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十節課
《入行論》今天開始講 第六品 安忍
丁二(安忍)分二:一、當修安忍;二、修持方法。
戊一(當修安忍)分二:一、嗔恨之過患;二、安忍之功德。
己一(嗔恨之過患)分叁:一、未見之果;二、已見之果;叁、概述。
庚一、未見之果:
如果生起嗔恨心,雖然表面上不一定能看得到過患,但實際上有許許多多的過失。
這一品的內容十分重要,它在整部論典中的地位舉足輕重。許多高僧大德若沒有時間講全部的《入行論》,光講這一品的現象也比較多。
我們大乘修行人經常産生嗔恨心,而對治嗔心的唯一方法,就是依靠這一品的教言。有些人認爲自己的嗔恨心很厲害,經常對同行道友嗔怒發脾氣。我以前也是講過,學習了本品的130多個頌詞以後,你們的性格應該會有前所未有的改變。
一嗔能摧毀,千劫所積聚,
施供善逝等,一切諸福善。
只生一次嗔恨心,就足以將千劫中所積累的供養佛陀、布施衆生、嚴謹持戒等所有福德摧毀無余。
“一嗔”是指一刹那的嗔恨心,這裏的刹那指“成事刹那”,即成辦某一件事從頭到尾的時間,而不是最細微的“時際刹那 ”。我們一次性發脾氣所産生的嗔恨心,就叫做“一嗔”。
它所摧毀的善根,是一千個劫中,供養布施以及持戒等功德。此處的“劫”並不是中劫、半劫或小劫,而是具有八十個小劫的一個大劫。一念嗔心的過失非常可怕,能夠摧毀一千個劫的善法功德。而在《入中論》中說,一嗔能摧毀一百個劫的善法功德。爲什麼二者有如此大的差別呢?有論師是這樣解釋的,《入中論》的根據是《文殊遊舞經》,經中雲:“文殊,所謂嗔心,能毀百劫所積之善。”而我們這部論典的依據是《寶積經》,此經中說:一嗔能毀千劫所積之善。
關于所摧毀的善根、能摧毀的嗔恨心以及如何摧毀的方式這叁方面,諸位高僧大德也持不同觀點,但在這裏,我們主要依據無著菩薩在《善說海》中的說法:
一、所毀:一般來說,所摧毀的善根有叁種:1、隨福德分善:未以大小乘的方便和智慧所攝持的善根;2、小乘隨解脫分善:以小乘人無我所攝持的善根;3、大乘隨解脫分善:以大乘智慧和方便所攝持的善根。這叁種善根當中,這裏所摧毀的善根是第一種,也就是未以智慧和方便攝持的善根。
二、能毀:能摧毀的嗔恨心是什麼樣呢?主要是對嚴厲的對境,如發菩提心的上師或發菩提心的菩薩,生起極爲強烈猛烈的嗔恚之心,生起後也無有後悔心等對治法。具足這叁個條件的話,就是能摧毀之嗔恨心。
平時我們對有些人生嗔恨心,如果程度不是特別猛烈,再加上嗔恨心還沒結束前,自己覺得非常慚愧,馬上生起忏悔心,也不一定摧毀所有的善根。因此,按照無著菩薩的觀點來詳細衡量,這也並不是特別容易發生的事情。
叁、摧毀方式:嗔恨心以什麼方式來摧毀善根呢?有些論師認爲:並不是從根本上摧毀種子,而是壓服下一輩子馬上感受的順次生受業,轉變爲順後生受業。同時,他們引用羅睺羅尊者的教證 說,本來馬上要成熟的善根,會拖延到別的時間去,不一定從根本上斷除。
但此種觀點,無著菩薩是不承認的。他認爲這裏並不是說善根轉移,而是說從根本上徹底摧毀,理由是佛陀在《說一切有部經》中雲:“優波離,大善根亦減低、淨除、滅盡無余,是故甚至對木燼亦不能生嗔心,更何況說于有心識之身。”這個教證充分說明,我們若對有情法和無情法生起嗔恨心,若是上等嗔心,善根則被無余摧毀;若是中等嗔心,善根被淨除,只剩下一點點;若是下等嗔心,則會減低善根,摧毀一部分。由此可知,如果嗔恨心非常嚴重,善根也可以從根本上斷除。因此,嗔心摧毀善根的程度應視情況而定,有些是徹底摧毀,有些只是摧毀一部分。
當然,對于這個問題,很多高僧大德的觀點也不相同。薩迦派的果仁巴尊者、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,以及前譯派的根桑曲紮仁波切,他們一致認爲:“如果生起了猛厲的嗔恨心,不僅是隨福德分善根,就連菩提心和回向所攝的善根也一並摧毀。”而堪布根霍在講義中說:“這裏所摧毀的善根,只是隨福德分善根,以叁殊勝 攝持的善根不會摧毀。”喬美仁波切在《山法》中也說:“如果被回向攝持,即使生起嗔恨心或後悔心,善根也無法摧毀。”
當然,我們都希望以菩提心和回向所攝的善根,最好不要被摧毀,如果能摧毀的話,凡夫人很容易生嗔恨心,有論師就提出這樣一個問題:那凡夫人是不是永遠都沒有機會解脫了?實際上沒有這種過失,爲什麼呢?雖然嗔恨心的破壞力非常大,但不一定能將所有的善根摧毀無余。而且在修行的過程中,有些善根的力量比嗔恨更大,如布施、持戒、禅定、智慧等等。雖然嗔恨心可以摧毀善根,但心的力量不可思議,若以菩提心來攝持,刹那亦能積累無量功德。
有些論師引用《大集經》的教證說:“一滴水融入大海後,大海沒有幹涸之前,水滴也不會幹涸,同樣的道理,以菩提心所攝的善根,乃至未得菩提之間都不會耗盡。”還有些論師引用《華嚴經》的教證說,菩提心如點金劑,她所攝持的善根能摧毀一切,而不爲一切所毀。可見,菩提心攝持的善根不應該被摧毀,因爲這是大乘方便所攝的隨解脫分善根,按照無著菩薩的觀點來講,大乘無我智慧和緣衆生之菩提心所攝持的善根,一般都不會被摧毀。另外,有論師還認爲,願菩提心所攝持的善根能被嗔恨心摧毀,而行菩提心所攝的善根不會摧毀。
不管怎麼樣,我們平時在修行的過程中,自己也應該值得注意。如果沒有注意,嗔恨心的力量非常非常強大,一旦摧毀了無始以來的善根,到時候怨天尤人也沒有用了。因爲這就是世間規律,完全能了知這一切的,唯有圓滿盡所有智和如所有智的遍知佛陀。
那麼,剛才在兩部論典當中,一個講嗔心能摧毀千劫的善根,一個講能摧毀百劫的善根,爲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?根據薩迦派果仁巴尊者的觀點來講,兩者都是發菩提心的菩薩,如果下地菩薩對上地菩薩生嗔恨心,如資糧道的菩薩對加行道的菩薩生嗔恨心,就能摧毀千劫福德;反之,如果上地菩薩對下地菩薩生嗔恨心,就會摧毀百劫福德。宗喀巴大師也在相關論典中說,發菩提心的人若對發菩提心的人生嗔恨心,就會摧毀千劫福德;若對沒有發心的凡夫生嗔恨心,就會摧毀百劫福德。宗喀巴大師又補充道:“一般來講,無我攝持的善根應該不能摧毀,但這個問題極爲深奧,諸智者們務必要詳加觀察。”如果像宗大師那樣的聖者都要依教證來觀察,那麼我們一般的凡夫人,以尋伺分別念來完全斷定是否能摧毀,肯定是有一定的困難。但不管怎麼樣,大家盡量不要産生嗔恨心,即使偶爾産生的話,也要在最快的時間內勵力忏悔。
《善說海》裏面也說得比較明顯,如果未以後悔心、忏悔心攝持,這種嗔恨心才能摧毀自己的善根,否則不一定有這麼大的力量。所以,每個大乘行人應該了解,如果對某某對境産生了強烈的嗔恨心,最好在過夜之前,馬上去忏悔,因爲這件事情還沒有圓滿,生嗔恨心的成事刹那還沒有過,自己若能誠心忏悔的話,善根就不會被摧毀。
關于嗔恨心的危害性,有些經典和論典中也說,假如生起了嗔恨心,其他的很多善法功德都幫不上忙。《經集論》中引用《叁摩地王經》的教證說:“互相若生嗔恨者,淨戒廣聞不能救,參禅住靜不能救,布施供佛亦無救。”一旦産生嗔恨心,廣聞多學也好,戒律清淨也好,依止寂靜地方也好,上供下施也好,都會對它無濟于事。這是誰都不願意的,倘若嗔恨心特別大,很多善根就沒有保證了,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!
罪惡莫過嗔,難行莫勝忍,
故應以衆理,努力修安忍。
所有的罪惡當中,沒有一個像嗔恨心那麼可怕的;所有的苦行當中,沒有一個像安忍那樣難行的。因而作爲大乘行者,我們一定要依靠衆多道理,千方百計努力修持安忍的法門。
衆生相續中經常産生五毒煩惱,但在所有的煩惱當中,嗔恨心的損害最嚴重,它不僅能讓我們今生中身心非常痛苦、來世感受惡趣的苦果,還能將以前的善根摧毀殆盡。其他的煩惱有沒有這種力量呢?的確是沒有的。就拿貪心來說,如果你對某人生起猛烈的貪心,戒律雖然可能不保,墮入惡趣的苦果也無法避免,但千百萬劫所造的善根是不會摧毀的。同樣,邪見也是相當可怕的煩惱,能將自己的戒律破壞或者善根中斷,但它不可能摧毀以前的善根。其他的嫉妒、傲慢、愚癡等煩惱,更不具備這種功能了。因此,小乘中經常講:“生一百個貪心,也不如生一個嗔恨心厲害。”
爲什麼嗔恨心這樣厲害呢?因爲它跟大乘的大悲心直接相違,我們相續中若有了嗔恨心,就不可能用大慈大悲來度化衆生。大乘佛法的主要目標,就是利益衆生、幫助衆生,可是有了嗔恨心的話,不但不願意利益衆生,反而想害衆生,或者用各種方式來損惱衆生,此舉與大乘教義完全相違,因此在所有的煩惱中,再也沒有比嗔恨心更重的了。
以前我們曾講過,龍猛菩薩在《大智度論》中說,諸罪惡中,殺生最嚴重,這是從衆生生命的角度來講的。但若從摧毀善根的危害性而言,無有超過嗔恨心的了。有了嗔恨心以後,不但要害衆生,還會殺害衆生,並摧毀自相續的一切善根。漢傳佛教的智者大師等高僧大德,對摧毀嗔恨心的教言竅訣非常重視 ,《佛遺教經》等大乘經典中,也對嗔恨心的過失有過描述 。所以,一切罪惡當中,嗔恨心最可怕。
“難行莫勝忍”,世上有各種各樣的苦行,如外道依靠五火、絕食等無意義苦行,佛教中守八關齋戒以及爲了修法的苦行,但是比較而言,這些苦行都不是特別痛苦。一個人爲了獲得成就,在修法過程中沒吃沒穿,過一些艱難貧困的生活,並不是特別困難。最困難的是什麼?就是當我們遇到無法安忍的對境,比如有人無緣無故對你毀謗、加害、羞辱,或通過各…
《《入行論講記》第五冊 第六品 安忍 第七十節課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