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节课
继续宣讲“轻侮等无害故不应生嗔恨”这一科判。
谓他不喜我,然彼于现后,
不能毁损我,何故厌讥毁?
昨天已经讲了,别人的侮辱毁谤、粗语恶语,对身体没有任何损害,对心也没有任何损害,故应安忍这些轻毁。对方又提出一个问题:“虽然身心不会为讥毁所害,但讥毁会导致世间人不喜欢我,对我的修行学法有障碍,所以我还是不愿意接受粗恶之语。”
答曰:讥毁固然可导致他人因了知你的过失,而对你不生欢喜心,但对你的今生来世不会有任何危害。阿底峡尊者说:“众人不悦,正合我意。”人们对你有不满情绪,正好成为世间八法的最佳对治,如果他们对你赞不绝口、尊敬拥戴,你就要经常随顺他们,贡高我慢也会日渐增盛,道心很容易失坏。
所以说,通过智慧进行分析,世间人不喜欢你,对你今生的修道和行为无有损害,来世也不会因之而堕入恶趣。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里精进修持时,当时也是许多人不理解,但这对他即生成就有没有危害呢?绝对没有。现在有些人发清净心出家,亲朋好友对他不满、对佛教不满,但这样的不满,并不能成为他造恶业的根本因。他发出离心和菩提心,想要度化一切众生,以此目的而出家为僧,一心一意地修持佛法,在此过程中,别人不满是别人的过失,并不是他的过失。
有些人总是犹豫不决:“我不出家应该好一点,亲戚们经常依靠我而造业,毁谤三宝,对我不满……”不满是他们自己业力现前,你自己也是无能为力,如果为了让他们满意,从而舍弃见解、舍弃学佛,那是非常愚痴的行为。有些居士和出家人为了护持别人的心,自己就跳入轮回的火坑,此举非常危险也不应理。如果你懂得佛教的真理,别人说“这个人不孝顺,不照顾家里的人”,这些话都无所谓,世间上的流言蜚语各种各样,对你的今生不会有危害,对来世也没有什么影响。尽管你出家学佛,很多人不理解,甚至对佛教产生不满,但这是众生的业力现前,并不是你故意去害他们。
因此,遇到一些谣言时,大家不要特别在乎。仲敦巴尊者说过:“听到别人不悦耳的话语,你应当观为空谷音,如此则自心不会因之而不乐;没有不乐,就不会有嗔恼;没有嗔心烦恼,我们就有成就的机会。”世间上也有这种说法:“谣言总是有,不听自然无。”假如为了博得他人赞叹,从而失坏自己的道业,或者为了让世人满意,自己从此不修忍辱,这些都是不合理的。
有些人在修行过程中,认为自己境界很高,但真的遇到外境干扰时,恐怕根本修不了忍辱。尤其别人当面侮辱诽谤你、说你过失的时候,很多人的心安住不下来。以前在拉萨附近有两位修行人,一个喜欢转佛塔,一个喜欢坐禅。有一次,喜欢坐禅的人对转塔者说:“我现在修到了一定境界,需要很安静的环境,你不要打扰我,我要在这种境界中安住。”绕塔者便用非常不满的语气说:“你要坐禅?你去吃屎吧!”坐禅者听后勃然大怒,立即回击:“你才要吃屎……”绕塔者静静地等他发泄完以后,说道:“对对对,你修出来的境界确实不错!”从这个公案也可以看出,有些人没有遇到外境时,觉得自己的安忍修得很好,可一旦有人当面或背后侮辱自己,那时候就暴跳如雷,什么都忍不住了。
还有些法师说,修安忍必须要证悟空性,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境界。其实这也不一定,所谓的安忍,在我们凡夫地也可以修。比如自己遭到他人攻击时,依靠《入行论》的殊胜窍诀,在相续中生起安忍之心,这些都是可以的。不管是藏传佛教、汉传佛教,安忍的公案不胜枚举,我们若遇到他人的挖苦嘲讽,只要没有特别去执著,恶语就像空中微风一样,对自己是无利无害的。但若对他人反唇相讥,讨厌他、排斥他,这是大乘教法所不容的。
平时在说话的过程中,我看见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,嘴巴比较会说一点、有一些口才,就总喜欢挖苦别人,说别人的过失。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,希望大家尽量地改过来。有些人经常在说话上耍聪明,直接或间接地诋毁别人,这样没有任何必要。真正的修行人,语言应该给别人带来快乐、带来慈悲。我们可以看到,有些上师和道友的语言,让人听了以后,对相续有非常大的帮助和利益。所以在没有特殊必要的情况下,大家不要说诋毁别人的语言,说话也不要转弯抹角。现在有些人说来说去的时候,一个小小的问题,中间还是很复杂的。其实我们应该做一个真实的人,现在有些人可能已经习惯了,尤其是以前做生意的,在外面搞各种世间法,现在出了家以后,语言上还有很多习气,没必要的时候也是说一堆妄语。
通过这次学习,大家能不能有一点改变?没有改变的话,我在这里苦口婆心地讲了很多,你们也是花时间听了很久,但身口意依然不变,那我们互相学习也没有多大意义。大乘佛教的真正教义和宗旨,并不像有些人的所言所行、所作所为,尽管我自己修得不好、做得不好,但多年来不断地学习佛法,佛法中到底怎么样说的、佛法的究竟内涵如何行持,这些道理上,应该是比较明白的。
当然,境界高一点的人,对别人的诋毁、轻辱,自己能够修安忍,这是非常了不起的。即使无法做到这一点,平时给别人的印象、跟别人交流的过程中,人也应该真实一点,身口意不要全部是虚伪的,言行举止虚无缥缈,没有什么可信度。尤其是学习大乘佛法的人,千万不要学现在世间上的狡诈欺骗手段和行为!
子二(不应嗔成为利养之违缘者)分三:一、嗔罪严重;二、利养无有实质;三、遮破有实质之妄念。
丑一、嗔罪严重:
谓碍利养故,纵我厌受损。
这是对方的观点,他们进一步找理由:“光别人不高兴也不要紧,但这样会影响我的名声地位、利养收入等,我不愿意受到这方面的障碍,因此别人侮辱我的时候,不得不生嗔恨心。”此颂有几种解释方法,这样解释也可以。
下面对他进行回答:
吾利终须舍,诸罪则久留。
表面上看,对方说得挺有道理。假如别人对你进行毁谤,很多方面会受到影响。比如有些修行人,尤其是出家人,别人说他戒律不清净、见解不正、行为不如法等,恐怕名声、地位、收入上都会损减。世间人不愿意接受不好的名声,希望自己的口碑好一点,很多修行人也是同样,如果真受到了别人的诋毁,利养会受到一定影响,因此自己不能接受。
对此,作者回答说:这也不该是生嗔之因。纵然我们获得利养,但最终都要留在今世,不可能跟随到后世去。正如《前行》所言:“纵然是数以千计僧人的上师也不能带走一僧一徒,即便是数以万计眷属的君主也不能带走一奴一仆,自己只能赤手空拳地离开人间,就像从酥油中抽出一根毛般独自而去。此时自己的地位、财产、名声、眷属、亲友等,一切的一切全部要留在世间。”这种情况在每个人身上必定都会出现,当自己离开人间时,所谓的利养,的的确确没有任何利益。
对方认为利养受到影响不好,但作者告诉他:受到影响就受到影响,这没有什么!如果你的菩提心、戒律、正见受到影响,这是非常可惜的,而利养受到影响的话,这是非常好的事情。学过《释迦牟尼佛广传》的人都知道,古代修行人互相诅咒的方式,就是“愿你财富圆满、受人恭敬”、“愿你升官发财、子孙满堂”等等 。但现在的骂人可不是这样,别人祝你发财、祝你有名声,反而认为是一种赞叹。其实对真正的修行人而言,别人障碍自己获得利养,那是最好不过的了。
佛陀在《教王经》中说:“国王到达死亡时,受用眷属不跟随,士夫无论至何处,业如身影紧随后。”世间上的任何众生,当自己离开人世时,所有的眷属受用都不可能跟随。有时候在医院也可以看到,那些有地位有名声的人,生前被成千上万的人簇拥着,但死时也跟普通人一模一样。这些佛法的道理,有智慧的人应该值得考虑,否则整天都迷迷糊糊地忙着世间琐事,享受各种各样的美味佳肴,死时到底是什么样的,亲自看看别人的状况,自己也应该有所感悟。
尽管现世的一切对我们毫无作用,临终时什么都带不走,但为这些利养所积累的罪业,倒会完好无损地留下来,像影子一样紧随不舍。尤其是造了恶业的话,在没有受完报应之前,乃至生生世世,都会给自己带来无法估量的痛苦。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,不应该为了利养造作恶业。
现在有些修行人,常用佛法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,依靠种种方法赚取信众的财产,这样的话,对你的修行有没有影响?如果有影响,短暂的人生中的确没有必要。在座的道友,我希望你们以后成为真实的修行人,不要贪执名声地位,为此造下许多恶业,令自己的修证荡然无存。我讲经说法并不是为了培养这样的“人才”,但愿你们都能好好修行,不要执著世间财产和名声。
有些人可能会想:“利养虽然无法带到来世去,但如果别人天天毁谤我,令众人对我生厌离心,每个人都不供养我,那我会不会饿死了?”下面寂天菩萨说:“你死就死吧,若能纯洁无垢地死,也比苟且偷安地活着强!”
宁今速死殁,不愿邪命活,
苟安纵久住,终必遭死苦。
只要活得非常清净,没有以世间八法和邪命养活,那自己当下死亡也没有怨言。所谓的邪命养活,从广义上讲,指凡是通过不正当的非法手段而得来的财富,有些佛经中说,我们的六根识散于外境所带来的财富也叫邪命养活。在《中观宝鬘论》和《山法宝鬘论》中,针对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,具体制定了不能以五种邪命来过活。这五种邪命是:
1、诈现威仪:为了得到别人认可而获得财产名声,身体的行为装得如理如法。听说有些人为了骗取信徒的信心,本来不是出家人,却扮成出家人的样子,给别人灌顶、说神通。外表上他好像眼睛都睁不开,一直身体跏趺、闭目而坐,俨然一位真正的菩萨,但施主离开之后,他的行为马上变成另一个人……
2、谄媚奉承:为了得到利益…
《《入行论讲记》第五册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节课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