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一節課
己二、安忍之功德:
精勤滅嗔者,享樂今後世。
如果全力以赴地摧毀嗔恨,此人無論今生還是來世都會享受快樂,這就是修安忍的功德。
爲什麼說今生來世都快樂呢?先不依靠經論的教證,我們僅通過自己的體會也可以了解。如果一個人真正依靠本品教言,方方面面來觀察嗔恨的本體、因緣、果等,發現嗔恨的本體了不可得,從而徹底根除相續中的嗔恨心,那麼此人即生中會非常快樂,就算有人用兵器砍割他的身體,使之感受世間上最大的痛苦,但如果安忍修得好,縱然身肉一塊塊被割下來,也不會生起絲毫嗔恨。這樣,今生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對境、什麼樣的逆緣,他都能遊刃有余、非常快樂。而來世,就像大乘經典裏講的那樣,必將感得相貌莊嚴、轉生善趣,生生世世成爲財富圓滿、才華出衆之人。所以說,修安忍可以讓今生來世都快樂。
其實嗔恨心也不是無法毀滅的,如果真正願意修安忍,那遇到什麼逆境都能坦然地面對。在佛陀時代,有一次羅睺羅尊者和舍利子尊者到城中化緣,路上遇到一群流氓,他們對出家人極其不滿,口出惡語道:“你們這些釋迦族的光頭,口口聲聲說慈悲忍辱,到底能忍多少,我今天要試一試!”說完,把沙石投進舍利子尊者的缽盂裏,用棍棒打破羅睺羅尊者的頭。羅睺羅尊者頭上的鮮血,一滴一滴地流下來,但他想到自己是佛陀的弟子,應有安忍的精神,心中不能懷嗔恨之毒。于是默默地走到河邊,用手掬水洗去血迹,然後用布把傷口包起來,對這些人沒做任何反抗。佛陀知道後非常高興,在衆弟子中贊歎尊者,並宣說了摧毀嗔恨、修安忍的種種功德。
《妙臂請問經》中雲:“修安忍者,以少功力及微小苦,能圓滿波羅蜜多。”《菩薩地論》中也說:“精進修持安忍者,即生中不離快樂,死時成群結隊的天人也會降臨,在鼓樂聲中迎接他前往善趣。”通過這些經論足以了知,修安忍的人今生來世都快樂,所以,作者要求大家一定要修持安忍。
當然,安忍說起來容易,但真正遇到對境時,做起來確實非常困難。然而,學習了這部論典之後,每個人的性格跟以前相比,我想應該有很大的變化。對凡夫人來講,一點嗔心都沒有是不可能的,但如果通過這部論典的加持,自己的慈悲心越來越增上,對一切人和非人,包括無情法以上,嗔恨心的火能逐漸熄滅,這就是聞思本論的目的所在。
我以前也講過幾部論典,在那個過程中發現,有些人本來剛強難化,但是學習了一段時間的大乘論典以後,性格逐漸逐漸變得調柔。就像麥彭仁波切所說,雖然不能從根本上斷除嗔心,但不像以前那樣厲害了,這種嗔心猶如春天的微風,雖然在吹,可是不像寒冬臘月的狂風般凜冽,力量應該有所減少,這一點就是聞思的結果,這種改變也是一種修行。
所謂的修行,大家不要看得非常簡單,相續中的煩惱要徹底斷掉的話,必須一步一步來,通過長期的聞思與修行相結合,才可以讓自己的心態徹底調整。我們如同得了非常嚴重的慢性病,盡管希望在很快的時間內,服一兩付藥就馬上痊愈,但這只是一種希望,在醫生的眼裏,可能性比較小。要治療一種慢性病,起碼要依止醫生五六年,通過醫生的對症下藥,病情才會有所好轉,最後即使沒有恢複,也能保證不再複發或者危及生命。依止上師也應如此,有些人今天認識一個了不起的上師,就希望煩惱馬上斷掉,全部消于法界,然後當下頓悟。如同有些慢性病患者一樣,找到醫生後,特別希望妙手回春、藥到病除,但除了一些奇迹以外,按照醫學規律來講,恐怕也不一定那麼簡單。
所以聞思的時候,大家不要特別著急——“我已經學五個月了,爲什麼沒有開悟啊?如果還要等下去,我可等不住了!”但等不住也沒辦法,病入膏肓的人,只在醫院裏坐六個小時,就想讓身體馬上恢複,這是絕對不可能的。有些病人不了解病情,因爲自己不懂醫,經常會說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話。
同樣,摧毀嗔恨心也需要一個過程。有些人聽完《入行論》第六品以後,遇到怨恨的敵人仍會生起嗔恨心,就懷疑傳法者有問題,或者法本有問題,于是舍棄上師和法本,去尋找更快、更殊勝的大法,想馬上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。這可能有點困難,什麼事情都有一種規律,違背了這個規律的話,可能會導致欲速則不達!
戊二(修持方法)分二:一、略說;二、廣說。
己一(略說)分二:一、思維所斷因之過患;二、理當遣除。
庚一、思維所斷因之過患;
下面分析嗔恨心時,將一一剖析它的因、對境、本體、果、作用等方面。這一頌是首先了解嗔恨心的因。
強行我不欲,或撓吾所欲,
得此不樂食,嗔盛毀自己。
任何事情的發生,都需要因緣聚合,嗔恨心也不例外。生起嗔恨心的話,因緣主要有兩種:一種是“強行我不欲”,本來我不想做的事情,非要讓我做;還有一種是“撓吾所欲”,本來我希求的事情,他人卻百般阻撓,不讓我去做。這兩種因會産生什麼呢?就是不悅意的食物。此處“食物”是一種比喻,指不快樂的心態猶如食物一樣,能養育嗔恨心的敵人,使其身體越來越強壯,一旦嗔恨心的能力大大增強,就能毀滅今生來世的所有善根。
平時生活中也看得出來,如果我打算今天好好休息,不做任何事情,但有個人非要讓我幫他做事,而且這件事是我不願意幹的,那我很有可能悶悶不樂。或者,本來我很想做一件事,但他人卻橫加阻撓,一直給我製造違緣,我的心裏也會不快樂。有了這兩種不樂食後,嗔心敵人的身體就會漸漸強大,蠢蠢欲動,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爆發。
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沖突,都是因爲觀點不一致,比如一個人性格外向,一個人性格內向,在處理問題上就容易發生矛盾,或者一個人非常自私,一個人是爲了廣大衆生,這方面也是性格不合。由于這種種的原因,就會讓彼此産生不快樂,進而生起嗔恨心,毀壞自他一切善根。《天鼓經》中說:“分別念的薪所生之嗔恨火,最終焚毀自他一切,導致一切禍害。”
實際上,嗔恨心的來源就是執著,如果沒有特別執著,即使別人“行我不欲”或“撓吾所欲”,自己的心也會如如不動。因爲本來就沒什麼希求,別人怎麼樣製造違緣,我也不會産生嗔恨心。或者我非常隨順,別人說什麼,我就順從他,也不一定有嗔恨心。所以,兩個人的觀點稍不一致,他的說法你不接受,你的說法他不采納,這時候心態最好比較平衡,麥彭仁波切在教言中也說了:“嗔心生起之時,如果觀察它的來處,默然靜坐片刻,怒火會自然熄滅。”
總之,我們應時常審視自己的心態,若發現有不快樂的情緒産生,說明嗔恨心馬上要爆發了,此時務必要提高警惕,否則很可能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。
庚二、理當遣除:
認識到嗔心的因是不樂食之後,爲了防止嗔心敵人的繼續壯大,應想方設法去消滅它。
故當盡斷除,嗔敵諸糧食,
此敵唯害我,更無他余事。
爲了消除嗔恨心,首先要斷絕它的不悅意食物。原因是,這個敵人除了加害我以外,再沒有其他的事情了。
有智慧的人,若要消滅勢力強大的敵人,要麼通過武力交戰,要麼將他的糧草斷掉,同樣,我們要摧毀嗔恨心的敵人,也一定斷絕它的食物,把相續中不快樂的心態滅除。這種心態是産生嗔恨心的唯一因,是營養它、壯大它的精神食糧,因此,當不快樂的心態産生時,我們要盡量去對治它。《入行論大疏》中說過:“即使有人砍斷我的頭,我也不能産生不快樂的心態,反而應對他生大悲心。”
所以,我們無論遇到什麼事,最好不要先以分別念進行取舍,若能做到這一點,就好比沒有火的因、火焰就無法産生一樣,嗔恨的敵人便無計可施了。同時,如果遇到生嗔的對境,應該用“沙門四法”去對待——他人毆打,我不嗔打;他人辱罵,我不還罵;他人嗔恨,我不生嗔;他人尋機挑釁,我不尋過反爭。通過這種方式,不快樂的心就沒辦法産生了,如此一來,相續中的清淨、喜樂也不會受到絲毫損害。
嗔心敵人對我們的危害相當大。世間上的敵人不可能時時刻刻都害我,他有時候害我,有時候不害,有時候是我的怨敵,有時候也可能成爲我的好友。即使與我敵對,他白天要吃飯,晚上要睡覺,還有別的事情要做,不可能二十四小時都害我。但嗔恨心並非如此,除了個別高僧大德認識它的本面以外,其余衆生隨時都在它的“關注”之下,一有機會就大行劫掠之能事,奪走我們今生的善根和快樂,來世的福報也加以摧毀。因而,在八萬四千的煩惱魔軍中,嗔恨心是威力最大、勢力最強的暴君。
作爲一個修行人,我們若連嗔恨心都不能斷掉,那學習大乘佛法就沒有意義了。有些人聞思了好多年,但與人交往的過程中,動不動就發脾氣,且這種嗔恨心一爆發出來,哪怕釋迦牟尼佛來到面前,可能也無法阻擋。就像我昨天講的那樣,即便是金剛鋼鐵,在他的怒火之下也會熔化。那這樣的修行,應該說意義不大!
當然,衆生的煩惱也各不相同。有些人生來貪心重,那天有個人跟我說:“我的貪心特別特別重,嗔心和癡心倒是沒有,但我貪心特別大,有時候特別痛苦,怎麼辦?”而有些人的嗔恨心非常重,怎麼樣也無法控製,經常火燒功德林。但不管怎麼樣,即使每個人的前世因緣、根基和煩惱不相同,《入行論》也都有對治的方法。
其實,作爲凡夫人,有時候沒必要把自己吹成證悟者、瑜伽士,自己把自己擡得很高。要知道,不淨糞的本性就是不幹淨,即使把它弄在珍寶上、傘蓋上,或裝飾在衣服上、帽子上,到時候不但無法成爲自己的莊嚴,反而把全身都染汙了。有些格言也講過,不淨糞撒在空中,最後還是落到自己身上,同樣,依止沒有道德的人,到頭來還是自己遭殃。因此,有些人應該有自知之明,沒必要用佛法來裝點自己。
現在社會上的修行人,誠如第一世敦珠法王在道歌裏所說,講佛法的人很多,實際…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一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