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十節課
繼續宣講“輕侮等無害故不應生嗔恨”這一科判。
謂他不喜我,然彼于現後,
不能毀損我,何故厭譏毀?
昨天已經講了,別人的侮辱毀謗、粗語惡語,對身體沒有任何損害,對心也沒有任何損害,故應安忍這些輕毀。對方又提出一個問題:“雖然身心不會爲譏毀所害,但譏毀會導致世間人不喜歡我,對我的修行學法有障礙,所以我還是不願意接受粗惡之語。”
答曰:譏毀固然可導致他人因了知你的過失,而對你不生歡喜心,但對你的今生來世不會有任何危害。阿底峽尊者說:“衆人不悅,正合我意。”人們對你有不滿情緒,正好成爲世間八法的最佳對治,如果他們對你贊不絕口、尊敬擁戴,你就要經常隨順他們,貢高我慢也會日漸增盛,道心很容易失壞。
所以說,通過智慧進行分析,世間人不喜歡你,對你今生的修道和行爲無有損害,來世也不會因之而墮入惡趣。米拉日巴尊者在山洞裏精進修持時,當時也是許多人不理解,但這對他即生成就有沒有危害呢?絕對沒有。現在有些人發清淨心出家,親朋好友對他不滿、對佛教不滿,但這樣的不滿,並不能成爲他造惡業的根本因。他發出離心和菩提心,想要度化一切衆生,以此目的而出家爲僧,一心一意地修持佛法,在此過程中,別人不滿是別人的過失,並不是他的過失。
有些人總是猶豫不決:“我不出家應該好一點,親戚們經常依靠我而造業,毀謗叁寶,對我不滿……”不滿是他們自己業力現前,你自己也是無能爲力,如果爲了讓他們滿意,從而舍棄見解、舍棄學佛,那是非常愚癡的行爲。有些居士和出家人爲了護持別人的心,自己就跳入輪回的火坑,此舉非常危險也不應理。如果你懂得佛教的真理,別人說“這個人不孝順,不照顧家裏的人”,這些話都無所謂,世間上的流言蜚語各種各樣,對你的今生不會有危害,對來世也沒有什麼影響。盡管你出家學佛,很多人不理解,甚至對佛教産生不滿,但這是衆生的業力現前,並不是你故意去害他們。
因此,遇到一些謠言時,大家不要特別在乎。仲敦巴尊者說過:“聽到別人不悅耳的話語,你應當觀爲空谷音,如此則自心不會因之而不樂;沒有不樂,就不會有嗔惱;沒有嗔心煩惱,我們就有成就的機會。”世間上也有這種說法:“謠言總是有,不聽自然無。”假如爲了博得他人贊歎,從而失壞自己的道業,或者爲了讓世人滿意,自己從此不修忍辱,這些都是不合理的。
有些人在修行過程中,認爲自己境界很高,但真的遇到外境幹擾時,恐怕根本修不了忍辱。尤其別人當面侮辱誹謗你、說你過失的時候,很多人的心安住不下來。以前在拉薩附近有兩位修行人,一個喜歡轉佛塔,一個喜歡坐禅。有一次,喜歡坐禅的人對轉塔者說:“我現在修到了一定境界,需要很安靜的環境,你不要打擾我,我要在這種境界中安住。”繞塔者便用非常不滿的語氣說:“你要坐禅?你去吃屎吧!”坐禅者聽後勃然大怒,立即回擊:“你才要吃屎……”繞塔者靜靜地等他發泄完以後,說道:“對對對,你修出來的境界確實不錯!”從這個公案也可以看出,有些人沒有遇到外境時,覺得自己的安忍修得很好,可一旦有人當面或背後侮辱自己,那時候就暴跳如雷,什麼都忍不住了。
還有些法師說,修安忍必須要證悟空性,獲得一地菩薩以上的境界。其實這也不一定,所謂的安忍,在我們凡夫地也可以修。比如自己遭到他人攻擊時,依靠《入行論》的殊勝竅訣,在相續中生起安忍之心,這些都是可以的。不管是藏傳佛教、漢傳佛教,安忍的公案不勝枚舉,我們若遇到他人的挖苦嘲諷,只要沒有特別去執著,惡語就像空中微風一樣,對自己是無利無害的。但若對他人反唇相譏,討厭他、排斥他,這是大乘教法所不容的。
平時在說話的過程中,我看見很多出家人和在家人,嘴巴比較會說一點、有一些口才,就總喜歡挖苦別人,說別人的過失。這是非常不好的習慣,希望大家盡量地改過來。有些人經常在說話上耍聰明,直接或間接地诋毀別人,這樣沒有任何必要。真正的修行人,語言應該給別人帶來快樂、帶來慈悲。我們可以看到,有些上師和道友的語言,讓人聽了以後,對相續有非常大的幫助和利益。所以在沒有特殊必要的情況下,大家不要說诋毀別人的語言,說話也不要轉彎抹角。現在有些人說來說去的時候,一個小小的問題,中間還是很複雜的。其實我們應該做一個真實的人,現在有些人可能已經習慣了,尤其是以前做生意的,在外面搞各種世間法,現在出了家以後,語言上還有很多習氣,沒必要的時候也是說一堆妄語。
通過這次學習,大家能不能有一點改變?沒有改變的話,我在這裏苦口婆心地講了很多,你們也是花時間聽了很久,但身口意依然不變,那我們互相學習也沒有多大意義。大乘佛教的真正教義和宗旨,並不像有些人的所言所行、所作所爲,盡管我自己修得不好、做得不好,但多年來不斷地學習佛法,佛法中到底怎麼樣說的、佛法的究竟內涵如何行持,這些道理上,應該是比較明白的。
當然,境界高一點的人,對別人的诋毀、輕辱,自己能夠修安忍,這是非常了不起的。即使無法做到這一點,平時給別人的印象、跟別人交流的過程中,人也應該真實一點,身口意不要全部是虛僞的,言行舉止虛無缥缈,沒有什麼可信度。尤其是學習大乘佛法的人,千萬不要學現在世間上的狡詐欺騙手段和行爲!
子二(不應嗔成爲利養之違緣者)分叁:一、嗔罪嚴重;二、利養無有實質;叁、遮破有實質之妄念。
醜一、嗔罪嚴重:
謂礙利養故,縱我厭受損。
這是對方的觀點,他們進一步找理由:“光別人不高興也不要緊,但這樣會影響我的名聲地位、利養收入等,我不願意受到這方面的障礙,因此別人侮辱我的時候,不得不生嗔恨心。”此頌有幾種解釋方法,這樣解釋也可以。
下面對他進行回答:
吾利終須舍,諸罪則久留。
表面上看,對方說得挺有道理。假如別人對你進行毀謗,很多方面會受到影響。比如有些修行人,尤其是出家人,別人說他戒律不清淨、見解不正、行爲不如法等,恐怕名聲、地位、收入上都會損減。世間人不願意接受不好的名聲,希望自己的口碑好一點,很多修行人也是同樣,如果真受到了別人的诋毀,利養會受到一定影響,因此自己不能接受。
對此,作者回答說:這也不該是生嗔之因。縱然我們獲得利養,但最終都要留在今世,不可能跟隨到後世去。正如《前行》所言:“縱然是數以千計僧人的上師也不能帶走一僧一徒,即便是數以萬計眷屬的君主也不能帶走一奴一仆,自己只能赤手空拳地離開人間,就像從酥油中抽出一根毛般獨自而去。此時自己的地位、財産、名聲、眷屬、親友等,一切的一切全部要留在世間。”這種情況在每個人身上必定都會出現,當自己離開人間時,所謂的利養,的的確確沒有任何利益。
對方認爲利養受到影響不好,但作者告訴他:受到影響就受到影響,這沒有什麼!如果你的菩提心、戒律、正見受到影響,這是非常可惜的,而利養受到影響的話,這是非常好的事情。學過《釋迦牟尼佛廣傳》的人都知道,古代修行人互相詛咒的方式,就是“願你財富圓滿、受人恭敬”、“願你升官發財、子孫滿堂”等等 。但現在的罵人可不是這樣,別人祝你發財、祝你有名聲,反而認爲是一種贊歎。其實對真正的修行人而言,別人障礙自己獲得利養,那是最好不過的了。
佛陀在《教王經》中說:“國王到達死亡時,受用眷屬不跟隨,士夫無論至何處,業如身影緊隨後。”世間上的任何衆生,當自己離開人世時,所有的眷屬受用都不可能跟隨。有時候在醫院也可以看到,那些有地位有名聲的人,生前被成千上萬的人簇擁著,但死時也跟普通人一模一樣。這些佛法的道理,有智慧的人應該值得考慮,否則整天都迷迷糊糊地忙著世間瑣事,享受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,死時到底是什麼樣的,親自看看別人的狀況,自己也應該有所感悟。
盡管現世的一切對我們毫無作用,臨終時什麼都帶不走,但爲這些利養所積累的罪業,倒會完好無損地留下來,像影子一樣緊隨不舍。尤其是造了惡業的話,在沒有受完報應之前,乃至生生世世,都會給自己帶來無法估量的痛苦。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,不應該爲了利養造作惡業。
現在有些修行人,常用佛法的手段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,依靠種種方法賺取信衆的財産,這樣的話,對你的修行有沒有影響?如果有影響,短暫的人生中的確沒有必要。在座的道友,我希望你們以後成爲真實的修行人,不要貪執名聲地位,爲此造下許多惡業,令自己的修證蕩然無存。我講經說法並不是爲了培養這樣的“人才”,但願你們都能好好修行,不要執著世間財産和名聲。
有些人可能會想:“利養雖然無法帶到來世去,但如果別人天天毀謗我,令衆人對我生厭離心,每個人都不供養我,那我會不會餓死了?”下面寂天菩薩說:“你死就死吧,若能純潔無垢地死,也比苟且偷安地活著強!”
甯今速死殁,不願邪命活,
苟安縱久住,終必遭死苦。
只要活得非常清淨,沒有以世間八法和邪命養活,那自己當下死亡也沒有怨言。所謂的邪命養活,從廣義上講,指凡是通過不正當的非法手段而得來的財富,有些佛經中說,我們的六根識散于外境所帶來的財富也叫邪命養活。在《中觀寶鬘論》和《山法寶鬘論》中,針對發了菩提心的大乘修行人,具體製定了不能以五種邪命來過活。這五種邪命是:
1、詐現威儀:爲了得到別人認可而獲得財産名聲,身體的行爲裝得如理如法。聽說有些人爲了騙取信徒的信心,本來不是出家人,卻扮成出家人的樣子,給別人灌頂、說神通。外表上他好像眼睛都睜不開,一直身體跏趺、閉目而坐,俨然一位真正的菩薩,但施主離開之後,他的行爲馬上變成另一個人……
2、谄媚奉承:爲了得到利益…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八十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