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四節課

  第八十四節課

  現在還是講“修承受痛苦之安忍”。前面已經說了,我們在漫長輪回中遭受過各種痛苦,但由于沒有修持安忍波羅蜜多,對自己和他人無有絲毫利益。如今大家有緣值遇大乘佛法,理應從內心深處發願:“以前我一直隨輪回順流直下,再這樣下去的話,永遠沒有解脫的機會。現在遇到了殊勝論典和善知識,什麼時候解脫,當然要依靠自己的因緣,但我絕不會再沿著業和煩惱的道路跑了,應該逆流而上,向解脫的方向邁進。”這種修行的方向,每個人都要確定。

  世間上的芸芸衆生迷惑顛倒,對前後世這一基本概念,模糊不清、猶豫不定。還有些人,包括出家人和修行人在內,雖然相信前後世的存在,卻不知道如何修行才能解脫,這是非常遺憾的事情。現在大家已經醒過來了,明白原來走的那條路是錯的,所以要發願往解脫的方向前進。這樣發願以後,大家在修行過程中,可能會遇到痛苦、災難、折磨,但這並不是特別可怕,也不是特別嚴重,下面就闡述這個道理。

  安忍苦不劇,複能成大利,

  爲除衆生害,欣然受此苦。

  修安忍的痛苦並不那麼嚴重,而且無始以來在輪回中,我們所受的無義之苦不可計數,現在修安忍的苦行能成辦廣大利益,遣除衆生的一切痛苦,爲什麼不欣然接受呢?

  作爲一個凡夫人,對安樂都非常執著,誰也不願意感受修行的痛苦及遭到怨敵的侮辱誹謗。但真正有智慧的人,知道與地獄的寒熱之苦、餓鬼的饑渴之苦、旁生的役使之苦比起來,修行人在寂靜的地方精進修持、無吃無穿,或者遇到了各種怨敵,這些痛苦簡直微不足道,爲了解除大痛苦而付出小代價,這一點是天經地義的。所以,安忍的痛苦並不是特別可怕。

  另外,安忍還能成辦大利益。比如我們冒著嚴寒每天聽一堂課,或者怨敵進行誹謗時沒有以牙還牙,反而欣然接受,這種善業的果報是相當大的,尤其在菩提心的攝持下修安忍,對生生世世都有無盡的饒益。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,曾轉生爲仙人、龍王、鴿子等修菩薩行,爲了利益衆生,他每次遇到逆境時,忍受了難以想象的種種苦行。(希望大家在學習本品的同時,多閱讀《釋尊廣傳·安忍品》,內容大概有一百多頁。若將此處教言與那些公案結合起來,對自相續會有非常大的幫助。)比如說,釋迦牟尼佛曾爲行境仙人時,魔王波旬幻化出五百位惡人,于五百年中,日夜不停地緊隨仙人身後加害,從早至晚、不舍晝夜。這五百人于仙人行、住、坐、臥之時,不放棄分分秒秒在仙人面前說不悅耳言詞,對其進行惡語中傷。但仙人始終以慈心對待他們,從無生出半點惡心,且只觀這些人的功德。

  換作是我們的話,不要說五百個人五百年中害自己,哪怕一個人一天中找麻煩,自己也會大發雷霆。假如有人早上敲門,無緣無故地誹謗自己,中午又來故伎重施,晚上再來時,有些人就忍無可忍了,一開門便破口大罵:“你有毛病啊?上午來時我是在修安忍;中午我雖然很生氣,但也沒對你怎麼樣;現在半夜叁更你又來,簡直得寸進尺,你認爲我是好欺負的嗎?……”挽起袖子,就氣勢洶洶地要打人。其實,作爲大乘修行人,面對這種情況時,仍要發願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而修安忍。

  現在的社會非常複雜,人與人之間、國家與國家之間,沖突戰爭等頻頻發生。在這樣的大環境下,自己遇到怨敵時,心若能不隨外境轉,住于安忍的境界中,生起不如法的心態馬上用殊勝竅訣來對治,這就是最快樂、最圓滿的修行。世間中這種行爲亦令人頗爲贊歎,來世的出世間功德,那就不用廣說了。

  所以,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應以歡喜心來接受一切損害,尤其當別人無故加害時,理應爲了衆生的利益心甘情願地忍受。佛經中明確說過:“衆生因貪欲在地獄旁生及羅刹界中受過無量痛苦,而佛子爲了獲得菩提,面對斷頭砍肢、毆打殺害等痛苦,有何不能忍受呢?”所以學習大乘佛法的人,首先要有自己的方向,其次一定要堅忍,只要對衆生有利、對自己有利,什麼事情都要樂于接受。《經莊嚴論》中也說:“具有大慈大悲的大乘發心人,對衆生有利的苦行,應當值得忍受。”

  大家平時在工作和生活中,應選擇最有意義的事情做。什麼最有意義呢?就是利益衆生。利益衆生的行爲、利益衆生的心態,非常非常的珍貴,哪怕你相續中生起一刹那間的利他之心,行爲上做出一次的利他之舉,這也是黃金買不到的。人的身份不重要,發心才最重要,這樣的發心,最好能從小時候就開始培養。

  然可惜的是,現在很多人從小沒有受過大乘慈愛方面的教育,始終灌輸的是以我爲中心的各種知識。按理來講,如果從幼兒園開始,老師經常教一些利他的道理,讓小孩看一些利他的畫片,養成幫助衆生的習慣,然後小學、初中、高中不斷地串習,那麼長大以後,他的行爲一定會利益衆生的。畢竟對每個人來講,青少年時的教育對一生的影響特別大。

  現在家長把孩子們送到學校讀書,這也是整個社會的要求。當今世界是知識爆炸的世界,沒有知識的人,不要說對社會和人類做貢獻,就連自己的飯碗也成問題。但與此同時,父母也要關心孩子的心地培養,如果從小沒有這方面的教育,孩子讀完大學或工作以後,突然要改變原來那套理念,那是相當困難的。現在有些知識分子,從小接受唯物論和無神論的教育,後來在工作或讀研究生時,偶爾的因緣開始學佛,但由于以前的觀念根深蒂固,經常懷疑前後世會不會存在?業因果真的不錯亂嗎?極樂世界確實有嗎?……許多疑慮一直纏著他的身心。因此,在佛教徒的家庭中,父母應注重對孩子的心地培養,隨著孩子愛心和慈悲心的成長,才會對家庭和人類有非常大的利益。

  壬叁(破嗔于怨敵作四善者)分叁:一、破嗔贊譽怨敵者;二、破嗔令怨敵安樂者;叁、破嗔成辦怨敵利養者。

  癸一(破嗔贊譽怨敵者)分叁:一、堪爲自樂之因故當取受;二、是他樂之因故不應舍棄;叁、宣說顛倒取舍之理。

  子一、堪爲自樂之因故當取受:(別人贊歎敵人,實際上是自己和他人都享受安樂的一種因,理應值得接受。)

  人贊敵有德,若獲歡喜樂,

  意汝何不贊,令汝自歡喜?

  假設有人贊歎你的敵人,從而獲得了隨喜功德的安樂,那麼意識啊,你不應當對此忍受不了,你不是整天都喜歡快樂嗎,爲什麼不贊歎敵人也令自己同樣快樂呢?

  他人贊歎你的怨敵,肯定對方有某些方面值得贊歎。除了口是心非的人以外,一般人要贊歎別人,必是看上了對方的學問人格、智慧敏銳等功德,産生一種羨慕之心,懷著恭敬去贊歎,雙方都會感到快樂愉悅。按理來講,我們聽到後也應去隨喜,讓自己分享這份難得的快樂。然而,大多數人卻是一聽到贊歎自己,就喜出望外:“我雖沒有這樣的功德,你既然贊歎的話,我也不得不接受,不過別人也這樣贊歎過我……”但若把贊歎轉到敵人身上,自己的臉色馬上就變了,語氣也馬上變了。凡夫人經常有這種習性,實際上這是非常顛倒的。

  這裏的反駁方式,並不是一個人教誡另一個人,而是意識進行自我提醒:“心意啊,別人對你贊歎時,你非常高興,但聽到別人贊歎敵人時,你爲什麼不接受這種快樂呢?”這一點,每個人應該都有切身體會。當人家贊歎我或者我的親友時,心裏感覺特別舒服,但當贊歎我關系不好的人時,從語氣中也聽得出來,內心好像被石頭壓著一樣難受,嘴裏一直不承認:“他根本沒有這些功德,只是你可能誤解了,這種贊歎不太適合他!”

  實際上,敵人如果沒有這種功德,別人贊歎你不樂意也可以,但若這些贊歎合乎事實,你卻千方百計地予以否認,這種行爲不太高尚。作爲修行人,我們應站在公正的立場上判斷一切,麥彭仁波切也說:“公平正直天人道,虛僞狡詐邪魔道。”我們每天在發心時都念“願諸衆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”,既然如此,別人僅僅擁有被贊歎的快樂,你都不願意接受,那每天這樣的念誦是真是假?你在諸佛菩薩面前已經發了殊勝的願,但實際行動中卻處處讓人失望,那是不是值得慚愧?

  我以前上學時認識一個人,他每次聽別人稱贊他的親友就非常高興,自己也在旁邊幫忙贊歎,而他家裏有一些世仇,學問很好,文采也不錯,別人一贊歎的話,他就滿臉怒容。所以,好多同學不敢提那個人的名字,一提的話,他的臉色立刻就變了。當然,沒發過菩提心的人,有這樣的心態也情有可原,可是我們發了心的人,就是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,包括怨敵在內也應希望他獲得快樂,誠如《法華經》中雲:“爲一切衆生,歡喜而愛敬。”假如怨敵通過別人的贊歎獲得快樂,連這個我們也不願接受,那我們發的是什麼願?

  修學佛法最關鍵的,就是視一切衆生如自己的母親。若能做到這一點,即使沒有其他的境界,自己也是名副其實的大乘修行人。如果這一點也做不到,尤其你對敵人的報複心非常強的話,那還需要修自他交換,依靠這方面的教言來調伏自己,不然的話,你離大乘的距離恐怕不可以裏計。

  作爲凡夫人,誰受到贊歎都會非常高興。那天有個人說:“我在一些上師面前當過侍者,討上師歡喜的竅訣,就是一定要贊歎上師,整天在上師面前說“你的名聲不錯,事業廣大……””這樣言不由衷、誇大其詞,我想可能也不太好。麥彭仁波切講過:“縱然是對根本上師,也不能用捏造虛構的語言來贊歎。”在世間上,對自己恩德最大的莫過于上師,但是贊歎上師的時候,也應該實事求是,不能用一些詩學的誇張詞句來贊歎。

  如是所生樂,唯樂無性罪,

  諸佛皆稱許,複是攝他法。

  贊歎隨喜敵人的功德,具足四種特點:第一、“唯樂”:從暫時究竟、今生來世等各方面觀察,它是自他一切快樂的來源。世間人享用美酒或不淨行等妙欲,只能産生暫時的快樂,且它的來源、果、性質都是痛苦。而贊歎別人的安樂,從因方面來講是一切安樂的源泉。

  第二、“無性罪”:…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四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