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節課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供養,贊不絕口地恭維施主:“你對某人是不是供養過一個很好的東西?非常隨喜你的功德,一看你就知道你很有福報,世間上也難找第二個,可能你的前世是波斯匿王吧!(當時的印度,波斯匿王是所有施主中最富裕的。)”諸如此類的花言巧語,就叫做谄媚奉承。

  現在有些人爲了達到一些目的,經常跟施主說:“你是波斯匿王,我是舍利子,我們倆在釋迦佛時代就有殊勝的因緣……”原來一段時間,很多人宣傳自己是蓮花生大士的某某弟子,現在呢,佛陀弟子轉世的情況比較多。(衆笑)

  但令人不解的是,舍利子和目犍連等大尊者,神通神變都超越世間,按理來講,心相續應該越修越上去,從釋迦佛到現在有這麼長時間,如果真是這些聖者的化身,各方面應該有所進步,然而在他們身上,這些並不是特別明顯。也許是諸佛菩薩的示現吧,因爲末法時期的衆生越來越濁,聖者們的顯現也是越來越鈍。但也許是這些所謂的轉世,大家需要值得觀察。當然,並不是所有的轉世都不合理,從藏傳佛教的曆史上看,確實有相當一部分轉世活佛,無論是修行境界還是弘法利生等方面,均超勝于平凡世間人。但是現在魚龍混雜,中間摻雜了很多水分,大家理應謹慎取舍。

  3、旁敲側擊:依靠轉彎抹角的語言,令施主慷慨解囊,將他人的財富歸爲己有。

  4、巧取訛索:爲得到供養而巧立名目,通過不同手段獲取施主的財富。現在這些人的方法比較多,施主們應當事先觀察,不然供養完了再後悔,那沒有必要。

  5、贈微博厚:給你一點點東西:“這是加持品,這是金剛帶,這個頭發是我前世的前世的頭發,這個衣服是某某大德的衣服……”,通過使用這種伎倆,獲得這樣那樣的東西,這也是一種邪命。

  按照龍猛菩薩的觀點,以上叫做五種邪命,依靠這些不正當手段所得的財富,屬于不義之財,如果隨意去享用,對修行沒有任何意義。

  在此,寂天論師諄諄告誡我們:甯可無有利養而當下死亡,也不能通過這些途徑來邪命養活,倘若陷入這樣的處境,那還不如早點死了好。從世間上看,有些人爲了不苟且偷生,甯爲玉碎、不爲瓦全。在商朝末年,孤竹國君的兒子伯夷、叔齊,互相謙讓國君的地位,後來二人都離開國家,到了周國。當時周國正在向商朝起義作戰,他們很想以和平方式來解決,但周國根本沒答應。後來周武王滅商以後,他們不願意吃周朝的糧食,一同餓死在首陽山。還有蘇武牧羊的故事,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後,19年來沒有投降,也不享用他們的糧食,渴了就吃一點雪,餓了就吞食樹皮,甚至連皮帶也吃掉。最後他返回自己國家時,舉國上下對他的精神大爲贊歎,當時是怎麼樣歡迎他的,大家應該非常清楚。

  這些人爲了遵守世間道義,決心尚且如此堅定,我們若也能做到這樣,很多人的修行會圓滿的。所以大家現在應該立下誓言:“甯可我早點死去,也不要以邪命來過活!”這種決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。假如沒有這樣,每天不擇手段地追求名利,就算你最後得到這些,也是非常肮髒的,對今生來世都有不良的後果。

  其實,苟且偷安的人活得再長,早晚有一天也會死,那時候所造之業一定會成熟果報的,假如趁未造罪之前先死去,以後也不會遭受這些死亡和墮落的痛苦。所以世間上有種說法:“惡人短命,世人無害。”爲了少造罪業,惡人還是短命一點好。

  現在學佛的人群中,經常有一些真真假假,有人依靠佛法不但沒讓自相續獲得利益,反而造了滔天惡業。盡管這只是少數人,但大家也應該時時提醒自己,萬萬不能依靠佛法來邪命養活!

  醜二、利養無有實質:

  爲謀取利養而造惡業,此舉無有任何實義。這個問題還是很重要,大家在學《入行論》時,不要光會講一點公案、字面上能簡單地解釋,這種理解太膚淺,是不夠的。你們要明白科判上到底講了什麼,這一頌的中心意思是什麼。比如此處是講利養,有些人認爲:“沒有利養是不行的,利養還是非常重要。”那我們可以告訴他:世人多希求名聞利養,但縱使依靠利養活了一百年,也像芭蕉樹一樣無有任何實質。

  夢受百年樂,彼人複蘇醒,

  或受須臾樂,夢已此人覺,

  覺已此二人,夢樂皆不還,

  壽雖有長短,臨終唯如是。

  一個人做夢享受了百年快樂,另一個人做夢只享受一瞬間的快樂,但這兩人醒過來以後,夢中擁有的快樂都是一去不複返。同樣的道理,有人以邪命養活過了一百年,有人活了短暫的時間,但他們臨終的時候,原來享受的快樂都不會再現,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。

  前段時間,我也講過“南柯一夢”和“黃粱美夢”的公案,夢中可以經曆從年輕到衰老死亡的整個過程。一個人在夢裏當國王,享受了種種世間欲妙,而另一個人做夢的時間非常短,剛當上國王就醒來了,但這兩位醒來時,有沒有快樂的實質呢?絕對沒有。從因明的角度講,夢是一種錯亂的意識,做夢時雖然有對外境的享受,可是一旦夢醒之後,一切都不複存在了,完全是一種迷亂的顯現,夢裏的快樂也不會再回來。

  有些人可能懷疑:“夢的時間如此短,會感受這麼久的安樂嗎?”這種現象的確是有,除上次講的公案外,以前還有這樣一種說法:有個人泡了一杯茶,在休息的時候睡著了,夢中他去一個陌生的地方,在那裏娶妻成家,陸陸續續生了叁個孩子,後來叁個孩子都夭折了,在痛苦萬分之際,他突然醒過來了。當時,夢前泡的那杯茶,熱氣還沒有消失。

  以前我有個鄰居是獵人,他也給我講過一個故事,有沒有來源不知道:從前有個獵人,到一位上師那裏去,上師勸他不要殺生,但是他不願意。後來上師加持他,讓他稍微休息一下。在睡夢中,他經曆了整個下半生,後來死了變成中陰身,投生爲一只白狼,同樣也殺害了很多衆生。有一次,這只狼在山頂上實在找不到東西吃,饑腸辘辘十分痛苦,就大聲地哭起來,正在這時他醒了。醒來過後,他覺得上師的加持不可思議,自己以前殺生無數,來世定會轉生爲狼。想到這裏他非常害怕,于是在上師面前發願:從此以後不再殺生。

  不管怎麼樣,夢做得長也好、短也好,醒來的時候,夢裏的一切都不可能再現。同樣的道理,有些人依靠邪命活在世間,當老板、當領導,表面上看來風光無限,自己也認爲好像能活百年千年,所以越富裕越想享受,但身體只有那麼大,吃的只有那麼多,穿的也只有那幾件,爲了尋求更多的刺激,就賭博、搞非法行,認爲這樣活著是一種快樂。然而,跟生活簡樸的人比起來,邪命養活的人生前造了無數惡業,死後一定會墮入惡趣,而後者盡管今生沒有多大享受,來世卻不一定會墮惡趣。這些問題大家值得好好考慮,人活著若造了很多業,肯定沒有希望解脫了。其實不論壽命長短,我們臨終時就像夢醒來一樣,什麼利養親友都帶不走。人生本來虛幻,跟夢沒有任何差別,這一點在《夢與醒的辯論》 中有詳細闡述,《金剛經》中也說:“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。”

  以前“莊周夢蝶”的故事想必人盡皆知:戰國時期的莊子,有一天夢見自己變成蝴蝶,他醒來以後,分不清是蝴蝶變成了現在的莊周,還是莊周變成了剛才的蝴蝶。這個問題在中國曆史上,也成爲哲學界的探討熱點,後來不管是人生哲理,還是哲學思想,甚至在文藝圈中,大家一直探索夢與醒之間的微妙關系。有些世間人經常抱怨:“你們佛教說一切如夢如幻如泡影,這樣的話,生活又有什麼意義?”其實不能這樣想,不管是哪一個國家,在它的文化遺産、文學寶庫中,隨處可見以夢來诠釋人生悲歡離合的深奧之義。

  夢的故事,不僅在世間中無量無邊,佛教界中更是多不勝數。藏傳佛教的德欽朗巴,下午的時候雲遊紅色銅山,晚上中夜就醒過來了,這個過程非常精彩,我以前也給大家翻譯過 。還有漢地的憨山大師,他在《夢遊集》中記載,他做夢去了五臺山的北臺,應文殊菩薩之邀進行沐浴,還看見一個印度僧人享用腦漿 ,整個經曆也是非常漫長。

  不管是佛教界也好,世間的文學界也好,夢與人生結合起來了知萬法實相,這樣的學問非常深奧。因此,大家應該意識到,人生猶如一場夢,千萬不要在夢幻般的人生中,依靠不清淨的生活來過活,這樣沒有任何實義。

  設得多利養,長時享安樂,

  死如遭盜劫,赤裸空手還。

  再者,即便獲得豐厚利養,能長時間地盡情享樂,可是在死亡時就像遭受強盜搶劫一般,絲毫也無權帶到後世,最終只能是赤裸裸地空手離開人間。

  以前藏傳佛教中有一個黑馬喇嘛,他一輩子享用信財,沒有好好地回向,死後轉生爲孤獨地獄的衆生,感受難以堪忍的痛苦。所以大家在積累財富時,應謹慎觀察自相續是否清淨,平時該忏悔的忏悔、該清淨的清淨,千萬不要以邪命來生活。否則,縱然你依靠賣經書、賣佛像等手段獲得很多財産,有豐厚的經濟實力,這種生活也沒有意義。佛陀在《毗奈耶經》中說:“當斷一切貪戀利養之心。”作爲一個修行人,應盡量斷除貪求利養之心,現在通過學習以後,尤其在有漏財産方面,大家不要特別去希求。以前華智仁波切遊化藏地時,常以乞丐形象度化衆生,一次尊者超度亡人後,施主供養他叁匹馬,他說:“我不需要任何供養,有叁匹馬就會有叁匹馬的煩惱。”

  當然,要達到他那樣的境界,我們現在也非常困難,但即便如此,自己也不能無惡不作,將基本的因果正見抛之腦後。當今世人爲了享樂不擇手段,見此惡劣行徑,法王如意寶曾在一首道歌中說:“現在的人對因果毫不重視,拼命地造惡業,難道地獄已經毀滅了嗎?”我們每個人在短暫的人生中,修行要非常圓滿,恐怕也不一定能辦到,但不管怎麼樣,自己最好不要變成佛教敗類、變成法油子,而應將所學的這些知識盡量融入實際行動中,生活清淨無染地過下去,這應該是我們修行人的願望。人生如夢,一切猶如過眼雲煙,全部都會化爲烏有,假如爲了虛幻的生活而大造惡業,實在是不值得。

  當然,我們口裏這樣說、心裏這樣想,行爲不一定能這樣做。但也有些修行人知足少欲,以清淨的行爲、清淨的心態來對待衆生,這一點確實非常隨喜。任何一個佛教徒,都應盡量把心放在佛法上,竭力弘揚如此殊勝的世尊教法。現在世間人的想法,很多地方與佛教背道而馳,逐漸將他們的思想轉到正道上來,這是大乘佛教徒不可推卸的責任。

  以後你們若回到城市裏,遇到名利等外境時,行爲務必要小心注意。當然剛開始誰都會很注意,我原來去某個地方安居,有人供養我十元錢,當時我就非常害怕,覺得自己在邪命養活,馬上念一萬遍觀音心咒來忏悔。但現在跟那時候的心態比起來,覺得非常慚愧。那個時候,不管白天也好、晚上也好,我還是很精進的,心常專注于法義方面,現在雖然也不是離得很遠,但畢竟受到外境的不良影響,修行退失了不少。現在有些剛出家的道友,別人供養他兩件衣服,馬上轉手送人,有些上師給他一點人參,趕緊供養給其他上師,平時自己修行也非常精進。但這種精神能堅持多久不好說。不過,一天有這樣的精進心,也非常值得隨喜贊歎,有些人剛出家就把修行看作一種形象,這是不可取的。

  總之,在短暫的人生中,大家應該多積累善法資糧,否則在臨終時,就像一個人在路上遇到強盜,身上的金銀財寶全給搶光了一樣,一切的一切都帶不走。唯一能帶走的是什麼?《涅槃經》中說,善惡之報,如影隨形。因此,大家一定要相信因果,萬般帶不去,唯有業隨身,真正了達此理之後,行爲必定有所改變。原來,有些人是不懂,有些人雖然懂了,但實際行動中做不到,不管怎麼樣,我內心中非常希望:自他一切學習這部論典的人,都變成名副其實的修行人!

  

  
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節課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