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九十六節課

  第九十六節課

  今天繼續講爲斷除懶惰而觀修死亡無常,前兩個頌詞已經講了,今天是第叁個頌詞:

  通道遍封已,死神正凝望,

  此時汝何能,貪食複耽眠?

  生存于世的衆生,有沒有通往不死的通道呢?絕對沒有。不管是叁善趣的天人、阿修羅、人,還是叁惡趣的地獄、餓鬼、旁生,只要有生,必定有死,不死的通道已被封鎖了。死神正目不轉睛地凝視著你,如同屠夫緊盯著牛圈裏的牦牛,在物色宰殺的對象一樣。不管你是什麼樣的身份,有什麼樣的地位、財富、才華,終究都難免一死。此時此刻,你怎麼還能安心地貪執美食歌聲等世間娛樂,悠閑地酣酣沈睡呢?

  我們返觀內心時,這個道理並不難懂。在整個世間上,從死神口裏逃出的衆生,古往今來也遍尋不得。既然如此,爲什麼還成天貪執世間八法、做無實義的事情呢?所以,大家應該抓緊時間精進修行,正如昨天所言,倘若相續中生起了無常觀,白天就不願意浪費時間,晚上也不會睡得太多。

  以前,麥彭仁波切有個弟子叫做單曲,住在青海班瑪縣的森林中,他晚年時一直在那裏閉關,刻六字真言等行持善法。每天晚上,他只睡極短的時間,半夜叁更醒來時就大喊:“單曲,你怎麼還在安閑地睡著?難道不需要修持正法嗎?”然後馬上爬起來,以磕頭禮拜來對治睡眠。噶當派高僧大德亦是如此。我們不妨想一想,自己在修行中能不能做到這一點?

  不僅修行人不應空耗時日,有些世間人爲了求學也會惜時如金。大家都知道“頭懸梁、錐刺股”的故事吧,古代的讀書人爲了戰勝睡眠,節省時間看書,就把辮子懸在梁上,或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。我剛出家開始學習佛法時,晚上看書實在太困了,也把繩子吊在脖子上,不讓身體倒下去睡覺。(那天我看薩達姆判死刑時,也是這樣吊著,有點危險!)

  可是現在的很多人,包括修行人在內,不管是白天晚上,根本沒有時間概念,怎麼樣空耗也無所謂,從來不考慮一天應當如何度過。這是不合理的!不要說佛教徒,有些世間人也不會如此。空想社會主義者克勞德先生,出身于貴族家庭,從少年時代起便立下大志,決心用自己的知識爲人類造福。15歲時,他囑咐仆人每天淩晨用這樣的話來喚醒自己:“克勞德先生,起來吧,偉大的事業正等待著您!”以此幫助自己戰勝了惰性,不斷投身于所創造的事業中去,在人類發展史上留下了光輝的足迹。

  我們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,每天也應該如此早起。聽說前一段時間,學習《入行論》的有些道友,每天早晨六點時,就用手機互相發短信,督促對方起來修菩提心。這種勉勵非常有必要!作爲末法時代的我們,若能像古聖賢那樣,不需要別人施加壓力也能自覺精進,當然是最好的,但一般的凡夫人必須要有壓力,否則,幾分鍾的熱情很快就會消失。所以,我經常強調共修、共同學習,原因也是衆人的力量非常大,有了他人的鞭策,再加上自己的精進努力,即便在很短的時間內,修行也會突飛猛進。

  世間上的名人智者,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取決于精進。他們的智慧不一定非常超群,但因爲一生中對時間特別珍惜,依靠不共的毅力和智力,很多方面超越于他人。在別人懶懶散散、渾渾噩噩打發時光時,他們則通過勤奮努力,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。

  那麼,我們應該怎麼樣精進呢?作爲欲界衆生,不吃不喝不睡肯定不行,但在適當休息的基礎上,盡量把時間用于修行和有意義的事情方面,對自己的今生來世都有利益。

  總之,我們每個人都已趨入了必死之路,不應繼續耽著享受世間快樂。假如能看見自己將會如何死亡,恐怕飯也吃不下、覺也睡不著。可惜的是,我們被無明遮住了慧眼,總覺得自己不會馬上死,所以一直沒有修行。因此,學了這個法以後,大家應該把時間利用起來,將精力用于對來世有利的修行方面。

  醜二(思維迅速死亡而勸勉)分二:一、略說;二、廣說。

  寅一、略說:

  死亡速臨故,及時應積資,

  屆時方斷懶,遲矣有何用?

  死亡很快就會降臨,故應抓緊時間積累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。如果有人想:“雖說必定死亡,但是不要緊,接近臨死時或年紀老了以後再行善也可以。”這種說法顯然不合理。死亡臨頭才斷除懈怠則爲時已晚,到那時再精進又有何用呢?

  我們生在人世中,總有一天都會死,即使現在活著的時候,也是生緣稀少、死緣衆多,隨時有可能失去生命,猶如水泡般不會恒常停留。龍猛菩薩雲:“呼氣吸氣沈睡中,能得覺醒極稀奇。”意思是說,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間,今天酣然入眠,明早還有機會醒來,實在是太稀有了!(但有一位法師解釋爲:“在呼氣吸氣的沈睡中開悟,真是稀有啊!”這種說法可能跟前後不一定連得上。所以法師們在講經說法時,應該對照文章的前前後後,務必了達其中的本意。)

  《因緣品》雲:“明日死誰知,今日當精進。”明日會不會死,誰也沒有把握,因此應抓住當下的時間,精進修習善法。假如一拖再拖,就會喪失很多修行的機會。《法句經》也說:“若人壽百歲,怠惰不精進,不如生一日,勵力行精進。”有些修行人雖已皈依多年,但從來沒有好好修持,智慧和福德一點也不長進。還不如一個人非常精進,哪怕在佛學院、寺院或佛教團體中學一年,進步也遠遠超過這些人。

  人生百年,終有一死,但死亡什麼時候來,這確實很難說。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暫時不會死,于是天天放逸懈怠,一旦死亡降臨,他們完全措手不及。現在有很多人,從小沒有受過無常的教育,故對死亡沒有計劃安排,覺得自己好像能活千萬年,這真是愚昧無知的一種表現。我們學習大乘佛法之後,應該對死亡有所認識,始終要有“我今天可能會死吧”的緊迫感,這樣修行才會成功。

  然而,很多人在死亡降臨時,根本沒有准備。1998年9月17日,廣州發生了一件千古奇禍:27歲的姑娘肖少華,約男友到自己家中吃飯,慶賀父親69歲生日。下午5點她給家裏打電話,說自己馬上就回來。打完電話後,二人跨上摩托車,在公路上風馳電掣地向家中駛去,時速在60公裏以上。5點35分時,刮了一陣大風,把一根金屬電線吹落,橫在公路中間。載著二人的摩托車以高速經過時,金屬電線將二人的腦袋齊刷刷切斷。沒有頭的身軀保持原來的姿勢,騎在摩托車上,向前沖了60米以後才倒下。

  可見,不管是坐車也好、坐飛機也好,死亡突然到來的時候,前一分鍾活在人間,後一分鍾已經變成中陰身了。我每一次上高速公路都膽戰心驚,過了出口才稍稍緩一口氣。然而,除了高速公路以外,死緣也是不定的。像我這樣膽小的人,可能哪裏也找不到,每次我出去時,即使只有兩叁天,家裏也都做好了准備,假如沒有回來,東西應該怎麼處置。但我一直死不了,每次又回來了,所以給自己帶來了很多不好意思的麻煩,只不過沒有告訴別人而已。

  要知道,死亡總是毫無預兆地出現,令人來不及做任何准備。有些人一旦知道自己必死無疑,或者是癌症晚期時,一下子就懵住了,絕望了。我們作爲大乘修行人,首先要對死亡有心理准備,若沒有到最後一刻,決不能放棄精進修行。否則,臨時抱佛腳恐怕就來不及了。

  北京師範大學的于丹教授講過一個故事,雖說是世間的道理,但我覺得用在佛教上更爲貼切。故事的內容是:兩兄弟的家住在80層的高樓上,一次他們半夜叁更回來,發現電梯已經停了。二人經過商量,覺得自己年輕力壯,幹脆爬樓梯回家。他們先爬了20層,覺得累了,哥哥告訴弟弟:“包太重了,把它先放在這裏,明天再下來拿。”于是扔下了包袱,輕裝上陣,繼續往上爬。

  到了40層時,弟弟開始抱怨:“你既然看到那個通知,爲什麼不告訴我?咱們可以提前回來。”哥哥說:“我不是忘了嗎?忘了有什麼辦法。”他們開始互相爭吵、指責。

  吵吵嚷嚷之下,兩人爬到了60層,盡管心裏非常不滿,但累得要命,爭鬥的力氣也沒有。只休息了一會兒,又繼續往上爬。

  終于到了80層,兄弟倆已是精疲力竭、奄奄一息。他們緩了一口氣,正准備開門,一摸口袋才發現——鑰匙還留在20樓的包裏。無奈之下,兩人只好在門口睡了下去……

  這個故事,正說明了我們人生的幾個階段。20歲的時候,不管是生活也好、工作也好,基本上已經定位了;40歲的時候,出現對社會、家庭的恩恩怨怨,肚子裏經常有抱怨和牢騷;60歲的時候,雖然內心有諸多不滿,但已經沒有力氣了;到了80歲接近死亡時,回顧整個人生曆程,好像自己一無所得,尤其最關鍵的“來世”鑰匙,在20歲時已經忘記帶上了。相反,如果從20歲就開始修行,到了80歲時,可能會直接進入來世的快樂生活。但若一生就迷迷糊糊地過了,臨死卻希望時光倒流、重新做人,那時已經沒有力氣了,也沒有這個機會了。

  所以,大家應當用此教言來勉勵自己。當然,從小行持善法是最好的,倘若沒有這種緣分,什麼時候遇到佛法,就從那個時候開始,精進修持也不遲,這樣臨死才不會感到任何後悔!

  寅二、廣說:

  未肇或始作,或唯半成時,

  死神突然至,嗚呼吾命休!

  此頌進一步說明了死亡無常。無常來得特別快速,有些人在一件事尚未開始時,死神驟然而至;或者剛剛開始做,就猝然死亡;或者事情已經做到一半,死亡瞬間降臨到了頭上。假如自己沒有好好行善,那時候只能痛心疾首地感歎:“哎,一切都完了,吾命休矣!”

  這種現象在每個人身上都會發生,不管是幼童、少年,還是中年、老年,都會以不同的方式趨入死亡,不一定白發蒼蒼才離開人間。經常可以發現,有些人剛打算做一件事情,還沒開始就撒手人寰了。以前有個出家人,發心建造學院的桑耶佛塔,沒有正式啓動就離開了人間。那天我去廣東佛山時,很多居士也講起了他的故事,當時大家都感慨萬分。

  有些人在事情剛開始做,還…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六冊 第七品 精進 第九十六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