介紹過。有些人對聞思修等與解脫有關的法沒興趣,卻對世間瑣事非常精進。實際上這並不是精進,反而是一種懶惰。

  辛二、斷除耽著惡事懶惰:

  棄舍勝法喜,無邊歡樂因,

  何故汝反喜,散掉等苦因?

  我們爲什麼舍棄無邊歡喜之因——殊勝佛法,卻偏偏樂于耽著散亂沈掉、唱歌跳舞、世間八法等痛苦之因?

  佛法具足初善、中善、末善,叁個時分中都是善妙的。誠如《隨念叁寶經》所言,最初能生起信心的善妙,中間能斷除一切分別念的善妙,最後能生起解脫智慧的善妙。這樣的佛法,唯有通過聞思修行才能獲得。觀音上師在西方國家說過:“我們皈依叁寶中,法寶是最重要的,因爲僧寶和佛寶皆依法寶而來。”大家都清楚,修持佛法的僧團叫僧寶,修持佛法而得圓滿正等覺果位叫佛寶,所以,皈依叁寶最重要的,就是皈依法寶。若將佛法的真理了如指掌,相續中産生不退轉的信心,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違緣,對叁寶的信心也不動搖,就是所謂的皈依法寶。

  在這個世界上,遇到佛法的智慧,確實是最殊勝的獲得。我現在是這樣想,未來也是這樣想。在我這一生中,該擁有的,已經擁有了;該獲得的,已經獲得了;該享受的,已經享受了,但對我而言,最有意義、最有價值的獲得是什麼?就是佛法的甘露。有時候坐在木屋裏,內心非常感激傳承上師們。盡管自己相續中的境界微不足道,但也是來之不易,這完全是依靠傳承上師們的口傳和他們的方便方法。

  即生中遇到這樣的佛法、這樣的教言,實在是多生累劫中積累資糧的果報,所以大家應該萬分珍惜,生起無比的歡喜心。要知道,依靠佛法的威力,能遣除我們一切的恐怖和痛苦,現在這麼多出家人和居士,如果沒有學習佛法,可能每天都過得亂糟糟,不知流了多少的眼淚。但自從學了佛、出了家以後,聽說眼淚就幹了。你們很多人想一想,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磨難,依靠佛法不說解決生生世世的輪回大事,僅僅從今生來講,它所賜予的精神力量,也是任何藥物與教言無法與之相比的。所以大家應該從心裏知道,佛法是一切安樂之因,哪裏有聞思修行,哪裏有講經說法,自己就應該歡喜踴躍、積極參與。

  然而,世間上的很多人,對殊勝佛法沒有興趣,反而對殺生、偷盜等不如法行爲,惡語、绮語、離間語等無稽之談樂此不疲。幾個人聚在一起閑聊時,就沒完沒了地說些無關緊要的話,起心動念也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。因爲身口意不堪能,平時的所作所爲毫無意義,經常沈溺于醇酒、美女、歌舞中,或迷戀打麻將、打牌等,把寶貴的時光白白荒廢了。

  大家應該發願:把這種深厚的惡習盡量斬斷,生生世世與佛法相應。否則,若沒有佛法的滋潤,即使有地位、有財産,也不一定感到快樂。因爲快樂並不建立在金錢、地位或名聲上,而在于內心的調整、內心的甯靜。

  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:昔日有布德哈國王和梵施國王,他們兩國兵戈相加,梵施國王戰敗,孤身一人騎馬逃入森林。王宮裏的嘈雜生活,早已令他的身心疲憊不堪,在不遠的地方,有一群孔雀自由自在地生活,國王見此,非常羨慕它們的寂靜悠閑。當時林中有一位獨覺在靜修,國王看見後,頓時生起很大的歡喜心,立即用僅有的幹糧供養獨覺,並以此功德回向:“願我生生世世變成孔雀!”

  表面上看來,有緣分供養獨覺很不容易,一個大國王竟然發願變成旁生,特別不值得。但後來因爲他的發願力,釋迦牟尼佛講法時有一只孔雀在旁邊聽,死後轉生爲人,很小就獲得了正果。佛陀講述這個公案時,也說他喜歡寂靜,因不願散亂而生生世世都變成孔雀,今生遇到了佛的教法,很容易就獲得正果。

  前段時間,有些領導來學院視察,其中有一個領導特別不想下去,很想在這裏出家。他看到修行人的木屋後,覺得這裏的條件雖然艱苦,無法與大城市相比,但每天的修行生活非常有意義,人人好像沒有心事,很開心的樣子。後來他一見我就說:“我差點不是出家了!”

  的確,佛法有種甯靜感,到過寺院的人,應該都有很深的體會。這種甯靜來源于佛法的淨心,如果心靜下來,很多境界也會現前的。但若沒有這樣,心就像無有主張的小孩,不由自主地往外散,誰都可以引誘,每天心都特別累。其實,把所有的事情全部放下,一心一意地修持佛法,這是非常好的抉擇。但這也要詳細觀察才能決定,千萬不可一時沖動!

  總之,不管你是在家人、出家人,一定要思維法義、精進修持。《學集論》中引用佛經說:“出家人必須要經常聞思修行、念誦經典,否則就不成爲出家人。”不僅出家人如此,修行人也要每天思維一些佛法的意義。法王如意寶的《教誨甘露明點》裏面講了叁個要點:一、人格賢善,心地善良,心胸寬廣,有遠見、有智慧;二、戒律清淨,不管是小乘戒、菩薩戒、密乘戒,都要護持好根本戒,莫與解脫有抵觸;叁、無垢智慧,每天要憑自己的力量,對清淨的教言作聞思修行。對此大家應牢牢記住!

  辛叁(斷除自輕淩懶惰)分二:一、略說;二、廣說。

  壬一、略說:

  勿怯積助緣,策勵令自主,

  自他平等觀,勤修自他換。

  這一頌概括了斷除自輕淩懶惰的方法。在修行過程中,如果一點勇氣都沒有,修行絕對不可能成功,而對治這種懶惰的精進,主要分爲加行、正行、後行叁個方面。

  一、加行:可分盔甲精進、加行精進。盔甲精進,對應頌中的“勿怯”,即修行任何法都不能怯弱,不然別說獲得佛果,就連一件簡單事情也辦不成。加行精進,對應頌中的“積助緣”,助緣有四種,即信解、自信、歡喜、放舍,下文也會具體講解。

  古代國王出征時,需要披上盔甲,具足四大軍隊,這樣迎戰才會勝利。同樣,我們與懶惰交戰時,首先自己不能怯懦,一定要有勇氣,提醒自己:“諸佛菩薩也是由凡夫人變來的,他們可以獲得成就,我爲什麼不能?高僧大德都能精進修行,我爲什麼不能?”

  二、正行:“策勵”,指依靠正知正念來護持、取舍。

  叁、後行:“令自主”,通過上面幾種教言,令自己的心獲得自在。很多人在修行過程中,心根本沒辦法獲得自在,如果依靠精進、正知正念的攝持,到了一定的時候,心自然會解脫一切束縛。

  通過這種方式,精勤觀修第八品的自他平等(自己與衆生本體平等)和自他交換(衆生的痛苦由自己代受,自己的快樂施予衆生)。

  此偈頌在科判中叫“略說”,實際上自他交換的教言在下一品中才講,但在這裏講也沒有矛盾。

  總而言之,依靠這幾個教言,能斷除相續中的自輕淩懶惰,讓身心獲得自在。大家都願意變成很好的修行人,但如果沒有一定的精進,光是想而不下工夫,也不一定能起到作用。其實,每個人都能做到精進,關鍵是願不願意發這種心。《喜馬拉雅大成就者的故事》中說,岡波巴依止了米拉日巴尊者很長時間,後來他在離開上師之前,請上師賜予殊勝教言。米拉日巴尊者沈默良久,說:“沒什麼可教的,今後還需要更多的努力。”岡波巴沈默了一會兒,轉身起程,越過了一條小溪。米拉日巴尊者望著他遠去的背影,知道以後再也見不到他的心子了,忽然大聲叫道:“我有一個很殊勝的秘密教言,它太珍貴了,以致無法隨意示人。”岡波巴回過頭來,只見上師轉身彎腰,把破衣服撩起來,露出像馬蹄一樣堅硬、傷痕累累的屁股,那是上師長年累月在石頭上打坐的結果。“我的心子,這是我最後的教言,認真去做吧!”一個蒼老的聲音遠遠傳來……

  以世間眼光看來,這是一種侮辱或者不如法的行爲,但真正有信心的弟子和具證悟的上師聚合時,依靠一種表示方法,就能令心獲得證悟。後來岡波巴也遵從教導,沒有到處雲遊,而是像上師那樣安住一處,精進努力地修行,最後他在噶舉派中有什麼樣的地位,大家應該非常清楚。所以,上師的每一句教言、每一個指示,都能使有信心的弟子認識心的本性,或者決定一生中的修行方向。

  因此,大家一定要穩重。如果今天求這個法,明天求那個法,每天都是換一個新鮮的法,換一個新鮮的上師,自己不一定有收獲。到了一定的時候,也該安住下來了,沒有必要東想西想,想了也不一定有結果。

  對此偈頌各大論師頗有爭議。因爲正在講精進度,突然提到自他平等、自他交換,上下文有些不連貫。所以布布達論師認爲,這不是寂天菩薩的原文,而是後人所加。但也有些論師認爲,這是下一品的連接文。此種觀點我不太認同,假如真是連接文,理應是本品的最後一頌,中間出現也未免有點突兀。布頓大師在《入菩薩行論注釋》中也認爲,這並不是寂天菩薩的原文。至于到底是不是原文,後來的修行人可以廣作分析,我們這裏大概了解一下頌詞的意思即可。

  壬二(廣說)分二:一、修思維因無有能力而懈怠之對治;二、修緣難成而懶惰之對治。

  癸一、修思維因無有能力而懈怠之對治:

  不應自退怯,謂我不能覺,

  如來實語者,說此真實言:

  所有蚊虻蜂,如是諸蟲蛆,

  若發精進力,鹹證無上覺。

  有些人說:“我這種人特別可憐,沒有智慧、沒有精進、沒有境界,怎麼可能成就呢?不要說佛果,連阿羅漢的果位也遙不可及!”于是自己輕蔑自己,自己侮辱自己。這是不合理的。任何事情的成功,都離不開精進和努力,不要說佛法,世間上的成功人士,有些人的智慧也不一定高,能力也不一定強,但因爲他們的心比別人大,願意做、也敢做,這樣才會有成功。修行人也同樣如此,不管你是什麼根基、什麼界性,千萬不要放棄自己,不要覺得這一輩子沒有希望了,什麼時候死就死吧。此種脆弱的心態,是修行中的一大障礙。

  假如真能精進,迅速成就也不是沒有可能。以前印度有位年過花甲的老修行人…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九十八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